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的现实困难-2019年精选文档_第1页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的现实困难-2019年精选文档_第2页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的现实困难-2019年精选文档_第3页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的现实困难-2019年精选文档_第4页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的现实困难-2019年精选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的现实困难一、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医务社会工作对我国来说不是个陌生的名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的恢复,为社会工作的重建奠定了基础。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意味着当代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开端,但这些年来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根据2007年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并非从零开始,其性质是“恢复、重建”,各地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呈现出“星星之火、散点分布”的布局状态。呈现这种状态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大众缺乏认识(二)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史来看,社会的福利制度是保证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后盾。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很难满足现有的需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决策,并要求“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这给我国建设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基础薄弱,医务社会工作又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将这些决策从文件转化为现实,如:要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医务社会工作者考核认定制度、职业操守、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价制度、薪酬指导标准、职称标准等,使医务社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障医务社会工作顺利的发展。(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比较匮乏,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一个特殊的领域,它依托社会工作一整套知识体系,要求从业者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医院中一部分属于医务社工的工作被误认为护士或者护工可以来承担,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果一方面给原本产出较少的社工专业的学生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使社工专业的学生失去大量的临床实习机会,专业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用人单位会对社工的服务质疑。此外医务社工的教育也处于探索阶段,也是专业人才培养不达标的一个因素。因此,这种状态下医务社会工作不能满足期望中带来的理想的服务效果。二、临终关怀艰难前行(一)临终关怀话题敏感许多人拒绝谈论临终关怀,谈到他就如同谈论死亡,他们逃避触碰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话题很敏感。的确,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死亡就是一个不可触摸的黑洞,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关于死亡的相关信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接受临终关怀就意味着“等死”,这种理解无论从传统观念还是个人情感上都很难让人接受。有些临终关怀服务改名为“宁养服务”“生命关怀”“安宁服务”等,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干扰。临终患者的心理本来就很敏感,这样的刺激只能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对于家属而言,把亲人送去临终关怀可能背负“不道义”“不孝顺”的骂名。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使大众在一定时间内还难以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即使理论上有很大的发展需求和空间,可是观念的影响和政策与资金的欠缺,想要发展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伦理的角度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亲人生病的时候给予一切关怀,但是生命的关怀不是一味的通过冷冰冰的医疗手段去加强,当生命无法挽回的时候,让生命带着阳光逝去这才是关怀的本质。(二)临终关怀缺乏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地临终关怀的发展,大多都建立起了临终关怀的相应的保障机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才得以有效地运转。法国于2009年通过了一项关于临终患者陪护补助金的议案,让陪护临终者的家人能够安心在家完成家庭的临终关怀;美国在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了临终关怀的内容,为患者提供了享受临终关怀的财政支持;2000年日本在应对老龄化危机的策略上制定了《长期护理服务保险法》,为长期需要照顾的病人提供了经济上的补助,老年人及慢性病人的长期护理得到了保障;台湾地区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和其《施行细则》提升了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品质。因此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资金资助和政策保障,使临终关怀的享受者和提供者都能排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需要更多社会的力量给予支持,共同推动其成长壮大。三、死亡教育缺位我国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往往采取逃避、否认的态度去面对,人们把死亡看做是件晦气的事情,因此不能理性去看待它。有调查显示,目前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能“很公开”谈论死亡话题只有37%,从这个角度可看出大众对死亡的认知和接纳程度。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阻碍了死亡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重生轻死,道家“生死两忘,与道为一”生死归为自然变化的超脱,佛家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些生死观大都没有对死亡有科学的认知态度,以至于人们对死亡缺少理性的理解和认识,不能正视死亡。西方的死亡观受到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中的死亡是“上天堂”,上到天堂就意味着得救永生,是另一段新生命(复活)的开始,基督教中讲人生来都是背负原罪的,在人世间只有用博爱去洗去原罪,才能上天堂。这种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死后去向的美好描绘,使得人们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很多人可以豁达的看待死亡。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关于死亡禁忌的观念上我们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死亡的态度:电影《非诚勿扰Ⅱ》中李香山被确诊黑色素瘤患者后由好友秦奋安排人生告别会、之后选择有尊严的临海一跃,最后将骨灰埋在花盆里新潮的丧葬形式;海口市某校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火化过程,以此来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西安市某中学,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华中农大举行的“高校体验生命”活动中,每位体验者会分别经历“拍遗照”、“写墓志铭”、“躺入棺材”以及“重生”这几个步骤来感受一回死亡。这些都生动的展现了我国逐渐变化的死亡观,并且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何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死亡教育的发展。然而这仅代表局部现象,并不是所有机构都有勇气尝试开展死亡教育,也不是所有的人能坦然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