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葆仁,字爱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1930年,王葆仁与吴萱女士结婚,夫妇感情甚笃,吴萱对王葆仁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被录取首届中英庚款官费留学,前往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他将在国内已完成的5篇论文送交导师索罗普(J.F.Thorpe)时,颇受赞赏,遂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王葆仁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35年秋,他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歇尔(H.Fischer)的邀请,赴该校任客籍研究员。1936年王葆仁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成为当时同济大学首次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葆仁全家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绕道越南,始至云南昆明,后又迁往四川宜宾。1941年,王葆仁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7年兼任该校教务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王葆仁被聘为专门委员,并应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庄长恭所长邀请于1951年调至上海,任有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由曾昭抡和王葆仁担任正、副主任,负责规划、协调全国高分子的科研与生产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建立化学研究所,王葆仁率领有机化学所高分子组全体人员迁到北京,任化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一直负责高分子方面的领导与组织工作。1956年国务院制订《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王葆仁负责“高分子与重有机合成”重点项目及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规划。1956年开始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化工组组员和高分子分组组长。1957年他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高分子方面的谈判。1962年他再次参加全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的制定工作。1957年王葆仁创办《高分子通讯》,1983年又创办该刊的英文版,后将《高分子通讯》改名为《高分子学报》、将英文版改名为《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王葆仁负责创办该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兼任首届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分子专业人才。1963年王葆仁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2年至1986年,他又再次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并长期兼任该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支持中国化学会的工作。他还担任过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为纪念中国化学会成立50周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化学五十年》一书的编委,具体主编了高分子化学一章.1980年,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的主编。王葆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5年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祝贺王葆仁先生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周年大会”,首都科技界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高分子工作者500余人,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表彰了他一生中的杰出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科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学术组织工作的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分子科学在我国完全是空白。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王葆仁从他原来从事的有机化学毅然转入高分子,在我国开拓了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并为之奋斗了30余年。王葆仁致力于高分子化学,首先以接受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机玻璃)和聚己内酰胺(即:尼龙,锦纶)的任务为研究对象,带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组全体同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边工作、边学习,迅速完成了上述两项军工任务,率先在我国试制出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以后分别转至沈阳化工研究院和锦西化工厂扩大生产,这是我国最早的高分子工业。王葆仁对高分子化学的学术思想是挑选课题必须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同时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他主张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须与我国石油化工大品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服务,但也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指导生产。他坚持开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亲自从事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硅高分子和金属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分子大品种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纤材料为主,也涉及有关的塑料树脂,并同时开展反应机理的研究,开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学的研究领域。他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有机硅化学及聚合物的创始人之一。几十年来他领导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合成研究室出色地完成多项任务;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高分子队伍。王葆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出自已的学术见解,以改进生产,并促进学科发展。例如:在他接受研制尼龙9的任务后,提出不沿用国外使用的合成方法而改用以氯和氢氧化钠进行癸二酸单酰胺的重排直接得到9-氨基壬酸的方法,从而建立了以蓖麻油为原料,经由癸二酸、癸二酸单酰胺重排制备尼龙9的简捷合成路线,投入生产。因尼龙9的结构中的碳氢链与酰胺链的比例比较合适,因而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它在熔融态时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王葆仁在聚酰胺化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利用恒沸介质进行ω-氨基壬酸和氨基己酸的缩聚,发现当反应程度达到99%以后,由于体系粘度变稠,末端基浓度降低,缩聚反应由前期的二级反应转变为三级反应。这个实验结果澄清了国际上多年来对此问题的不同论点,解决了缩聚反应级数的问题。又如:王葆仁认为我国的硅资源丰富,应加以利用,他自1954年开始,领导开展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通过醇解分离纯甲基单体,最后试制成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工作,还完成了难度很高的耐高温硅胶的军工任务。他同时提出了利用有机硅单体既作为格氏反应的溶剂,也作为原料用以制备纯双官能单体的简便方法。为我国早期发展有机硅工业打下了基础。他还从事氯烷基硅烷的合成与反应等研究工作,探索有机硅化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他曾提出以硅碳-硅-氧为主链的高分子材料有可能改善耐化学性的见解,因硅-碳键比硅-氧键极性小的缘故。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主张研制硅-硅双键化合物,而在国际上直到70年代末期才在美国合成了硅-硅双键化合物。这是一个吸引世界有机化学家注目的课题,由此可见王葆仁的灼见。王葆仁一生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些曾被美国化学文摘所摘录。为了交流高分子科研工作经验和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王葆仁创办了中国第一种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由他历任主编直至谢世。每期定稿都召开编委会,而且往往利用星期日进行。由于他严格认真,使这份刊物达到了高水平,在1966年以前所载论文已跻入国际先进行列,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曾一度被迫停刊。但1978年复刊后又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当创办英文版后,更加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编辑部经常收到国外索取刊出论文的函件,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赢得了高度学术评价,1987年在中国科技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的表扬。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会议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参观访问了捷克各化学研究机构与大学;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访华代表团,与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学者井本稔、樱田一郎、中岛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学术交往;1979年筹办和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论文报告会”,做了题为“近年来中国高分子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报告,颇受与会代表的重视;1981年率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曾致开幕词、闭幕词并宣读论文;1982年赴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学术会议。他宣传了我国高分子的成就,了解到最新国际动态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他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崇敬。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后,当年年底日本井本稔教授访华时,曾专程到王葆仁家吊唁、慰问,表达了国际友人对他的悼念。为了宣传普及高分子知识,1980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编写组的主编。由于他在高分子化学界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认真负责态度,使高分子化学分支的工作提前于1984年4月完成,比别的分支提前约两年。在撰写过程中,他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和批评不正确的意见。他确定的交稿日期,自己首先按时交稿。他经常说,“一个人要言而有信,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他经常带病听取汇报、处理工作。他还十分重视高分子名词的制订工作与科普工作。他曾亲自向青少年作科普讲演、为《人民日报》等报刊撰写高分子科普文章和编写通俗读物《高分子化合物》等。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永久会员。从中国化学会创建初期,直到王葆仁逝世前夕,他始终热爱化学会的事业,积极支持化学会的工作。1982年9月,当他刚刚访美归来,身体已感不适,但仍抱病奔赴南京,参加了“中国化学会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他对化学会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1985年8月24日在中国化学会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60年的大会上,他将晚年疾病缠身、奋力疾书写出的《有机合成反应》稿酬及平日节余,共计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经研究,化学会用此款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基金,自1986年开始颁奖。王葆仁谢世后,化学会又陆续收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对此奖金基金的捐赠,这是王葆仁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所作的最后贡献,真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高分子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冯新德冯新德,1915年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师从C.C.Price教授获博士学位。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建立高分子教研窒,开展烯类自由基及光诱导聚合接枝与嵌段共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抗凝血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用于药物缓释系统及高分子初始氧化与生物老化机理的研究。发表论文250余篇,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报》及《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1933年他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清华园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时,“七七”事变爆发,北方各大学南迁,他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昆明。1938~1939年执教于云南大学,1940年转到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任教,1941年12月到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先做该系系主任李寿恒教授的研究生,后当讲师教有机化学。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1946年入美国印地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C.C.Price指导下,完成了“氯代乙烯基萘的合成、聚合与共聚合”博士论文,1948年8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橡胶公司奖学金。学成后,他接受清华大学聘请于1948年9月回到上海,新婚不久即偕同夫人叶学洁乘船北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回到清华园。从芦沟桥的炮声中离开清华园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经历了十一个春秋,他回到母校,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春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3年春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安排,他去上海调查塑料工业。三周后写出《上海塑料工业调查》报告。1954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委派黄耀曾研究员来京筹建化学研究所,冯新德也被聘为筹备委员会委员,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被聘兼任研究员。1955年起他还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在王葆仁主任委员的主持下,参加了有关高分子化学的各项规划工作。1977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兼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以来受聘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198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到日本讲学。1988年以来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冯新德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报》和《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即英文版《中国高分子科学》)的主编,该刊的前身是1957年创刊的《高分子通讯》,他一直任该刊中英文副主编直至1986年。他还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重大、重点项目,计有“七五”期间的“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和“八五”期间的“烯类聚合反应与产物精细化的研究”、“生物材料研究”。他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并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上册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尚未出版。冯新德为发展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高分子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级奖励6项。1949年,冯新德于清华大学首次讲授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到北京大学开设高分子化学课,指导研究生论文,并筹建高分子化学实验。1953年招收高分子化学研究生,1955年培养了首批高分子专业毕业生。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5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从那时起他任教研室主任直至1986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他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名。他认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固然都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出人才。在教学上冯新德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讲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博得学生的好评。这和他有广博的知识与认真备课是分不开的。他常把教师喻为园丁,如果浇花用一担水,则缸里要挑足十担以上的水,要勤挑水,要认真备课。为了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一贯重视毕业论文的训练,这一环节从未中断过。1979年秋他陪来校参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J.Flory教授参观时,介绍到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引起Flory的极大兴趣,提出到实验室看同学们的论文实验,因为在美国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做毕业论文。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博采国内外的先进方法与经验,结合国情实施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系,如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上课与自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管”与“放”等等。他亲自主持高分子进展讲座,为研究生讲授“80年代高分子进展与展望”,“高分子进展--活性聚合”等,并邀请外国专家做学术报告,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有关学科的进展,了解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信息。由此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良好学风的高级人才。有两位博士生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了表彰他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功绩,中国化学会于1989年授予他育才奖。为了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冯新德还到兄弟院校、研究部门讲学,做学术报告,或兼任教授、顾问等职。冯新德很重视高分子科学的普及,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委,兼高分子化学副主编,参与拟定条目框架。他除亲自撰稿外,还组织撰稿人及审定聚合反应有关条目。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对外学术交流,他建议出版《高分子通讯》英文版,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1983年开始出版。1986年他担任《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主编,该刊除刊登国内作者的论文外,他还邀请外国专家撰稿。刊登了不少外国学者在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该刊在日本被誉为中国高分子研究前沿,美国的《PolymerContent》期刊也转载该刊的论文题目。为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冯新德和日本前化学会会长、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井本稔先生共同发起中日自由基聚合讨论会。自1980年首次在日本举行后,每隔两年分别在两国依次举行了五届讨论会,在1991年举办了第六届讨论会。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国际会议,如1981年和1984年的二届中日高分子科学和材料讨论会,中德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86年),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委员会合作举办了“IUPAC国际烯烃与乙烯类聚合及功能化--反应、机理与工业应用讨论会”(杭州,1991年),这些会议对提高我国高分子研究的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多次出国参加IUPAC高分子会议,如1982年在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1985年在荷兰海牙、1989年在韩国汉城等地举办的会议。1984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一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高分子会议上,他的《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进展》报告受到瞩目,获得大会颁发的演讲奖。何炳林何炳林,男,1918年生,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纳尔哥公司任高级有机化学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何炳林和夫人陈茹玉怀着强烈爱国心愿冲破诸多困难和阻挠,于1956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南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兼任青岛大学校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ReactiveandFunctionalPolymers》编委,《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副主编,《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JournalofReactivePolymers》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最先研究领域为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1958年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先后研制出几十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益。1958年创建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学科和专业,出任高分子教研室第一任主任。1978年后研究工作扩展到生物高分子,如利用反应性高分子拆分D,L-氨基酸、酶的固定化、血液净化等。近年又在高分子负载金属催化方面开展了研究,成功地应用于催化氢化和氢甲酰化等反应。何炳林是我国离子交换树脂科技事业和生产的肇始人,从5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坚持反应性高分子基础研究,己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约600余篇科研论文,百多篇综述性文章。并且主编了《离子交换与吸附》一书。1980年以后获国家劳模、天津市特等劳模称号。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奖等23项科技成果奖励和5项国内发明专利。研究成功大孔离子交换树脂30多种和新型吸附树脂20多种,均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创和壮大了我国离子交换树脂科技与生产,全面推动了交换树脂军民工业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何炳林忠诚教育事业,培养人材成绩卓著。已培养硕士生85名,博士生25名和博士后6名。几十年来,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钱保功(1916-1992)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他为开创我国高分子科学研究新领域,开发中国自行研究的合成橡胶和辐射高分子材料,培养科技人才,付出了全部精力。他善于拓展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科,提出高聚物固体反应的“点-链-片-体”模式,发表了一批具有影响的论著。钱保功,曾用名钱乐华,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5年至1940年,钱保功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此后,分别任重庆动力油料厂研究生、助理工程师,重庆兴华油脂公司涪陵炼油厂工程师。1947年在美国纽约布鲁科林多科理工学院高分子研究生院学习,获化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曾任上海化工厂、沈阳化工局研究室工程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担任合成橡胶研究室、高分子辐射化学研究室、高分子物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61年任该所副所长。1981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院长,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兼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深圳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美国《应用高聚物》杂志编辑顾问,《高分子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杂志的编委。钱保功是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至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钱保功早在读书时期就受党的教育参加学生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进一步投身革命,北上延安于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我地下党组织的进步学生组织及其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了动员部分留美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他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了进步学生团体“留美中国学生科协”、“新文化学会”,并积极传递进步刊物《中国留美学生通讯》,为其编辑稿件,募集经费等,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钱保功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大后方缺乏石油资源,他从事以植物油为原料热裂解制备汽油、煤油、柴油等动力油料的试验,负责中共地下党经营的工厂土法炼油技术的改造,采用分馏法提高油品质量,在同行中居领先地位。1947年钱保功赴美留学,当时高分子学科正属初创时期,他作为高分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H.马克(Mark)教授创建的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的中国研究生,在弹性高分子的动力学研究上有独到见解,获得导师的好评并被列为研究方向。1949年正当国民党政府溃败前夕,他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抱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登上了第一艘载有回国留学生的轮船,几经周折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怀抱。从此,钱保功投身于创建我国高分子学科研究的洪流之中。钱保功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始合成橡胶的研究,1951年,他带着丁苯橡胶实验室研究成果来到了长春,参与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成橡胶的研究课题。当时,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十分缺乏,各类橡胶完全依靠进口,作为高分子三大材料的合成橡胶,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业生产,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钱保功带领高分子合成室的科技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一步法酒精制备丁二烯及乙苯脱氢制备苯乙烯的研究,丁苯橡胶小试成功。随后,又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中间工厂进行了扩试,奠定了国内合成橡胶研究的基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在兰州兴建丁苯橡胶厂,由酒精一步法试制丁二烯的催化剂全部由苏联进口,并作为绝密技术对我国封锁。中苏关系恶化时,苏方不仅从兰州撤走专家,收回图纸资料,而且连催化剂屑粒也未剩留。在这关键时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工厂合作,自力更生,攻克了催化剂这一难关,并将该厂依靠苏联专家生产的质量较差的“硬丁苯”加以改进,用新的聚合体系制造出性能良好的“软丁苯”。60年代,钱保功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组织领导了顺丁橡胶的研究,经过100种催化聚合配方的筛选(包括聚合条件、结构和性能测定及加工工艺条件的选择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小试的基础上,推出了镍催化体系,合成橡胶的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6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石油部锦州炼油厂合作开展中试,从250立升单釜聚合直到建成年产千吨的连续聚合装置,在中试中解决了一系列科技问题。最为突出的挂胶问题,经与兰州化工研究院合作终于得到解决。1969年,化工部在锦州召开第一座年产万吨级顺丁橡胶厂的设计审查会议,随后经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等单位设计及施工,陆续在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和其他各地建成了6个年产万吨级的顺丁橡胶厂,从而开创了我国第一个自行研究、设计和生产的通用合成橡胶品种。这项成就不仅满足了国内大品种合成橡胶的急需,而且部分产品出口。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上述单位合作开发的镍系顺丁橡胶聚合新技术,与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丁烷脱氢制备丁二烯新技术相互配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与此同时,国际高分子科学界对高分子材料的重大品种组织许多研究单位进行表征,但从未涉及顺丁橡胶。钱保功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组织了结构、物性、加工等研究室,到1977年,共建立顺丁橡胶10种表征方法,全面阐述了顺丁橡胶的顺式结构含量、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支化度等对粘弹性及加工行为的影响,提出生胶质量评价方法及有关结构参数的控制方法,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运用。1970年,在实现镍系顺丁橡胶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转化的同时,钱保功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学家一起,为开辟顺丁橡胶的新催化体系——稀土催化体系不断努力,几年后,所发展的稀土催化剂定向性高,聚合物顺式含量大于95%,甚至达到98.8%,可有效控制分子量,具有良好加工行为及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高分子量的稀土顺丁充油橡胶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同时,他们还研制了具有良好低温性能的稀土异戊橡胶,并于1976年后进行了中试,包括轮胎里程试验,由化工部组织的中试鉴定予以充分肯定。由于稀土元素具有f电子,与只有d电子轨道的过渡金属元素如镍、钴等不同,稀土催化剂的研究,为定向聚合催化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钱保功还主持了稀土络合催化聚合顺丁橡胶和异戊橡胶的表征工作,提出了顺丁橡胶的屈服强度及分子链缠结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了二次缠结的存在及对结晶速率的影响。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及稀土顺丁橡胶的表征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稀土合成橡胶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国际高分子界被誉为新的突破。钱保功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之一,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1979年后的日美化学会议、中美高分子学术会议、中日高分子双边学术会议等等,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稀土催化定向聚合及稀土合成橡胶的表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1985年在纽约召开的高分子科学展望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宣读了《关于稀土催化聚合体系的最新成就与今后展望》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同行的赞誉。中国合成橡胶的科学研究,终于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钱保功学术思想活跃,注意抓住新的学科方向和具有发展前途的研究课题予以拓展。50年代,国际上刚刚开始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创议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他带队访问苏联,订购钴源。在钴源建成之前,利用紫外线光源研究聚乙烯的光敏交联取得成果并培养了队伍。1960年,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的大型钴源。钱保功组织领导科技人员开展甲醛、乙醛、烯烃等单体的辐射聚合,聚四氟乙烯、苯乙烯的辐射接枝,离子交换树脂等高分子的辐射效应,聚乙烯和含氟材料的辐射交联等研究,并在长春主办了全国第一届辐射化学学术会议,从而确立了我国高分子辐射化学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1965年,钱保功经过实地调查,倡议在吉林市装备加速器,筹建国内第一个辐射化学中试基地,此后发展成为吉林市辐射化学研究所。1982年,钱保功等人在高分子辐射交联的研究中,将高分子结构因素引入辐射交联反应机制中,建立了溶胶分数和剂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通式,它可以概括比Charlesby关系式更广的高分子辐射交联行为。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开拓,现已果实累累。辐射交联聚乙烯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电缆件,全氟塑料辐射交联1982年荣获国家二等发明奖。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六五”期间研究成功的辐射交联热收缩套管,性能达到美国RayChem公司同类产品水平,已在“七五”期间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钱保功一贯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并注意抓住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课题。50年代,他领导了高聚物粘弹性能的研究,1957年赴苏联参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报告会,做了《天然橡胶的粘弹性》的专题报告;60年代,他在高聚物粘弹性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编著了《高聚物的转变和松弛》一书,这是国内这一方面的唯一专著。他以高分子固态转变和反应的独到的理论见解,论述了这类反应中的“点—链—片—体”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运用这一理论,他领导和开创了由聚丙烯腈改性制备高强度、高量碳纤维的一系列工作,其成果已在工厂投产。从而发展了高聚物结晶动力学理论,开辟了高分子阻尼材料这一重要科研方向,采用超导高分辨固体核磁新技术开展高聚物高分子运动方面的研究等等,争取扩展现有高分子材料的用途,创制具有指定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设计。钱保功还把高聚物固体反应的“点—链—片—体”模式应用于高分子科技史上,描述了从本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高分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他的这些工作,反映在他的一批学术论文如《天燃橡胶的结晶过程及粘弹性能》《聚丙烯腈的改性处理》《聚乙烯的紫外光敏交联》《高聚物的固态反应》,以及他撰写的专著如《高聚物的转变与松弛》《非晶态高分子固体反应》《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的科技发展简史》中。他还主持编译了一批国外科技著作,如前苏联(B.B.Kopщaк的《高分子化合物化学》,(П.П.kOъеко)的《非晶态物质》,美国(F.A.Bovey)的《电离辐射对天然及合成高聚物的影响》,美国(A.V.Tobolsky)的《高聚物材料与科学》等。他一生共撰写论文70多篇,著译作8部。钱保功一贯重视人才培养,他善于发现青年科技人才,满腔热忱培养他们成长。他所开创的各分支学科后继有人,青胜于蓝。早在50年代,他就兼任吉林大学高分子教研室主任,为新一代大学生讲课,编译教材及参考书。60年代以来,他培养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和科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身遭迫害,仍然鼓励科技人员边学习边工作。钱保功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很多译著正是他身处逆境的那些年写成的。粉碎“四人帮”之后,他活跃于国内外科技界,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培养人才,并指导年轻同志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他的科技生涯又翻开了新的一页。80年代,他还着手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科技发展史的研究,四十多年来,钱保功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为祖国科学事业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钱人元钱人元,男,高分子物理学家。1934年苏州中学化工科毕业后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194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进修。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副教授。1956年迄今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至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至1985年任化学所所长;1982年至1986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85年至1997年任IUPAC高分子部第2委员会委员;1990年至1995年任太平洋高分子联合会理事;1993年至1995年任IUPACWPIV-2-1-1东亚会议主席;198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名誉学术委员。钱人元是国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的首席专家。钱人元,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的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中,父亲钱育仁,字南铁,早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还曾担任虞社(社员遍布全国的诗文社)社长,编辑出版诗文刊物。钱人元童年时期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勤奋学习,走振兴中华之路。1931年,钱人元进入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该校有实验工厂供学生实习。通过学习,他体会到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性。1935年他从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由于他爱好无线电,在业余时间,自行装设了短波无线电电台(无线电报),曾先后与国内各地、日本、菲律宾、澳门、新西兰等业余无线电电台对话。为了进一步钻研无线电方面较深奥的问题,他选修了电磁学,不久,又进一步选修了近代物理和光学等课程。由于他在物理课程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39年在化学系毕业后,破例被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并在王淦昌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当时,正值国际上发现铀核分裂,他写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在《科学》上。钱人元从无线电爱好者继而向物理学发展,王淦昌对他的影响很大。1940-1943年,钱人元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这期间,他一直旁听物理课程,并曾在张文裕教授指导下做过一些实验。这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经费困难,实验室十分缺乏仪器、设备。为此,他曾自制电磁继电器、恒温水浴、恒温细菌培养器等。1943年钱人元赴美国留学。他先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了一个学期,1944-1947年至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在此期间,他在该校学了许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其中,F.Adler教授讲授的理论物理和R.Langer教授的复变函数等课程对他以后学术上的影响很大。1947-1948年他又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一年。在美国留学几年间,他为自己安排了独具一格的道路,博采诸家之长,为后来从事边缘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钱人元毅然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创建祖国科学事业中。1948-1949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师,1949-1951年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51-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开始创建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当时,高分子物理学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实验仪器、设备,钱人元自力更生进行研制,仅仅4年时间,就建立起当时国际上正在使用的各种仪器和方法,其测试结果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56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高分子部分迁京,他改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高分子物理方面的学术领导工作,1977-1981年任副所长,1981-1985年任所长。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他不断开拓新领域;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为丙纶纤维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钱人元还培养了一批研究力量,为我国高分子物理和有机固体电子性质的研究培育了人才。钱人元在繁忙的科研工作外,积极从事教育及科普工作。他是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物理教研室的创建人,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讲授高分子物理及仪器电子学等课程。由于钱人元研究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曾获中国科学奖金三等奖,197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奖。钱人元自1940年至1992年,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207篇、编写专著2部、综述36篇。他是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副主编,还获得国内外学术团体或组织的荣誉称号。他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十分活跃,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演,并组织和主持国际双边学术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并增进了与各国科学家的友谊。1953年钱人元在上海有机化学所开始创建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时,必须有一些精密仪器才能开展研究工作。当时,我国仪器工业落后,国外又封锁禁运。面对这严峻的困难,钱人元毅然采取自己研制的办法。在50年代中期就领导研制出光散射仪、示差折光仪、自动分析仪、高频滴定仪。仅仅花了4年时间就把当时国际上正在使用的各种高聚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精密仪器及测定方法全部建立起来了。1957年收到国际组织发给世界各国国家级研究机构共同测试的3个聚苯乙烯试样,钱人元指导下的测定结果在最可信区内。事实表明,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及自行研制的精密仪器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钱人元不断开拓新领域,站在国际研究工作的前列,要开展这些新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往往国外还没有可靠的、成型的仪器可以购买。在他自力更生精神的带动下,研究室中自制急需的精密仪器蔚然成风。他们先后研制成凝胶色谱仪、激光小角散射仪、气相渗透仪、沸点升高仪、液相色谱仪、裂解色谱仪、热释电仪、热机械分析仪、声速仪、结晶过程测定仪、全自动扭变仪、声发射仪、应力松弛仪、振簧仪、激光多勃勒测定装置等一系列研究用仪器。其中绝大部分还在国内各仪器厂批量投产,成为商品,满足了国内许多单位的需求。自力更生研制精密仪器,不只为新开拓的研究工作争取了时间,而且为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创造了条件,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国际高分子学科的发展,钱人元不断开拓一个又一个新领域的研究。如高聚物分子量测定、高分子材料剖析、高聚物熔体纺丝过程、高分子链结构、高聚物流体的流变性质、高聚物力学性能、高分子聚集态结构、高分子萤光光谱、高聚物声发射、有机固体电导、导电高聚物、高分子液晶态等。这些新分支领域的开拓,为我国高分子物理和有机固体电子性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钱人元在领导开展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还培养了成批研究骨干,使各领域不断茁壮成长。高聚物分子量分布无论对聚合机理、高聚物裂解机理、溶液性质、力学性质和加工性能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50年代初期,人们虽然初步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时国际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无论在理论基础、方法评价和数据处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更不了解高聚物分子量分布对各种性能的具体影响。因此,阻碍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钱人元从研究高聚物的分级曲线着手,提出用两个试样的加和法作为对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优劣的评价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是相当敏感的。采用这种加和法进行评价,发现沉降速率法远优于淋洗色谱法。同时也发现后者由于用了Schulz-Dinlinger的习惯数据处理法使分子量分布曲线偏窄。他强调指出,应改进数据处理方法,并成功地用董履和函数来描述各级份的分子量分布。它们的实用性得到许多实验验证。他还进一步研究了高聚物—溶剂—非溶剂三元体系的相分离规律,首次得出分相时的分配函数形式与两元体系相同,但公式中指数前因子并不等于两相体积比。钱人元从分子量分布模型函数出发,结合平均分子量的定义,推导了特性粘数—分子量方程中多分散的参数K值,得出单分散的K*值的多分散性改正因子,从而得到单分散溶液的K*值,并用这样得到的单分散关系考察了Flory特性粘数理论中特性粘数—均方末端距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文献中未能解决或被忽视的多分散性改正。他在高聚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不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而且也将高分子溶液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1978年他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在研究清楚高聚物一些性能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依赖性后,钱人元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人为调节、控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来改善高聚物性能。70年代后期,我国在新开发的合成纤维品种丙纶纺丝上遇到了困难,存在纺丝温度高、乱丝多、喷丝头易堵塞、产率低、丝强度差等问题,生产厂无法解决。钱人元和他的同事们在多年从事分子量分布、熔体纺丝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先经研究确定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来源于纺丝所用工业级聚丙烯原料的分子量分布不适宜,其中部分分子量太高。继而借鉴天然橡胶因分子量太高必先经塑炼、热降解以改进加工性能的经典工艺,探索用控制降解法来调节聚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以达到改进它的纺丝性的目的。在充分考虑各种有机过氧化物的分解温度、分解速率、分解产物后,又经过一系列全面的试验研究,终于成功地选到了一种合适的有机过氧化物。先将它和聚丙烯制成降温母粒,而后用少量降温母粒与工业级聚丙烯原料混合后纺丝,结果可以大幅度降低纺丝温度,改善纺丝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率。由于效果好,方法简便,许多丙纶生产厂都乐于采用。这项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其后,又进一步研究试制出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适宜的纤维级聚丙烯,在辽阳石油化工厂投产成功。这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发生产的合成纤维用聚丙烯商品新品种,取得5000万元以上的巨大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钱人元等为此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有关的学科基础性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1989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年来国际上标度理论的出现对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推动。理论预示在整个浓度范围内(从稀溶液、半稀溶液、浓溶液、含溶剂的膜直到固体高分子膜)在温度—浓度图上应有几个相区。但由于实验方法上的困难,人们还未能取得较一致的看法。钱人元用激基缔合物荧光光谱研究了聚苯乙烯分子间的激基缔合物的相互作用,实验证明了这些浓度区域转变的存在。首次发现聚苯乙烯在良溶剂中线团在接触浓度前有尺寸收缩(包括θ-溶剂中).因而接触浓度应被理解为线团开始感到邻近线团的存在.并作尺寸收缩时的浓度。对非晶态PET固体膜的实验表明,即使冷到77°K仍能观察到激基缔合物萤光,也就是说激基缔合物的位置是预先形成的,这说明PET链存在局部链段的平行取向。在Poly(tetramethyleneetherglycol2,6-naphthalenedicar-boxy-late)的结晶过程中,他首次观察到晶区中激基缔合物位置的直接激发。PET大量用于纤维和磁带片基,它的拉伸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它是结晶性很强的高分子,但是这类高分子却存在取向非晶态。钱人元是最早发现这一状态的极少数科学家之一。他又深入研究了这个状态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原因。这个发现及其形成的理论依据,对正确理解高聚物有很宽的弛豫时间谱和指导PET的拉伸成膜和纺丝有很重要的意义。高分子液晶态是又一个重要的新领域。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他和他的同事证明了他们较早发现的取向液晶态的“草席晶”条带织构的真实形态为高度取向并周期性弯曲的微纤结构所组成的,条带织构只是这种周期性结构的一种光学效应。他们有充分的数据表明条带织构不是在剪切过程中产生,而是在剪切停止后的弛豫过程中形成的。钱人元首次从高分子物理的角度研究高聚物在拉伸中的声发射,对玻璃态、橡胶态、共聚物、温度突跃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这种新技术在高聚物前期破裂过程研究中的应用。70年代以来,钱人元又开拓了有机固体(包括高分子和小分子)的电导研究。这是近年来国际上最前沿的工作之一,被誉为21世纪新的功能性材料。他在化学所组建了这样一个研究室,进行了大量的化学合成和物理研究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结果。在酞菁铜蒸发膜的研究中发现了晶相取向。在用等温衰减电流的时间谱法研究有机固体中的载流子陷阱中发现,陷阱能级分布大多符合高斯分布。他们还发现聚咔唑二乙炔单晶的载流子(电子与孔穴)迁移速率与外加场强(5—50)·102伏/厘米无关这一奇异的载流子迁移性质。在导电高聚物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乙炔聚合时改变溶剂性质可改变聚乙炔形貌(微纤到颗粒),电导率真正的温度依赖性σ(T)被颗粒间接触电阻所掩盖,采用电压端短路法可以得到真实的σ(T)。他们还发现导电聚吡咯的电化学还原氧化主要是对离子脱嵌和嵌入的过程。以SO2-4、NO-3和TsO-为抗衡阴离子时,他们得到了紧密结构的空穴体积少于20%的导电聚吡咯膜,并对它们的形貌、抗氧化、金属电导、链结构做了系统的研究。吡咯电化学聚合时,每一吡咯单元放出2个H+,如果有H+捕捉剂存在消除H+,聚合反应将被抑止,因此,在聚合前必先经过质子化过程。此外,并用在位化学聚合法制成聚吡咯——通用高聚物的分子复合材料,其导电率可在极广的范围内调节。在这个新领域中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使他荣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钱人元是该校高分子物理教研室的创建人,在国内率先奠定了高分子物理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他所讲的课,由他的学生整理成题为《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教学参考书,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高分子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中文书籍之一。1957-1958年在北京大学教授仪器电子学课,为化学系师生弥补了必要的电子学知识。1958年,国内高分子工业和研究飞速发展,他及时组织全国性高聚物分子量测定学习班共3次,讲课资料写成专著《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当时国内这方面唯一的专著。这本书在1962年和1963年被国外分别译成俄文和英文出版。由于上述学习班取得了推广和普及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其后,化学所又举办过高分子材料剖析短训班、凝胶色谱学习班、高分子流变学讲习班、裂解色谱短训班、高聚物结构性能测试技术短训班等,为大学、生产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钱人元还主办外国专家在国内的短期讲习班,例如1959年Г.Л.斯洛尼斯基(CЛ0HИMCКИЙ)的高分子物理系统讲演,讲课资料整理后于1960年在《高分子通讯》4期刊出。1978年M.波泊(Pope)做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系统讲演,讲课资料整理后,于198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名为《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他是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如美国《液体色谱学报》《聚合物工程杂志》《国际聚合物加工杂志》《新高分子材料》等刊物的编委,我国《高分子学报》的创办人之一,多年来一直担任《高分子学报》和《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杂志的副主编。于同隐于同隐,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五十余年来,他在教学以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突出的成就是开发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不等活性缩聚动力学这一新领域,和以高分子硬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于同隐1917年8月6日生于江苏无锡,1934年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抗战爆发后,他随校内迁,1938年毕业。毕业后在兵工署材料研究所工作,鉴于国民党政治腐败,1943年回到浙江大学任助教和讲师,1946年考取公费留美,1947—1950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成绩,在200名研究生中名列前茅,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参加荣誉化学会。1950年任密西根大学研究助理,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他与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密西根大学分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正确认识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于同隐和爱人蔡淑莲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国,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于同隐从杭州来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在有机化学教研室工作,后来为配合全国各地的建设,国家决定从复旦大学抽调部分教师支援兰州大学等兄弟院校,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大部分教授和一部分中年骨干教师被调走,以致造成有些课程停开的局面。这时于同隐出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在此较困难的条件下,他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一方面整顿和建设实验室,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等教材,翻译了《有机化学教程习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开出了有机化学教研室承担的全部课程,以后又带领中青年教师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这一时期于同隐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孚兹(Wurtz)反应合成芳基硅烷,如四(对甲苯基)硅烷等,并针对芳基—硅烷容易断裂等问题,成功地进行了它们的硝化、溴化和氧化反应。用硝酸铜和乙酸酐在室温条件下硝化得到三(对甲基间硝基苯基)对甲苯基硅烷,产率接近定量;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溴化时,生成三(对溴甲基苯)溴硅烷,水解得出相应的硅醇,其中的溴甲基经索美勒(Sommelet)反应生成醛基;用铬酸酐和乙酸酐氧化时得出四(对羧苯基)硅烷。从对(三甲硅基)甲苯开始,将甲苯基中的甲基溴化成溴甲基,从而制得对(三甲基硅基)苄基取代的乙酰乙酸乙酯等,应用索美勒反应制得醛;将对(三甲硅基)甲苯氧化成相应的羧酸后,用亚硫酰氯和氨水处理,得到对(三甲硅基)苯甲酰,在用亚硫酰氯处理时,克服了硅—碳键的断裂现象。1958年根据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高分子工业的需要,于同隐受命筹建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教研室,一般人往往认为高分子和有机化学差不多,于同隐早就认识到高分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仅仅只有接近于有机合成的高分子合成是不够的,必须还有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才是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但在那时教研室内连高分子化学都是新鲜的名词,更缺乏高分子物理。于同隐虽然学的是有机化学,为了事业的发展,决心带头去搞高分子物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制造和购置了部分仪器,结合实际选定了课题,在出产品的同时,写出了论文,培养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充实了教学内容,自力更生地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高分子教研室。这一时期,于同隐就聚合反应初期,动力学往往背离理论的现象,找出了聚合反应中初级自由基存在终止的影响。“文化大革命”中,教学、科研、实验室均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此时,于同隐重新出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仍兼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以一个老科学家的宽大胸怀挑起了重建复旦大学高分子教学、科研的担子。放手让青年教师到教学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于同隐深谋远虑地认识到,从国家利益,从今后长远、稳定的发展考虑,加速培养中青年一代是当务之急,因而把培养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针对每个教师的业务情况,因人而异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他倡导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室的固定学术活动时间,要求每个教师轮流做专题报告,介绍高分子学科的新发展,并开展讨论。他不惜花费时间亲自组织、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定题,提供参考资料。为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于同隐利用他在国际学术界的联系,有计划地派出人员去美、英、西德各国的著名高分子研究单位,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膜科学、核磁表征、高分子结晶等方面进修、研究,并邀请各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来校讲学,从而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关系。在整顿教学的过程中,于同隐有意识地把中青年教师推上第一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鼓励几位中年教师为研究生开课,为他们提供参考书目,一起讨论教学大纲,耐心指导,亲自听课。他组织教师编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实验技术》等教材,以提高课程质量。这些教材后来为不少院校所采用。教研室在翻译国外专著如《大分子》等书籍时,于同隐也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让室内20位教师参加,他担任总审校。有些教师从未搞过翻译,问题不少,给总审校增添了不少困难,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在培养中青年教师方面,于同隐踏实细致,殚精竭虑,提掖后进,甘为人梯。加之他平时谦虚诚恳,平易近人,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敬和爱戴。1982年,复旦大学根据需要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于同隐出任所长。在此前后,高分子实验室进行了整顿和重建,大规模地更新了仪器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在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自70年代末组织起较高水平的高分子科研工作。仅就80年代统计,在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两方面,获国家、部委、省市级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就有20余项,刊物上发表论文约200篇。于同隐从事教育、化学工作50余年,在复旦大学创建了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高分子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博士导师、博士后研究站站长,由他指导毕业的硕士生有30余名,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0余名;在读博士生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在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于同隐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并放手让青年人去闯,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成长很有好处。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已崭露头角。在高分子科学前沿开拓取得多项成果于同隐在教学的同时,还带领师生不断向高分子科学新的前沿进行开拓。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研究工作涉及高分子合成反应理论、高分子光化学、高分子粘弹性、高分子结晶、高分子合金等诸多领域,并获得了较好成果。1.不等活性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官能团的反应活性相等是经典缩聚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假定。随着高分子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其反应官能团直接和芳环、芳杂环相连接的缩聚体系,它们的缩聚反应动力学行为往往是不符合上述假定的。于同隐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聚苯醚砜的研制和生产实践中注意到了上述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聚苯醚砜缩聚反应动力学的异常行为是由于单体与多聚体上官能团活性不等所致。他提出并推导了含3个或3个以上速率常数的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据此,以实验测得的参数,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或模拟,其结果与动力学实验数据相符。在进一步对其他缩聚体系的研究中,也发现上述单体和多聚体的官能团活性不等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他还首次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法模拟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并进而提出用蒙特—卡洛法模拟用不等活性线型缩聚反应合成窄分子量分布的缩聚物,均得到满意结果。这项研究结合实践,在理论上、方法上均有所创新和发展,获1987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高分子光化学反应研究。复旦大学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后,当时电子工业的发展需要两种高分子材料——光刻胶和塑料封装材料。对此,于同隐筹组两个科研小组,经过艰苦的研制工作,这两种材料都已投入生产。在试制过程中,于同隐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亲自参加有关光刻胶的高分子光化学反应研究,着重研究了双叠氮化合物的光谱、感光特性及对聚异戊二烯的光敏交联性能、机理、中间体的表征以及抑止剂的作用等等。3.粘弹性理论的研究。粘弹性是高分子材料在应用上、理论上最重要的一项力学性能。于同隐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在他的领导下,编著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专著《高聚物的粘弹性》。该书从高聚物的分子结构出发,系统地论述了粘弹性的经典理论和分子理论,并介绍了粘弹性与玻璃化转变和高聚物断裂的关系。于同隐对玻璃化转变和次级松弛也进行了研究,把一种探针分子加到试样中去(一般是一个稳定的自由基),用顺磁共振研究处于高分子环境中的自由基运动,从而得到高聚物的分子运动和玻璃化转变的信息。于同隐对玻璃化转变也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他认为高聚物中存在多重结构,非但各个分子链的分子量不一样,它们的结构、构型和构象也千差万别,每个分子链都有各自的玻璃化转变,宏观的转变是许多分子链各自转变的总结果。就高分子粘弹性的普遍行为而言,链的拓扑结构对其粘弹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于同隐及其学生将不同的高分子链结构抽象成具有和链结构相同拓扑性质的链图,仔细考察了图的拓扑结构和链的粘弹性行为的关系,建立了高分子粘弹性和链图的关系,使图论这个古老的数学方法在高分子科学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采用唐敖庆所发展的本征值谱的图论方法可仅用简单的图操作方式来获得高分子链的拓扑及其粘弹性的关系。他们还证明了链图的本征多项式的各级系数与高分子粘弹性和链统计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关系,在无法获得图本征值谱的条件下也可获得诸如零切粘度、剪切回复柔量和均方回转半径分布及其各阶段等关于高分子链的粘弹性和链统计方面的性质。在获得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对图的顶点加权的方法将权重图和共聚链相对应,从而使原有的方法扩展到研究共聚高分子链的粘弹性和链统计行为。除了系统地考察了共聚链的拓扑结构、共聚组成和共聚构型等因素对粘弹性的影响外,其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将高分子链统计的研究发展到了共聚链统计的新阶段。于同隐的这项研究引起了国际上同行们的关注,他在这方面指导的博士论文《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获得中国化学会颁发的全国首届青年化学奖。4.高分子结晶形态的研究。于同隐及其同事、学生们对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结晶行为和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在文献上有不少报道,但都是以商品PET为试样,其中包含了催化剂、稳定剂、齐聚物、二甘醇结构单元等会对PET结晶行为和形态产生影响的成分。于同隐他们用固态聚合方法合成了不含任何杂质的纯PET,研究了纯PET的结晶和形态,在纯PET中逐个引入上述各类添加成分,研究了它们单独存在和共存时对PET结晶行为和形态的影响,澄清了前人结果的矛盾,圆满地解释了许多实验事实,大大加深了人们对PET体系的认识,并对反常球晶的结构及生长机理提出了初步看法。对PET的成核剂、成核促进剂、离子聚合物的成核效应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阐明了化学成核机理,关于高分子单晶的研究在国际上属领先地位。近年来,他们还对聚氧乙烷的结晶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水溶性高分子的新蚀刻方法;研究了球晶内部结构;发现了宏观分凝与微观分凝现象;首次研究和报道了单分子单晶、双层片晶,为深入认识其结晶过程迈出了重要一步。5.高分子合金体系的相容性研究。70年代中期,于同隐注意到国际上高分子合金领域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它在理论发展和工业应用的重大意义,在复旦大学大力组织和发展了高分子合金的研究。首先在HIPS、ABS等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成果,继而在高分子合金体系的相容性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相容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1)关于共聚物和其相应均聚物的相容性方面,文献数据存在明显分歧。日本京都大学对两嵌段共聚物与相应均聚物相容性的研究表明,只要均聚物的分子量较相应嵌段的为小,两者互容。但英国利物浦(Liverpool)大学对ABCP类共聚物和均聚物的研究得到了几乎不相容的结论。上述双方均可在文献中找到支持自己结论的数据。于同隐师生近10多年来合成了多种具有不同链构造(moleculararchitecture)的共聚物,包括简单接枝共聚物、多支链接枝共聚物、ABCP共聚物、二嵌段和三嵌段及四臂星形共聚物,通过对这些共聚物与相应均聚物的共混体系大量的微观形态观察,发现文献中的分歧来自共聚物分子构造的影响,提出并证实了共聚物的“分子链构造效应”(architec-turaleffect),即共聚物链构造愈复杂者,形成微区时的链构象限制愈大,它与相应均聚物的相容性愈小。这一结论使文献中各实验室的结果得到统一的理解。国外权威学者在有关评述中已引用这一结果并以此解释了有关实验事实。(2)关于共聚物与相应均聚物的统计力学理论,文献中理论预测的溶解度与实验存在数量级上的分歧。于同隐师生的研究,基于实验事实提出了相容区域内共聚物和均聚物的“链密度梯度模型”,应用此模型分别对共聚物呈层状结构和球状结构的体系,发展了相应的相容性理论,得到了和实验基本一致的溶解度的理论预期值。这些结果已为国际权威实验室的论文所引用并用来圆满地解释他们新近的实验结果。以上两方面的成果获1988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6.聚丙烯硬弹性的研究。70年代中期,国外相继报道了一些结晶高聚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氧乙烯等在特定的加工条件下可形成高模量高回复率的所谓硬弹性材料。于同隐于70年代末在国内较早提出并指导开展了研究硬弹性聚合物材料。首先在国内制备出硬弹性聚丙烯纤维,对这种新型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后,相继开展了硬弹性材料形成机理的研究。与此同时,高分子教研室接受了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的研制任务,而这种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正是先制成硬弹性中空纤维而后再进行加工处理而成的。于是硬弹性聚丙烯的基础研究为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的制备奠定了结构基础。经与医疗单位协作,成功地完成了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的任务,临床应用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现已组织生产,供应全国。该项目获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于同隐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成员,担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ProgressinPolymerScience》编委和《化学世界》副主编等职。于同隐于1989年72岁时退休。退休后,仍担负着培养博士生和指导博士后研究的工作.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为高分子事业的发展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徐僖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李海大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和高分子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在高分子超声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复合共混体系相容性等方面做出多项成果。采用超声波、振荡磨、气流粉碎等多种手段制得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发明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见解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抑制了聚烯烃材料在电子束、γ-射线、紫外线和微波辐照过程中交联反应,在聚烯烃分子链上引入含氧极性基团,改善了聚烯烃/工程塑料、聚烯烃/无机材料体系相容性,制得高强高韧聚烯烃共混材料,为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增容提供了一项新途径。王佛松王佛松,男,1933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原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1988年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研究员、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及所长等职。1979年至1981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意大利国家科研委员会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工作15个月。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应用化学"主编、"高分子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50至8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双烯烃及a-烯烃的齐格勒-纳塔定向聚合工作。领导和参与我国合成顺-1,4聚丁二烯橡胶工定化生产过程中的实验室研究和中间试验工作。首次发现稀土催化剂是异w戊二烯顺-1,4定向聚合的催化剂,并参与和领导稀土顺-1,4异戊橡胶的实验室研究和中间试验工作。80年代初以后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及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电子聚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和稀土催化双烯定向聚合。程镕时程镕时,男,江苏宜兴人,1927年10月生。1949年毕业于原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研究生毕业。著名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程镕时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研究。50年代初参与筹组高分子理化学研究小组,配合合成橡胶研究需要,从事高分子表征的研究,对顺式聚二烯橡胶作分子表征的研究结果,为工业化顺丁橡胶的造型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艺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月饼自动成型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明沟排水盖板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线门磁开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水黄奶油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旋转式快速接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肛周脓肿术后护理
- 校园消防知识精讲
- 怎样培养孩子耐力
- 纤维桩的操作过程
- 垃圾渗滤液处理站运维及渗滤液处理投标方案(技术标)
-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 过程能力测量报告 Cg Cgk
- 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202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式)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项目内部承包管理办法
- 2023年学位英语考试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3年)》
- LY/T 1956-202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 12D101-5《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
- GB/T 15171-1994软包装件密封性能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