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完整版课件_第1页
医学心理学-完整版课件_第2页
医学心理学-完整版课件_第3页
医学心理学-完整版课件_第4页
医学心理学-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12第一章绪论2第一章绪论一理解心理学3一理解心理学34心理学源远流长威廉·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实验心理学之父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4心理学源远流长威廉·冯特(WilhelmWundt,18心理学概念古希腊:Psychology=psyche(soul)+logos(study)5Thestudyofmind最早的心理学著作:亚里士多德《onthesoul》教科书:研究外在行为及心理过程的科学心理学概念古希腊:Psychology=psyche(概念:是综合国内外多种与医学有关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性质: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医学的分支6医学心理学概念:是综合国内外多种与医学有关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技学科特点7知识面宽理论性强方法抽象对象广泛学科特点7知识面宽课程性质8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应用课程课程性质8医学基础课程二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9二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9研究对象

ᴥ患有心身疾病的患者ᴥ健康受到潜在因素威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ᴥ健康人10研究对象ᴥ患有心身疾病的患者10ᴥ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ᴥ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ᴥ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及其解决方法ᴥ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及其解决方法ᴥ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ᴥ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健康保持和疾病防治11研究任务ᴥ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方法12研究方法12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理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方法学特殊性——主要特点13基础理论的多样性方法学特殊性——主要特点13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方法学特殊性——量化方法14描述方法学特殊性——量化方法14研究过程15提出假设选择关键变量及检查方法确定临床研究范式选定研究样本检验假设结果的解释和发布研究过程15提出假设研究类型16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研究类型16横断研究研究方法17研究方法17三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类(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和康复类(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综合类(心身医学、行为医学)

18三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18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神经心理学探讨脑的神经过程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传统神经心理学

当前神经心理学

19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19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心理生理学

研究心理或行为与生理变化的关系20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20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变态心理学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病因、规律及机制与精神病学的联系

21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基础类21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和直接解决临床问题,包括医学临床与心理学临床

22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22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咨询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观点,咨询过程及技术方法的学科

23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23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护理心理学主要研究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

24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24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精神病学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和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

25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临床类25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其他行为医学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26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其他26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其他心身医学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27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其他27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四医学模式转变28医学模式的转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疾病观:神灵处罚、魔鬼作祟治疗观:祈祷神灵、驱鬼避魔29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29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起源于朴素唯物论和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心身观:一元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强调心

身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病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心病心药医”30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起源于朴素唯物论和整体观的哲学思想30生物医学模式以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

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

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

离、人与环境分离31生物医学模式以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3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3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3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33⑴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⑵人的心身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⑶人的心身健康与环境密切联系⑷心理因素在人调节和适应环境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曾欣起有关生物医学模式必须转变的大讨论。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1977年,Engel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这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33⑴人是一个完整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⑴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本原因⑵约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吸烟、酗酒等行为危险因子有关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遭受到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⑷研究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⑸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34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⑴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界也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医学模式也必须尽快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1980年代初开始,国内医学院校陆续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其中一个目的是以促进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但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单凭一门课程是难以彻底改变目前我国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任重道远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35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界也占据着支配的地五现状与发展36五现状与发展3637医学心理学产生背景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界也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医学模式也必须尽快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1980年代初开始,国内医学院校陆续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其中一个目的是以促进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但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单凭一门课程是难以彻底改变目前我国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任重道远37医学心理学产生背景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生物医学模式在38学科现状20世纪70年代培养师资,编写教材20世纪80年代,定为医学生必修课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设立心理评估的发展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87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近年来,更多的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的设立

38学科现状39学科发展趋势

队伍壮大,学历层次会提高,教育结构变化我国心理测验的研究和开发在心理障碍及其脑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上有巨大优势,已做出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结果针对危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研究和实际工作展开39学科发展趋势

队伍壮大,学历层次会提高,教育结构变化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共性)与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包括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4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共性)与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又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42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一、感觉和知觉二、记忆三、思维与想象四、注意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43一、感觉和知觉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

感觉(Sensa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44*意义

1.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2.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感觉(Sensation)特性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4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其高低用感觉阈限度量,一般分为两种绝对感觉阈限(如视力表)差别感觉阈限(一块一元硬币放在你的手心,你能否感觉到呢?再把一个一毛钱的小硬币加放在一元硬币上面,你是否感觉到了重量的变化?)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感觉(Sensation)特性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感觉相互作用46—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视觉后像等—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音乐减轻手术疼痛,食物凉热影响味道)、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甜蜜的声音”、“沉重的音乐”等)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知觉(Percep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概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47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

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

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区别: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

知觉(Perception)种类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49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知觉(Perception)特性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不可理解图形)恒常性知觉定势50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错觉(illus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感觉和知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杯弓蛇影,风声鹤唳)51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一、感觉和知觉二、记忆三、思维与想象四、注意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52一、感觉和知觉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

记忆(Memory)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记忆*概念

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种类53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三种记忆的比较三种记忆的比较

记忆(Memory)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记忆*过程*信息加工观点:编码贮存提取

55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记忆(Memory)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记忆*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一天遗忘最快,知识储存量只剩33%规律: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56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一、感觉和知觉二、记忆三、思维与想象四、注意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57一、感觉和知觉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

思维(Thinking)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思维和想象*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58*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思维(Thinking)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思维和想象*种类59(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动作/形象/抽象(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分类:聚合/发散(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分类:直觉/分析(4)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习惯性/创造性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思维(Thinking)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思维和想象*过程60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想象(Imagina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思维和想象*概念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并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表象:表象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的心理复现

61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想象(Imagina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思维和想象*种类

62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注意(Atten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注意*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特性:指向性集中性63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注意(Atten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注意*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注意的外部表现凝视、口微张、呼吸变缓慢、心跳加速、紧握拳头…64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注意(Attention)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65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

注意种类间的区别注意种类间的区别

注意(Attention)特性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注意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67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情感侧重于内心的体验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1.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2.情绪、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

人的需要为中介3.情绪、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体验、不是态

度本身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a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区别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区三、情绪的功能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社会性参照作用三、情绪的功能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七情与基本情绪1.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

喜、怒、忧、思、悲、恐、惊(内经)2.基本情绪

喜悦、愤怒、恐惧、抑郁(忧伤)3.复合情绪愤怒—厌恶—轻蔑:敌意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焦虑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七情与基本情绪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二)情绪状态的类别1.心境(moo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激情(passion)(进球啦欢呼,可能有意识范围狭窄)3.应激(stress)(应激源作用下引起的应激反应状态)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二)情绪状态的类别1.心境(mood)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三)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三)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第二节情绪和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增力-减力激动-平静强-弱紧张-轻松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维度(dimension)两极性(bipolarity)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增力-减力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维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

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身段表情(bodyexpression)言语表情(languageexpression)表情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一)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一)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二)身段表情(bodyexpression)是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通常也称“体语”手势(gesture)是一种重要的身段表情,它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思想感情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二)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三)言语表情(languageexpression)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音的语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六、表情(emotionalexpression)(三)七、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七、情绪的理论(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观点:七、情绪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观点: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七、情绪的理论(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情绪的七、情绪的理论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观点:

1.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的过程。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兴奋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七、情绪的理论(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观点:第二节七、情绪的理论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七、情绪的理论(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观点:第二第三节意志过程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基本特征: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节意志过程一、意志的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节意志过程二、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第三节意志过程二、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三、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独立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的目的。(受暗示,武断)

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坚韧性(坚定性):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动摇,执拗)

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任性,怯懦)第三节意志过程三、意志的品质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述二、需要三、动机与挫折四、能力与智力五、气质六、性格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述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表及里地表现出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述——结构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表及里地表现出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人格心理特征(个体人格的主要差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人格形成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形象感等社会化:社会化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纳入到社会规范的过程89人格形成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概念,是个人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2.环境因素(金巴尔多电击实验)3.社会实践4.自我教育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述——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3.大五人格理论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一、概“大五”人格因素I.外向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II.随和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III.尽责性(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IV.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V.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大五”人格因素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二、需要(need)需要是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的分类:1.按照起源: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按照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二、需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需要的层次:马斯洛(MaslowAH)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其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等级MaslowAH,1908~1970二、需要(need)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需要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动机(motivation)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动机的功能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动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动机(motivation)

动机的种类根据内容生理性的动机(物质方面的动机)心理性的动机(精神方面的动机根据性质正确的动机错误的动机根据作用主导动机辅助动机根据维持时间短暂动机长远动机从引起原因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动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动机(motivation)

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风险高但疗效好——风险低但疗效差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动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挫折(frustration)

挫折: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在实现目标中受到阻碍时,可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1.加倍努力,克服障碍,达到目标

2.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

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只有第四种情况时才会产生挫折感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三、挫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力(ability)与智力(intelligence)

能力是制约人们完成某项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在活动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并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和水平。能力可以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观察力记忆力一般能力注意力智力思考力想象力特殊能力能力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力(ability)与智力(intelligence)智力又称智能,指人们在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其核心是理解、判断或抽象思维能力。智力可等同于一般能力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力(ability)与智力(intelligence)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力(ability)与智力(intelligence)智力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四、能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五、气质(temperament)气质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人们常说的“脾气”和“禀性”,是表现在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五、气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五、气质(temperament)多血质Sanguineoustemperament粘液质Phlegmtemperament胆汁质Bilioustemperament抑郁质Melancholictemperament

Hippcrates(公元前460——前377)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五、气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五、气质(temperament)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五、气

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六、性格(character)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体现个性的优劣。例如,有的人一心为公,有的人一心为私:有的人诚实,有的人虚伪;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等第四节人格(personality)六、性

气质

性格

反应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

可塑性小、变化慢

主要是先天的

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具有从属意义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后天的受社会环境影响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反应人的一切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具有核心意义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气质与性格气质性格反应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高级神主要学派110主要学派110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5.6-1939.12.23,享年83岁)基本态度: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都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动态的形式发生,且可追溯了解其因果关系,了解其意义,称之精神因果决定律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内容驱力理论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发展学说自我防御机制理论释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内容驱力理论1驱力(drives)生本能(Eros)(又叫性力,利比多(LIBIDO))死本能(Thanotos)1驱力(drives)2潜意识理论(Subconsciousness)潜意识: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不为人们所意识到,但“严重地”影响着人的外部行为2潜意识理论(Subconsciousness)意识(consciousness):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无(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通过分析可揭示

意识(consciousness):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3人格结构理论

(Theoryofpersonalitystructure)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3人格结构理论

(Theoryofpersonali本我(id)“能量库”、“火山下的岩浆”遵循“快感原则”遵循初级思考方式(primarythinkingprocess):幼儿水平的思维本我(id)初级思考方式的特征: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常好幻想),不考虑逻辑关系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常直接用行为动作来表示需求及情绪情感情感水平分化低,非好即坏,非爱即恨初级思考方式的特征:自我(ego)

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功用:对外适应环境要求对内调节本我驱力及宣泄遵循“现实原则”自我(ego)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遵循次级思考方式:成人思考方式评价事物以现实(客观)为依据或参考逻辑思维,考虑因果关系

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情感有细致的分化遵循次级思考方式:成人思考方式超我(superego)理想自我,良知,良心遵循“道德原则”人格中的监控机构超我(superego)4性心理发展理论

(TheoryofPsychosexualdevelopment)口唇期(oralstage)肛门期(analstage)性蕾期(phallicstage)潜伏期(latentstage)两性期(genitalstage)Libido(性力)的投注和转移4性心理发展理论

(TheoryofPsychose口欲期(0-1岁)获取及口腔满足意义:建立母婴关系(母婴依恋),获得安全感,信任及自信受挫—不安全感,自卑,自恋过度满足—Libido固结—“口腔性格”(过度依赖,嫉妒)口欲期(0-1岁)获取及口腔满足肛欲期(2-4岁)

控制与攻击性(施虐)意义:建立与父母的关系发展受挫,固结—“肛门性格”特征:

A守秩序,爱清洁,过分认真

B吝啬,节俭,爱钱

C固执,不灵活,报复性肛欲期(2-4岁)控制与攻击性(施虐)

性蕾(俄底普斯)期(4-6岁)

兴趣转向异性器官,爱恋异性父母意义:形成三角关系,从共生状态中解脱出来男孩-“阉割焦虑”(castrationanxiety)女孩-“阴茎羡慕”(penisenvy)

“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complex):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儿童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如,男孩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性蕾(俄底普斯)期(4-6岁)兴趣转向异性器官,爱恋潜伏期(6-10岁)

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冬眠”),兴趣投向外界力比多“升华”为游戏和学习人格发展—“成熟”—巩固潜伏期(6-10岁)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冬眠”),兴趣投青春期(10-20岁)

躯体成熟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建立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同化及适应人格形成青春期(10-20岁)躯体成熟5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defensemechanism)

防御是自我的功能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弗洛伊德三种性质的焦虑:现实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5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defensemechanism)防御机制分类

精神病性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分类

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否认(denial):对外界确实存在的事实加以否认,所有外界现实只是为了适应内部的需要。否认可导致一个人拒绝承担自己行为上的任何责任投射(projection):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通过投射,不愉快的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给别人而减轻

否认(denial):对外界确实存在的事实加以否认,所有外界幻想(Fantasy):通过想象制造出的神话来回避现实的不如意,或满足某种需要。理想化作用(Idealization)是幻想作用的表现之一退行(regression):是个体用回复到客体关系的早期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甚至是人类的婴幼儿期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中幻想(Fantasy):通过想象制造出的神话来回避现实的不如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个体为对抗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形成一种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反应。最典型的是强迫症的症状,患者所努力追求的清洁和次序感,是反抗他对肮脏和无序的本能要求,“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又称为合理化,个体试图从逻辑上合理地解释自己的态度、反应、想法和情感体验,并寻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而真实的动机是他自己未觉察道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个体为对抗6释梦理论(dreamanalysis)显梦指梦境中所显示的具体内容,隐梦指这些梦境内容所代表的潜意识含义精神分析医生就是根据“梦的工作”规律,进行解析,来发掘作梦者被压抑在潜意识内的那些矛盾冲突,帮助病人正确解决其致病情结,从而使其病情获得痊愈6释梦理论(dreamanalysis)显梦指梦境中所显梦的材料和来源弗洛伊德认为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1)睡眠时躯体受到的刺激(2)日间活动残迹的作用。即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3)潜意识内容的反映。这是弗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梦的材料和来源弗洛伊德认为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梦的工作隐梦所包含的无意识冲动进一步伪装和转化成显梦的内容,这种转化过程(即“梦的工作”)梦的工作隐梦所包含的无意识冲动进一步伪装和转化成显梦的内容,(1)象征化(

Representation)被压抑于潜意识内的欲望、情感、意念、精神创伤与矛盾冲突,要在梦中表现出来,由于受到超我的稽查作用,往往进行伪装或改变形式,而不是赤裸裸的原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象征化作用,即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可减少或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例如,用细长、尖锐、蛇虫等东西来象征阴茎,以容器代表子宫,以骑马、跳舞或节奏性活动等来象征性交活动等(2)移置(Displacement)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爱或恨),转移或投向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3)凝缩(condensation)指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因而可使梦境令人疑惑莫解。(1)象征化(Representation)被压抑于潜意(4)投射(projection)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或意念,投射于他人,而减轻对自我的谴责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它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5)变形(distortion)(4)投射(projection)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Conditioning)

环境刺激对行为造成影响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S)能引起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response、UR),且不需要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则是能引起条件反应(conditionedresponse、CR)的初始中性刺激(neutralstimulus、NS),这需要学习的。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关系,称条件反射。当非条件刺激重复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随着某个中性刺激,这个中性刺激会成为一个条件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Conditi经典条件反射规律强化(reinforcement)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CS)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CR)和加强条件反应。次数越多,条件反射越巩固。消退(extinction)当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予条件刺激结合时,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狗对铃声,儿童对注射器)恢复(recovery)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泛化(generalization)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经典条件反射规律强化(reinforcement)将条件刺激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ohnBroadusWaston,1878-1958):“给我一个健全的婴儿,再给我一些特定的环境。只要满足这两点,不管婴儿的才能、个性、本能及其父母的血统、职业如何,我都能将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人,譬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或者小偷。”华生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华生强调,在复杂行为的学习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生:情绪学习实验:“小阿尔伯特”(1920)声音(US)=>恐惧(UR)声音(US)+白鼠(NS)=>恐惧(UR)白鼠(CS)=>恐惧(CR)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ohnBroadus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

随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造成影响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

白鼠学习试验白鸽导航试验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

随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S(消极)↓→R(促进)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正强化(positiverei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消退(extinction):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积极)↓→R(减弱)

惩罚(punish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消极)↑→R(减弱)操作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消退(extinction):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观察学习实验(玩偶实验Bobodollexperiment)

认为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或某些人,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或小说中的人物,这种学习方式称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第三节认知理论

认为事物本身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它的认知评价,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存在不良认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想法,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自我挫败行为第三节认知理论认为事物本身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它的认认知理论学家AaronTBeckAlbertEllis认知理论学家AaronTBeckAlbertEllis主要理论内容认知心理学认知与情绪、行为

情绪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沙赫特两因素情绪理论

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

主要理论内容认知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理论

(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RET是Ellis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本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是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理性的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认知疗法即是使患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患者的情绪好转(核心:改变认知)AlbertEllis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

(RationalEmotiveTheABC理论框架事件(Activatingevents)认识(Beliefs)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

)∥ABC理论认为,对事件理性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ABC理论框架事件认识情绪和行为∥ABC理论认为,对

贝克认知治疗理论

(BeckCognitiveTherapy)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由A.T.Beck提出,是当前国际上影响较深、应用较广的心理疗法之一,大量研究认为该疗法对抑郁、焦虑、恐怖、进食障碍、强迫症等有较好的疗效贝克认知治疗理论

(BeckCognitiveThe抑郁障碍的认知曲解(认知三联症)①对自我的消极认知②对世界的消极解释③对自己未来的消极预期

抑郁障碍的认知曲解(认知三联症)①对自我的消极认知认知歪曲(cognitiondistortion)

贝克将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推理错误称为认知歪曲,认知歪曲或逻辑错误是派生负性自动思维的基础。贝克概括出8种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认知歪曲(cognitiondistortion)

1.选择性注意(或称精神过滤,mentalfilter):不看整体,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消极的细节上。例如:因为考试中得了一个低分(也有好几个高分),这说明我干得糟透了2.极端化(又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all-or-nothingthinking):用两极分法看待事物而不是将事物看作一个连续体。例如:必须全面成功否则就意味着失败1.选择性注意(或称精神过滤,mentalfilter):3.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由某件事得到一个普遍的结论。4.心理阅读(mindreading):他人并未出口,就认定了他人的感受或者意图5.灾难化(catastrophizing):立即想到最坏和最可怕的结果。6.扩大化(magnification):在评价自身、他人或一件事时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和/或缩小积极面。例如:得了个中等说明我多么不足,得了高分并不说明我聪明3.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由某7.人格化(personalization):相信别人都是因为自己才消极行动,而不考虑其他更有可能的解释。例如:修理工对我粗暴无礼都是因为我做错了事8.僵化的内部结构(‘should’and‘must’statement):有一套严格的看问题的思维规则,不仅要求自己遵守,还要求别人也遵守7.人格化(personalization):相信别人都是因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情感体验与潜能

。代表性先驱人物是罗杰斯(Rogers)和马斯洛(Maslow)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

AbrahamHaroldMaslow

(1908-1970)1954年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提出了人本主义生态学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和原理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名誉载入史册西方心理学中第三势力的开拓者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AbrahamHaroldM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级需要高级需要

马斯洛——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论的两层含义完满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的实现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激幸福感的经验。马斯洛——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论的两层含义高峰体卡尔.R.罗杰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主张心理治疗师要有真诚关怀当事人的感情,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长自信心CarlRansomRogers(1902-1987)卡尔.R.罗杰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

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和环境及其关系的知觉与评价

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自我概念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罗杰斯自我的主要内容(1)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及其与之相关的评价—我是一个诚实的人(2)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同学们都喜欢我(3)个体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在晚会上更能显示我的能力罗杰斯自我的主要内容(1)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及其与之相关的评价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他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具有被知觉的能力

经验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包括个体的认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拥有的自我,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包括与自我有内在关联、个体赋予高度价值的感觉和意义。“应当是”或“必须是”现实自我: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别能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拥有的自我,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包括与自我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概念WHO(1948)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概念WHO(1948)的定义:“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概念1990年WHO:“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概念1990年WHO:“健康是指WHO健康的十大准则:

1.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

善于休息,睡眠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一概述WHO健康的十大准则:

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well-being&mentalhealth)

,也称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ps(三)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为(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三)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合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四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一概述健康与心理健康(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四条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受怀孕母亲的影响很大1.母亲自身情况年龄:最佳23、24~28、29

超龄:唐氏综合征、难产、死胎2.孕期营养及保健3.母亲的情绪4.环境:饮食、药物、射线(胎教)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受怀孕母亲的影响很大1.母亲自身情况二儿童心理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0~

3岁第一加速期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布森),6个月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0~3岁第一加速期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心理健康的起点物质营养信息刺激母爱-依恋三大营养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心理健康的起点物质营养三大营养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二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2.增进母爱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2.增进母爱二儿童心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3.保证充足的睡眠4.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如何促进婴儿心理健康发展?3.保证充足的睡眠二一、胎儿期二、婴儿期三、幼儿期四、儿童期3岁~6、7岁

3岁幼儿脑重已达成人的四分之三,7岁时已接近成人二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3岁~6、7岁3岁幼儿脑重已达成人的四分之三,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