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洛阳可以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资源…1(一)洛阳的古都历史资源………………2(二)洛阳的佛教资源……………………3(三)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4二、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材中的必要性、可行性…………5(一)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教材中的必要性…………5(二)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教材中的可行性………6三、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途径……7(一)编辑地方历史教材,开设历史选修课程…………7(二)制作视频影像资料,发挥影视媒体作用…………8(三)撰写洛阳历史读物,宣传洛阳历史知识…………8(四)开展乡土系列讲座,宣传洛阳历史资源…………9四、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建议…10(一)教育部门领导以及中学领导应重视把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学中…………………10(二)改革基础教育考核机制,将乡土教育考核纳入考核范围………10(三)历史旅游景区降低对学生的参观限制……………10参考文献……………………13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能够有效的运用历史资源。本文以洛阳历史资源为中心,探讨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可以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洛阳历史资源,有洛阳的古都历史、佛教资源以及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将来要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谈论了把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途径,编辑地方历史教材,开设历史学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影视媒体的作用,通过撰写历史读物来宣传洛阳历史,或者是开展乡土系列讲座来介绍洛阳历史资源等途径。本文在第四部分对如何把洛阳历史资源运提了一些建议。关键词:洛阳历史资源中学历史教学洛阳作为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资源弥足珍贵,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发展进步,只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她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才能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所以,历史教学也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我国的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限制,历史学科并没有受到重视,而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则更是很小一部分。本文就此着重研究洛阳有哪些可以运用到中学历史中的历史资源,以及如何将这些历史资源运用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可以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洛阳历史资源,有洛阳的古都历史、佛教资源以及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等。第二部分主要谈论了把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途径,编辑乡土教材,开设一些历史学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影视媒体的作用,通过推广历史读物来宣传洛阳历史知道,或者是开展一系列的乡土历史讲座来介绍洛阳历史资源等途径。本文在第三部分论述了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材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洛阳可以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资源(一)洛阳的古都历史资源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河南省西部伊洛盆地(或称洛阳盆地),南邻伊阙,背靠邙山,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四周为群山环绕。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伊、洛、廛、涧四水蜿蜒其间。因其地处洛河之北,故称洛阳。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洛阳形成了古代中国地理的中心,因此,在《史记·周本纪》洛阳被赞誉为地处“天下之中”周公旦谓之“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而又正因为其“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古代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洛阳,自夏开始,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西周与隋、唐在一丰镐、长安为都的同时,也曾一度以洛阳为都。1.夏代都邑。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禹之子夏启定都夏邑,启之子太康继位,就把都城迁到了斟鄩,以后夏桀也定都斟鄩,而《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说明了无论是夏禹还是以后的夏桀等的都城所在地都处于洛阳盆地的伊洛河流域。在洛阳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便是夏代中晚期都城的见证,而二里头文化则为历史上的夏文化。2.商都西亳。据考古证实,商之统治中心一直在洛阳和郑州的“有夏之居”分别被称为“西亳”与“郑亳”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汤灭夏之后所都之西亳,其地望在河南洛阳偃师。如,《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做殷号……做宫邑于下洛之阳”1983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商城”。许多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即汤都西亳。3.两周洛邑。周本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国,公元前十一世纪一举灭商,建立周王朝,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便“营周于雒邑而后去”成王五年又大规模的营建成周,公元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阳,以王城为国都自周平王以后史称的东周直至赧王,历时五百一十五年,皆都洛阳。4.东汉雒阳。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继位,史称东汉。刘秀崇信五行之说,以汉为火德忌水,改“洛阳”为“雒阳”。刘秀迁都洛阳后,以东周成周城为基础,大兴土木,营建都城。作为国都的雒阳,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大都会,“丝绸之路”的东方接待中心。5.魏晋洛阳。东汉末年,豪强军阀混战,洛阳惨遭破坏。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献帝“禅位”,以魏代汉,即位于许昌,为文帝,是年十二月迁都洛阳。据《三国志·魏志·魏文帝纪》记载,曹丕以魏为土德,“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遂改“雒阳”为“洛阳”。咸熹二年(265年),司马炎逼迫元帝曹奂“禅位”,以晋代魏,建立晋朝,为武帝,仍以洛阳为国都。6.北魏洛阳。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后,政治中心开始南移。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亲率大军到洛阳,居金墉城,宣布迁都洛阳,派司空穆亮、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营造宫室。太和十九年(495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7.隋唐东都。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定都关中,建新都大兴。589年,隋灭江南陈朝,实现全国统一。公元604年太子杨广即位,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后便改洛阳为东京,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唐时期洛阳、西安两京并重,这座隋代营建的都城又成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8.北宋西京。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以开封为国都,洛阳为西京。西京洛阳仍保留着五代时期的容貌,作为陪都的西京洛阳市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二)洛阳的佛教资源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洛阳白马寺我国人知有佛教,远在汉初,就历史上显著之事而言,遂相传后汉明帝时传入我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后,汉明帝亲自迎接。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长期禅居传授译经,圆寂后埋于白马寺。白马寺为佛教在中国的发源地,据北朝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古水》记载,“金水流照,法论东转,创自此也”。由此之后,白马寺被尊称为“祖庭”、“释源”,寓意洛阳白马寺为佛祖释迦牟尼生灵居处和佛教在中国的发源地。白马寺的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而现存的白马寺建筑则为1566年修建,距今400余年。寺前白马雕塑为宋代遗物。白马寺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2.佛教在石窟艺术中的展现——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尊崇佛教,洛阳不仅寺院林立,北孝文帝为崇尚佛教所做的另一举措便是开凿佛龛。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在京师洛阳开凿的窟龛有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偃师水泉石窟等等一系列石窟,而其中属龙门石窟之规模最宏大,而且至今保存还比较完善。龙门石窟的开凿从北魏直至隋唐宋诸朝,历经400余年,其中古阳洞、宾阳洞、石窟寺、莲花洞则是魏窟的代表作。隋唐之后对龙门石窟的开凿鼎盛时期则在唐高宗永徽年间至武则天时期,龙门西山的奉先寺为武则天时期开凿,主佛卢舍那佛的形象与《资治通鉴》记载的武则天容貌“方额广颐”相像。奉先寺窟龛一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宗教神秘私彩,展现出世俗化的趋势。(三)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洛阳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洛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申报批准,洛阳所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四大名会之一的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真不同水席”制作工艺,中医正骨法、唐三彩烧制技艺、关公信俗、河洛大鼓等等。2.洛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申报与审批,洛阳市所具有的省级文化资源的数量规模在河南省中是比较多也比较大的,其中洛阳的省级“非遗”资源有洛阳正骨医术、河洛大鼓、洛阳水席、洛阳宫灯、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河图洛书传说、洛神的传说、大理王舞狮等等,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美术等等各个方面。3.洛阳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洛阳市级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除了有已经成功申遗的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外,还有洛阳宫灯、黄河澄泥砚、杜康酿酒工艺、唐三彩、周公解梦、宜阳灵山庙会、面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二、将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材中的必要性、可行性(一)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教材中的必要性1、我国实行的文化大繁荣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说明,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将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不仅是国家要关心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地方的落实和实现,文化的发展要统筹国家统一文化与地方的区域文化,尤其是要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国家是有地方组成,地方的统一形成了国家,只有地方的文化得到了发展、进步,才会有国家的文化发展与进步,才能实现国家的文化大繁荣战略。十七大以后,各个地方也十分重视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事业,如山西省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就要吧把文化创新作为我省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山东省齐河县则坚持强基固本促进本地的文化大繁荣,“县人大常委会建议县政府切实加强文化遗产开发和文物保护、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文化新人,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吉林省把“吉林歌舞、‘二人转’、吉林影视、吉林期刊、吉版图书、朝鲜族舞蹈等独特优势文化打造成具有吉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在中央文化大繁荣政策的带领下,各个地区积极发展当地文化事业,洛阳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亦不例外,向当地学生、群众普及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就显的尤为重要,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的创造未来,推进自己的文化创新,实现新时期的文化大繁荣,所以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材中是十分必要的。2、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材中已得到推行将当地的历史资源编入教材,在我国很多地方已有实施,如山东烟台市编写的《烟台地方史》还有福建省的《海西家园》是在原《福建省小学乡土教材》(分各设区市编写)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省级小学地方课程教科书。从2000年到2006年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委员会通过的历史教材就有《广州历史》、《顺德历史》、《珠海历史》、《惠州市历史》、《阳江乡土历史》等等各地市的历史教材。河南省也有编订《河南历史》、洛阳市教委编订的《洛阳历史》,将历史资源运用到教材中得到各地的支持与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当地的历史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与保护作用。3、每名洛阳学子都有权利和义务了解洛阳历史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他对家乡的思念,而近代余光中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里面有他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身在海外时祖国能够给自己最大的归属感,但身在祖国时,家乡又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归属,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春节到来之时,大家都不远千里,哪怕受尽各种苦难也要回家和家人团聚,这是家乡对他们的吸引,也是他们对家乡的热爱,那么,爱她就要懂她,所以作为一名洛阳的学子,了解洛阳个过去和现在,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洛阳,才能更好的宣传洛阳,才能够有力推动洛阳文化的创新与进步,也才能够实现洛阳的文化大繁荣和经济的大发展。(二)将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教材中的可行性1、洛阳的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已有体现将洛阳的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材中,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而是尽最大可能的将这种教育实践范围扩大。洛阳历史资源在我国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已早有运用,如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必修三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写道“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画家抓住劝酒场景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选修一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在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中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上进入东周时期”人民版的选修一写道拓跋珪“仿照长安,洛阳修建都城,重用汉族地主”还有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遂将自己迁都洛阳的打算和盘托出,并表示只能在南下伐齐与迁都洛阳作出选择……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在后来国家建设发展中“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入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在人民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也有对二里头遗址的描述,她写道“地处中原文明腹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青铜时代都城遗址……其所在地域和距今年代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北师大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材必修三中介绍汉字的书写艺术时这样写道“洛阳龙门所刻的碑石题记《龙门十二品》,是当时的书法精品”在其他版本的历史教材中也有运用洛阳历史资源的地方,在此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2、每个洛阳人都有对家乡有更多了解的意愿洛阳,一个作为洛阳学子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这里有着他们情感的寄托,满载着成长的故事,长时间的生活,使我们对她有着深深的认同感,更多的了解家乡,渴望接受乡土教育。因为乡土教育是我们“在乡土与天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们行走于乡土与天下之间,不断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乡土教育,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有关洛阳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在洛阳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哪些优良文化传统,只有对洛阳有了深入、系统了解,形成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才能够对国家历史文化形成认同感,由于国家文化是文化的主干,不同的乡土文化只是分支,只有主干和分支连成一片,才能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所以,了解洛阳历史,接受乡土教育,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培养我们人生价值观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三、将洛阳的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途径(一)编辑历史乡土教材,开设历史选修课程“乡土教材指以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为内容的补充教材。一般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乡土教材有利于从当地乡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实景情况出发,使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思想”山东省枣庄师专的孙天胜教师认为:乡土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民族发展中,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就需要通过发行乡土教材来给大家提供知识,那么同样的,在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中,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等知识,则也需要发行一些当地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为主的乡土教材,那么作为对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乡土教材就要更加注重其地方性,以介绍地方的历史发展为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同时可以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学生对其家乡历史的认识与了解。编辑乡土教材,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知识,在我国各个地方已经有所实施,在国家教委编制的《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就要求各地区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本纲要的要求,并根据本纲要编写出适量的乡土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补充。如《广西乡土历史》、《农村家政与创业》、《水家剪艺》、《重庆地理(试用本)》、《纳西文化通读本》等等都是通过乡土教材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教材。上海嘉定教育局在1987年组织编写的《嘉定历史》就作为全区初中的历史补充教材,洛阳市教委在2001年也编写了《洛阳历史》作为初中乡土历史教材作为补充,对洛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讲解与阐述,使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制作视频影像资料,发挥影视媒体作用“影视媒体是以电视、电影、网络等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影视媒体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影、网络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统称”。影视媒体在宣传过程中,不仅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快捷方面而且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还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能够强化我们所要宣传推广的信息,加强大家的认识与理解。单纯的文本材料宣传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从心里产生一中厌恶的心里,但若能够将家乡的历史通过影视媒体如音乐、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便可以更好的吸引读者,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影视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小歔的,它不仅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还有寓教于美的美化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以及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教化,提高自己的美学水平,了解更多的新增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态度,并且身心还能够得到一定的娱乐放松,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并且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加深他们对家乡以及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三)撰写历史课外读物,宣传洛阳历史知识课外读物是学校课程用书以外的为青少年提供的读物,它也是增加课外知识的重要渠道,由于“课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只有活学活用,开拓视野,才能培育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课内课外知识的融合,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课外读物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还有着其他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培养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思想品德、学习方法科、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素质等等各个方面。而关于课外读物的选择,则是要考虑到很多方面,要符合青少年的知识认知水平,内容本身具有客观性,尤其是历史读物,不能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阅读中比较的通俗易懂、趣味性较强。如《太平军在浙江》就是一本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历史读物,它不仅在学术上填补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空白,而且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能够使读者对浙江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有更加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了解。台湾地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举办的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展就得到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广泛认可,这些课外读物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洛阳市教委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对于小学的学生每年都会随同语文课本发行语文课外读物,这个书本内容经过筛选之后,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人生理想的树立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发行历史系列的课外读物,以学生年龄为依托,能使他们从小就开始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培养他们的家乡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四)开展乡土系列讲座,宣传洛阳历史资源通过邀请历史学者尤其是研究洛阳历史的历史学家,开展洛阳历史知识讲座是普及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讲座的开展现在时越来越普遍了,尤其是在大学里面,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讲座论坛,邀请各界名人给学生讲授知识或观点。例如华中师大的“博雅大讲堂”武汉大学的“素质教育讲堂”等。甚至,湖北武汉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就是通过用“百场讲座迎百年”并以章开沅的“百年锐于千载—记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为首场开展的。但是,开展讲座,传授知识,并不应该是仅仅局限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我国的一些有名的高级中学也在逐步开展,如郑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就在学校里面举办了很多场知识讲座,既然讲座也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易于被大众接受,也比较方便实施,那么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广泛推广系列讲座,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四、把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教材中的一些建议(一)教育部门领导以及中学领导应重视把洛阳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一个政策的推出与执行,与领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推动政策被执行的重要力量。所以,洛阳教育部门的领导应该增加对洛阳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同时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教导并学习洛阳历史,这不仅是对学生们进行知识上的传输,同时也是培养他们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步骤,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操,也能增加他们的爱国意识,从而在长远上实现为国家,为家乡做出每名洛阳学子应有的贡献。这是推动洛阳以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改革基础教育考核机制,将乡土教育考核纳入考核范围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考评中,只有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中国史与世界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他们在升入普通高中之后还继续学习的部分。把它们的成绩好坏作为普通高等中学的新生录入标准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们进行他们关于对家乡历史了解情况的考核。而只有把乡土教育纳入普通高中的录取考核标准中,才能够更大范围的引起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重视。因为乡土教育是给学生们传输自己所在地区的“乡土”历史与发展状况,通过乡土教育能让他们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加深,而认同“乡土”是人们走向“天下”的前提,“乡土教育既能把多元文化整合起来,也可以将乡土与天下连为一体,从而实现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然而一个对自己生长的地方一无所知的人如何能够为其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一个对自己的乡土都不认同的人如何能够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如何促进祖国的发展进步。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促使学校对于洛阳本土历史的教育重视程度加强,从而实现将洛阳历史资源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三)历史旅游景区降低对学生的参观限制真正的了解洛阳历史,离不开身临其境的切实体会。洛阳旅游部门也实行了针对洛阳本土人员,以及外来长期在洛阳生活人员的优惠政策,即办理旅游年票即可轻松感受洛阳的历史韵味。但是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条件。所以,希望洛阳市政部门与历史旅游景区相互协调,放宽对中小学生的进入要求,向中小学生发放免费参观券,由学校带领统一参观或者是每年定期免费向他们开放几天(学生凭洛阳居民户口或是学生证进入)。让他们能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学有所用,从而调动他们在历史学习以及其他学习中的积极性,实现促进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的目标。洛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她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但是她的这些历史资源并没有完全的被世人所认知,即便是洛阳居民、洛阳学生亦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教育考核体制中来看,历史是一个薄弱边缘学科,它的存在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而从人的发展以社会的长久发展来看,历史应是一门得到大家重视的学科。“中学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正是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是最好的国情教育手段,在历史教育中加强思想教育的力度,使我们的受教育者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将来建设更美好的明天作好准备”中学历史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主义的教育与乡土历史的结合是分不开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对于洛阳地区来讲,将洛阳的历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中则十分必要。参考文献:(一)书籍:[1]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2](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3]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4]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5]刘长久:《中国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7]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出版社,2006年。[8]黄朴民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9]欧阳中石、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二)期刊文章:[1]吴良祚:《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读物——<太平军在浙江>简介》,《杭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2]张红:《一本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读物——读<河南古代史话>》,《中州学刊》,1986年,第3期。[3]陈林保:《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4]谌纪红:《课外读物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5]夏正红:《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标准的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赵冰越:《浅谈中国文化政策发展之路》,《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年,第11期。[7]李良品、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