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_第1页
适应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_第2页
适应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_第3页
适应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_第4页
适应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应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常态近来,在和一些教师及教研员交流的过程中,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教育怎么总是改来改去,什么时候才到尽头?今天一个新理念,明天一个新提法,到底哪个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认识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见得比改革以前要少。客观上讲,没有哪个人愿意改革,没有哪个人热衷改革,改革常常是问题倒逼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在适应人民群众需要方面的差距、自身观念体制机制的落后等来看,的确改革远没有到位,离建成小康社会及“两个百年”的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处此情境,教育教学持续深入的改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树立教育没有终极观念的基本观点对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长期的、没有尽头的。改革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也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一个时期领先的教育观念,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改革的对象;一个时期教育上的优秀做法,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发展的负累。教育正是在克服自身一个又一个缺陷的同时,走向新的更高水平。忽视学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声疾呼教育中要看到“人”的存在;过度关注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扭转认识上的偏颇,给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恰当的定位。忽视教材的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需要形成教材是蓝本也是文本的观念;但过度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应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则要引导尽量回归教材的政治、文化、学科等属性,不能一味地主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更新永远在路上,恒久的、普适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二、要经常检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的缺陷与不当并及时加以调整无论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教育实践的大量例证,都越来越多地说明反思是矫正教育教学观念、适应变革要求的钥匙。以前有一种观点叫做性格决定命运,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行为也会决定命运。假如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内在的反思和外在刺激的调节,就有可能沿着原来的发展道路越走越远。有社会学家描述今天的社会,认为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确定的,这话有言过其实的嫌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形态方方面面的变化趋势。学生的身心状态在变化、教师自身的认识在调整、教材不断呈现出新的组织形式、学校的治理方式也在逐步完善,凡此种种,都会让教师们在对照自身的观念时看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位教师曾叙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尴尬。一天,在进入三年(1)班之前,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真正关注学生的那一类优秀教师。但看见小雯的眼泪时,我开始心慌了。那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根据教参以及其他老师的教案,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一一针对学生过度看电视的情况,对学生加强教育,让他们明确看电视要有节有度。可是,当我请班里一向沉默的小雯汇报她看电视的情况时,她却回答:“老师,我妈妈从来都不让我看电视「伴着叹息,她的泪珠滚滚而下。“是啊,是啊……”班里的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起来,全然不顾我的目瞪口呆。本课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度看电视吗?怎么会变成这样?我被教参“欺骗”了?就这样,在一声叹息中我铩羽而归。有了上面的惨痛教训,我在三年(2)班上课时,根据小雯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重点。“同学们,爸爸妈妈都不让你们看电视,是吗?"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二度教学。“不是,我爸爸妈妈让我看电视。”“老师,我每天都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呢!”“老师,我们看电视没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聊开了,场面颇为热闹,可就是没有孩子提到父母不让看电视。顿时,我又手足无措起来,有一种郑重其事端起枪却放空的沮丧感,准备好的一系列教学环节又无从施展。(俞李等:《我该如何读懂你》,《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8日)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事例,而围绕这些事例持续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也才能推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三、在适应变革的同时,逐渐提升自己引领教学变革的能力适应与超越、满足与引领,是教育中的一对矛盾,或者说是一对基本范畴。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适应外在变革的要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变革的到来,不断对抗自身的惰性和路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要逐渐在变革中明确自身的定位,不只是做变革的跟随者,而是促使自己成长为变革的引领者。尤其对专家型教师来说,更是如此。专家型教师、行家里手型教师,一般来说,会敏于变化、顺应变化,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中,辨析未来教学变化的方向,对教学变革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形成自己教学发展的基本主张。如果我们留意一下,那些在中小学富有影响力的教师,常常是未来变革的先机占有者,他们的教育主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领风气之先者。这种超前谋划的判断力,来自于先前对变革的适应,来自于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洞察,来自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功底,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为大家所熟知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引领变革的典范。于漪老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著述了许多在教育界颇有影响的著作。她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多达一百多万字。阅读于漪的语文教育论著,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超前性地提出“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意义。于漪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她多次提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如果仔细分析她的这种教文育人的思想来源,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她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二是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结果。她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达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两种作用。”三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于漪老师认为,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还很重视学养等。于漪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这些精华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她的“教文育人”观。从适应变革到引领变革,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