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深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汇报_第1页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深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汇报_第2页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深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汇报_第3页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深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汇报_第4页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深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深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汇报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完整地构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文件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学生发展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目前,核心素养是通过顶端设计,贯通各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在实现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将意味着我们能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怎样的平台。近年来,随着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已经逐渐被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所代替,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研究,逐步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呢?首先,在培养对象上,教育领域的趋势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心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从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问题,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现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其次,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塑造青少年能力与品行,保持身心健康,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每个人是社会一分子,都肩负对社会群体的义务和责任。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和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生命的意义。再次,在内容结构上,系统性、特色性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不全相同,但是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由于选取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建立核心素养模型要有完整的结构和较为严密的体系。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比如:在物理学科中,从“双基”教学目标到“四维”的核心素养,强调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的态度与责任。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新常态校本教研必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何学、学什么知识、怎么学、如何学得更好。教师要研究学科的本质,提炼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把校本教研的过程流程化,高效的实施课堂的教学,对课堂做出有效的评价,并且把实践的结果成果化。校本教研提质增效的众多策略中,每日一课、同课异构、学科建模、录像研究、课题引领、读书报告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重要的基本策略。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的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①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综合知识、实践创新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单一式的国家统一课程及人才评价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要求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实际情况,积极开设校本课程。②课程改革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校本课程设置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具备鲜明学校特色。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进而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③高考改革的需要。新高考带来的改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录取模式的改变,着力于学生核心素质的综合培养,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带来高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即由“满堂灌”到“主动学”、由“行政班”到“选课走班”、导师制的“生涯规划”彻底植入高中学习。前者要求学生除了高考分数之外,还需具备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等对于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既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后者要求构建多样化校本课程,满足选课走班及生涯规划的需要。④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更好地融合学校文化,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形成学校特色。(2)课题界定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②校本课程学校依据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校本化的行动研究,自主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③聚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通校本课程的开发,核心素养指标引导校本课程的评价,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聚焦核心素养,渗透其理念和要求。(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①国外上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开发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作为教育改革的口号,逐渐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校本课程编制、学校自我评价、学校整体考核以及行动研究等方面。而核心素养引导课程建设,时间要晚一点,上世纪末开始,在德国等西方国家,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规划学习领域的课程架构,推动课程改革。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走向终身学习》报告,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大核心素养。②国内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条件、类型、程序、评价、管理等多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同时,发达地区开启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2014年,教育部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公布,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至此,培养核心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向,一些课改先行地区的学校进行了具有“校本”意义的课程开发。(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①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研究,构建适合校情、适合学情的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厘清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定位,满足学生全面、终身发展所需。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满足新高考的核心要求。通过研究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发挥育人效果、如何转化为学科素养等,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并体现在具体的学生活动和学科教学上,借助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最终解决新高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向。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1)课题理论依据①核心素养理论;②建构主义理论;③多元智能理论;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研究目标①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符合学校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及终身发展需求。②探索基于“选课走班”的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及评价制度,使之趋于规范化、科学化。③通过课程开发,深化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提高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提升专业素养。(3)研究内容①子课题一: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是指通过对核心概念、学情、校情等分析研究,分析核心素养培养与校本课程的融合问题,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一是通过专家讲座、编写《习坎文摘》等方式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核心素养、新高考、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二是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分析学生的学力状况,为制定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提供基础数据。三是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为校本课程体系准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②子课题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一是进行校本课程内容制定的研究。编写基于核心素养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三大类,明确各类校本课程的制定原则、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内容,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的构建。二是进行核心素养下学校课堂教学重构的研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践行课堂变革,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绿色课堂”和“和谐课堂”等理念,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4)研究假设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的培养统驭学生教育行为和课堂教学行为,强化各种关键素养的锻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策略。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是提高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有效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应试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上,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是深化课程改革、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新成果已发布,但如何培养?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中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开展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将弥补在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因区域、学校差异而衍生的适应性问题,补充国家课程所没有的学校教育的特色。(5)创新之处①基于校本,打造“一体两翼五系”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体”是指形成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一体化的课程模式,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融合,校本课程多元丰富,构建均衡化、多样化、特色化三位一体的系列课程;“两翼”是指选修课和活动课两大领域;“五系”是指“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综合”五大系列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领袖气质、如水人格。②服务“和谐校园”的办学思路,打造育人和谐和教学和谐,为新高考做准备。新高考带来的变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育层面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明确要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二是教学层面的“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明确要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创建和谐校园,打造全省一流重点高中”的办学目标,即一是实现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善行信”为核心的育人和谐,丰富德育教育的路径,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实现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教学和谐,深化教学改革,践行高效课堂。这一课题是我们践行“和谐校园”,解决新高考“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重要抓手。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实行“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全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2)研究方法在研究准备阶段,通过现状问卷调查、问题分析来确定研究路径,校准研究方向;在构建研究阶段,通过文献研究、过程研究、评价研究来形成专门的策略和方法;在个案优化阶段,通过行动研究发现问题,改进设计,完善方法和策略;在验证阶段,继续验证校本化构建的针对性以及各种改进的有效性。(3)技术路线实施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提供课题实施的技术保障。(4)实施步骤①准备阶段(xx.6-xx.10)确定课题研究项目,检索并汇编同一领域研究文献,完成课题文献综述,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科学界定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任务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