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毒理学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刘文新2003年2月~2003年6月办公室:逸夫贰楼3656房间电话:62765103;电子邮件:wxliu@课程安排及教学大纲(I)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基本方法论;有毒物质生物吸收的途径及动力学;有关的生态系统原理;普通(传统)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毒理学中的生态学方法;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重金属、类金属、有机态金属);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I(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1农药);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II(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多环芳烃PAHs);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V(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3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Dioxin、内分泌干扰素Endocrineinterferon,EndocrineDisruptiveSubstances,EDC等);其它环境污染物介绍(放射性物质、气相污染物、其它毒物);毒性的影响因素;混合物毒性以及相关的复杂问题;生态监测与预测模型;技术适用性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个案/实例研究;生态风险评价、环境健康危害及安全性评估的基本要素和步骤;有毒物质生态危害的治理、恢复、复原、改造,以及化学毒物的管理和法规;复习、答疑。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多媒体);成绩评定方法:(1)期末考试70%(开卷);(2)平时作业练习30%。课程安排及教学大纲(II)《环境生物毒理学》,张毓琪,陈叙龙,1993。《现代毒理学进展》付立杰主编,2001。《毒理学》张铣,刘毓谷,1997。……(II)期刊:《Ecotoxicology》《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Chemistry》《HumanEcologicalRiskAssessment》《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MarinePollutionBulletin》《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J.EnvironmentalQuality》……教学参考资料(II)课程概述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分支学科研究层次基本方法论基本概念:有毒物,选择毒性,毒性作用分类有毒物(toxicant,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有毒物。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毒性、选择性毒性及其原因:毒性是指外源化合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损害作用愈大,毒性愈大。 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具有选择性(Selectivetoxicity)。其原因:(1)物种和细胞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造成的伤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毒性作用分类:(a)速发(immediate)或迟发(delayed)性作用;(b)局部(local)或全身(systemic)作用;(c)可逆(reversible)或不可逆(irreversible)作用;(d)对形态(morphologic)或功能(functional)的影响;(e)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称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是指病理性免疫反应。引发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过敏原(allergen)。高敏感性:少数个体对某种外源化学物具有高反应性(hyper-reactivity)或高感受性(hyper-susceptibility),与过敏性不同。高耐受性(hyper-resistibility);(f)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指机体产生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剂量可以指给予机体的数量、与机体接触(exposure)的数量、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或在靶器官中的含量或浓度。环境污染物简单分类物理性污染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噪声污染,放射性元素生物性污染细菌和病毒污染、动物和植物毒素化学性污染工业化学品、农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军事化学武器有毒物的某些重要的生化和生理效应细胞膜1功能:构成具有特定穿透性的屏障,调节传输系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传输速率和程度;2毒性响应:破坏或修改膜穿透性;扰动控制传输系统。酶1功能:高度特异蛋白用以催化介质间细胞代谢的化学反应;2毒性响应:可逆或不可逆酶抑制反应。脂(lipid)代谢1功能:涉及细胞膜结构,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2毒性响应:扰动导致破坏肝功能。蛋白生物合成1功能:涉及氨基酸组分在多肽链中特定的排列顺序;2毒性响应:压迫蛋白合成容量。微粒(microsomal)酶系统1功能:肝脏中的代谢多酶系统以及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运;2毒性响应:激发或抑制酶功能。控制过程和生长1功能:激素等控制细胞生物合成和生物异化的途径和速率;2毒性响应:控制酶的结构或活性改变,破坏激素的合成、存储、释放或隔绝,降低生长速率。糖(carbohydrate)代谢1功能:糖酵解(glycolysis),柠檬酸或三羧酸循环,己糖单磷酸(HMP)或戊糖单磷循环(葡萄糖降解),酸肝糖分解;2毒性响应:破坏氧化和糖酵解。呼吸作用1功能:生物氧化为活细胞提供能量;2毒性响应:特定点位电子传输抑制,氧化磷酸化作用不耦合或被抑制。种群的故障树(FaultTree)分析图示直观了解一种化学物质对特定种群的影响方式自然原因受影响种群生长、发育、死亡和生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有毒化学物自然原因有毒化学物短期影响长期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基本概念:环境、环境污染环境:特定主体周围的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环境因所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可大可小,相对比例和尺度。
主体和环境也可相互转换:一个环境主体可以是另一主体的环境因子,一个主体的环境因子在特别情形下,也可转化为主体。
小/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以某一特定生物个体为主体,则该个体周围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因子构成该个体有限的小/微环境;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以某一种群为主体,则该种群周围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因子构成该种群的大环境。环境污染: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且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self-purificationcapacity),以致影响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此时的环境状态称为环境污染。 污染的原因可分为自然(自然灾害)和人为(“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涉及面广,接触人口多;(2)低剂量、长时间作用;(3)多途径进入人体;(4)多因素共存及联合作用(如加和作用、协同作用、促进作用、拮抗作用或独立作用等)。 世界“八大公害病”(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1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其它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等等。
环境公害的特点:(a)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引发的疾患;(b)流行特点可能是长期陆续发病,也可能出现急性爆发型疾病;(c)新病种,有的机理不清,缺少特效治疗方法。
其它危害形式:(1)急性中毒(有害化学物短时间、一次性、大剂量进入人体引发)和慢性中毒(低浓度、长时间、反复对机体作用);(2)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3)致畸变作用(Teratology);(4)致突变作用(Mutation);(5)间接危害,如恶化环境卫生条件、降低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破坏生态平衡等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寿命。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健康生物圈 由生物及其生存的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组成。一般认为从海平面以下约11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范围内的适于生物生存。 生态系统 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形成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根据其在物质和能量交换循环中的作用和状态,可分为四部分。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矛盾又统一,形成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i)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ii)消费者:指能利用有机物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可进一步分为一级消费者(即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即以一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是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食肉动物),依此类推,人类是最后一级(高级)消费者; (iii)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能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使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还原到环境中; (iv)非生物环境:即环境中的无生命物质,如水、空气、土壤、日光等,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 基本概念: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学 主要研究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生物体的分布、丰度、及其历史变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生态平衡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呈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称之为食物链。自然界的食物关系错综复杂,交织成网络关系,即食物网。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生物富集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食物网逐步转移、蓄积、富集,可提高到千百万倍而后进入人体。生物体从环境中不断摄入浓度极低的化学物质在体内蓄积起来达到相当高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接下页)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平衡,食物链和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的条件:(a)该化学物质容易为各种生物吸收;(b)在生物体内排泄和降解困难;(c)在积累过程中对生物体本身未达到致命伤害。不同生物对同一化学物质富集系数不同,同一生物对不同化学物质富集系数不同,同一生物不同部位对化学物质的蓄积能力也不同。
富集系数(biologicalaccumulationfactor,BCF)=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与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之比。Truhaut于1969年首先提出Ecotoxicology的概念。其它的研究定义:“是从整体关系的角度研究自然或合成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成份的毒性效应的毒理学分支”(Truhaut,1977);“由毒理学自然延伸至研究污染物的生态效应”(Moriarty,1983);“研究生态系统中毒性物质的命运(归宿)及其效应的科学”(CairnsandMount,1990);“研究环境中有毒物质及其对存活生物影响的科学”(Jørgensen,1990);“研究对非人生物体、种群和群落的毒害效应的科学”(Suter,1993);“研究有毒物的命运及对生态系统的效应”(Shane,1994);“集成化学污染物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及其归宿(如迁移、转化和衰解)”(ForbesandForbes,1994);“预测潜在有毒物对自然生态系统和非靶标物种的效应”(Hoffman等,1995);“研究生物圈中的污染物及其对生物圈成份(包括人类)效应的科学”(Newman,1998);基本概念:生态毒理学(I)“应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的有害作用和相互影响规律的学科。生态毒理学是环境毒理学的一部分,也是生态学的一部分”。“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不良生态学效应,以及从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生命层次和生理、代谢、发育、遗传、生殖等生命现象水平研究其与外源化学物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并揭示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确定反映环境胁迫的指示表征的学科”(孟紫强,2000)。
在生物圈中,同种的生物个体(Individual)组成种群(Population),若干种群的有机联系及其生境组成群落(Community),群落及其生境的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毒理学区别于传统毒理学在于其对环境污染物最终效应的任何评价均须涉及下述一个四步过程(WrightandWelbourn,2002):污染物释放进入环境;污染物传输进入生物体内,发生或不发生化学形态转化;污染物暴露于单一或多个靶标生物;污染物产生个体、种群或群落层次/水平上的响应。基本概念:生态毒理学(II)污染物Pollutant生化改变Biochemicalchanges生理变化Physiologicalchanges整体有机体响应WholeOrganismResponse种群变化PopulationChanges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组成CommunityComposition响应时间增加对特定化学物的联接难度增加重要性增加不同组织水平响应之间联接关系示意图营养水平结构:食物网组分等级环境太阳空气水土壤显热能量与物质流动方向营养水平等级初级生产者消费者捕食者食腐者分解者主要生物分类自养植物和细菌食草动物和植物病原体肉食动物和动物病原体食腐动物死亡生物量消费者,细菌,真菌,小型无脊椎动物功能定义:吸收吸收太阳能为矿物质转化进入植物生物量吸收植物原料、氧和矿物质转化为动物生物量吸收活动物生物量、水和氧吸收死亡动物生物量、水和氧吸收死亡植物和动物生物量、水和氧功能定义:释放H2O、痕量气体、显热、死亡生物量CO2、H2O、痕量气体、显热、粪便CO2、H2O、显热、粪便CO2、H2O、腐殖质(土壤)、显热结构贡献基本外貌结构(见下图)植被结构形状,分类型无直接,但控制食草动物的影响无土壤结构形状,影响非生物分室生物分类型与前述模型中生态系统有关的信息集合的能量含量低低高高单位信息集合中能量含量每种分类中显著信息集合的数目生态毒理学所涉及的层次组织自然科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化学气候学地理学生物化学水文学土壤科学沉积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命科学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群落生态学元种群生物学种群生物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生理/解剖行为发育生物学畸形学神经学药理学内分泌学免疫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分子遗传学生物圈景观生态系统栖息地微栖息地相间关联化学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分子用于了解非生物相互作用的学科用于了解生物相互作用的学科相互作用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依据环境污染物对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甚至在特定环境中的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最终任务是保护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及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和机理;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地特殊毒性作用和机理;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性试验,以及各项“三致”试验等;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措施;环境污染物在其他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毒性作用的规律及预防措施。环境毒理学研究任务与内容当前,相对简单的(环境毒理学常用的)测试方法对于筛选目的依然有用,但既不适合于实际的预测,也不适合于对特定点位(Specificsite)的评价。 对于后一种情形,需要将生态学和毒理学进行外在地(证据权重方法)和内在地(生态毒理学)相结合。例如,确定风险表征(预言性的效应表征或PEC被PNEC除)所需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内在结合方式能最大地降低不确定性,提高现实性。生态毒理学应该对大、小尺度的变化均给予关注,必须明确两个重要过程: (1)作为化学物浓度的函数,一种有机体种群生长或衰落的速率是如何变化的;(2)一种有机体种群从随后降解的有毒化合物短期暴露中的恢复有多快。应了解的信息: (a)个体水平上的亚组织效应的结果,包括生命历程特性之间的任何平衡;(b)种群水平上的个体效应的结果,包括组织之间的任意平衡;(c)控制种群大小和健康的(非生物、生物)过程;(d)最小可养活的种群大小以及遗传约束。生态毒理学两个重要过程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首要的是实验室内问题(例如采集、培育、控制、测试)首要生态问题(例如食物链、群落结构的重要性)独立物种测试组合物种测试对主要问题检测的费用对主要问题不正确决策的费用简易测试复杂测试首要关注的是化学污染物化学污染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问题仅包括毒理学家毒理学家、生态学家,还需要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家)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对比进程时间生态毒理学:有毒物质的生态学当前的发展情形:初始的研究方法尚未被替代,但正被后续的方法所补充生态学:生物体相互作用种群功能,过程简单的野外观测规划的野外观测实验操作处理环境毒理学: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简单实验室暴露“准野外”调查复杂的现场实验生态学、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发展 现代毒理学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实验室方法,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综合危险度评定三大类。
A.实验室方法:体外实验法(invitro) 体外实验法(invitro):(a)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血管流经特定的器官,观察环境污染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b)或将某种器官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污染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c)或利用经体外多次传代的细胞株对外来化学物进行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研究。 主要优点:简单、快速、经济;实验条件容易控制,不受机体复杂效应因素的影响;可以选择不同种属生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株系、细胞受体等;为整体生物实验提供线索和依据,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操作过程易于标准化、自动化。
主要缺点:培养都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难以精确模拟或反映外源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无法得到毒效学和毒性动力学资料。 主要应用:各种化学物的初筛,包括环境样品、混和化学物及化妆品测试;研究定量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ndactivityrelationship,QSAR);新产品开发早期比较候选化合物的毒性;探讨毒副作用机理,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机制。现代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I)现代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II)
B.整体生物实验(wholebodybiomass,即体内实验法,invivo):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按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途径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环境污染物,然后观察动物出现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用于阐明外源物的毒性效应及其特点,而不是为证明其安全。了解外源物毒性,阐明剂量-响应关系,确定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探讨机理。
两个主要原则:(1)在试验设计合理、质量保证前提下,从整体生物试验观察到的有毒效应资料可用以估测潜在危害;(2)为发现和检测外源物对生物的潜在毒性危害,在试验中有必要使用大剂量诱导毒性效应。
新的发展趋势:(i)规范化的常规生物实验进一步国际化;(ii)非规范性试验方法正广泛用于新产品开发;(iii)转基因生物已开始应用,标志基因转入生物体内和代表毒性的基因内部;(iv)探索建立半体内方法(exvivo),集中体内和体外试验的优点,在分子水平同时分析多个毒性终点,不仅与体内观察结果一致,而且进行不同种属的比较。
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目的可选择植物、微生物、非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生态毒理学主要针对植物和非哺乳类动物群体进行研究,同时鉴于人类特殊的生物圈地位,也开展人类生态毒理学研究。水蚤是毒性试验经常选用的物种。
生态毒理模型:生态毒理学通过将收集的毒理学资料通过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编制,以预测未来的生态毒理现象。 C.临床观察(包括短期或长期接触化学物的人体直接观察),现场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常见有:回顾调查法和前瞻调查法)
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及对环境污染物毒理作用的假设和预测,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污染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的关系。
必须指出,因现实条件下人群常接触多种污染物,加之各种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使用直接观察资料时,应去伪存真,结合室内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D.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与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toxicology)
客观地综合评价和科学应用各种资料,提供控制和预防的科学依据。
E.其它
(1)毒理基因组学、生物微矩阵、DNA芯片、人工智能毒性筛选系统即“硅上发现”discoveryinsilicon,“硅上临床试验”clinicaltrailsinsilicon等。 (2)近代环境毒理学引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例如酶、核酸、蛋白质理论和方法,PCR基因扩增、DNA系列分析、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3)新的分析化学手段使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更加精确、灵敏,例如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的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自由基的自旋共振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代谢转化的核磁共振技术等。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遵循不断地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分析,由理论到应用;同时,又沿着相反方向,螺旋式上升地发展。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II)生态毒理学面临的问题数秒至数日数分钟至数年数天至数年数星期至数十年分子-细胞水平生物机体群体-社区生态系统代谢物基因酶免疫系统组织病理学代谢行为生长发育结构形态繁殖存活生物多样性生物丰度种属内相互作用演替类型空间构成繁衍能力分解营养成分生态循环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相关性反应敏感性时间尺度生态毒理学的两个关键问题(I)急性和慢性毒性响应 重点在于三个关键测试参数 (1)
受试物种应与常驻物种最为相似,具有生态适当性和重要性; (2)暴露途径需要是直接和适当的; (3)受试物种是经证实具有对污染物或紧张刺激具有合适的灵敏度。
生物标记物(Biomarker):例如金属硫因感应,混和功效氧化酶,受迫蛋白。目前仅能提供暴露指示,尚未直接与有机体水平上的影响相联系,更不用讲种群和群落水平。
生物指示物(Bioindicator):包括对有机整体的评价,涉及多重水平的生物组织的野外数据,并直接与影响相关联。 目前条件下,生物标记物属于环境毒理学,生物指示物属于生态毒理学。受试物种选择的标准
不仅要顾及经济因素,更要考虑生态重要性。为更好地预测和特定点位评价,需要测试等价的重点物种,理想的是针对待评价的区域。受试物种的确定应根据基于种群的研究。当前,普遍可用的受试物种容易获取,但不能犹豫采用可适当利用的物种,尤其是更为有效并能提高评价水平的物种,尽管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和努力。
有机体毒性测试中通常未予考虑的两个特征:(1)利用其它物种进行测试的能力;(2)测试的终点是否具有生态学和毒理学上的适宜性。(接下页) 进一步,具有预测性和针对特定点位的毒性检测经常涉及混和物种,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物种。 检测包括选择合适的单一和组合物种,其重要性体现在:(1)相互作用影响毒性响应水平和模式;(2)真实环境中的相关性尚未充分被了解。尽管复杂的检测方法尚未取代单一物种测试,但对于特定目标物(如杀虫剂)和污染环境介质野外调查的详尽评价是很有用的。
存在的问题: (1)宏观野外研究比单一物种检测更接近实际,但缺少诸如检测效应的统计能力和强烈的边缘影响却是不利之处; (2)检测不能局限于实验室,室内检测(容易造成保护不够或过度保护)没有也不能重复野外情况; (3)独立的替代物种响应无法与所有的营养水平、重点物种、种群或生态系统功能响应相关联。
涉及微观和宏观的混和物种测试更为实际。野外多重响应可以联合产生最终结果,这是从简单的室内实验完全不能预测的。例如,食物有限和毒物输入可以联合放大影响。生态毒理学的两个关键问题(II)对生态/环境毒理学的两种认识认为生态/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对非人类环境的影响的学科,主要致力于探索和了解有毒物对环境中各种非人类生物(即对非人类生命系统的生态受体)的影响。认为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应包括对人类的研究,研究成果应被用来更好地理解有毒物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从目前发展趋势分析,第一种观点逐渐为更多研究人员所接受,这对于改变我国当今只偏重较为微观的、以人类为主要目标的环境毒理学研究转向更为宏观的、以不同水平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兼顾人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确定性Uncertainty现实性Realism基于环境毒理学的PNEC生态学基于生态毒理学的PNEC预测的无效应浓度(PredictedNoEffectConcentration,PNEC)与环境毒理学、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相关的不确定性和现实性实践技术科学短长受益时间短长局部全球数值科学实践技术其它法律和规章其它技术其它科学其它社会需求当前状态的平衡关系理想状态的平衡关系生态毒理学中科学、技术和实践成份的现实平衡和理想平衡污染物进入地表水的主要途径(I)途径主要污染物注释污水排放口来自商业和家庭的各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通常出现清洁剂变化大,不仅取决于污水厂所接受的,而且取决于污水的处理方式来自商业房基地排放口取决于商业活动;来自化学工业的多种污染物;来自采矿活动的重金属;某些区域造纸厂是重要来源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必须低于法规限制核电厂排放口放射性核素接受常规监测和严密控制陆地径流地表堆放的污染物;杀虫剂通常未控制,难以测定来自大气雨雪沉降;生物杀伤剂的直接应用;喷雾、灰尘的突发污染污染物远距离传输;害虫、寄生虫、带病菌者、杂草控制;潜在的气态喷雾问题途径主要污染物注释海洋堆放原始污水;深海中存放于封闭容器中的放射性化学物和毒性废物应关注容器因长期存放可能降解导致污染物从容器中释放石油钻探设备和终端的释放烃类意外事故或战争后果海难事故烃和其它有机污染物油轮海难泄漏污染物进入地表水的主要途径(II)污染物进入陆地的主要途径途径主要污染物注释废物堆放,包括垃圾堆,填埋点,工业堆放各种不同污染物某些工业堆放中富含特别污染物,如石油,金属矿堆积,PCBs等农业和森林中使用杀虫剂喷雾、灰尘、种子敷料等形式的杀虫剂,灭鼠剂,除草剂,杀真菌剂对杀虫剂使用有严格的控制疾病病菌携带昆虫杀虫剂大范围的主要污染是对疟疾蚊和苍蝇的控制措施农业用地的污水利用重金属、硝酸盐、清洁剂河水或海水泛滥各种含污染物的污水随灰尘、小颗粒物、雨、雪从空中沉降与煤灰、灰尘、酸雨杀虫剂有关的污染物短距离传输(烟囱喷雾、煤灰、灰尘的漂移)长距离(被雨雪携带)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主要途径途径主要污染物注释家庭烟囱有机污染物,与烟尘颗粒和气体结合的烃。SO2,CO2,NO2等污染水平取决于燃料燃烧质量和烟道气体清洁工业房基地、发电厂等烟囱类似于家庭烟囱,但许多取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自核电厂的放射化学物对于危害物质,清洁气流非常重要内燃机和喷气发动机CO2,(NOx),烃类,其它有机污染物,含铅化合物(含铅燃料)污染水平取决于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设计;推广使用无铅汽油限制铅污染杀虫剂使用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挥发性杀虫剂以气态进入空气;到达大气圈层的杀虫剂喷雾小滴、杀虫剂灰尘生成物冰箱排放氯氟甲烷气溶胶氯氟甲烷,如CF2Cl2,CFCl3严格控制使用毒性剂量的概念:不同应用中有毒化学物剂量检测或估计方法(7)致死机体负荷(临界机体残余物)在机体死亡时测定。它通常与实验室生物检测和野外/现场中毒结果有关。(6)剂量可由暴露浓度和时间的乘积推导得到。当有毒物属非生物富集的气体时,对许多巨型植物,这种估计是重要的。在水生生物毒性测试中也常使用。(5)在小型生物体中,有关内部组织分布的信息会丢失,但整体的机体负荷可以测定(例如骨骼的化学品组成与软组织明显不同,如果包括会产生误导作用)(4)在与受体点位或组织存在事先测定关系的靶标组织或替代组织或排泄物中对摄入化学品进行分析:例如血液、尿液、毛发(例如治疗药剂/杀虫剂测试、工业暴露研究)(3)化学品以小块皮肤皮试形式按一次性剂量加以执行(例如测试用治疗药剂、化妆品)(2)化学品作为受控定量配给饮食的一部分执行(例如治疗药剂/食品添加剂/杀虫剂测试)(1)注入受试有机体的组织/细胞外空间的化学物质检测量(例如上市销售前测试的治疗药剂)剂量:是生物体对化学物的吸收量或摄入量的一种度量,通常可以有一系列量化或估算方法,如下表:响应也许是“全或无(局量子)”的现象,如死亡率;也许是梯度效应,如生长率或再生性能(生育力)致死剂量(lethaldose)
某种外源化合物能引发机体死亡的剂量。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0);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
造成个体数50%死亡所需剂量(致死中量),数值大小与毒性强弱关系相反。半数耐受限量(mediantolerancelimit,TLm)或称半数存活浓度 一定时间内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相中的浓度,常用48小时(TLm48)或96(TLm96)小时。最小致死剂量(minimumlethaldose,MLD,LD01,LDmin)
引发机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MTD,LD0)
个体中不发生死亡的最高剂量。最低观察到作用剂量(lowestobservedeffectlevel,LOEL,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或称中毒阈剂量(toxicthresholdlevel)
一定时间内,某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灵敏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基本概念:剂量和效应(I)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level,MNEL)或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observedeffectlevel,NOEL,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
一定时间内,某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和最为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和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根据实验观察并经统计学处理获得。效应(effect)
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变化。分为量效应(quantityeffect)和质效应(qualityeffect),两者可以转换。响应/反应(response)
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总个体数中所占比例。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
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表现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基本概念:剂量和效应(II)剂量-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不同剂量外源化学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表现的质效应发生率或响应率之间的关系;
确立剂量-响应关系所需的前提: (1)观察到的毒性反应与接触化学物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因果关系;(2)毒性反应程度与接触或给予剂量有关,确定其关系需有以下条件:生物体内存在作用部位(受体)可与外源化学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效应,效应及其程度与外源化学物在作用受体的浓度有关,受体浓度与接触或给予的外源化学物剂量有关;(3)具有量化外源化学物剂量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方法和技术。 用曲线表示(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剂量为横坐标的散点图)。主要曲线类型分为:直线型、抛物线型、S型曲线、“全或无(allornone)”反应。
时间-剂量-响应关系:外源化学物在一定计量下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含有时间因素,实际应为时间-剂量-响应的三维关系(time-dose-responserelationship,TDRR)。毒能(potency)
外源物诱发机体强烈生物效应的能力,即产生毒性效应的剂量范围。毒效(efficacy)
外源物在理想条件下可以达到的对生物体的最大影响,即剂量-响应曲线中生物体“响应”的上限。两者主要用于比较化学物对生物体影响的能力和特点。基本概念:剂量-效应与剂量-响应关系基本概念:临界值,兴奋效应,受体临界值/阈值(threshold)的概念被嵌入许多基于种群的毒性经验方法(如LOEC,NOEC)。但其它模型在涉及此概念时,通常采用一种更为机械的方法。如早期的One-hit模型和随后的将公认的单一和多重受体并入的Multi-hit模型。后者构成线性多阶段模型(LMS)。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生物体对低水平有毒化学物产生积极响应,实际上刺激细胞生长和修复。这种刺激作用可以解释为相对于控制标准,对生理或生殖适应性的某些测度的增强;但在增加有毒暴露水平时,抑制作用将取而代之。
毒物兴奋效应主要有两种解释 (a)一种特定但不常用的解释:效应的出现源于几种污染物如痕量金属在高浓度时有毒,但在很低水平时对植物和动物的存活是必需的; (b)另一不太特定但更广泛使用的解释:在有机体耐受区域内与抑制性激发相应的去毒机理出现短暂的矫枉过正作用。受体(感受器) 被能导致伤害和毒性的有毒物进行化学改变的正常机体成份。受体通常是蛋白质,还包括核酸或脂质。阈剂量(threshold)
指诱发机体某种生物效应显现的最低剂量,即引发超过机体自稳适应(homeostaticadoption)极限的最低剂量。耐受性(tolerance)
机体对外源物毒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源于先前接触同一外源物或结构类似的化学物所致。
主要机制:(1)到达靶标部位的化学物浓度降低,称分布耐受性(dispositionaltolerance);(2)机体组织对化学物反应性降低。化学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生物体,并相互影响其毒性作用,称相互作用。 大致分为联合作用和拮抗作用两大类: [I]联合作用包括:(a)简单加和作用(additivity,化学结构/性质近似的化合物或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化合物),(b)协同强化作用(synergism,毒性增加),(c)增毒作用(potentiation,本无毒性,与其它化学物同时给予则导致毒性增强),(d)独立作用(independentjoint,没有相互作用);基本概念:阈剂量,耐受性,相互作用(I) [II]拮抗作用致使毒性效应降低,包括:(a)功能拮抗(functionalantagonism,作用于同一生理机能,但作用相反,结果使生理功能仍能维持),(b)化学拮抗(chemicalantagonism,化学物反应导致毒性下降),(c)转运/配置拮抗(dispositionalantagonism,干扰或改变另一化学物的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是靶标浓度降低或排泄增加使得毒性降低),(d)受体拮抗(receptorantagonism,与同一受体结合,毒性低于各自结合的毒性)。 [III]其它:(a)竞争效应(competitive,导致污染物进入数量和几率降低或竞争吸附/结合点位);(b)保护效应(protective,掩盖/掩蔽作用,改变毒性和与生态系统组分接触行为);(c)抑制效应(inhibitory,作用导致生物活性下降,难以进入系统产生危害)。基本概念:阈剂量,耐受性,相互作用(II)最大可接受毒性浓度(maximumacceptabletoxicconcentration,MATC)
指无观察效应浓度与最低观察效应浓度的几何平均值。是对低于致死剂量(慢性)生物法的一种度量。无观察效应浓度(noobservedeffectconcentration/level,NOEC/NOEL)
指响应与对照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别所对应的化学品最高浓度。
注意:因检测结果的变异性较大,因此NOEC不宜用作无效应浓度(NEC)的估值,而EC50和其它点估计值则相对NOEC更加一致,更为可靠,可用以比较不同检测的结果。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westobservedeffectconcentration/level,LOEC/LOEL)
指响应与对照控制组有明显差别所对应的化学品最低浓度。百分抑制浓度(percentageinhibitionconcentration,ICp)
表述分级的低于致死剂量的结果。例如:造成孵化率或生长率30%抑制作用,可表述为IC30。急-慢性比率(acutechronicratio,ACR)
代表一种在缺少更多合适数据条件下估算慢性毒性的粗略方法ACR=急性LC50/MATC基本概念:MATC,NOEC,IC,ACR累计百分死亡率(mortality),百分死亡频率(frequency)及剂量关系毒性调查的基础是化学品暴露/接触与毒性的关系高斯曲线(钟形)反映正态分布的种群响应,表现为更为敏感的个体早期死亡和最耐受有机体的延迟存活LC50(LethalConcentration,whichkills50%ofthetestpopulationattimet)代表种群的平均响应10累计百分死亡率(粗实线)50百分死亡频率(粗虚线)10剂量(化学浓度对数比例)正态分布均值±标准偏差种群包含比例%均值±1x标准偏差68.3均值±2x标准偏差95.5均值±3x标准偏差99.7正规/正态等价偏差NED正规偏差值/概率单位PROBIT剂量(对数比例)0+1+2-1-234567102.315.950.084.397.8百分响应(概率比例)Probability附注:NED指NormalEquivalentDeviation(数值上等价于标准偏差)由对数剂量-概率响应关系建立正规偏差值剂量有时指对暴露媒介中化学物浓度和总暴露时间的了解。实际上这两个参数提供的是暴露/接触(exposure,与野外情况有很大相关性)的一种量度,而非剂量。剂量-响应/反应关系描述基于实验室的生物方法,但实际上,经常测定的是暴露-响应/反应关系。NED单位加5避免负值局量子(quantal)的剂量-响应现象通常是正态分布,百分比响应可转化为均值偏差单位或正规/正态等价偏差(NED)具有相同LC50不同斜率函数的化合物A和B的剂量响应死亡率%50暴露浓度(ug/L)AB10正规偏差值/概率单位经正规偏差值/概率单位变换的响应曲线,计算的斜率可以提供有关毒性行为的额外信息较陡的斜率意味着较高的化学物A的吸收速率,以及在相对较窄的浓度范围内响应快速增加平缓的斜率意味着较慢的化学物B的吸收速率,或可能是较高的排泄或去毒作用5毒性-响应曲线死亡不可逆伤害可逆伤害自稳状态(a)(b)C1C2C3C4安全临界值常态伤害增强毒性响应恒定暴露时间内的毒物浓度曲线(a):低浓度下表现为生命必需物质效应曲线(b):表现为生命不需要物质的效应暴露时间(小时)同一剂量(急性)响应数据的不同表达方式指示LC50如何在较长的暴露时间条件下逐渐变得较小,尽管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LC50降低加强的趋势被削弱。有毒物浓度增加50死亡率%5ug/L10ug/L20ug/L50ug/L100ug/L死亡率%暴露浓度(ug/L)50暴露时间增加8h24h48h96h120h数据变换方法:(i)正规偏差(Probit)/概率单位变换;(ii)Logistic函数(角弧度反正弦变换结合滑动平均内插);(iii)非参数的改进SpearmanKarber方法。中位致死时间、剂量的关系:显示初始LC50的出处初始的LC50有毒物浓度中位致死时间(LT50)存在一点使得更长的暴露时间并不进一步导致任何LC50的改变(1)在一固定的暴露浓度,绘制一系列经选定的生存时间与相应的存活百分数关系图;(2)然后对其它暴露浓度绘制类似关系图,以获得中位存活时段(中位响应时段LT50);(3)进一步绘制中位暴露时间与化学物浓度关系图。LC50/LD50的确定(I)X时段后的死亡率化学物浓度X时段的LC50Y时段后的死亡率化学物浓度Y时段的LC50XY暴露时段中位致死浓度(LC50)(a)在一固定的暴露时段,绘制暴露浓度与致死百分数关系图;(b)可类似地获得每一暴露时段的中位致死浓度;(c)进一步绘制中位致死浓度与暴露时段的关系;(d)可推断特定时段的LC50值。LC50/LD50的确定(II)LD50(LC50)是一个统计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种、品系、性别、年龄、浓度及稀释溶液性质等,因此,必需注意条件的同一性。其计算方法大体分为两类:死亡率-剂量响应数据要求正态分布以及不要求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法
回归法:较为准确,不要求每个剂量组的物种数相等。包括简单回归和加权回归;
改进寇氏法:要求最小剂量反应率小于0.2,最大剂量反应率大于0.8。要求每个剂量组的组间距呈等比或剂量对数等差,各剂量组物种数相同,中间剂量接近LD50。 (2)非正态分布法
Horn法:平均移动内插法或剂量递增法。推荐使用四个剂量组,两种剂量系列;
平均数法:阶梯法或上-下法,按序贯设计不预先将试验物种分组,先以一剂量试验,如死亡,还用一较少剂量试验,若仍死亡,继续试验;若出现存活,则再以较大的一个剂量试验,逐步试验;
Weil’s表移动法:基于递增剂量法计算。正规偏差值Probit浓度5外推的LC096h72h48h24h0A1/T利用不同时间的剂量响应数据的回归方程确定LC0(LC0.01)推导无效应浓度(NEC):操作定义为从正规/正态偏差曲线上t处的LC0.01。包括两步回归:(1)首先确定各时间间隔的LC0(图A);(2)然后绘制LC0数据与时间倒数,外推至假设的极限暴露时间(图B)。绘制LC0对1/T以确定LC0在t处B截距(a)LC0
LC0浓度0.010.020.03利用回归技术从急性毒性生物法外推时间、浓度、死亡率数据藉以估计长期效应有毒化学物浓度与暴露时间的关系尽管应用了边界条件,但假设对向的矩形含有同样的毒性程度50201001012510浓度(mg/L,ppm)时间(小时)毒性剂量可以由暴露时间和浓度乘积加以近似LC50(EC50)的优点及缺陷
不同试验物种品系、外源化合物、机体接触方式和途径等均可影响外源化合物的LC50,因此,必需注明试验的物种种类和接触途径及性别等。优点:
在常用的毒性参数中,以LC50最为敏感和稳定,是毒性测试中最广泛采用的指标。数值愈大毒性愈小,反之则愈大。与其它常用的毒性参数相比,LC50是根据试验数据,经数理统计获得,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较小的抽样误差,并可计算出一定概率的置信区间。
主要缺陷:
在于仅关注曲线中统计更加稳健的中部,置信区间对比均值相对较窄,曲线两端潜在的有用信息丢失。尤其是在低值一端,令人感兴趣的是化学物引发毒性的最低浓度,即所谓门限/阈值浓度(Threshold)。LC50可用于比较毒物之间的毒性大小,不能直接指示安全剂量。剂量-响应的数学模型模型P(D)参数数值Probit正规偏差值概率单位(+logD)-<<>0One-hit?>0Multihit?k>0>0Multistage多阶段k
正整数i
0环境毒理学常用生物评价方法(I.水体-淡水)测试物种(硬骨鱼类Teleosts)测试/条件终点傻瓜鲤Fatheadminnows(Pimephalespromelas)48/96小时急性生物测试法21-32天早期生命阶段(20-25C)死亡率,%孵化,游动时间,%正常幼体,生长浅蓝色食用大太阳鱼Bluegill(Lepomismachrochirus)48/96小时急性生物测试法28天早期生命阶段(28C)死亡率,%孵化,游动时间,%正常幼体,生长溪鲑Brooktrout(Salvelinusfontinalis)48/96小时急性生物测试法28天早期生命阶段(28C)死亡率,%孵化,游动时间,%正常幼体,生长虹鳟鱼Rainbowtrout(Oncorhynchusmykiss)48/96小时急性生物测试法30-60天早期生命阶段死亡率,%孵化,游动时间,%正常幼体,生长湖红点鲑Laketrout(Salvelinusnamaykush)60-72天早期生命阶段死亡率,%孵化,游动时间,%正常幼体,生长两栖类Amphibians(XenopuslaevisRanaspp.)96小时胚胎暴露(FETAX测试)头部、内脏、骨骼畸形(致畸变)将低于致死剂量的(Sublethal)检测拓展应用到多种水生和陆生有机体测试物种测试/条件终点片脚类(端足目)动物Amphipod(Hyallellaazteca)淡水,8份水:1份沉积物10天方法,28天方法死亡率,生长片脚类(端足目)动物Amphipod(Leptocheirusplumulosus)盐水(5-20‰),8份水:1份沉积物,10天方法,28天方法死亡率,生长片脚类(端足目)动物Amphipod(Ampeliscaabdita)海水(>25‰),8份水:1份沉积物,10天方法,28天方法死亡率,生长多毛目环节动物Polychaetes(Neantheaarenaceodentata)海水(>25‰),8份水:1份沉积物,96小时(20°C)方法死亡率,生长甲壳类介形亚纲动物Crustaceans-Ostracods(Ceriodaphniadubia)48小时急性生物法10-14天生育力/每个存活雌体(20°C)死亡率,平均数目,三批(窝)当中的幼体存活甲壳类介形亚纲动物水蚤,Crustaceans-Ostracods(Daphniamagna,D.pulex)48小时急性生物法,7-10天生育力/每个存活雌体(20°C),21-28天生命周期测试死亡率,平均数目,三批(窝)当中的幼体存活,存活及F0代的大小和F1代的数目微藻类Microalgae(Selenastrumcapricornutum)月芽藻属利用浓缩培菌液产物进行96小时生物评价法细胞计数,干重,叶绿素a,14C同化环境毒理学常用生物评价方法(II.沉积物-淡水/海水)环境毒理学常用生物评价方法(III.盐水)测试物种测试/条件终点硬骨鱼(Teleosts)红鲈鲤Sheepsheadminnows(Cyprinodonvariegatus)48/96小时急性生物法7天生长法,30天生命周期测试(25-30°C)幼体死亡率,幼体生长,孵化,胚胎/幼体发育,生长,死亡硬骨鱼(Teleosts)底鱂Mummichogs(Fundulusheteroclitus)48/96小时急性生物法(20-25°C)幼体死亡率硬骨鱼(Teleosts)大比目鱼Turbot(Scophlthalmusmaximus)48小时急性生物法(15°C)卵黄囊,幼体死亡率甲壳类(Crustaceans)草虾Grassshrimp(Pelaemonetespugio)48/96小时急性生物法(20°C)幼体死亡率甲壳类(Crustaceans)湾虾Gulfshrimp(Mysidopsisbahia)7天生育力测试(27°C),28天生命周期测试(27°C)每个雌体产卵数,生长,每个雌体生产日中F0代的存活和F1代的数目甲壳类(Crustaceans)桡足类Copepod(Acartiatonsa)96小时急性生物法(20°C),14天生命周期测试(从年轻无节幼体幼虫开始)成体死亡率,F0死亡率,F1代数目及存活率甲壳类(Crustaceans)桡足类Copepod(Eurytemoraaffinis)盐水条件(5-15‰),96小时急性生物法(20-25°C),10-14天生命周期测试(从年幼无节幼体幼虫开始)成体死亡率,F0死亡率,F1代数目及存活率双壳类软体动物(Bivalvemolluscs)太平洋牡蛎Pacificoyster(Crassostreagigas)48小时胚胎/幼体方法,从受精卵开始暴露(20°C)至外壳阶段(D-铰链)的存活率棘皮类动物(Echinoderms)大西洋紫海胆Atlanticpurpleseaurchin(Arbaciapunctulata)短期(10-20分钟)精子细胞暴露(10-15°C)未暴露卵的受精环境毒理学常用生物评价方法(III.盐水,续)受试物种测试/条件终点双翅昆虫幼体Dipteranlarvae(Chironomustentans)淡水-盐水10天方法,28天部分生命周期(从第二/第三龄开始)幼体死亡率,从蛹出现成体鸟类(Birds)野鸭Mallard(Anasplatyrhynchos)急性口服;单一口服遵从>14天观察死亡率(验尸);饲养行为,其它中毒迹象;经体重标准化的LD50鸟类(Birds)北方鹑Northernbobwhite(Colinusvirginianus)各种鸟物种饮食LC50(有毒物与日常饮食混合);产蛋前10天-10周死亡率,蛋的数目,蛋壳厚度,孵化哺乳动物(Mammals)家鼠Rat(Rattusnorvegicus)急性口服;单一剂量遵从>14天观察死亡率(验尸);饲养行为,其它中毒迹象;经体重标准化的LD50哺乳动物(Mammals)家鼠和野生啮齿动物Ratandwildrodent(例如,野鼠voles,Microtusspp.)14-30天LC50(与日常饮食混合)死亡率,饲养成活环境毒理学常用生物评价方法(IV.沉积物/水和陆地)统计考虑(I) 统计的作用:假设检验过程:确定两个带有某些预制置信水平的种群的差异;自然界中的预测作用: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
调整百分响应:调整百分响应=(检测组百分响应-控制组百分响应)/(100-控制组百分响应)x100 (1)通常,低于致死剂量(慢性)的数据是非正态分布(可由协方差或Sharpiro-Wilks检验确定)或非均质的(可由Bartlett检验)。这时,需要用非参数(nonparametricapproach)过程,如Steel多重秩比较检验(适于相等大小重复情形)或Wilcoxon秩和检验(适于不等大小重复情形)。 (2)正态分布的数据可以用Dunnett检验进行分析。某些情况下,非正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女组长任职发言材料
- 2025年中国搅拌机模具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推拉式夹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指纹门禁终端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拉索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抗过敏活性原料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手泵提升电动托盘搬运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下的智能国际汇款实践分析
- 2025年中国微电脑自动豆浆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机械工程师证书考试的前沿视角试题及答案
- 比例尺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氩弧焊基本知识课件
-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修订解读
- 中职语文教学大赛教学实施报告范文与解析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专家团队版-)
- 2024年广东省中考生物+地理试卷(含答案)
- 小小科学家《物理》模拟试卷A(附答案)
- AVL-CRUISE-2019-整车经济性动力性分析操作指导书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课文详解及课后答案
- 全尺寸测量报告FAI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型及设置要点分析(共5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