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先秦文学复习资料先秦文学复习资料xxx公司先秦文学复习资料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一、古代神话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中国远古神话Cf外国古代神话——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二、远古歌谣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第二章诗经一、《诗经》的编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全集305篇,6篇无辞。采诗——采诗者==时间==渠道==目的==献诗编辑成书——周公说==孔子说==周王廷乐官二、《诗经》的体例风160·——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雅105——大雅小雅颂40——周鲁商宋人郑樵《通志·总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音:乐调上的区分)风土之音是各地的民歌,朝廷之音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官乐,颂是在宗庙里演唱的祭歌。变风变雅是指风诗雅诗中的乱世之作。可以看到,在乐调作者内容作用等方面风雅颂都不同《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创作的三个时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东周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从母系到父系为中心的过渡从游牧为主到农业为主从穴居到室居从邰到豳再到定居于周,进而商族而统治中国,建立周朝反映了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周公东征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是进步的but远征的战士、少数民族冲突、民族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痛苦和怨恨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统治者腐败eg。《伐檀》《硕鼠》阶级、民族压迫《大东》反映了当时的婚姻恋爱风诗的主要题材形式多样——劳动人民的纯洁、真挚、热烈、愉快的爱《静女》——怨恨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主《虻》——失恋单恋相思别离《狂童》、《泽陂》农业诗——研究周初社会的重要资料①农业生活诗——再现阶级差异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采薇》《七月》②农业祭祀诗——春夏祈谷秋冬报夏记录风俗礼制周人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济的繁荣《载芟》《良耜》其他《颂》诗—对祖先的歌功颂德《雅》诗—贵族的烟瘾游猎四、《诗经》的艺术成就1、开创了文学中的“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深刻地揭露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Eg《七月》在反映现实时,多采用了朴实合乎现实的本来面目的形式,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例外:《生民》继承:建安七子汉乐府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在诗经中大量、成熟地使用,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体式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说出事情《七月》比——比喻明喻隐喻目的:把对象的本质或现状具体地刻画出来兴——起兴先言他物,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有引起联想的意味《关雎》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直接重叠或间隔重叠重言双声叠韵双关隔句押韵讲究对称、整齐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决定于当时的语言一单音词为主)句式灵活《国风》二三四五言都有,完全是散文化的句式,舒缓自由五、《诗经》的影响与研究“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诗经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一个长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在外交中用赋诗对答,委婉表达观点词汇知识丰富引用论据但不大注意本义而断章取义加以利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这部以人民为创作主体的诗集成了经学的附庸汉朝诗学四家——毛诗:秦汉间鲁人毛亨做训诂传赵人毛,《毛诗故训传》现存诗经最古解释本古文学派鲁诗:汉初鲁人申公齐诗:汉初齐人辕固生韩诗:汉初燕人韩婴后三者用汉时通行的文字写成,属于今文学派均相继失传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郑笺通释》第三章屈原和楚辞一、历史背景—战国后期1、七雄对峙,趋于统一齐楚韩燕赵魏秦2、合纵连横,秦楚争霸横则帝秦,纵则楚王3.成败的关键在于改革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鞅法而富强楚悼王————楚威王——楚怀王——襄王与仇秦联婚楚人爱国作为楚国左徒的屈原处在人民抗秦情绪高昂,而统治集团昏庸软弱的局势下,力主改革、抗秦而得不到支持,被人谗害。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生平见书36一般认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离骚》是代表作,可能作于汉北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长篇大致内容:政治理想—楚的排斥—坚持不妥协—孤独困苦,想象比喻多—只能离开—依恋不舍—殉国其他见书三、屈原的艺术成就“屈原词赋如日月”——李白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忧愁为骚例:本传—屈平之作《离骚》,盖怨生也贾岛—骚者,愁也,始于屈原诗经开始有愁怨之作,抒情简单直白,只是将心理状态加以陈述vs屈原在表达同类情感时运用了大量新的词语,从自身的遭遇/环境/神情/心态/行为举止等结合起来,回环往复地吟唱。Eg。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格的核心——美政思想也忠君(得到信赖是美政实施的条件),但他追随的不是君王,是美政思想、自我人格的实现。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悲愤沉郁的心理特征,展现了屈原个性的各个层面还有形成的环境,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对比:《正月》《离骚》愤世—恨世道黑暗,生不逢时;怨上—恨君主昏庸,忠奸不辨;孤独—感怀自身与腐败政治环境的矛盾不同:忧己vs以国为重;畏惧vs大无畏;怨上而不敢直言vs直怨;虽然为“我”而悲伤但缺乏“我”的形象感vs刻画出悲愤填膺、宁死不屈的忠君现象内涵着悲剧美——伟大之处在于展示了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斗争的精神+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高尚人格(诗经此类情调低沉)屈原激励鼓舞我们,激发了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把我们引向崇高,在熏陶引导中理智和感情升华诗体的革新——骚体鸿篇巨制——(刘谓之“鸿裁”)形式和篇章结构上的长迂回断续—回抱法(根据主题的矛盾和联系加以想象最后回到主题)、语体化——语言的运用多用口语和方言;句式散文化,灵活自然,长短参差,有错落美;语气词兮的广泛运用成为骚体的句式标志,三字节奏的出现广声貌,趋艳丽——直接描绘比喻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象征更广泛深远浓烈的浪漫色彩特点:①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人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南方理想较虚幻,北方更付诸实践)对理想的执着VS黑暗现实——浪漫主义的契机。南楚巫风文化是屈原浪漫主义的土壤—吸取了民俗文化的营养,借用巫事神的形式②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原辞表现的是男女性爱生活,鄙陋。屈原是祭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颇更定其辞,去其泰甚”屈原的创作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例:九歌)《九歌》与《离骚》的相同之处:香草美人、九天、昆仑、飞龙etc①屈原在写作之前必定熟知作为民间祭歌的《九歌》,对其吸收提高。②《九歌》与《离骚》《九章》都用到的名物概念,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引申义、比喻义九歌写作偏于必然,屈原所写偏于或然,受九歌启迪例:…③在句式上,屈原多用三字节奏加虚字再加两字节奏;九歌似乎体现了由最简易的民间歌谣句式向骚体过渡的轨迹,亦是屈原对于九歌形式的发展四、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楚辞:楚歌之辞。内容多为楚地风土名物,声韵皆用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中原的诗歌有较大区别,故标以楚名,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讲又称南音。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尤以离骚著称,也叫骚体。另有宋玉、景差、唐勒等人。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6篇可信。对屈原有直接的继承。体裁上用的是骚体,构思、手法上多驰神骋想,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文心雕龙》“屈宋逸步”。继承长篇的基础上又运用了铺陈描写《九辩》对秋天的描写表现悲愁、描写客观(重要识记点)并且精细(屈只是主观感情的抒发,用景物来比兴衬托)鲁迅称“实为独绝”《九辩》的句式表现已经赋体化,汉朝大赋问答体的格局滥觞于《卜居》《渔父》,直接效仿于宋玉,宋反映了由辞向赋的转化在楚辞和汉赋之间,宋玉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多地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的是宋玉。汉赋“铺采摛文”源头。然而用意微隐,缺乏屈原式的嫉恶如仇的斗争和正直,是宋玉作品黯然失色的原因第四章历史散文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大事在策,小事在简(简牍学)简策按时序编排,为史书,称春秋史书中的篇章多以散文形式表现先秦时期大体有三种——古代的政令、文献《尚书》;史官整理好的史记《春秋》;对史之解说《公羊传》《尚书》与《春秋》《春秋》、《左传》属于编年体《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体甲骨文、金文文学价值不高真正标志散文形成的是《尚书》(尚,上。上古的历史)记录上古时期的典、谟、誓、命、训、诰(王公的训诰和政令)今文尚书—用汉流行的隶书书写古文尚书—晋人伪造《十三经注疏》是二者合编《无逸》《秦誓》是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论说文《顾命》是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记叙文孔子修《春秋》——文学上的润色、开创了史家之史代替史官之史,在历史的陈述中寄寓自己的褒贬简约一字一词来表现eg.弑君杀人诛贼子“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对其解说的书籍:“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二者主要从概念理论上解释,文学性不高二、《左传》与《国语》《左传》是春秋内传,记事。寓断于事《国语》是春秋外传,记言左传的作者相传为鲁国太史左丘明,唐后有怀疑左传是一部典范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基本思想倾向儒家,“礼也,非礼也”民本思想贯穿全书,提高民的地位,无疑是进步的历史观(左传内容和成书结果见书本57)【文学发展上,《左传》的价值】——继承了《春秋》“尽而不污,惩恶劝善”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特别是对昏君污吏进行无情的揭露古代良史精神“崔柕弑其君”(史官三兄弟)左传抛弃春秋的微和晦,鲜明地表示作者的主张,对历史上的人事做了直言不讳的评价2、《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详瞻,出自韩愈《进学解》),是历史散文的一大进步以《春秋》所记大事为纲,以小见大,故事性、戏剧性,着重写人,人的性格、活动与历史的变化eg晋文公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倾向性,语言的形象性形成了我国历史散文的优秀传统最善于叙写战争,是历来对《左传》的定评左传写军事行动四百多次五大战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又脉络连贯,条理清晰尤其注重伏笔与照应,明写暗写的配合,使事件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层出不穷语言简明、精炼、准确、含蓄、婉转,词汇丰富,堪称散文典范左传语言精妙,尤其是行人辞令(外交),刚柔得体,不卑不亢,耐人寻味eg.烛之武《国语》则是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继承尚书而对战国的论说文有直接影响,可看做西周末与春秋时代政界人物言论的记录国别体三、《战国策》国别体按照战国时期十二国记述,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特别是纵横家的活动和言论长沙马王堆《战国纵横家帛书》战国策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以记人为主的篇章大大多于《左传》,作者的目的已经不在记事而在刻画人物性格品质eg苏秦荆轲;《左传》写人注重真实,《战国策》注重神似,多用夸张虚构,摄取人物典型性格特征,用漫画般的手法进行勾勒eg冯谖客孟尝君虚构合情合理,真实精心提炼,使人物的真实面貌更鲜明有个性;《左传》语言精练严谨,《战国策》语言长于铺陈,流畅恣肆,气势激昂eg苏秦战国策多记录纵横家的言谈,必然反映了雄辩夸饰的风气,对于文学性的增强、辞章的兴起有作用多用寓言故事eg狐假虎威《晏子春秋》——历史人物的传闻故事集【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和作用】为传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可利用的题材和可借鉴的手法,善于通过具体的描绘,通过人物言行的刻画去再现历史,不仅记事而且记人。在符合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多用提炼加工甚至虚构,吧历史的画面以历史人物的面貌展示得栩栩如生。到汉代司马迁继承发展,为人物立传,创造了传记文学在散文的写作上,先秦的历史散文为后代所模仿如贾谊晁错三苏韩愈柳宗元这些史书记录了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有教育意义的言行,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第五章诸子散文一、诸子散文历史背景1、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局面——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经济:土地私有化地主新兴阶级政权层层下移混战—趋于统一—中央集权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意识形态:神权信仰危机民本思想官学衰落私学兴起2、士阶层崛起,文化学术下移(地位低术有专攻养士之风)3、百家争鸣儒道法名墨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各家平等各有千秋互相融汇二、诸家基本主张、代表1、儒家孔子——《论语》礼、仁(等级爱人-德政)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王道社会分工劳心价值荀子——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性人物性恶文学史上第一个赋家2、墨家学术流派政治集团成员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组织纪律儒墨相提并论,称为“显学”(突出的重要的)墨翟“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心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待人如待己爱人利人以得到相同的回报vs儒家爱人有等差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阶层的利益和愿望政治思想:尚贤尚同(不论出身,有能则举)(以上级的是非观为标准,逐步统一思想。集中统一到天子,服从天的意志,反映了小生产阶层的政治软弱性和落后的宗教观念)3、道家老子——战国初期政治主张: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平等、平均制度(小私有者的愿望)朴素辩证法(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但没有认识到事物转化需要条件)庄子——绝圣弃智(反对一切知识文化,把社会理想寄托在愚而朴的冒昧时代,不满现实披露弊端抨击仁义礼乐道是起源)相对主义理论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征(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没有确定的质的区别特点是认识者主观的行为齐物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所处时代动荡消极逃避逍遥游:有待—无己—无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法家代表:春秋—管仲子产战国—李悝商鞅·法申不害·术慎到·势韩非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建立以法治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模式(法令权术君权)法治理论的实质在于极权主义理论基础在于进化的历史观适应封建地主即将统一的形势,为中央集权制之奠基理论但暴力对待人民,专制残暴一面李斯—《谏逐客书》三、诸家的文艺思想1、儒家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文学价值的论述。兴、观—认知、群—凝聚、怨—批评比较全面地涉及诗歌美感、认识、教育作用,揭示本质特征,启发后代文论。论述音乐“美”—艺术形式,“善”—思想内容认为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是衡量音乐作品的标准。孟子——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创作动机“以意逆志”通过自己的分析和体会去理解作者的用意而非望文生义或机械理解“知言”“养气”荀子——人的善和美都是后天教育改造修饰的产物,文学艺术成为人们提高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乐论》是现存的先秦时期第一篇系统论述音乐的专著音乐属于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情感满足礼的任务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乐的任务是促进不同等级的人和合2、墨家讲究实用非乐音乐是奢侈品只看到物质需要忽视精神需求,小生产者狭隘思想3、道家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注重文艺的审美性老庄崇尚自然朴素之美“天地有大美(庄子)”效法自然较早注意文学中的言辞和意念的关系问题“道不可言”(局限)“得意忘言”(表面)4、法家先秦法家否弃文艺商鞅称诗书礼乐为“六虱”韩非:文学之士是危害社会的蛀虫把对文学的否定当做愚民、专制统治的手段以是否合乎功用目的为唯一的标准,对于有利法治的文辞看重,重质轻文。狭隘的实用主义四、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论语》——语录体对孔子及其学生形象的生动刻画;生动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口语化特点,浅显易懂引人深思2、《孟子》——体现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发展的趋势论辩性强,情感激烈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例(重要):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说服力和感染力3、《荀子》——论说文成熟定型的标志打破了对话体的框架,体系统一,结构完整,论说严密,形成的专题的议论文论说篇幅宏大,立意鲜明;善于比喻,数量多贴切;多用排偶句式,章法整洁,节奏感强,气势雄浑4、《墨子》——重视功用,朴质无华,以达意为主,说理明畅,以理服人论辩的逻辑性强,推理严密,逐层推论,但缺少文采5、《老子》——短小精悍,词约义丰,多用韵文,多排比对偶和比喻,句式整齐深蕴哲理6、《庄子》——最突出:全书都由寓言构成,论述方式偏重叙述寓言想象丰富,夸张非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其他诸子寓言的比较】:《孟子》多采自民间故事《韩非子》多采自历史传说《庄子》多有意识虚构,真人假事(实例难寻的原因)亦庄亦谐其他书的寓言多作为叙述性插入的内容点到即止,而庄子多由寓言连缀而成,结构完整,描写性强构思奇特,变化莫测;表面冷淡实则激情:感情充沛,抒情色彩,艺术感染力强7、《韩非子》——严峻峭拔,单刀直入切中要害论说进一步加强,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论述例: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8、《吕氏春秋》——杂家,精炼严密寓言刻舟求剑9、李斯——《谏逐客书》说理彻底文采动人【先秦诸子对中国散文乃至文学发展的贡献】P89——Ⅰ推进了散文由简单的语录到专题论文的发展Ⅱ在文体上多有首创之功Ⅲ先秦诸子在中国文化思想上起了奠基作用,历代作家与作品都明显地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Ⅳ诸子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影响了后代作者第一章古代神话与古代歌谣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我国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3、我国远古神话与外国神话比较,有如下特点:(1)记载零散,且多有异说。我国古代神话比外国神话零散,没有记载神话的专书。而且神话在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加工,到了后人记载时,只能各记所闻,故多生异说。(原因:史官只重记实;思想文化界有排斥神话的倾向;春秋战国的动乱;秦的焚书;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加工。)(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古代历史所记载的盘古、三皇之事,其实许多就是神话。(3)我国的神话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外国神话突出的是个人英雄行为,我国远古神话突出的是大公精神,如女娲救民于水火、羿为民除害而射日、大禹治水不顾家门等。(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中国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者是神性的英雄,都于劳动有关,像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发明草药的神农。神话里还有诸神和诸神的著名子孙许许多多的创造发明。例如女娲制作了笙簧,皇帝创制了衣裳等。4、《弹歌》①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歌谣15首,“歌”的第一首便是《弹歌》。②最早见于《吴越春秋》,是周代的歌谣,其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歌辞写的是以弹追逐野兽的情景,是一首猎歌,属于发明弓箭以前的作品。③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他们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5、《蜡辞》①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杂辞”部分,所录的第一首便是《蜡辞》。②《蜡辞》的内容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③《礼记·郊特牲》记载:依耆氏开始蜡祭,每月十二月合祭众神。《蜡辞》是祭神时唱的,表现了人们的愿望:土地不要流失,水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作恶,草木回到它该生长的地方。《蜡辞》比《弹歌》更早一些。6、《周易》①地位:《周易》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②由来:大约在西周初年,卜筮之官把所收集的历代筮辞编辑成书,以作日后占筮的参考③体现了当时诗歌的发展水平:A《周易》中的筮辞大多是片言只语。B作者采用和效仿民歌对其进行选择、加工和编辑,其中韵文占了三分之一。C《周易》的筮辞基本上是叙事的,涉及婚姻、战争、行役、畜牧、囚犯,内容相当广泛。个别属于抒情的。这些诗歌,其内容和形式已近乎《诗经》中的短诗了。有些描写细腻,运用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的手法,颇为生动形象。第二章诗经1、献诗、采诗之说献诗、采诗之说是关于诗经来源的说法,即周天子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民谣。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献诗说:认为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如《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到土献诗”“于以考其修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自失焉”。2、《诗经》的体例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②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雅105篇,颂40篇。风分为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鲁、商颂。③《诗经》现存共有305篇,另有《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笙诗,有目无辞。3、什么是风雅颂宋人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土之音就是各地的民歌,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现实。朝廷之音就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音乐,作者主要是贵族官吏,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宴饮游猎,其中也有不少对政局的黑暗面进行批评讽刺的。颂是在宗庙演唱的祭歌,内容多是对先君先祖的祭祀、祈祷、歌颂。4、什么是变风、变雅变风、变雅是汉代的说法。所谓“变”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的变革、揭露其衰败,相对于歌颂国家安定、政治清平的“正”而言的。变风、变雅指的是风诗、雅诗中的一些乱世之作。5、《诗经》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1)、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如《生民》、《公刘》等作品记述了周部族的传说和事迹;(2)、反映了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类诗歌表现了严苛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作品有《东山》;(3)、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如《伐檀》、《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4)、反映的当时的婚姻恋爱。爱情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喜忧得失,如《静女》、《蒹葭》;(5)、农业诗。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6)、其它。6、《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1)开创了文学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这体现在《诗经》深刻地揭露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根植现实、正视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诗经》大量地、成熟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附:《蒹葭》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被称为朦胧诗之祖。(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诗经的作者往往运用重言、双声、叠韵、双关、隔句押韵,讲究对称整齐,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点。附:诗歌的重章叠句指的是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几句诗反复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但也有其它的句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基本句式。附:我国诗歌的传统结构形式:“起、中、结”或“起、承、转、合”。7、《诗经》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刻画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塑造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并通过这些生动可感的事物、细节和场景,抒情写意,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生民》虽是神话了的古史传闻,但作者依然将笔墨重重地落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上。诗中关于后稷种植庄稼公刘勘察周原的描写都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事务而不是虚幻的天方夜谭。8、赋、比、兴①赋比兴是汉代学者首先提出的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②宋朝朱熹《诗集传》“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其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③赋,就是直接地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如《七月》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目的在于把要所写的对象的本质或形象具体地刻画出来。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情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如《关雎》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转到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情。赋、比、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9、在汉朝,流传的诗学有四家:(1)毛诗:秦汉间鲁人毛亨作训诂以传赵人毛苌,其书称《毛诗故训传》,是《诗经》现存最早的解释本;(2)鲁诗:汉初鲁人申公对《诗经》的解释;(3)齐诗:汉初齐人辕固生对《诗经》的解释;(4)韩诗:燕初燕人韩婴对《诗经》的解释。后三者用汉时通行的文字写成,属今文学派,后代已失传。宋代朱熹《诗集传》、清人马瑞辰《毛诗郑笺通释》比较流行。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形势是:七雄争霸,趋于统一;合纵连横,秦楚争霸;争霸成败关键在于改革。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作家,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徙、三闾大夫等职。一般认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和《九歌》。屈原的艺术成就: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多方面地、细腻地表现他缠绵悱恻、殷忧愤懑之态,也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屈原作品中的比和兴,比起《诗经》,更多地把物和人结合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如“香草美人”的象征。这开辟了后世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2、诗体的革新。屈原在《诗经》之后,汉赋之前,创造了崭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这一文体为后世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诗的产生产生了重要作用,为新的诗歌形式创造了条件;3、浓烈的浪漫色彩。屈原继《诗经》以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屈原作品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开端;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屈原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吸收民间文学的养料。屈原人格的核心是他的美政理想。他自我修养,培养人才,上下求索,遭谗而不顾,见疑而不改,最后冤沉汨罗,为的都是实现这个理想。作品中表现的屈原的人格,还有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悲愤沉郁的心理特征,展现了作者个性的各个层次以及形成这种个性的环境。因而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动感人的。所谓“骚体”:一是鸿篇巨制;二是语体化;三是广声貌,趋艳丽。所谓语体化,首先是词语的运用,多用口语,尤其多用方言;其次是句式散文化,长短参差,比之四言体、特别是比之雅颂,灵活自然,具有错落美;再其次是语气词“兮”字等的广泛运用,成了骚体句式的标志,使之具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最后是复音词与三字节奏的采用。春秋以前,四字调是文人诗的特点,而屈原吸取了南方民歌的形式,用六言、七言或长短句,中间多用个语气词“兮”,多用楚国方言入诗。屈原浪漫主义的特点:1、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人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屈原执着与黑暗现实的激烈冲突,是他作品中浪漫主义的契机。南楚巫风文化史屈原浪漫主义的土壤。《离骚》长诗的情节,是由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不可克服所决定,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2、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屈原与民间文艺有密切关系:1、《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2、《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屈原“颇更定其辞,去其泰甚”,使祭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3、屈原的创造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从屈作与《九歌》的关系就可以看得出来。胡适指出:“《九歌》显然是《离骚》等篇的前驱。”楚辞,其本义是指楚歌之辞,内容多写楚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