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编第二分编清代文学教案(40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编课程的教学,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清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的诗词文及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本编重点、难点为《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长、短篇小说及“南洪北孔”之戏剧的教学。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清楚清代诗文的众多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也是清代文学的难点之一。目录与课时分配:第一讲:绪论•清代文学概述2课时第二讲: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5课时第三讲: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3课时第四讲:清初白话小说2课时第五讲:聊斋志异4课时第六讲:儒林外史3课时第七讲:红楼梦4课时第八讲: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4课时第九讲: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3课时第十讲: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4课时第十一讲:晚清前期的小说与戏曲2课时第十二讲:黄遵宪、梁启超与晚清后期诗文词2课时第十三讲:晚清后期的小说与戏曲2课时教材: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讲绪论清代文学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清代社会状况及文学发展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文学发展线索。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清代社会状况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者统治全中国的王朝。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普遍存在,民族矛盾尖锐;汉族地主阶级内部拥满与反满斗争激烈。清统一中国后,对内实行一系列恢复农村经济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繁荣;对外限制贸易,遏制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清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形成皇帝裁决一切的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以汉制汉”加强思想控制是清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方略。沿袭八股取士制度,对文人采取笼络和镇压并用的政策。严禁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编篡《四库全书》大规模销毁一切不利于清统治者的历史文献和其它书籍。与之相应的是文化思想领域的激烈斗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带有民主性或非偏救弊的改良主张;批判和反抗民族压迫;以经学反对程朱理学及明末空谈心性的王学。表现出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经济文化的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集团的奢糜腐败,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列强的入侵,终于导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进入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新思潮的输入和传播,翻译事业发达;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新式学堂涌现,留学之风大盛,现代媒传发展迅速,使社会思想文化发生了新变化。第二课时清代文学发展状况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众体兼备:诗、词、文、戏剧、小说、弹词等说唱文学等,应有尽有,而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体。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激烈斗争,形成丁清前期至清中叶重要的思想潮流,也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思想特征。文人或感慨兴亡,或润色鸿业,或指摘时弊,或追求超脱,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加上文学领域因袭、复古之风较盛,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从总体上呈现出某些总结时期的特点。小说是这一时期取得成就最高的一个领域,文言小说出现了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白话小说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此外,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戏剧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在清前期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杰出的传奇作品。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典雅的传奇日趋衰落,更加通俗、更易为市民接受的地方剧种的勃兴,地方剧种在激烈竞争中相互融合。这一时期的传统诗文流派众多,作品丰富,几乎历代盛行的文体、流派均有继承和发展,如诗歌领域先后出现的“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词出现了浙西派、仿苏辛的朱彝尊词、仿李煜的纳兰词;文有桐城派古文和骈文“中兴”等,但都是表面繁荣,实际上因袭气重,缺乏创新,成绩平平,而最终陷入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标志着传统诗文无可挽回的衰落趋势。这一时期的弹词、鼓词等说唱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在系统化、专门化方面均超过前代,文学古籍的整理也表现出总结时期的特征。由于晚清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直接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使近代文学,呈现复杂多变的基本特征:新旧作家错综,资产阶级的进步文学家多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密切配合现实的政治斗争,而且其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渐次变化。在新学影响下,文学观念、作品形态都有了很大变化。既吸收西方文学技法,又继承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文学题材和内容空前扩大,艺术形式和文体自由多样。文化下移,语言趋向通俗化,孕育出白话文运动。戏曲小说研究理论比较发达,出现新的文体变革。清代的历史,一般分为清初、清中叶和晚清三个时期。文学的分期与历史分期大体相同,只是在断限上稍有争议。清初,一般指从清朝建国到雍正年间;清中叶,一般指从乾隆至道光二十年(1840)。也有人将清初划至乾隆。晚清,指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清朝亡国,在文学上又称近代文学。思考题:1、清代文学发展概况如何。2、清代诗歌领域先后出现的诗文流派有哪些?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3、清代词的发展如何,出现了哪些流派?参考书目:1、《明清文学史》吴志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中国戏曲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二讲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教学目标:了解清代诗文词发展概况及主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钱谦益诗作,王士禛神韵说。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清初诗文力矫明末冗弱空疏习气,无论是激烈抗争的遗民,抑或屈辱变节的降臣,其诗作都有较充实的内容,多有故国之思,带有强烈民族特性和鲜明的历史特征。而抒写个人感慨的词也应时复兴,散文也出现了新变,形成繁荣局面。逸民诗人清初遗民诗人是清初诗坛创作的主体,从传统的民族立场和气节出发,作品深刻反映了清初的社会和民族矛盾以及诗人们的种种心态。成就较高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晚年终老于陕西华阴。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海上》四首,则以凝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如第一首: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到垂暮之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自大同至西口》等。随着岁月的消失和希望的幻灭,渐知挥戈返日之无术,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至死犹坚,故其诗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目望河清。”《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都可说是掷地作金石声。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顾诗在清代评价就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集》卷十一)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奈苦中看”(《书事》),“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皆勃郁浩然的正气。《山居杂咏》更是铿锵的誓言: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高田草似下田荒。埋心不死留春色,且忍罡风十夜霜。”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乘春春去去何方,水曲山隈白昼长。绝代风流三峡水,旧家亭榭半斜阳。轻阴犹护当时蒂,细雨旋催别树芳。唯有幽魂消不得,破寒深醴土膏香。”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老觉形容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以诗明志,直到“垂死病中魂一缕,迷离唯记汉家秋”(《初度日占》),仍然不忘故国岁月,于凄楚里见其高风亮节。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吴多作危苦之词,屈则富于浪漫幻想。吴嘉纪(1618~1684)是一介布衣,与煮盐灶户为伍,困厄潦倒,深受压迫剥削和灾祸肆虐,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风潮行》、《朝雨下》、《海潮叹》等述泰州一带自然灾害,惨不忍睹。《挽饶母》。《难妇行》、《过兵行》等,揭露清军屠杀掳掠,令人发指。《临场歌》、《归东陶答汪三韩过访》等,反映官吏催租逼税,敲骨吸髓。《东家行》记江北婚嫁陋习,《李家娘》写“扬州十日”惨象,《一钱行赠林茂之》赞遗民品质,或长歌,或短制,直抒胸臆,纯用白描,但他运思深刻,写状如绘,如《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盐工之苦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吴嘉纪的诗偏主叙述,措词隽洁朴素,不事雕饰,风格严冷刻露、凄急幽奥,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如《海潮叹》纯用白描手法来反映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南场尸飘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产业荡尽水湮深,阴雨飒飒鬼号呼。堤边几人魂作醒,只愁徵课促残生;敛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河陈此情。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述异告灾谁见怜?体肥反遭官长骂。此诗不仅实录了海潮给苏北沿海地区居民带来的浩劫,而且真实地揭露了官府催逼赋税的虎狼面目,“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两句,道尽了吴嘉纪对官吏的愤恨之心及对百姓的爱护之情。其《一钱行赠林茂之》一诗将林古度系心故国的苦心抒发得淋漓尽致: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扬州土。故交但有丘茔存,白杨摧尽留枯根。昔游倏过五十载,江山宛然人代更。满地干戈杜老贫,囊底徒余一钱在。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渔船。杯深颜热城市远,却展空囊碧水前。酒人一见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林古度年事已高,贫病漂泊,但一枚万历钱却随身携带,故国深情、遗民品质于此可略见一斑。吴嘉纪诗集中,表现得最强烈的是那些揭露清军暴行的诗篇,如《挽姚母》摄下了“扬州十日”的惨烈镜头:“忆昔芜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积尸不可数。伊谁蒙不戮,鬼妻与鬼女。红颜半偷生,含羞对新主。城中人流血,营中日歌舞。谁知洁身者,闭门索死所,自经复自焚,备尝杀身苦。”在《李家娘》中,诗人歌颂了在扬州大屠杀中被掠掳的李家娘以生命捍卫自己尊严的悲壮行为。屈大均(1630~1696)曾削发为僧,还俗改今名,北上游历,密谋抗清,“险阻艰难,备尝其苦”,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大同感叹》、《猛虎行》、《菜人哀》等揭发清兵屠戮暴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登罗浮绝顶》等诉说家国兴亡悲哀,《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抒发仰慕忠节之情,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如“万里丹心悬岭海,千年碧血照华夷”(《经紫罗山望拜文信国墓》),“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七尺今犹壮,堪为大汉捐”(《代景大夫舟自五屯所至永安州之作》),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他也信心满怀,“纵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庚午元日作》)。他的诗“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州望海》:“狼山牧草满,鱼海暮云黄。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凭吊沧海,想象奇伟,在雄健夭矫里寄寓故国之思,凄楚感怆,却也写出“超然独行”的豪迈气概。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又和陈恭尹、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大家”。陈恭尹(1631~1700)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梁佩兰(1629~1705)曾仕清朝,行藏出处与屈大均、陈恭尹有别,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面。其他遗民诗人,阎尔梅(1603~1679)的诗歌吊古伤今,感念时事,格调苍劲。《满巡抚赵福星遣官招余余却之》云:“殷商全赖西山士,蜀汉孤生北地王。岂有丈夫臣异类,羞于华夏改胡装。”表白全节,可谓硬骨铮铮。他长于古体,《绝贼臣胡谦光》、《沧州道中》等豪宕雄壮,诗情激楚,是富有特色的作品。杜濬(1611~1687)诗学杜甫,风格浑厚,五律《登金山塔》浑灏精深,负名当时,诗人吴伟业说:“吾五言律,得茶村《焦山》诗而始进。”(徐世昌辑《晚晴{移}诗汇》卷十八)《初闻灯船鼓吹歌》抚今追昔,感慨秦淮歌舞盛衰,令读者欷太息而不能禁。钱澄之(1612~1683)诗歌写甲申国变,足可证史。《悲愤诗》、《桂林杂诗》、《行路难》等,以永历时事寄于诗,时歌时泣,悲痛感人。《催粮行》、《乞儿行》、《田家苦》等,写民众流离无告惨状,情浓意深,沉郁悲怆。晚年隐居乡间,民族感情与田园闲适融合一体,在《田园杂诗》、《田间杂诗》、《夏日园居杂诗》里,白描直写,冲淡自然,既反映农村的生活,又砥砺自己的民族气节,“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并有独具一格的特点。归庄(1611~1673)为人豪迈尚气节,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悲昆山》、《伤家难作》、《断发》和《万古愁》曲等,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万古愁》更是清散曲少有的杰作。《落花诗》十六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的种种心态,哀婉酸苦。“不信江南百万户,锄只向陇头耕。”(《己丑元日》)写出遗民新的思想境界,也委实可贵。第二课时本节主要介绍古文三大家。一、清初散文的特点唐宋古文的传统,在明代受到了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竟陵派抒写性灵的冲击。明末清初,天崩地解,学者们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顺应时代的要求,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都对散文写作提出了一些要求,散文在清初大致上回到了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清初的论说文多为学者所为,他们留心世务,研经治史,发表意见,作品不仅是优秀的散文,也有学术和思想上的价值,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黄书》、顾炎武的《生员论》、《形势论》等。这时期明末的小品文处于衰落与蜕变期,作者仍然有人,如张岱、尤侗、廖燕等。由于时代的变化,他们的作品内容或沿袭晚明小品的文风,而以沧桑之思代替闲情之趣,或趋向严肃,如“匕首寸铁,刺人尤透”(廖燕《选古文小品序》),随着文网日密,也就逐渐消歇。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二、侯方域的散文侯方域(1618~1654)少有才名,入清未仕。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自述“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有“春花烂漫,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之弊,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壮悔堂文集》10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议论而指斥权贵的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等,抒情而摅写怀抱的如《与方密之书》、《祭吴次尾文》等,评说而论功罪的如《朋党论》、《王猛论》、《太子丹论》等,或义正词严,酣畅饱满,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或雄辩汪洋,纵横奔放,有唐宋八大家的遗风。敢于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则是写掾吏、伶人、名伎、军校等下层人物的作品,如《赠丁掾序》,歌颂丁掾廉洁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马伶传》用艺人马伶为求演技精进,投身为仆三年艺成的事迹;《任源邃传》赞扬平民出身的任源邃抗清被捕,宁死不屈的高贵精神;《李姬传》再现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辨是非的品德和节操,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揣摩说话,刻画神情,像《李姬传》所选的三个典型事件,精择李香对话组成,切合身份与心境,曲折生动,使人物个性鲜明,堪称性格化的语言,突破陈规,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三、魏禧魏禧(1624~1680)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不“依傍古人作活”,自谓“少好《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博学多闻,身际易代,怀抱遗民思想,关心天下时务。人物传记表彰抗清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如《许秀才传》、《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等,感慨激昂,低回往复,既有淋漓尽致的描摹,也有纡徐动荡的抒情,兼有欧、苏之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叙事如状,写身怀绝技的剑侠遭际和愤懑,神情毕现,豪爽照人,篇末寄意不为世用的感慨,耐人寻味。政论散文则识见超人,精义迭现,《蔡京论》、《续朋党论》等独出己见,议论风生,《答南丰李作谋书》,谈教育人才应“恢宏其志气,砥砺其实用”,观点正确,方法可取,《宗子发文集序》提出积理练识,纠正模拟剽古之弊,识见精当,行文酣畅,凌厉雄杰,表现出善于议论的个性和明理致用的文章风格。四、汪琬汪琬(1624~1680)散文力主纯正,对侯方域《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等小说写法颇示不满,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碑传尤为擅长,“公卿志状皆得琬文为重”,受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崇。《陈处士墓表》、《申甫传》、《书沈通明事》等记事简当不繁,代表碑传文的水平。《答陈霭公书》、《陶渊明像赞并序》、《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清晰简要,自然流畅,与唐顺之、归有光等文风相近。记叙苏州市民反暴政的《周忠介公遗事》,为世称道,文以周顺昌事迹为主线,写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突出周被逮时苏州市民仗义执言和群情激愤的热烈场面,有些描写如“众益怒,将夺刃刃(毛)一鹭”,魏忠贤爪牙被打而“升木登屋”,抱头鼠窜,真实生动,称得上散文中的优秀作品。五、清初其他散文家近世论者提出廖燕可与“清初三大家”比肩。廖燕(1644~1705)字人也,号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市)人。他思想之新颖,议论之大胆,甚至超过明代怪杰李贽。学术文《性论一》、《性论二》、《格物辨》等抨击程朱理学,胆识过人,史论文《汤武论》、《高宗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等,推翻陈说,无所蹈袭,《金圣叹先生传》真实生动,《半幅亭试茗记》抒写性灵,文笔恣肆疏隽,议论深闳,在清初散文作家中确实别具特色。清初散文家还有王猷定、冒襄、姜宸英、邵长蘅、王弘撰、宋起凤等,各以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点抒发感情,反映现实,笔墨灵活,取材广泛,而以歌颂抗清斗争及其殉难的英雄志士,形成这一时期重要的写作题材。姜宸英的《奇零草序》、邵长蘅的《阎典史传》、前述汪琬的《江天一传》,还有时间稍晚的全祖望《梅花岭记》等所表现的崇高民族思想,如清末黄摩西评论的:“云雷郁勃,风涛轩怒,震国民之耳鼓,至今渊渊作响。”(《国朝文汇序》)第三课时本节主要介绍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三人明末就有诗名,入清后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共同特点是;都是降清明臣。诗歌宗唐反对剽窃与拟古的萎靡诗风。他们上扫明代前后七子颓风,下启有清一代诗歌风气。在诗歌的情思上,三家多表现沧桑感与负罪感相交织的“贰臣”心理。一、钱谦益与虞山诗派清初诗坛沿袭明季馀绪,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鼎足而三,而虞山派和娄东派,因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出现新的局面,影响最大。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一字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等,江苏常熟人。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清顺治二年迎降,授官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旋归乡里,从事著述,秘密进行反清斗争。他曾是东林党魁,清流领袖,南明时却依附马士英、阮大城,后又事清,丧失大节,为士林所诟病。事后,他又和南明政权的抗清力量,如瞿式耜、郑成功等暗中联系,支持和参与反清活动,曾给永历桂王“上陈三局”,为其谋划,密件载《瞿式耜集》卷一《报中兴机会疏》里。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发动金陵之役,他前后奔走,赴金华和松江,策反清军将领,还密赴郑成功军营晤谈,与明遗民如黄宗羲、阎尔梅等密切往还,忏悔自赎,取得世人谅解。在明朝钱谦益仕途蹭蹬,屡起屡踬,历尽坎坷挫折,感时愤世,郁塞苦闷。《初学集》中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所谓“感时独抱忧千种,叹世常流泪两痕”。《乙丑五月削籍南归十首》、《费县三首》、《狱中杂诗三十首》等诗,既有清正之士的孤愤,也有失意者的感喟,其中写出东林人士的命运:“未成麟甲先供伐,稍出蓬蒿已被镌”,前后六君子被逮:“黄门北寺狱频仍,录牒刊章取次征”,以及自己劫后馀生:“抱蔓摘瓜馀我在,执手俱为未死人”,并和忧虑国事融作一体。如《狱中杂诗三十首》之十一:三韩残破似辽西,并海缘边尽鼓鼙。东国已非箕子国,高骊今作下句骊。中华未必忧寒齿,群虏何当悔噬脐?莫倚居庸三路险,请封函谷一丸泥。唇亡齿寒,提醒朝廷不要幻想依仗居庸关的天险,赶快封守山海关,加强边防。他狱解南还,拜望事功卓著而削职在家的孙承宗,作《谒高阳少师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八首》,希望他再度出山,统筹边防,经略辽东,寄托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对李自成、张献忠纵横川、豫,杀明藩王,仇视憎恨,但也还有《王师二十四韵》,揭露“王师”疯狂屠杀,“堑沟填老弱,竿槊贯婴儿。血并流为谷,尸分踏作”的罪行,指出农民“相将持挺”揭竿而起,是“割剥缘肌尽,诛求到骨齐”的结果,《葛将军歌》不惜笔墨,讴歌市民领袖葛成,把他与反抗阉党而牺牲的苏州五义士并列,推崇备至。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经历故国沧桑、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他入清后的诗歌更显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楚奏钟仪能忘旧,越吟庄舄忍思他”(《见盛集陶次他字韵诗重和五首》)的“羁囚”哀音。《有学集》中《夏五诗集》、《高会堂诗集》等,是记载反清复明的“专集”,《西湖杂感二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书梅村艳诗后四首》等,哀感顽艳,沉郁苍楚,既有“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的失国之苦,也有“水天闲话天家事,传与人间总泪零”的耻辱,以及从心底发出的“莺断曲裳思旧树,鹤髡丹顶悔初衣”的忏悔自白,还有诋斥新朝,描写清兵蹂躏破坏的作品,如《吴巨手┇斋诗》:“人民城郭总萋迷,华观琼台长蒺藜。几家高户无蛛网,是岁空梁少燕泥。”在《后秋兴》(结集时题名《投笔集》)诗里,一扫哀悼明亡的悲怆凄苦,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胜利唱起嘹亮的凯歌,如第一叠《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之一:龙虎新军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楼船荡日三江涌,石马嘶风九域阴。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之二:杂虏横戈倒载斜,依然南斗是中华。金银旧识秦淮气,云汉新通博望槎。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战鬼哭胡笳。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中兴在望,欣喜若狂,对郑成功进军南京和人民的支持,给予热情歌颂,气魄宏大。随着军事失利,功败垂成,他愤激之情不可遏止,连叠十三韵,记录郑成功与南明永历政权的军事斗争,以及他和柳如是的抗清活动,实为一部“诗史”。如《后秋兴八首之二•八月初二闻警而作》,听到郑成功军事受挫,他以棋为喻,要“小挫我当严警候”,不为所动,“换步移形须着眼”,再振旗鼓,转败为胜。第三叠《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记载只身会见郑成功以及柳如是的慷慨资助:“破除服珥装罗汉(姚神武有先装五百罗汉之议,内子尽橐以资之,始成一军),减损齑盐饷飞。”桂王被杀消息传来,“鼠忧泣血,感恸而作”,在《后秋兴十三》里说:“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明朝灭亡,孤寂无主,无所归依的失落和葬身无地的哀痛,使《投笔集》笼罩上沉郁悲凉的情调,表现“不成悲泣不成歌”的愤慨,画出思想情绪演进的轨迹。钱谦益自觉地致力于清诗建设,嗤点前贤,对明代复古派和反复古派进行尖锐的批判,也各有所取,对复古派取其借鉴古人精神,但不囿于“汉魏盛唐”,剔除模仿形似;对反复古派“取其申写性灵”,摒弃其“师心而妄”,“轻才寡学”。他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他主张转益多师,兼采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明七子模拟盛唐与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所作诗歌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七言律诗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学得神髓,长篇和组诗动辄几十韵和上百韵的有数十首之多。《后秋兴》是大型的七律组诗,8首一组,相互关联,13组诗浑然一体,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连叠杜诗原韵,一叠再叠至十三叠104首,另附自题诗4首,澜翻不穷,无斧凿凑韵之痕,为历来次韵诗所未有,是一种创造性的史诗巨制,显示出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他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故能笼罩百家,肇开风气。他又延引后进,奖掖新人。王士礻真、施闰章、宋琬、冯班等人都是由他提携成名。曾受其亲炙的还有一批诗人。由于他在诗歌领域的重要地位,被称为清诗的开山宗匠。受钱谦益的影响,在其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冯班(1602~1671)曾师从钱谦益,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他的诗歌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根柢徐、庾而出入温、李,抒发古国悲痛,婉而多讽。《题友人〈听雨舟〉》借画以抒明亡之恨,《余生》在隐居的平静里翻滚复国的希望,《有赠》则托古喻今:“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以史实和今景的交融写出讽刺南明不能御敌的故国哀思,寄托深沉而含蓄有味。冯班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来的吴乔和赵执信,或继承或私淑冯班诗论,批评王土慎的神韵说,可说是虞山诗派的馀波涟漪。二、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并称。吴伟业才华出众,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他的诗有程穆蘅、靳荣藩、吴翌凤等人分别进行笺注,这在清代诗人中罕有其比。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官至少詹事,明亡里居,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出仕,任秘书院侍讲,迁国于监祭酒,三年后丁嗣母忧南还,居家而殁。在明朝他以会元、榜眼、宫詹学士、复社领袖,主持湖广乡试,辅贰南雍,“为海内贤士大夫领袖”,名垂一时,但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两截人”,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陈文述说:“千古哀怨托骚人,一代兴亡入诗史”(《读吴梅村诗集,因题长句》,《颐道堂诗集》卷一),就是这种情况的概括。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这类诗歌约有四种:一种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田家铁狮歌》等。第二种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的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第三种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等。最后还有一种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如《捉船行》、《芦洲行》、《马草行》、《直溪吏》和《遇南厢园叟感赋》等。此外还有一些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如《鸳湖曲》、《后东皋草堂歌》、《悲歌赠吴季子》等,几乎可备一代史实。他在《梅村诗话》中评自己写《临江参军》一诗:“余与机部(杨廷麟)相知最深,于其为参军周旋最久,故于诗最真,论其事最当,即谓之诗史可勿愧。”这种以“诗史”自勉的精神,使他放开眼界,“指事传词,兴亡具备”,在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上,取得突出的成绩,高过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这以清顺治十年出仕为标志,在灵与肉、道德操守与生命保存之间,吴伟业选择苟全性命,堕入失节辱志的痛苦深渊,让自赎灵魂的悲歌沉挚缠绵,哀伤欲绝。《自叹》、《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组诗《遣闷》等,忏悔自赎,表现悲痛万分的心情,“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怀古兼吊侯朝宗》诗说:河洛烽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诗人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在《贺新郎•病中有感》词里,自我剖析:“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临死仍不忘反省:“忍死偷生廿载馀,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自怨自艾,后悔不迭。吴伟业是真诚的,以诗自赎确实是其心音的流露,《梅村家藏稿》以仕清分前后两集,“立意截然分明”,表示他不回避和掩饰自己的污点,死时遗命家人敛以僧装,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用以表明身仕二姓的悔恨与自赎的真心。这类诗歌对我们认识在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有着启迪作用。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他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吴伟业歌行成绩突出,誉满当世,袁枚说“公集以此体为第一”(《吴梅村全集》卷第二附“评”)。赵翼评吴伟业诗:“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为近代中之大家。”(《瓯北诗话》卷九)受其影响写作“梅村体”的吴兆骞(1631~1684)因丁酉科场案,遣戍黑龙江宁古塔,《秋笳集》描写塞外风光和郁愤情怀,苍凉激楚。吴兆骞的《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以“老翁”和“宫女”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反映家国灭亡,感慨沉沦,与“梅村体”诗歌一脉相承。至清末王运《圆明园词》、樊增祥前后《彩云曲》、杨圻《天山曲》、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梅村体”的遗响。龚鼎孳的诗大体局限于盛唐杜甫,墨守成规,因而成就相对也较低。但他能以敏捷丰沛的才华与显赫的官位相结合,主持坛坫,扶掖人才,所以一度在京师成为诗坛领袖。第四课时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清词的源流肇始于明末清初的云间词派。此词派的代表性词人是“云间三子”陈子龙、宋征璧、李雯。他们承明代主流词统观念,推崇五代与北宋词,追求自然高浑的风格,陈子龙在《幽兰草词序》中说:自金陵二主以至靖康,代有作者,或秾纤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畅淡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南渡以还,此声遂渺。寄慨者亢率而近于伧武,谐俗者鄙浅而入于优伶,以视周、李诸君,即有彼都人士之叹。元滥填词,兹无论焉。对南唐、北宋词的情景交融、意辞并茂非常赞赏,而对南宋词较多诘责,对元词则整体否定。陈子龙心仪的是从南唐二主到周邦彦、李清照的“婉畅秾逸”的词风,因而其早期词作辞采瑰丽,风格柔媚。明亡以后,陈子龙的《湘真词》转而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眷恋故国之情,如《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词中用比兴手法,借风雨催残韶华,隐喻明末动荡的局势。“春无主”指明政权的倾覆。故国破亡,落红难护,复国无望,词人心头只有杜鹃啼血的哀痛。《湘真词》把悲壮之情熔铸于清丽之境,使深情远意出于刚健之中,实为清词中兴之发端。清初浙东以及江苏常州、扬州等地的词学活动中心和词人群体,大多皆为云间词派的雅正余风所笼罩。张丹、毛先舒、沈谦、丁澎等“西泠十子”便是云间词派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支脉;以钱继章、魏学渠、曹尔堪为代表的柳州词派则是云间词派在今浙江嘉善县一带的羽翼。此外,吴伟业以诗人曲家而善作词,被誉为“本朝词家之领袖”(张德瀛《词征》卷六)。他的《梅村词》悲慨深沉,多少表现了清初诗坛的诗史意识和诗人的身世之感,如《贺新郎•病中有感》是他后半生自艾自怨、凄凉悲哭心境的浓缩,反映出出处进退失据的文人的精神面貌。云间派之后,词坛上出现了以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归为代表的遗民词。王夫之注重作家同现实生活的关系,注重作家的胆识与词作品性的关系,他的《船山鼓棹》初、二集及《潇湘怨词》以剑和血表现了爱国情怀的壮美和崇高,处处展现了性真词真的时代特征。《潇湘怨词》中分咏衡阳八景的“小八景词”,就明末及弘光政权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抒发感慨,而分咏湖南八景的“大八景词”重点反映永历政权十余年偏安西南的政治现实,其描绘湖南潇湘至洞庭胜景的“十景词”则写于南明灭亡以后,回忆的是所经历过地方的往事。在表达方式上,王夫之词继承《离骚》芳菲缠绵的风调,多用比兴手法,借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抒发故国之思,充满了绚烂缤纷、光怪陆离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大均有《道渊堂词》,又称《骚屑》。其词风豪健主要表现为风云气盛,有股郁勃怒张之势。如其代表作《长亭怨•冬夜与李天生宿雁门关作》,纵横排荡,纯以气韵运转,一扫词家庸滥套语。他的《木兰花慢•飞云楼作》鲜明地表现着奉明正朔的民族观念,堪称典型的遗民情思。今释澹归即金堡,字道隐,浙江杭州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初授临清县知县,坐事罢。甲申之变后,先后为唐王政权兵科给事中和永明王政权历科给事中。桂林破后,削发为僧。著有《偏行堂词》。澹归之词苍劲悲凉,痛切凄厉。他喜欢次辛弃疾、蒋捷词韵,如《贺新郎•感旧次竹山病后寓吴韵》纯写孤影落寞的心态,比辛词多苦涩味,较蒋词辛辣。清初词人辈出,“驾元明上”。而尤以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成就高,影响大。一、陈维崧与阳羡词派从顺治十年前后到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诏试期间,清代词坛出现了词风胚变的现象。南北词坛上,百派回流,风格竞出,形成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繁荣景观。在百家腾跃的繁响之中,以陈维崧为领袖的阳羡词派和朱彝尊创立的浙西词派在词坛占有主导地位。阳羡派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政治上的非主流地位及深蕴的郁勃心理使他们的词风总体上以悲抑奇崛、凄清疏放为基调。阳羡词派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著名复社文人。陈维崧少有才名,入清后出游四方,晚年举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他学识渊博,性情豪迈,才情卓越,兼以过人的哀乐,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平生所作一千八百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摈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陈维崧师法苏轼、辛弃疾,词风沉雄骏爽、凌厉纵横,其长调高唱入云,海走山飞;其小令也能敛沧海于一粟,具尺幅千里之势。在词的题材内容上,陈维崧冲破传统禁区,开始用词“存经存史”,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反映生灵涂炭、血火交并的社会生活。从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中我们看到清廷征丁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叹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稻花恰称霜天秀。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佑我,归田亩。此词以雄厚的笔力,揭露了清军在平三藩战争中骚扰民间的暴行,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闾左骚然的抓壮丁图,下阕描述了丁男和病妻泣别的悲惨情景,一字一泪,如泣如诉。全词借鉴了杜甫“三吏”、“三别”的叙事手法,有情节,有场面,有人物,有对话,有心理描写,且兼以抒情和议论。这是陈维崧对词的创新发展。再如《八声甘州•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赋此》的背景是顺治五年金声桓叛清附南明的事件。词中没有从正面描写金声桓领导的抗清斗争,而是从南昌城破后清兵奸淫掳掠的场面侧面烘托战事的惨烈。这些都是陈维崧词中敢于拈大题材、写大意义的杰作。
陈维崧关心民瘼,哀民多艰的作品又远在揭示清兵肆虐诸阕之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载入史册的了,尽人皆知。而江南人民遭受官府迫害,水涝成灾,毁家破屋,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情景,则又可于陈维崧词中见之,其调寄《南乡子•江南杂咏》六首或写天水茫茫,船只竟可穿篱入院,以捞虾度日的艰难生活;或写疫病流行,村民无钱求医,只能请男巫祈求神佑,或写官吏催逼,卖屋交租,独宿牛车中的惨状;或写差役狰狞如鬼,检验田契,挨家印钤记以勒索钱财的恶行;或写官府压低粮价,人民横遭剥削,他们期望如汉武帝那样填塞黄河决口,消除灾害;最后,总括官吏下乡前呼后拥,神气活现,用卜式(西汉人,以畜牧致富)和司马相如的鬼魂相窃笑:“屠沽佣保都做上了官”,入骨三分地讽刺诅咒清廷卖官鬻爵,为害人民之甚!陈维崧幼承祖、父两代余荫,又深受爱国志士陈子龙、吴应箕等人的影响,目睹清进军江南的惨痛现实,故国之思时萦笔端。《夏初临》题下原注:“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明杨孟载韵”。词上阕写春去夏临,柳絮飘飞,燕子翩翻和贩茶挑笋者的忙碌情景。下阕陡转,怵目惊心:“蓦然却想:三十年前,铜驼恨积,金谷人稀。划残竹粉,旧愁写向阑西。惆怅移时,镇无聊、掐损蔷薇。许谁知?细柳新蒲,都付鹃啼”。癸丑,即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由此上溯三十年,为明思宗崇祯甲申,三月十九日为思宗殉国日。铜驼、金谷、细柳、新蒲,无非故国之思;划残竹粉,掐损蔷薇,俱皆明亡之恨。往事如烟,如今空余鹃啼花落了。词哀婉缠绵,幽思绵邈,感人至深。陈维崧词作数量极多,题材相当广泛。诸如写景、咏物、记事、赠别、题画等,都涵摄笔下。其中有些题材,是前人词中很少涉及到的,如《贺新郎》"五人之墓"、《沁园春》"晒书"、《沁园春》"戏咏闺人踢毽子者"、《念奴娇》"炙砚"等作品,内容颇为丰富。阳羡词派中的杰出词人还有万树、蒋景祁、曹亮武、任绳隈、史惟圆以及词僧弘伦等。万树的词轻松自然,清疏放逸,多乐府民歌意味。其《词律》资料详尽,考订精严,于清词的拨乱反正和词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蒋景祁词风神近似陈维崧,具有雄健明爽的韵味。曹亮武词清挺健举,善于把豪气与婉情糅合而刚柔相济。任绳隈早年是写旖旎风情的能手,自奏效案开革功名后,多用清峭苍凉的格调陶写郁闷之情。史惟圆早年写过不少曼声轻雋的小令慢词,后期一转为恢奇狂逸。弘伦《泥絮词》在浏亮声韵中蕴有清刚的郁怒之情,表现出人世间的哀乐悲欢,毫无僧侣作品常见的蔬笋气。。二、朱彝尊与浙西词派朱彝尊的生平: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试,出仕清廷。博通经史,工诗词古文,尤长于词,有《江湖载酒集》等词集4种,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李符、沈暤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和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他推尊词体,崇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圭臬,自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还与汪森辑录《词综》,推衍词学宗趣和主张。他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投合文人学子由悲凉意绪转入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故天下向风,席卷南北。朱词以姜夔、张炎为宗,绮旎风雅,精工隽永,然多记琐事,多宴游应酬之作。朱彝尊《词综•发凡》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其后又强调“填词最雅无过石帚”。他还在《解佩令•自题词集》中说:“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认为自己的词近于张炎。这首说明创作意图、缘起、经过和词集内容的《解佩令》开创了清代序言体词作的先河。朱彝尊有《江湖载酒集》等词集5种。他的《眉匠词》记录了早年学步花间、从情爱之作入手的痕迹。而《江湖载酒集》中的词作哀婉沉郁,一些吊古伤今之作颇能引起人们的兴亡之感。如《卖花声•雨花台》: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潮打城还”的寂寞空旷,“歌板酒旗”的零落萧索,“花雨空坛”的秋草惊寒,一切的景物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此词借六朝的兴废慨叹南明的败亡,表现得不刻露、不燥烈,遣词深稳,气韵沉雄。朱彝尊有一种贪多和炫才的习性,这种习性集中表现在咏物词集《茶烟阁体物集》和集句词集《蕃锦集》中。《茶烟阁体物集》不乏优秀篇什,如《长亭怨慢•雁》: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别浦。惯惊疑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这首词细致绵密,构思精深,通过秋雁所处的悲凉环境,极写漂泊四方的词人的无限感慨,寄托了词人思恋故乡的情怀。陈廷焯认为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是竹垞直逼玉田之作。”(《白雨斋词话》卷三)《茶烟阁体物集》中那些缺少比兴寄托的词,也起到了拓展咏物词表现范围,丰富咏物词表现手法的作用。《蕃锦集》中的小令、慢词,全以唐人之句集缀而成,虽然调协声和,文心妙合,人称鬼斧神工,但毕竟属于斗奇逞才的戏墨,没有多大意味。朱彝尊最杰出的作品当属《静志居琴趣》中的爱情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竹垞《江湖载酒集》,洒落有致;《茶烟阁体物集》,组织甚工;《蕃锦集》运用成语,别具匠心,然皆无甚大过人处。惟《静志居琴趣》一卷,尽扫陈言,独出机杼。艳词有此,匪独晏、欧所不能,即李后主、牛松卿亦未尝梦见,真古今绝构也。”朱彝尊《静志居琴趣》纪录爱情,真挚、细腻、缠绵。如《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首词是写朱彝尊和妻妹冯寿常同舟共载的情事,描绘了情愫暗通而难以逾越环境约束的痛苦。全词语言浅近,情致深婉,有一种清新淡雅的幽香。明末清初的浙江词风大抵承袭《草堂》、《花间》余风,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冶荡风习。朱彝尊等倡导醇雅、宗法清空,对廓清纤仄绮靡的风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势的变迁,各自心态的演化,特别是朱彝尊的穷通更替,浙派也渐趋蜕退,开始播扬另一种颓风。三、纳兰性德康熙十七年前后,清廷统治日趋稳固,词坛中心转移到了清王朝政治中心北京。南北词人荟集皇都,京华词坛涌现出群雄纷起的新景观。其时曹贞吉、顾贞观和纳兰性德最为杰出,被誉为“京华词苑三绝”。曹贞吉作词崇尚姜夔、张炎,以雅正为归。他的《柯雪词》以哀生悼逝的寄慨词和寄托遥深的咏物怀古词最为突出,前者如《减字木兰花•杂忆》以组词八首哀其八位名微位卑的故人,反映了一代才智之士的普遍命运。后者如《满庭芳•闻雁》不仅寄寓了对其弟曹申吉的思念之情,而且深深地蒙上了时代社会的色彩,折射出扑朔迷离的各种人事关系。这两类作品既在抒写幽愤的主题思想上统一起来,又最能体现他雄深苍稳的风格。顾贞观是较早起来反对朱彝尊词学观念的词人。他追求清新自然、自出机杼的境界,不主张对南北宋词持出主入奴的态度。他与纳兰性德合编的《今词初集》体现了“铲削浮艳,舒写性灵”(见集后毛际可跋语)的词学主张。其《弹指词》不仅颇多家国兴亡的慨叹之作,更有直面社会人生的抒情篇章。其《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二首是寄给顺治十四年科场案受牵连而被长流东北的著名诗人吴兆骞的书信体词作,血泪并下,肝胆俱出,纯以性情结撰而成。其一吟道: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缘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宛转反复,痛快淋漓,如同家常说话。它曾感动纳兰性德及其父——太子太傅纳兰明珠等人竭力营救,使吴兆骞得以获赦生还。纳兰性德(1654~1685),他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深受宠信,但他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产生“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再目睹官场的腐败,日夕读《左传》、《离骚》自我排遣,失望和烦恼让他“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忆王孙》),随处宣泄勃郁傺的心情,如他扈驾外出所写的《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缀景荒凉,设色冷淡,个人命运的“幽怨”和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酿成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纳兰性德天资聪颖,富于情感,又深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熏陶,因而厌倦鞍马扈从,鄙视宦海倾轧,希望过一种清狂通脱的生活。但不能如愿的现实所造成的失望和早丧爱妻的哀痛全部融合到他的词中。因此,其词作中渗透着深挚而凄苦的情思,充满了沉痛的空幻感,呈现出凄婉哀怨的审美风格。纳兰曾多次出使边陲、扈从边地,一次次的沐雨栉风,触目皆是荒寒苍莽的景色,这使他的笔下除了荒沙白茅、穷山恶水外,还有远离家乡的离情别绪,因此恨别、思乡也成为纳兰词的一个重要内容。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中既描绘了边塞的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思念故乡的伤感,翻山越岭的辛劳,无可奈何的愁闷与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溶合在一起,建构了全词的沉抑基调。低回幽怨、真挚深蕴的悼亡之作在纳兰性德的创作中,几乎占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为追念前妻卢氏而作。如写于卢氏三周年忌日的《金缕曲•亡妇忌辰有感》一字一咽,纯是一段痴情裹缠、血泪交溢的内心独白。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还善于摹写梦境,如《寻芳草•萧寺纪梦》: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瑠琉火。用妻子的玩笑调侃来凸显梦中的欢娱,以反衬现实生活中的悲苦。另外,纳兰一生中还有过失恋的隐痛,在他的词作中有着深切的反映,故凄婉哀厉的爱情诉述成为纳兰词的一大特色。纳兰词在语言特色上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饰”,即不过分追求辞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习,故能真切如此。”准确地道出了纳兰词以白描为本,少用典故、旧事,直抒胸臆的特点。由于纳兰性德的生活面比较窄,纳兰词在内容上主要是悼亡、恨别、男女情思、赠答酬唱、咏物怀古等几个方面,词作基本上不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相比之下,纳兰词自然要逊于明末陈子龙及清初陈维崧等人的词作,但以一个初入中原的正黄旗俊逸少年,竟能有如此的奇情壮采,不能不说是文坛上的奇迹。第五课时王士禛与康熙诗坛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康熙时期,以新进士为主体的新诗群逐渐成为诗坛的主流,而遗民诗群逐渐失去诗坛的主导地位。新进士们为了适应社会相对统一稳定的局面,自觉地用温厚和平的新声取代明末遗民的变风变雅之音。其中时代较早的两位大家,是相互齐名的施闰章和宋琬,人称“南施北宋”。施闰章诗歌的温柔敦厚与宋琬诗歌的磊落雄健,可以分别作为南北二派的代表。施闰章主张作诗要言之有物,反对空泛虚华。所以他的诗歌也以反映民生疾苦的题材最著名。当他任江西参政时,正当大乱之后,而清政府急征军粮,限期急迫。他亲身目睹此状,写下了《湖西行》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与吏治的黑暗。在艺术上,施闰章仍然以汉魏盛唐为宗,作品字稳句炼,以工力法度著称,擅长五言古近体诗。他寄意山水田园的诗篇,高雅淡素,清空凝炼,颇近王维与韦应物,代表了施闰章的主要艺术风格。宋琬天才隽朗,“中岁以非辜系狱,故多悲愤激宕之音”(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他的诗歌突出反映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如《听钟鸣》、《悲落叶》、《写哀》、《九哀歌》、《感怀》等诗,都非常悲愤沉痛,哀婉动人。宋琬偶而还有抒写家国之感的作品,但其格调和施闰章一样,一归于“中正和平”。在艺术上,宋琬早年诗学出于王、李门庭,传承七子流风,中年以后,诗风一变为宋诗风调。所作诸体,以五言歌行较胜。七律趋步陆游,对仗工整。七古则风骨浑雄,气韵深厚。清朝顺治、康熙时期,由于各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整个诗风都在发生演变:内容从现实渐趋空廓,格调从激烈变为平和,师法从宗唐过渡到宗宋,并进而缓慢地向摒弃唐宋、独创新格的道路发展。这种演变,典型地体现在朱彝尊身上。朱彝尊是明遗民诗人与真正的清代诗人之间的过渡人物。作为诗学家,朱彝尊诗学观点的核心思想是“醇雅”。基于此,他崇奉唐诗而贬低宋诗,批评“今之言诗者,每厌弃唐音,转入宋人之流派,高者师法苏、黄,下者乃效杨廷秀之体,叫嚣以为奇,俚鄙以为正”(《叶李二使君合刻诗序》)。其褒贬的标准即在于认为唐诗中正和平,而宋诗叫嚣俚鄙,有悖于雅正之道。朱彝尊认为性情是诗的本质,所谓“诗之所由作,其情之不容已者乎”(《钱舍人诗序》)。但针对“今之诗家空疏浅薄”(《楝亭诗集序》)之弊,又强调性情须辅以学问,所谓“诗必取材博为尚”,而经史学问正可“资以为诗材”(《鹊华山人诗集序》),增加诗醇雅之致。朱彝尊的创作实践与其诗学主张大体是一致的。他兼取汉魏六朝,而主要是学盛唐。其为诗“句酌字斟,务归典雅,不屑随俗波靡,落宋人浅易蹊径”(查慎行《曝书亭诗集序》)。朱彝尊在理论上贬低宋诗,但洪亮吉称他“晚宗北宋”(《北江诗话》),徐徵卓指出其“明目张胆学苏子瞻”(《观斋脞录》),亦非空穴来风.要之,朱氏晚年兼学宋是不可否认的。朱彝尊早年抗清时,胸怀壮志,敌视清朝,渴望恢复,民族意识强烈。因此不仅抒情诗中“亡国之音,形于言表”(刘师培《书曝亭集后》),山水诗亦时掺杂政治思想,与社会现实相沟通。他与明遗民诗人一样最推重忠君爱国的诗圣杜甫,认为杜诗“无一字不关乎纲常伦纪之目,而写时状景之妙,自有不期工而工者。然则善学诗者,舍子美其谁师也”(《与高念祖论诗书》),这是他山水诗师杜的根本。顺治二年清兵攻破南京,南明弘光朝覆灭。此时朱彝尊虽远在故乡嘉兴,但心中充满神州陆沉式的孤独无依感。写于此年的《南湖即事》就是借景抒发内心不尽的悲凉惆怅:南湖秋树绿,放棹出回塘。箫鼓闻流水,蒹葭泛夕阳。心随沙雁灭,目断楚云长。惆怅佳人去,凭谁咏凤凰?南湖秋色依旧,风情未减,树绿水碧,芦青日红,又有箫鼓盈耳。但此时的江南美景实际是一种反衬,属于王夫之所谓的“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姜斋诗话》)的表现方法,旨在抒发作为故国象征的弘光朝的论亡而产生的悲哀。“心随沙雁灭”之景即形象地写出诗人的精神破灭感,“佳人去”则比喻弘光之亡,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亡国之哀、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诗之颈联从杜甫《薄游》“遥空秋雁灭,半岭暮云长”化出,尾联则从孟浩然诗“彩笔题鹦鹉,佳人咏凤凰”化出,不仅显示出醇雅的风致,而且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顺治三年清兵进而攻陷浙江,诗人家乡惨遭劫难。年前朱彝尊入赘归安冯镇鼐家,后又“避兵夏墓”。当诗人劫后重返郡城嘉兴,所见之景就自然与战乱相关,《晓入郡城》兵火之余的萧条景象:轻舟乘间入,系缆坏篱根。古道横边马,孤城闭水门。星含兵气动,月傍晓烟昏。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此诗写景旨在表现断魂之感。清晨诗人乘隙入城,平视所见是人家的“坏离根”,是古道上驰骤的清军兵马,是孤城水门紧闭,一派战乱之景;仰望则星含兵气,晓月惨淡,亦昭示家乡在难临头之象。诗人一路辛苦重返乡关,所见如此景象,怎能不“断魂”呢?断魂实即亡国之哀。朱氏早期的怀古诗以古喻今,抒发复明之志,与顾炎武同类诗意旨相通。这类诗有《谒大禹陵二十韵》、《越王台怀古》、《岳忠武王庙》、《崧台晚眺》等。顺治十四年于广东所写的《崧台晚眺》虽非典型的怀古型山水诗,但借古喻今之意甚明。诗云:杰阁临江试独过,侧身天地一悲歌。苍梧风起愁云暮,高峡晴阁落照多。绿草炎洲巢翠羽,金鞭沙市走明驼。平蛮更忆当年事,诸将谁同马伏波?崧台在广东高要县外,台高二百余仞。诗人登台眺望,置身天地之间,俯仰古今,悲歌抒怀,“气韵不薄”(杨际昌《国朝诗话》)。尾联怀想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伐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之往事,渴望今日抗清之将的出现。而感情的抒发是以苍凉壮阔之景象为基础的。此诗之景亦实亦虚。“苍梧风起”用《南海经》苍柄山左右出风之典,以苍梧山指代崧台所处山峰,“炎洲”借用《海内十洲记》南海中洲名,泛指岭南之地,类似词语皆显示诗人学问根底,又显得雅驯。诗境虽苍凉但具典雅之致。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抗清事业的衰落,朱彝尊的民族意识亦日趋淡化。朱彝尊长年舟车南北,远离故土亲人,思乡怀亲之情自然郁积于心。康熙十三年,他“旅食潞河(今北京通县),言归未遂,爰忆土风,成绝句百首”之《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他自称“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上引均见组诗小序)。一百首绝句堪称大型组诗,内容写故乡南湖“山水风俗物产之盛”(缪永谋序),借以弥补“言归未遂”之憾。《鸳鸯湖棹歌》广泛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嘉禾平原的现实。作为田园诗来说,写出了时代新意。诗人笔下的农村,已非昔日平静、闭塞、落后、单纯小生产式的农村,而是开放、喧闹、充满活力和城镇、工、商结合的农村:“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本船”;“五月新丝满市厘,缫车响彻斗门边”;“金鱼院外即通律,转粟千艘压水滨”,“舟移濮九娘桥宿,夜半鸣梭搅客眠”;“石尤风急驻苏湾,逢着邻船贩梅还”诗人采用一点一诗、由点成面手法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加上自注,成为“方志诗”。诗风朴素自然,清新活泼,有民歌风味,林昌彝誉为“旨趣幽深,神韵独绝,七绝中之高品也”(《射鹰楼诗话》)。朱彝尊诗“其精华多在未仕以前”(《筱园诗话》),其仕清时期诗歌创作多应酬之作,可一提的不过是《燕京郊西杂咏同诸君分赋》一类,写京郊风景,风格平易,缺乏特色,无庸赘述。康熙三十一年归田之后,朱彝尊心境闲适恬淡,既无兴亡之感,亦少思乡之情,而是从一种悠闲审美的态度观赏山水风光,有时还从山水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综上所述,可知朱彝尊诗创作从内容到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内容上逐渐远离政治功利性。风格上基本学盛唐,但早期冲淡学王、孟,中岁风骨遒壮,学杜甫,偶学李白之浪漫,晚年复归宗王、孟,而兼学宋,于“国朝六大家”中开学宋之风气,直接影响到查慎行的主体学宋的转化,其被视为浙派开山祖师亦在于此。清初诗风的演变,如果说它的纵向全程典型的反映在朱彝尊一生之中,那么,它的横断顶峰则明显地落到了王士禛身上。康熙年间,王士禛以全国诗歌领袖之尊,领导诗坛达半个世纪之久。与朱彝尊并称为“南朱北王”。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神韵”就是意境,一种以意象传情的超逻辑、超语言的纯审美境界,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审美特质。神韵集中了中国关于人与自然精神交流的精华,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待自然的独特的审美态度。“神韵”说主张诗歌主题朦胧,语言明隽,风格清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的“唐宋之争”而发的。清初诗歌从明诗单取盛唐的圈子中跳了出来,扩大到宗法整个唐诗,又扩大到宗法宋诗,于是在宗唐与宗宋二者之间,既有融合,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对立。而王士祯虽然也不免争唐论宋,但是他从另外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美学角度提出了神韵说。神韵说的提出有利于持平诗学上的时代疆界。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看,神韵说有其理论渊源。他既继承了自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强调诗歌美感特征的诗论遗产,又有所发展。在王士禛之前,无论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味外之旨”,还是严羽的“兴趣论”,都没有形成醒目的概念。是王士禛“首为学人拈出”神韵说,为千百年来对于诗的意境美的追求作了最丰富、最周全、最突出的理论总结,体现了以和谐为特征的古典诗歌美学的终结。王士禛的成名作《秋柳四章》曾在清初诗坛引起一场空前的大唱和,这使得王士禛初出茅庐就隐然有领袖群伦的气象,《秋柳四章》吟道: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参差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菏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瑯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风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诗中的盛衰之感是在柳树生命形式中体味到的一种被赋予了时代感伤的情感状态。诗人以青春的浪漫才情将憔悴的自然物象、伤逝的人生悲感和复杂的象征内容结合在一起,使这组诗显得意旨隐晦而情韵悠远。诗中既有着对前朝风流的追慕,又有意识地将这种追慕淡化,反映出历史转折时期诗人对现实政治抱有的若即若离的心态。王士禛诗歌创作以“辨体”为前提:“为诗各有体格,不可混一。如说田园之乐,自有陶、韦、摩诘;说山水之胜,自是二谢;若道一种艰苦流离之状,自然老杜。不可云我学某一家则无论那一等题,只用此一家风味也。”(《然灯纪闻》)从王士禛的“辨体”论中,可以体会出他尊杜而不宗杜的微旨。王士禛意识到象他自己这种过着朝隐生活的达官没有老杜艰苦流离的经历而要强拟其沉郁顿挫的文章,只会产生无病呻吟的赝品。于是,他标举王、孟一派为“盛唐之音”的代表,以王维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尤其倾倒王维“字字入禅”的辋川绝句,他在《香祖笔记》中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王维诗中的禅意就在于空寂无我的境界和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就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技巧。王士禛追摹王维也有得髓之处,他曾拈出在扬州和京师所作的五首五绝,自诩为“皆一时伫兴之语,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如《青山》诗云:“微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微雨寒烟遮蔽了城市的喧闹,造成了一种清凉迷蒙的氛围。诗人欣赏着山水的凄迷之美,陶醉在审美愉悦之中。这里没有刻深的构思、精心的雕琢,完全是自然天成、伫兴而作。王士禛诗歌创作注重眼前景的触发作用,当他把真情的自然抒发和来自实境的灵感融合起来后,往往能观物于微,抓住美感最丰富的一瞬,传达出源于景物氛围的神韵。如“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新滩二首》),“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冶春绝句》),这些建筑在瞬时性基点上的诗句,都体现了主客体在一刹那的凝聚和融合,隐含着对一切景物的方生方灭的感触和回味。动用“通感”这种极富表现力的方法来构成感知相互辐射渗透的艺术形象是王士禛诗歌艺术的又一特点,如《过丁香院访张杞园不遇题壁》中“蜂声满院日卓午,花气扑帘春昼晴”,是将作用于嗅觉的花香转移到了视觉,并用引起听觉的蜂声相配合;《杂题萧尺木画册四首》其四中“闲向梅花弹一曲,落花乱点碧流深”,是让音乐在视觉中呈现;《下五祖山中》:“野梅香破半溪水,翠羽一双相背飞”,是将无形的花气转化为可见之“力”的奇特效应。王士禛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使诗的语言成为多功能的立体语言,拓宽了诗境,诱导读者在欣赏中通过感受的挪移、沟通、重组,得到一种多层次、综合性的美感。王士禛诗歌创作以“清远”为尚。所谓清,指境界的澄静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班美术活动策划方案(7篇)
- 污泥固化填埋应急处理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
- 年产6000吨米糠油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可行性报告
- 高一开学典礼的讲话稿范本5篇
- 骨干教师帮扶记录汇编5篇
- 陕西空白就业协议书
-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6篇)
- 物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 生产个人实习心得10篇
- 幼儿园切的教案7篇
- 2024-2030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冬虫夏草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全新初二生物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 走进鱼类世界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
- 代卖商品合同协议书
- 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00题及答案
- 中外合作办学规划方案
- 厂房屋顶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建议书
- 2024年人教版初一道德与法治上册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 2024年第九届“鹏程杯”六年级语文邀请赛试卷(复赛)
- 国开2024年《建筑结构#》形考作业1-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