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资本论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与资本论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与资本论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与资本论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与资本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言一个人和一本书导言一个人和一本书1一、何谓经典二、马克思其人特里尔—波恩—柏林—巴黎—布鲁塞尔—伦敦三、《资本论》的基本前见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真正统一2、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3、“头脑”与“心脏”4、黑格尔辨证法:资本的历程

一、何谓经典2四、《资本论》是一本什么书?1、著作性质:经济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

2、研究对象:资本主义还是资本3、预期读者:工人还是现代人

四、《资本论》是一本什么书?3第一讲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第一讲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4一、《资本论》的写作1、四十春秋磨一剑:1843-18832、凄风苦雨任平生:贫困-屈辱-伤悲3、《政治经济学》的续篇

一、《资本论》的写作5二、“自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1、何谓科学

2、何谓自由

3、何谓自由的科学研究二、“自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6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1、何谓规律

2、为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运动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7四、资本家和工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1、作为自然史过程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

2、个人:社会关系的产物

3、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

四、资本家和工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8五、《资本论》的方法:辩证法1、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是倒立的

2、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继承和扬弃五、《资本论》的方法:辩证法9第二讲商品第二讲商品10开场白:《资本论》为什么要以“商品”为开端?一、商品的两个因素1、商品:商品即用于交换的产品。(1)产品:人性物化于物中(2)交换:社会性的介入2、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其有用性。(1)有用性:与生存的相关性(2)有用之物:物性的生存条件(3)人在物中创造有用性:创造生存条件的能力—生产力—生产效率—财富开场白:《资本论》为什么要以“商品”为开端?113、交换价值与价值(1)交换价值:显性的、社会学的(2)价值:隐性的、哲学的

A、价值表示一种物性

B、这种物性是物化了的人性

3、交换价值与价值12二、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命力本身的释放2、抽象劳动:生命之束缚—时间的空间化(1)什么是时间(2)时间与生命(3)启蒙、进步和时间二、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二重性13三、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0米麻布=1件上衣(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B、相对价值的量的规定性三、价值形式14(3)等价形式及其特点

A、“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B、“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私人劳动变成直接社会形式上的劳动。D、等价形式能够出现的前提: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等同的劳动。

E、价值表现的秘密能被揭示的前提:商品交换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平等”,相互限制)。

(3)等价形式及其特点15(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XA=BY意味着:

A、交换价值以价值“实体”为基础。

B、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裂。(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XA=BY意味着16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

20米麻布=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2)特殊等价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7

3、一般等价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20米麻布

40磅咖啡(1)价值形式的性质的变化(2)从一般价值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过渡

4、货币形式

3、一般等价形式18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19第三讲交换与货币第三讲交换与货币20一、交换价值和货币的人性基础。货币的神秘化及其破除:货币并非天然就具有什么属性能“表征价值”或“具有价值”。一、交换21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1)“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仅仅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只需要用观念的金或者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金。”(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价值尺度:以金银本身是劳动产品即包含一定劳动量为基础。(量)

价格标准:以金银本身的自然属性即一定的重量为基础。(货币名称)

价值尺度+价格标准=货币量=价格=观念的价值形式

(具体的物如何成为抽象的数字)二、货币或商品流通22

2、流通手段(1)商品的形态变化

M-A-M“流通能够炸毁时间、空间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产品交换设下的障碍。”(2)货币的流通

2、流通手段233、货币

A、货币储藏价值使货币具有社会权力

B、支付手段价值改变人际关系:信用-债务

C、普遍货币价值促逼世界历史的呈现

3、货币24第四讲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讲货币转化为资本25一、资本总公式

1、G—W—G’2、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量的自我扩张

3、资本与现时代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等价交换为何会出现价值的增加

2、价值增量出现在哪里一、资本总公式26三、货币所有者购买的特殊商品——劳动力1、什么是劳动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3、劳动与劳动力

4、劳动力的价值

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6、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天赋人权”三、货币所有者购买的特殊商品——劳动力27第五讲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五讲

绝对剩余28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1、使用价值的生产(1)劳动

A、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行为

B、在此行为中,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相对

C、占有自然物,改变自然物(赋予自然物以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2)劳动过程

A、人本身的劳动或劳动本身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29(3)生产劳动

从其结果来看的劳动。

(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中的作用

2、剩余价值的生产(1)过去的、死的、已经变成物的劳动如何变为“有灵性的怪物”:货币—商品—新产品的物质要素—与活的劳动力合并(2)“剩余价值的生产只不过是超过一定点继续延长的价值生产”。(3)生产劳动30(3)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有用劳动与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统一。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2)可变资本: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

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3)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31

5、工作日(1)工作日的界限(2)资本与工人的斗争5、工作日32二、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1)协作

A、生产资料的节省;

B、劳动空间的节省;

C、劳动时间的节省(2)工场手工业

A、局部劳动者;

B、工场手工业的等级制;

C、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33(3)机器大工业

A、资本主义生产与科学

B、机器操作过程与劳动过程/机器价格与劳动力价格

C、劳动者的抽象化

D、劳动力范围的扩大与劳动力的过剩

E、劳动的强化

F、工厂—兵营/工厂—监狱

G、机器—主体

H、集体劳动VS个体劳动(3)机器大工业34二、“剩余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

1、现代性批判(1)数量统治的时代(2)人的物化(3)人的片面化和抽象化(4)劳动的异化(5)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6)名义民主与实质专制

2、行动的意义(1)工作日的长度(2)从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35第六讲资本的积累第六讲资本的积累36一、简单再生产1、再生产及其必要性

2、再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剩余价值为目标

3、简单再生产的结果

A、资本主义生产不断重生并永久化

B、工人生存状态的变化一、简单再生产37

(1)劳动的彻底异化“他的劳动还在过程开始以前就已经异化,成为资本家的财产,并入了资本。”(2)劳动者作为雇佣工人的永久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或者周期重复本身会再生产出它的基础,即作为雇佣工人的劳动者,并使之永久化。”

(3)工人的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在工场以内或以外进行,都是资本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劳动者的消费对他自己来说是非生产的,因为再生产出来的只是贫困的个人;它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出创造资本家和国家的财富的力量。”

38C、劳动和劳动条件的永久分离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1、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积累是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进行的“剩余价值之所以能转化为资本,只是因为纯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已经包含了新资本的物质要素。”(2)所有权规律向占有规律的转变C、劳动和劳动条件的永久分离39

2、扩大再生产中的资本家(1)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2)资本家不过是这个社会机构的一个齿轮,是将剩余价值资本化的机器(3)资本家与竞争(4)资本积累和资本家的统治欲2、扩大再生产中的资本家40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的构成: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2、在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提高的规律四、相对过剩人口五、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1六、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劳动的社会化和劳动的物质资料的集中已经达到了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再容纳它们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丧钟敲响了。剥夺者自身就要被剥夺了。”六、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42导言一个人和一本书导言一个人和一本书43一、何谓经典二、马克思其人特里尔—波恩—柏林—巴黎—布鲁塞尔—伦敦三、《资本论》的基本前见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真正统一2、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3、“头脑”与“心脏”4、黑格尔辨证法:资本的历程

一、何谓经典44四、《资本论》是一本什么书?1、著作性质:经济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

2、研究对象:资本主义还是资本3、预期读者:工人还是现代人

四、《资本论》是一本什么书?45第一讲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第一讲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46一、《资本论》的写作1、四十春秋磨一剑:1843-18832、凄风苦雨任平生:贫困-屈辱-伤悲3、《政治经济学》的续篇

一、《资本论》的写作47二、“自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1、何谓科学

2、何谓自由

3、何谓自由的科学研究二、“自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48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1、何谓规律

2、为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运动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9四、资本家和工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1、作为自然史过程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

2、个人:社会关系的产物

3、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

四、资本家和工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50五、《资本论》的方法:辩证法1、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是倒立的

2、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继承和扬弃五、《资本论》的方法:辩证法51第二讲商品第二讲商品52开场白:《资本论》为什么要以“商品”为开端?一、商品的两个因素1、商品:商品即用于交换的产品。(1)产品:人性物化于物中(2)交换:社会性的介入2、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其有用性。(1)有用性:与生存的相关性(2)有用之物:物性的生存条件(3)人在物中创造有用性:创造生存条件的能力—生产力—生产效率—财富开场白:《资本论》为什么要以“商品”为开端?533、交换价值与价值(1)交换价值:显性的、社会学的(2)价值:隐性的、哲学的

A、价值表示一种物性

B、这种物性是物化了的人性

3、交换价值与价值54二、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命力本身的释放2、抽象劳动:生命之束缚—时间的空间化(1)什么是时间(2)时间与生命(3)启蒙、进步和时间二、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二重性55三、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0米麻布=1件上衣(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B、相对价值的量的规定性三、价值形式56(3)等价形式及其特点

A、“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B、“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私人劳动变成直接社会形式上的劳动。D、等价形式能够出现的前提: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等同的劳动。

E、价值表现的秘密能被揭示的前提:商品交换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平等”,相互限制)。

(3)等价形式及其特点57(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XA=BY意味着:

A、交换价值以价值“实体”为基础。

B、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裂。(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XA=BY意味着58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

20米麻布=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2)特殊等价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59

3、一般等价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20米麻布

40磅咖啡(1)价值形式的性质的变化(2)从一般价值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过渡

4、货币形式

3、一般等价形式60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61第三讲交换与货币第三讲交换与货币62一、交换价值和货币的人性基础。货币的神秘化及其破除:货币并非天然就具有什么属性能“表征价值”或“具有价值”。一、交换63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1)“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仅仅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只需要用观念的金或者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金。”(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价值尺度:以金银本身是劳动产品即包含一定劳动量为基础。(量)

价格标准:以金银本身的自然属性即一定的重量为基础。(货币名称)

价值尺度+价格标准=货币量=价格=观念的价值形式

(具体的物如何成为抽象的数字)二、货币或商品流通64

2、流通手段(1)商品的形态变化

M-A-M“流通能够炸毁时间、空间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产品交换设下的障碍。”(2)货币的流通

2、流通手段653、货币

A、货币储藏价值使货币具有社会权力

B、支付手段价值改变人际关系:信用-债务

C、普遍货币价值促逼世界历史的呈现

3、货币66第四讲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讲货币转化为资本67一、资本总公式

1、G—W—G’2、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量的自我扩张

3、资本与现时代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等价交换为何会出现价值的增加

2、价值增量出现在哪里一、资本总公式68三、货币所有者购买的特殊商品——劳动力1、什么是劳动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3、劳动与劳动力

4、劳动力的价值

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6、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天赋人权”三、货币所有者购买的特殊商品——劳动力69第五讲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五讲

绝对剩余70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1、使用价值的生产(1)劳动

A、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行为

B、在此行为中,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相对

C、占有自然物,改变自然物(赋予自然物以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2)劳动过程

A、人本身的劳动或劳动本身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71(3)生产劳动

从其结果来看的劳动。

(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中的作用

2、剩余价值的生产(1)过去的、死的、已经变成物的劳动如何变为“有灵性的怪物”:货币—商品—新产品的物质要素—与活的劳动力合并(2)“剩余价值的生产只不过是超过一定点继续延长的价值生产”。(3)生产劳动72(3)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有用劳动与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统一。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2)可变资本: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

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3)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73

5、工作日(1)工作日的界限(2)资本与工人的斗争5、工作日74二、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1)协作

A、生产资料的节省;

B、劳动空间的节省;

C、劳动时间的节省(2)工场手工业

A、局部劳动者;

B、工场手工业的等级制;

C、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专制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75(3)机器大工业

A、资本主义生产与科学

B、机器操作过程与劳动过程/机器价格与劳动力价格

C、劳动者的抽象化

D、劳动力范围的扩大与劳动力的过剩

E、劳动的强化

F、工厂—兵营/工厂—监狱

G、机器—主体

H、集体劳动VS个体劳动(3)机器大工业76二、“剩余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

1、现代性批判(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