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_第1页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_第2页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_第3页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_第4页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及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

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C.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崩殂、薨、不禄”替代。D.

“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4.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A.

陶渊明

B.

王维

C.

文天祥

D.

蒲松龄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B.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C.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六书”一说,即认为汉字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D.

“六经”是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6.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B.

修禊事也。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C.

期功强近之亲。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D.

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7.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B.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C.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D.

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8.下面选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得名“白帝城”。B.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C.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被理解为哀痛亡国。D.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3年)为一纪,四纪为52年。实际上唐玄宗并没有做到四纪皇帝。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东汉最富辞采的散文家、政论家,他开创了“史论”文学的先河。所著的政论文《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B.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子弟。C.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D.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11.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孝廉:孝顺父母,品行廉洁。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B.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C.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月亮的盈缺。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将酒杯置于曲水上,杯触岸辄停,坐于其岸者取饮。12.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B.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十五。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1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14.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宫)(端正好),与下文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等都是曲牌名。B.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C.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跟《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影响深远。D.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文章通过这封信向老朋友解释迟迟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并借此一吐胸中的愤懑,表达准备毅然赴死的决心。1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稼轩纪念馆大门两侧的一组是(

)①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②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③忍辱明智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求是辨非看透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④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6.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B.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D.

“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伶官传序》都是赠序。17.下列关于相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即现在的南京,三国时期为吴国都城,时称建业,自六朝始称建康,此外还有金陵、武林等别称。B.

济南二安,指宋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故合称为“济南二安”。C.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D.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鲤对”指接受族中长辈的教诲。C.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D.

《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19.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②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钟嵘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20.下列对联中,全是写泰山的一组是(

)①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②一条界破青山色,万古带疑白练飞③卧龙两表酬三顾,岱岳千寻接九霄④谈经云海花飞雨;说法天都石点头。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参考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C【解析】【分析】选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2.C【解析】【分析】C项,“春秋时期刘向”错误,应该是“西汉刘向”。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3.D【解析】【分析】D项,“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4.A【解析】【分析】A项,陶渊明为东晋诗人。东晋没有科举制。隋文帝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故本题选A项。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5.D【解析】【分析】D项,“《论语》”不是“六经”之一。“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周易》六部经书。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6.D【解析】【分析】D项,“成人之年”错误。“束发”,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20岁时行冠礼,代表成年。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7.D【解析】【分析】D项,“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是错误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应该是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8.D【解析】【分析】D项,“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3年)为一纪,四纪为52年”错误。“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9.D【解析】【分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二是“上山插茱萸”,边城端午没有这项习俗。B项,“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错误,“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滕王阁序》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C项,“谢眺”错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称赞曹植的话语。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10.A【解析】【分析】A项,错在“贾谊,东汉……”。贾谊是东汉人。故选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1.C【解析】【分析】C项,说法颠倒。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2.B【解析】【分析】B项,朕,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3.D【解析】【分析】D选项,“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错误,应该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14.B【解析】【分析】A项,“都是曲牌名”错误。【正宫】是宫调,不是曲牌名。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悲喜剧),四大悲剧还有《麦克白》。D项,“毅然赴死”错。《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故选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15.D【解析】【分析】①曹操。③司马迁。(“铁板铜琵”说的是《吹剑续录》中的一个故事:苏轼问一位爱唱的幕士,说我的词比柳永的如何?幕土回答说,柳永的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必须由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为之绝倒。这片故事反映出了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区別。前一句借此故事赞扬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美芹悲黍”中的“美芹”指辛弃疾为抗金兵给朝廷的上书《美芹十论》,(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給别人)“悲黍”出自《诗经》,是说一士大夫见周朝宫殿废墟长黍而悲,这两句从词人到爱国者两方面写了辛弃疾的历史影响。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16.D【解析】【分析】D项,“《伶官传序》都是赠序”错误,《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