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认知发展_第1页
高中生认知发展_第2页
高中生认知发展_第3页
高中生认知发展_第4页
高中生认知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认知发展高中生认知发展高中生认知发展xxx公司高中生认知发展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第一篇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活动——感知1.高中生观察活动的发展特点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高中生学习内容复杂,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观察力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初中生往往是根据成人要求进行观察,带有被动性。高中生自觉性增强,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的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2)持久性明显发展。高中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有人以有意注意稳定时间作指标,对中学生的观察力进行研究。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学生平均坚持1小时35分钟;而高一学生平均能坚持3小时。(3)精确性提高。在观察活动中,高中生能全面深徼地了解事物的细节。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信;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表明,高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达到成人的水平,有的甚至超过成人。(4)概括性更强。由于高中毕业生抽象逻辑思维日趋优势,言语表达力发展,观察的概括住、深刻性明显提高,能概括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这是思维和感知同发展的结果。

2.高中生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培养高中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办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重视多种分析器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协同发展。

(二)认知活动——记忆0.记忆概述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编码)、保持、提取(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记忆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目前得到公认的是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该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是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剌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短时记忆(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但不一定能将信息编人长时记忆永久保存。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长时记忆(LTM)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天文数字,几乎是无限的。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1.高中生记忆活动的发展特点(1)从记忆目的看,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自我检查识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记忆水平。尽管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东西是通过无意识记,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的。(2)从记忆方法看,理解记忆(意义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3)从记忆水平看,抽象记忆占优势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中学阶段居于优势地位。

2.高中生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一、制定中短期的记忆任务,增强识记的目的性,培养记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掌握识记的方法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比如利用游戏手段),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即运用精细加工策略)。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三、合理地组织复习。(1)及时与经常复习。及时复习就是在学过之后马上复习。(2)复习方式多样化。(3)复习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效果最佳)(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即运用组织策略)。

(三)认知活动——想象0.想象概述什么是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的基本特征。想象的种类——a、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分无意想象(极端形式——梦)和有意想象b、根据创造程度与新颖水平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科幻、理想、空想c、病态的想象:妄想1.高中生想象活动的特点高中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特点。(1)高中生有意想象迅速发展。表现为能自主地确立想象的目的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去展开想象。例如,高中生创造性作文,能进行完整的构思,突出主题,成文速度快。实验证明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当场命题作文,高一学生最快的能在17分钟内写出800字左右的好文章。高中生能根据生活的需要,进行具有社会意义的小制作,小发明。他们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进一步发展,并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去实践自己的理想。(2)高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想象日益占优势。随着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课外活动的锻炼,高中生成功地进行发明创造的人数明显地增多,不少人在文艺创造方面显露才华,有些高中生开始树立远大的理想。(3)想象的现实性增强。高中生的想象很丰富,并且,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想象逐步摆脱具体性、虚构性,日益变得抽象、概括、现实。但是,不切实际的想象还时有发生,个别学生胡思乱想,意志薄弱,在错误思想干扰下,甚至走上歧途。

2.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1、培养和保护好奇心2、丰富表象的储备3、正确引导幻想4、挖掘想象的潜力5、进行联想训练6、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培养7、培养对艺术的兴趣

3.对高中生理想的引导和教育⑴在高中生的理想结构中,已经出现了人所具有的四种理想,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⑵高中生理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高中生正处于理想的逐步确立阶段②概括性理想越来越占重要地位③理想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④理想开始更多地受内在心理因素的制约⑶影响高中生理想发展的因素1、内部因素:⑴身心的成熟⑵自我意识的水平⑶需要⑷兴趣2、外部因素:⑴榜样的影响(社会榜样的影响主要以感染、暗示、模仿三种基本形式表现出来)⑵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理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家长本身成为子女的榜样,二是指导子女对理想的选择)⑶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社会现实、社会舆论、社会教育和社会活动等影响)⑷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认知活动——思维0.思维概述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其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方法主要包括:1、分析与综合(主要的过程);2、比较;3、抽象与概括思维的分类:1、按思维过程所凭借中介的不同把思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如幼儿利用掰手来数数)、具体形象思维(如做几何题目时,需要做辅助线)和抽象逻辑思维(利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思维)2、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3、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求异思维、求同思维

1.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具体分析如下: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l)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2)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高中生的形式运算思维占优势地位。(4)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5)思维的创造性提高。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2、辩证逻辑思维基本形成(1)高中生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2)高中生不同形式的辩证思维水平的发展比较(辨证概念发展较早,辨证判断其次,辨证推理出现最晚)3、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2.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⑴敏感性——指敏锐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性质。⑵独创性——指按照不同寻常的思路展开思维,达到标新立异效果的性质。⑶流畅性——指能够迅速产生大量设想或思维速度较快的性质。⑷灵活性——指能产生多种设想、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想象的性质。⑸精确性——指能周密思考、满足详尽要求的性质。⑹变通性——指运用不同于常规的方式对已有事物重新定义或理解的性质。综上所述,敏感性、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其中尤以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主。

2、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2)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流畅性较易,发展速度较快;变通性较难,发展较慢;独创性难度最大,发展最慢。(3)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3、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结构日趋完整。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其结构和功能的完善为标志。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求同与求异思维的协同发展。创造性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要成分,以求同思维为必要成分。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总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两者的关系越协调,创造力越强。

4、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从初二开始明显发展起来。到高中阶段,由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基本成熟,辩证思想迅速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有提高,思维形式化,思维过程简缩,思维更加敏捷。高中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有很大发展。思维起点活,能用多种法则、公式、原理去解决新问题,思维过程更加灵活;迁移能力增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想法的数量多、种类多。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高中生的独创性有了明显的发展。高中生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很大发展。高中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前人的创造成果,为将来的创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加之独创该的难度极大,因此,多数高中生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不很明显,不很成熟,水平也不很高。他们的思维较片面,好走极端,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高中生鉴别力还不很强,缺乏主见,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困难时,易动摇。5、影响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智力、动机、兴趣、自主性、人生观和世界观

3.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另有: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它反映了思维的概括化、内化和简化的程度。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常用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利用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加强速度比赛的训练。第二是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高速度的要领和方法。例如,数学教学中运用“速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通过具体化达到“熟能生巧”,一旦“生巧”,既能丰富教学知识,又能锻炼思维品质。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有以下几种表现(1)思维方向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2)思维过程灵活,能自觉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等;(3)思维内容灵活,能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思维有直接关系,因而应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提高其思维灵活性。例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语文教学中的“一字多词”等都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学生从各种解法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比盲目多做题效果要好。因此教师应精选例题,按其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进而发展其思维灵活性。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中就是善于概括归纳、逻辑抽象性强、能抓住事物本质、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有的学生具有解答各种问题的现成知识经验,但不能独立分析面临的新问题,也就是缺乏深刻抽象的思维,因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用不上。所以,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类能力,这种归纳概括能力通常是在学习中外言语和其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提高的,因此教师就应注重在概念与原理的教学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式进行:(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科学的概念是抽象思维的产物,为青少年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会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注意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感性经验为教学服务。例如,在物理课上,老师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可以先在学生面前出示分别盛有水银、自来水和盐水(浓度较大)的三个玻璃杯,让学生猜一猜,如果在三个杯中分别放入薄铁块和鸡蛋会出现什么情况。在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教师进行演示。当学生亲眼见到铁块浮在水银上、一只鸡蛋沉在水里,另一只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就会等待老师“解谜”。这时教师再讲授有关沉浮条件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掌握原理了。(2)适当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在保持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变换材料的非本质属性,从而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运用变式教学,可以防止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比如在几何教学中,教师经常把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画在下面(标准图形),但学生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种定势,当底边出现在上面或一边时就会发生解题困难。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除了让学生看标准图形外,再看一两个非标准图形,以利于其对于概念或原理的全面、正确归纳。(3)要适时做出语言概括在教学实践中,不失时机地对概念做出本质上的概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适时是指对概念或原理进行本质概括时要掌握好时机。过早学生尚未理解,使掌握原理流于形式;过迟既浪费时间又影响知识的及时整理和巩固。一般最好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感性知识、对抽象原理基本理解时,及时用精辟语言定义概念,明确原理。(4)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和原理这种应用包括用自己的话重述概念或原理,也包括把概念和原理在新的情景中加以应用。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建立在对概念、原理的正确概括和理解上才能做到。因此,这是检验和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途径。

(五)注意0.注意概述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功能有(一)选择功能(二)保持的功能(三)调节和监督功能根据在注意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目的性和意志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多少方面的特征。知觉的对象越多,注意的范围越广。注意范围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⑴知觉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注意范围就越大。⑵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活动任务越简单,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活动任务越复杂,则注意范围就越小。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愈长,注意的稳定性愈高。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总是指向于同一个不变的对象,而是说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化,但活动的总方向保持不变。例如,学生做作业时,看参考书、写字、演算等,这些活动都服从于完成作业这一总任务,仍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是指心理活动没有完全保持在当时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如下:⑴注意对象的特点。一般来说,内容贫乏、单调而静止的对象,就不易稳定注意。例如,只看一个静止的字,难以维持注意;看内容丰富多变的小说,注意就能长时间保持。⑵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多样化,并且不同的活动交替进行,以及不断出现新内容,提出新问题,可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的稳定。如看地图,如果只看一个点就不能持久,如果沿河流或铁路线所经城市不断前进,就能较持久地稳定注意。⑶人自身的特点。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的人,就能与干扰作斗争,保持稳定的注意。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有⑴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⑵活动间的关系。⑶活动的性质。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如上完一节语文课后,主动把注意转移到下一节数学课。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有着本质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转移到新的对象上,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是一个人注意灵活性的表现。注意的分散是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无关活动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包括:⑴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来的活动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就会有极大的吸引力,那么注意的转移就困难。⑵新活动的特点。对于新活动的意义理解肤浅,或不符合人的兴趣,那么即使先前活动的吸引力不强,也不能顺利地实现注意的转移。⑶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强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况下顺利地把自己的注意从这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2.高中生注意力的特点⑴注意目的性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已占主要地位,他们能够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于需要学习的事物中。⑵注意稳定性发展的特点: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并趋于成熟。⑶注意广度发展的特点:已达到成人的水平了,能看到4~6个客体。⑷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已日趋成熟。⑸注意转移能力发展的特点:得到较快发展。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根据活动任务把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

3.高中教学中注意力的培养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教师应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力求新颖而有趣。千篇一律的、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腻味,而新颖的,特别是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激活学生的思维,稳定注意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以后,他们的心理活动就会指向教师的讲述,他们的思维就会围绕教学的思路展开,注意力就会保持稳定。思维的激活常常是由问题引起的,充满悬念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转化为探索问题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对所提问题深究到底。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是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也不是其难无比,不可高攀的。二是所提的问题要新颖有趣,提问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发展有意注意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就其性质来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即使采用较多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具来吸引学生,也不一定能使学生的注意维持长久。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师在开始讲授一门新的课程时,要向青少年说明该学科的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及其重要性,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这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影响。青少年对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在学习过程中越能加强意志努力,维持有意注意。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⑴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⑵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第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⑶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第一,提高活动的目的性。第二,激发学习动机。第三,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⑷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

(六)认知差异——智力和能力的个别差异1.智力及其分布特点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在现代典型的智力测验中,设定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则根据一定的统计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于90-110之间,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研究显示,男性智商平均高于女性5%,不过男人智商的离差大,女人智商的离差小。所以,聪明人和傻子多分布在男人中。

2.能力结构的个别差异及教学运用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如下:(1)根据能力的范围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也称为智力,是指在不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一致的能力。例如,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等都属于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只在特定的专业活动中发挥作用,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或特殊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如音乐能力、艺术能力、运动能力、绘画能力等均属特殊能力。(2)根据能力的形成方式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通过长期观察他人的示范性行为,而逐渐形成的对事物做出相仿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是利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模仿在前创造在后,因而模仿力是创造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3)根据能力的特殊功能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接收、加工、储存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它反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是获取各种知识的心理潜能。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能力,该类能力以具体的操作实践为基础,又成为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社交能力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它是加强人际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都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划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或流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晶体能力在人一生中是持续发展的。

能力的个别差异如下: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和能力的表现早晚差异。(一)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类型方面存在着差异。在知觉方面,有综合型(即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但分析能力弱)、分析型(知觉的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的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差)和分析综合型;在记忆方面,有视觉型(视觉识记的效果好,如画家)、听觉型(如音乐家,听觉识记的效果好)和运动型(有运动觉参加时识记效果好,如运动员);在言语、思维方面,有生动的思维言语型和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能力的类型差异给教育的启示:1、能力的类型并不能代表能力的高低,只代表能力的倾向;2、观察学生特殊能力的倾向并给予适当的激发和关怀(二)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主要是指智力上的差异,它表明人的能力发展有高有低。研究发现,就一般能力来看,在全世界人口中,智力水平基本呈常态(正态)分布,即智力极低或智力极高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中等智力。能力水平的差异给教育的启示:1、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学生上2、因材施教。对能力高的学生给予特殊教育,对能力低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

3.能力发展早晚的个别差异及教学运用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有少年早慧、中年成才和大器晚成型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的教育启示:1、关注有特殊能力的儿童并加以特殊教育;2、注意在平凡儿童身上找闪光点;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4.智力在学业成就中的作用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从概念角度宏观把握智力与学业成就从智力机能方面讲,智力好的学生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环境,从智力的特性方面来说,智力好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交好,他对经验的理解,分析关系,推断相关联的事物的心理能力较强,那么他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的较强,也容易获得较好的学业成就。从智力综合潜能论讲,智力好的学生各种基本认知能力较好,这有利于他认识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业成就。可见,智力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当两个同学努力程度一样时,智力好的人会比智力差的人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二、从不同的学习阶段微观把握智力与学业成就智力性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高中生掌握了更多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此时的智力因素往往通过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很显然,智力水平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在此时所占的比重比小学时要小得多。“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业成就,尤其是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外因有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大学教育程度的弊端”,从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的学业成就除了受智力因素制约外,还受到了性别、社会文化、大学教育制度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制约,那么智力因素变成了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小部分,它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力远不如中小学。(七)高中生认知规律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1.直观教学的类型及意义类型:实物直观、模具直观、、言语直观。实物直观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产生的映象,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实际测量以及参观访问等。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对事物的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想象进行的,言语直观可利用表象和再造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事物形象的重现或改组,从而造出新形象。实物直观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得快,也不易忘记。实物直观的缺点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突出、内部不易细察、动静难以控制,不易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模象直观就可以摆脱实物直观的局限性,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对实物进行模拟、放大、缩小、突出重点,可以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把快变慢或把慢变快,也可以变死为活、变远为近,从而把难以呈现的对象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模象直观还可使抽象难懂的东西,成为具体的易认识的东西。但是,模象直观不是实物,难免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很确切,因此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要注意教具中的事物与实际事物之间的正确比例。言语直观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的限制,但它不如感知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它容易中断、动摇、暗淡,甚至不正确。教师在进行直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的目的性教学的目的性原则,要求师生明确每一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其对实现中学教育总目标的意义,使一切教学影响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教学目的性原则是教学活动总的指导原则,一切教学措施都应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而为实现总体的教育目标服务。教学目的性原则反映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也是反映了现代教学论关于教学的认识功能、发展功能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巴班斯基把这一原则表述为“相互联系地解决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任务的教学目的性原则”,唐文中主编的《教学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指“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积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健康发展”。贯彻教学目的性原则有如下要求。①强化目标意识。师生都应增强参加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目的性、自觉性。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达标愿望,指导学生实现目标的方法,检查自己达标的情况,进而认识每一具体目标的实现与逐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②综合规划教学任务。各学科、各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统一考虑教学的认识、教育、发展三位一体的任务,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把科学知识的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选择智力价值高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发展学生智能和各种心理素质结合起来;讲究教学卫生,改善教学条件,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合理地用脑,控制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③在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发展都应当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离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等等都是空的。但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是教学任务的一个方面,教学应在传授与学习系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德、智、体等各方面的任务。

3.教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严密性

4.创造力的培养一、注意诱发学生创造意识,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1、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形成的问题教学环境2、注意利用创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1)要合理的选用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成果辅助教学并且仔细介绍其发现与创新的过程。并概括出他们的价值意义,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2)要经常展示一些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和生活小发明,运用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具体事例来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感染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3、注意让学生了解创造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认识、领悟创造的价值意义,感受创造的魅力;要让学生了解创造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广义学习成绩和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并且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1、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高级思维形态,它是思维个体在能接纳和容忍不同意见的意识环境下,结合敏捷、变通、独创和流畅等思维特性去展现思考的一种过程。它是对事物产生分歧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考,并同时赋予它独特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形态,要刻意的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启动学生的创造历程。(1)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积累发展创造思维所必须的知识理论。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和知识基础,才能活跃脑筋、充分调动记忆、激发创造思维因子。(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理论传授的创新性。只有教师运用灵活的、新颖的手段进行‘点拨’、‘启导’才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创造的气氛和活力,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创新教学环境中积累培养创新能力的技巧,以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优化理论教学设计。(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培养思维模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性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问题思考的变通性和换位性。2、注意开展教学创造活动创造活动是创造思维表现和运做的场所,是提供给创作者观察、研究、表达、操作的“舞台”。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总体上来讲是创造思维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成功体现。只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结合才能检验创造思维的纬度和信度,才能体现创造思维的价值。换过来说,学生创造能力形成的前提必须是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从创造活动中优化创新思维,质跃自我创造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3、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一种把知识、思想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的一种能力,其实质是对知识、思想的运用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环节中,实践能力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杨宁老师在《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一文中提到:“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字,他们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意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景化。正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1.高中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特点1、高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如下:⑴从情绪表现形式看,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⑵从情绪控制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⑶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是以直接具体为主向以间接、抽象为主发展⑷从情绪体验的内容来看,是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发展

2、高中情绪发展及其特点⑴高中生面部表情辨认的发展水平,已经趋于稳定,接近成人的水平。高兴、愤怒的表情最易认知,其次是轻蔑,然后是惊讶、恐惧和厌恶的表情。⑵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①高中生的情绪体验特点——延续性(如幼儿发女不超过5分钟,高中生可长达数小时);丰富性;特异性。②高中生的情绪表现特点——内隐文饰性(如爱慕人家时却表现出冷落人家);两极波动性(如情绪常出现激烈变化,一会儿得意忘形,一会儿又垂头丧气)。

3、高中生社会情感的发展及特点⑴高中生的道德感道德感大约在儿童二岁以后开始发展起来,到高中阶段,道德感的发展若从体验到的内容或范围来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层次;从产生道德感的条件或形式来看,高中生主要是以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的。在教学中强调集体注意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发挥个人的责任感。⑵高中生的理智感高中生的求知感最为强烈,但对问题的主动怀疑感较弱,喜悦感、坚信感处于较强烈的中间位置;这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在追求知识过程中害怕失败,易为挫折丧失信心,各年级中尤以高三为甚。⑶高中生的美感中学生对美的体验不仅与具体事物形象相联系,而且能欣赏一定的、概括的艺术美,不仅形成了与理解并评价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现实有关的情绪体验,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2.高中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下面主要从高中学生常见的五种不良情绪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焦虑。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和内疚感增强、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由于高中生在初中期间均为各校的成绩优秀者,而到高中后却只有少数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这种反差使得学生产生了失落感;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学生面临测验、会考、高考等压力,容易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2)抑郁。高中学生的抑郁是指他们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的情形。这种状态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相对稳定的,高中生的抑郁多半是由于学习和生活中种各样的烦恼造成的,抑郁情绪是五种情绪当中表现程度最高的一种不良情绪,这与国内外研究相一致,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能力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因此抑郁状态呈下降趋势;(3)孤独。孤独是指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孤独感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4)敌对。敌对是指在个人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敌视、对抗态度。敌对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良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期,其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过多依赖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因此对现实中存在的弊端比较敏锐和反感,这些也是家长和教师难以接受的;此外,学习过程中同学间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高中生产生敌对情绪;(5)恐惧。恐惧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和境遇产生的强烈的、非理性的害怕。高中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情景中遇到的种种挫折,由于女生对心理压力的承受力较弱,她们的恐惧感比男生更强。

影响高中生学习情绪的因素作一探讨:(1)学习成败与自我期望的影响。这类影响主要包括近来的考试成绩、家庭的期望、老师的评价、个人学业期望的实现与否,对学习活动及学科兴趣等;(2)情绪的人缘因素的影响。它包括教师、同学、家长的理解和认可,其中尤以同学认可最为重要;(3)情绪的兴趣方面的影响。这包括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这类因素的影响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且以精神兴趣为主;(4)情绪的道德荣誉方面的影响。这主要是指自己或别人对社会公德的遵守、集体利益的维护、道德义务的履行与否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不良情绪对高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自身行为的发生。高中生的情绪会极大地参与到认识的加工过程,影响自身行为,当然,积极的情绪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推动力,可以调动机体的巨大潜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良情绪则相反。(2)影响智能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情绪同智力活动呈正相关,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人其智力发挥处于最佳状态;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对思维加工过程会产生破坏作用,使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思维活动呆板,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3)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高中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协调好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情绪健康和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纽带,而冷漠、抑郁、敌对、自卑、暴躁等不良情绪则会影响人际交往,防碍团结和友谊;(4)影响身心健康。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情绪的变化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大量事实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学生生理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是防病冶病的重要因素,情绪处于高度的唤起状态,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对高中生健康成长十分有害,有时甚至会诱发各种疾病包括精神病的产生;(5)对个性的影响。人的全部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当情绪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或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性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对性格的形成则是不利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良的情绪影响着他们行为方式和优良性格的形成。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高中生学习情绪的调控⑴树立全面的教学观,使学生学有乐趣。全面的教学观即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的综合发展。⑵改善师生交往关系,使课堂气氛民主活跃。首先教师要了解这一特定年龄段的高中生,他们一般喜欢“交流型”的老师;其次,要尊重学生,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再次,要启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⑶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同伴和小群体。⑷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加强了解,尽力消除隔阂。

3.高中生情绪情感辅导及常用调节方法常见调节情绪和情感的方法:1.宣泄调节法(1)倾诉宣泄法。中学生的倾诉有两种:一是以谈心的形式向闹矛盾的对方谈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换意见,解开疙瘩,消除不良情绪和情感;二是以写日记的形式把内心的不快倾诉出来,还可寻找自己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以此达到心理平衡。(2)体育运动宣泄法。当中学生遇到些负生活事件,出现些压抑、烦躁情绪时,做些剧烈的体育运动也能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情感的作用。(3)针对性宣泄法。学校可建立宣泄室,建立特定设施,供学生必要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2.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在一种情境中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另一种情境中又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改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可以调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3、态度调解法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些挫折,出现些暂时的失败是正常的。但有的同学碰到这种情况就会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到头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办坏。这时教师应教育他们端正态度,就是在失败面前要想到胜利或成功的情景,这种敢于向往胜利的态度有利于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其走出低谷。4.认知调节法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通过认知的折射而产生的。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错误的认知则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果高中生能把错误的认知改变为正确的认知,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情感就会被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所代替。

情绪疏导的常用方法有:释放;升华;转移;幽默;同情;自我安慰;积极参加课余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二)高中生的意志发展1.意志的品质意志的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意志的品质方面,意志的品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和意志的自制性。(一)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觉性是意志的首要品质,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自觉性强的人,能够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进行取舍,吸收有益的成分,独立自主地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对行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自觉反思和评价。在行动中能主动积极地完成符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任务,并能自觉调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为物质利诱而动心。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没有信心。容易受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而去遵循盲目的倾向。(二)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果断性强的人,当需要立即行动时,能迅速地作出决断对策,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而当情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改变行动时,能够随机应变,毫不犹豫地做出新的决定,以便更加有效地执行决定,完成意志行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作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三)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意志的一种品质。坚持性强的人能根据目的要求,在长时间内毫不松懈地保持身心的紧张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直至达到目的。在遇到困难时,它能激励自己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动。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凡有成就的人,都有极强的意志的坚韧性。正如贝弗里奇所说的,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可见,意志的坚持性品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见异思迁者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发生动摇,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庸庸碌碌,终生无为。(四)意志的自制性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象邱少云在敌人阵地前埋伏,被敌人的燃烧弹火焰烧着,仍严守纪律,克制着自己一动不动,最后壮烈牺牲,使部队完成了潜伏任务,就是意志自制性的范例。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情况突变时惊慌失措,畏缩不前。

2.高中生意志发展方面的常见问题(一)意志发展的阶段特点1.青少年采取决策的主动性、计划性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意志行动在目的的确定、行动手段的选择、行为动机的取舍等环节上,主动性和计划性都不断提高。

2.青少年执行决定的毅力不断增强在行动中能主动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使行动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从而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强大的自制性和坚持性。(二)引起意志行为的动机的发展一般来说,在青少年初期,动机水平还是以外在的近景动机为主,它对意志行为的影响是短暂而微弱的。例如,他们的学习目标一般只是为了在某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或在下次考试中超过某个人等。(三)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1.自觉性特点他们在行动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在他们的学习计划中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并且,能以自定的目的去支配行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既定的目的。但是,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差,常常出现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独断性”,他们有时表现得争强好胜,甚至一意孤行。2.果断性特点由于青少年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他们意志的果断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特别是在对复杂局面的正确、机敏的判断,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的发展。3.自制性特点由于青少年情绪、认知的成熟,他们的自制性发展较快。在家里他们不用父母督促就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在学校里他们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努力学习。4.坚持性的特点

3.高中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培养意志品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目的性教育;(2)组织实践活动;(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4)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5)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详解如下:(一)加强目的性教育自觉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指南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加强目的性教育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目的性教育包括形成目标观念和以目的调节行动两个方面。形成目标观念,指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牢固的目标意识,即每次行动必须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目标,形成包括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目标体系,避免盲目行动的发生。长远目标作为人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对行为具有持久的动力作用。仅有长远目标是不够的,它不能转化为具体行动,所以,还必须培养学生确立近期目标,因为近期目标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把近期目标的直接动力与长远目标的持久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成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以目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发挥目标对行为的定向、调节、控制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自觉确立明确的目的并把目的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形成自觉、坚定的意志品质。(二)组织实践活动坚强的意志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际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锻炼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经常组织相应的实际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劳动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目的性和行动的坚韧性品质。组织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有一定的难度,要由易到难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对待困难,不断地克服困难。最后,行动的结果还要反馈给学生,以树立信心,达到增强意志力的目的。(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特别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认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班集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有社会助长作用和规范作用,这两方面作用,是通过班集体的舆论、规范、集体目标和心理气氛等因素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班集体对学生意志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为形成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创造一个优良的集体环境。榜样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它为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提供了学习模仿的对象,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由于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争胜心理,他们崇拜的榜样,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推动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去努力提高自己。所以,教师要努力给他们提供典型的榜样,不仅要用科学家、发明家、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劳动模范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激励学生,而且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确立学习的榜样,如班级中在学习上具有顽强刻苦精神的同学等,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能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也会产生一种超越感。此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善于用自己良好的意志行动,激发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四)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不仅受着周围人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的结果。为此,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形成自我锻炼习惯,引导他们拟定自我锻炼计划,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锻炼他们的意志。同时,要教育他们采取决定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做到合理可行;执行决定要态度坚决、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还应该要求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习惯,促使他们自觉锻炼意志品质。总之,应使学生的内部积极性和良好的外部条件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目的。(五)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人的意志类型存在着个别差异。要根据意志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意志品质。对于容易盲从、轻率行事的学生,应多启发他们意志的自觉性;对于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应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对于任性、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控制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做事虎蛇尾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坚韧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第三篇高中生的人格发展(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察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识(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或自我监控)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自我意识的功能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人不仅能对外部世界的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人还能对自己的这些认识过程本身进行认知,即对这些过程加以分析、监督和调整。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人就有可能发现原有认识活动的不足,可能选择和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从而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他们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咸相联系的“羞赧感”和“腼腆感”。由于他们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的内部世界,他们才时常感到“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种种不符或冲突,从而产生“苦闷”、“彷徨”等新的情感。3、自我意识大地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意志以人确定的行为目的为开端。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社会意义丰富的动机通常比社会意义贫乏的动机更能支持人的意志行为。但社会意义的丰富与否,是要通过行为者的个体意识从主观上加以认定的。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含现实的自我,还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的方面。由于人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就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处所,也找到了可以调节、激发(或抑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杠杆。就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就包容了道德、信念和道德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义务、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2.自我认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1)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十对社会的贡献。(2)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①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的美对外在的美起促进作用。②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③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认识自我的途径包括:1、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这是高中生认识自我的最基本的途径。高中生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了他人的一些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迁移到自己身上,从而认识了自身与他人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另方面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高中生对自己的认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为参照点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2、以自己活动的结果为镜认识自己3、通过对自己的内部世界的分析、内省认识自己4、通过集体认识自己3.自我悦纳与自尊自信自我悦纳为自我认识后的态度,自尊自信属于自我体现的内容。自我悦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凡是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接受。“自我悦纳”是指个体以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我特征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自我悦纳的内容包括:接纳自己的体貌(如接纳自己的身高、体重、肤色、相貌等等);接纳自己的现状(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接纳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经济状况);接纳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接纳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弱点、性格、气质类型以及能力倾向等;接纳自己的体验(包括快乐、宁静等正向情绪分配体验,以及愤怒、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青少年要积极地悦纳自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喜欢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和满足感,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以积极态度来接受自身现实存在的一切;其次,要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激励自己,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最后,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总而言之,悦纳自我是青少年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和良好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关键一环。

自尊自信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中生自信心的培养:(1)激励培养、多元评价;(2)赏识培养、体验成功;(3)特长培养、提升自信4.自我控制与自主自重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应有的言论或行为。自我控制有时也能掩盖自己的真是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自我控制过程是青少年改变“现实我”达到“理想我”的一个积极主动的反馈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积极有效,大致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目标的正确性与适宜性。青少年“理想我”应当是既现实又高于“现实我”;既有个性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既丰富又有主导因素;既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灵活性等。正确的自我控制应当是有积极、可靠的目标的控制。二是为实现目标的坚持精神。对自我的监督与修正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保证的条件,比如对目标的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实现目标的决心和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能力,对成功的正确态度和对失败与挫折的适应能力等。所以,青少年要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总之,有效的自我控制要有积极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坚强的意志作为保证,健康的情感作为激励的动力。

5.自我激励与自强自力

6.高中生健全自我意识的教育教学自我意识发展对教育的几点启示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3、帮助中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正确地认识自我(二)积极地悦纳自我

(三)有效地控制自我第三篇高中生的人格发展(二)(二)高中生学习动机和人生抱负的发展1.学习动机的主要成份及其分类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内在需要(学习内驱力)和外在诱因(学习期待)是构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学习的内在需要(成就动机)有三个组成因素,分别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2)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3)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又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它较为持久,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状态。学习的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4)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低下的学习动机。(5)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内容1、不明确,表现为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教师的差事;混到毕业证书,以便寻找工作。2、学习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3、学习为了个人的前途4、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高中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内在动机占优势2.高中生间接动机起主要作用3.“获得地位”是高中生的主导动机4.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概括性增强5.高中生的长期动机占主导地位6.高中生正确动机是主流7.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增强

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包括强度)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4、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5、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1)激活作用——小王早上6点准时起床,背1个小时的英语单词。(2)指向作用——小王希望能顺利通过两个月后的大学六级考试。(3)维持作用——哪怕生病,小王的学习计划也从不中断。附加: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一种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强化后果对操作行为的增强作用是自动实现的,无需认知的中介作用。

二、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基本观点(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后来又增加两种: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如:“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启示: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注意需要的层次性。三、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维纳(Weiner)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他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将响情绪反应。积极的归因模式(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四、成就动机论成就动机由默里提出。大学生研究发现成就需要;发明主题统觉测验。麦克来伦对此加以研究。成就动机影响学业成绩;成就动机影响社会发展亚特金森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这两种力量的组合形成如下四种情况: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