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职业卫生概述马晓媛新闻播报中国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严重,尘肺病新发万例以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相当严重。”在“中国就业论坛”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张成富说,这突出表现为伤亡事故总量很多,重大伤亡事故屡屡发生;职业危害和职业病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忽视作业条件和工作环境,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拒不提供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导致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增加。新闻播报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测算在1000亿元以上,加上间接损失,达2000多亿元,约占GDP的2.5%;全国平均每天有380多人丧生于各类事故,事故大省的死亡人数增幅超过了经济增幅;特大事故仍不能有效控制,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5起,主要集中在煤矿和道路交通;职业危害相当突出,每年新发生尘肺病患者大体1万例以上,每年因此死亡5000人左右。2006年,根据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缺陕西,不含西藏),共诊断各类职业病11519例,其中尘肺病8783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76.25%,急、慢性职业中毒分别为467例和1083例,各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4.05%和9.40%。200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5年全国30个省区市共收到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国家煤矿安监局对1326处地方国有煤矿的统计:2005年在体检率60%的情况下,新增尘肺病例近千例,尘肺病死亡110多人。慢性中毒1,108313%急性中毒1,467
6%尘肺1,678381%2006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
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市县死亡原因(ICD-10)死亡专率
(1/10万)构成
%死亡原因(ICD-10)死亡专率
(1/10万)构成
%恶性肿瘤144.627.3恶性肿瘤130.225.1脑血管病93.717.7脑血管病105.520.4心脏病90.717.1呼吸系病84.916.4呼吸系病69.313.1心脏病71.813.9损伤及中毒32.46.1损伤及中毒46.18.92006年职业病报告具有以下特点:1、尘肺病例比例增加,发病时间缩短。较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2006年诊断尘肺病例接触粉尘时间不足10年的占诊断尘肺病例总数的22.62%,其中不足5年的占11.04%,不足2年的占1.57%。2、急性职业中毒以CO和H2S中毒为主,主要分布在煤炭行业和轻工行业;慢性职业中毒以铅及其化合物和苯中毒为主,主要分布在轻工、有色金属、冶金、电子和机械行业。3、未成年工职业健康损害严重。2006年报告的职业病病例中有643例为未满18岁的未成年工,其中621例为尘肺病患者。4、报告职业病例数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0.92%、12.85%和6.45%。职业病情况
2001(30省)
2002(30省)
2003(30省)
2004(15省)
2005(30省)
2006(29省)
各类职业病患者
13215148211251144231221211519其中:尘肺病10505122488364316691738783慢性职业中毒116613008824831379467急性中毒7595905042656131083职业病发病出现凹性反弹的原因
职业病防治形势在上世纪90年代陡然逆转,出现震荡,归纳四个原因:其一,经济体制转型,部分企业效益滑坡,职业病防治难以独善其身;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乡镇企业,或进城务工,绝大多数只能从事脏、乱、差的工种,职业病危害难以避免;我国职业病危害特点
职业危害接触人数多,职业病病例数量大危害行业分布广,中小企业尤为严重行业变动大,危害转嫁现象严重慢性、亚慢性职业病具隐匿性和迟发性,农民工流动性大,难以早期识别,常被忽视职业病防治的有效办法: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第一,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第二,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第三,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第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第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我国职业卫生状况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行业、70多万个厂矿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危害;全国劳动力人口有7.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千万人,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1亿多。(一)尘肺病发病情况
2002年共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12248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2.6%,较2001年增加了16.6%。2002年内死于各种疾病的尘肺病患者2343例。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检出尘肺病病例超过58万例,其中仍存活患者442200例。(二)职业中毒情况1.急性职业中毒
2002年共报告急性职业中毒205起590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4.0%,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22%;因急性职业中毒死亡112例,病死率19.o%,较2001年增高了4.5%。3.农药中毒情况
2002年共报告农药中毒9874例,其中死亡620例,病死率6.3%。在总病例数中,因农业生产活动而引起的生产性农药中毒1740例,占17.6%,其病死率为0.6%。(三)职业病造成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损失职业病和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许多职业病,特别是各种急性中毒以及中毒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影响社会的安定。
职业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职业伤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多亿元。三、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情况
2002年全国列入经常性卫生监督范围的有毒有害作业厂矿有22万多家,其中40.5%进行了卫生监督,因各种原因给予处罚的单位1633家,总处罚率为1.64%。2002年有毒有害作业点的监测率有所下降。列人监测范围的有毒有害作业点达l26万个,实际监测仅约69万个,占应监测点总数的54.8%,比2001年下降了4.5%,尤其粉尘作业点的实测率下降了7.o%。实测点有毒有害物质浓(强)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合格率为74.9%。职业卫生工作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工作发展趋势
进人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学技术改革新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以更快的步伐前进。为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再加上由于我国加入WT0后,在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我国职业卫生的新问题(一)就业状态变化对劳动者健康影响
1.临时工的职业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增加,需要大量劳动力,很多农业人口由第一产业转到工业和服务业。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往往缺乏正规培训,工业生产知识贫乏,尤其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知识,自我防护能力差,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一特殊人群中出现的职业卫生问题。另外,由于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许多特殊行业和人群的职业卫生问题也需要积极研究解决。
随着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用工制度也由终身制变为合同制,临时工、合同工大量出现,导致工作时间不定和工种、工作单位频繁变动,所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也随之频繁变动,‘因而职业卫生的应有保障难以落实,这将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工作提出很多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迫切要求。2.下岗职工的职业卫生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变革时期,众多中年职工纷纷下岗,由于他们曾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有害因素,给他们的晚年生命带来某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以往长期接触矽尘者可能发生晚发型矽肺。对这个弱势群体的职业卫生问题,应给予足够关注。3.退休人员的职业卫生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和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寿命逐渐延长,他们的工作寿命也相应增加。不少生产技术骨干在超过退休年龄后仍在工作或从事新的工作,他们中的大部分在缺乏技术力量、职业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或个体用人单位重新就业。进入老年期后,随着生理功能的衰退,不但会出现一些老年性疾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抵御能力也相应降低,容易罹患职业性病变。另外,中青年时期接触的作业环境,对老年人的晚年健康和生命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4.特殊劳动者的职业卫生问题
由于很多劳动密集型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用人单位的出现,雇用了许多女性职工;
有些雇主过分追求利润,违反国家法令,雇用未成年工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女性和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易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如不能对这些人群加以有效地保护,将会带来严重的职业卫生问题,甚至影响后代健康和人口素质。另外,随着残疾人就业程度的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职业卫生问题也应受到关注。(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扩展
当前我国职业有害因素的特点是种类多、范围广,不仅有发展中国家落后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有发达国家存在的高科技、高技术生产带来的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国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工作者,将面对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不断出现的职业卫生新问题同时并存的局面,除了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外,必须努力应对新的职业卫生问题,所以应该对传统的“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概念,赋予全新的思路,努力探索前瞻性的控制策略。
1.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当前,威胁我国职业人群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化学毒物和某些物理因素(如噪声)为主,居前数位的职业病为尘肺、化学中毒、职业性皮肤病和噪声性听力损伤。其次为不良体位、局部紧张和劳动组织不合理造成的肌肉骨骼损伤(如腰背痛)的工效学问题,以及不遵守操作规程、疏于职业病危害防范所致的职业危害事故。
2.脑力劳动型职业病危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智力密集的“办公室”型脑力劳动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密集型劳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和操纵生产过程,存在职业病危害较大的作业甚至可以采用遥控进行生产,为改善职业卫生状况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高度机械化生产和先进的流水作业,也带来了快节奏和工作单调、对作业者技术素质的要求高而形成的精神高度紧张、职业心理负荷大、脑力疲劳和工效学问题。由于办公室密闭,加上大量电子办公设备及装修材料产生的污染物,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劣,引起“不良大楼综合征”等。
3.新兴或高科技行业的职业病危害
21世纪微电子工业和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显著地位,这些新兴的行业同时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辐射和潜在的生物致病源。例如,微电子工业曾被认为是第一个“清洁生产”的产业,而实际上则是接触有机溶剂或金属化合物最多的行业,而且还存在不容忽视的极低频磁场和射频辐射。基因工程产品对人类的危害,也将是毒理学评价的一个新课题。迄今为止,虽尚未见到由于生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导致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例的报道,但鉴于基因重组或突变而产生新的生物致病源的潜在危害,西方发达国家已制定比控制放射性核素污染更为严格的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卫生管理条例。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一些产业蓬勃发展,如珠宝首饰加工业和服装干洗业,随之出现了以前非常罕见的珠宝加工工人的速发型矽肺、干洗工人接触有机溶剂的职业卫生问题等。4.传统行业的职业病危害
在一些传统产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但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能及时跟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浓度(强度)大幅度上升,由于极高的浓度和过长的时间接触,一些传统毒物导致过去罕见的病症,例如
在采煤业,由于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广泛应用,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由劳动强度过大和不良体位造成的人体工效学问题得到了解决,肌体的损伤也明显降低,但由于切割煤层的速度加快,相应降尘措施如不能及时跟上,作业面粉尘浓度大幅度上升,从而对煤矿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对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推动各种经济发展、缩小职业卫生的国际差距,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负面效应,其中,发达国家或地区将在本国或地区禁止的原料、生产过程或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四)加入WTO后带来的挑战
加入“世贸”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也面临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挑战。我国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规有许多还未与国际接轨;在职业卫生管理服务方面,国际上已通行将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纳入IS09000、IS014000和IL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作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国际标准化体系,成为评价用人单位质量、环保、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对用人单位的质量、环保、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考核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必备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非关税壁垒;某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把职业安全卫生水平纳人贸易条件,借职业安全卫生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制裁。
(五)职业紧张导致心理障碍增加
在我国目前的作业环境中,除存在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外,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现代工业重复、单调、紧张、快节奏、高脑力低体力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就业的激烈竞争,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就业状态不稳定,角色更迭和人际冲突,使就业人员产生“职业性紧张",引起不良的心理行为效应和精神紧张效应以至于诱发紧张有关疾患、职业性紧张综合征,甚至“过劳死’’,已成为职业卫生的突出问题。
(六)职业卫生“大环境’’观的树立和环境卫生融合
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无节制的发展,其所产生的化学和物理性有害因素由作业场所释放到环境中,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变为“环境有害因素",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并成为21世纪人类主要的致病因子。以往那种以职业人群为对象,以单纯职业病危害防控为主要途径,和环境卫生分离,忽略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传统模式职业卫生,已难以满足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进人高速发展阶段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职业卫生工作应与“环境卫生’’工作紧密结合,将严防生产过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列为职责范围,从创造“清洁生产”、改善职业生活质量,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职业卫生工作真正成为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职业危害的严重性中国:职业危害严重全国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2500万人以上,到1998年,全国累积尘肺患者542041人,累积死亡127147人,中国居世界第一: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新发职业病人数2005年中国卫生部于1月7日对外发布新闻承认,目前中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当然,女性也包括在其中。三、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三、职业性损害的防治(一)全球的策略WHO提出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框架WHO与世界劳工组织(ILO)提出职业卫生与安全工作5项原则:
①健康保护与预防原则
②工作适应原则
③健康促进原则
④治疗与康复原则
⑤初级卫生保健原则三、职业性损害的防治(一)全球的策略①健康保护与预防原则,即保护职工健康不受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危害。②工作适应原则,即作业本身与作业环境应适合职工的职业能力。③健康促进原则,即优化职工的心理、行为、生活及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况。④治疗与康复原则,即减轻工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所致的不良后果。⑤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即就近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服务这些原则体现了对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的全面职业卫生服务。三、职业性损害的防治(一)全球的策略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卫生服务和干预措施,使职工达到:①了解熟悉自己所处的作业环境。可能接触到的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②参与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积极改善环境和生产方式,自觉地实行自我保健,降低职业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③加强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使职业者自觉地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
二、职业卫生工作新的重点
(一)职业病危害预防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职业卫生工作的目标是保护职业人群“身体、精神、社会良好适应状态”,具有良好的职业生命质量。因此,早期防治职业病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工作方法已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职业病危害预防应成为21世纪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目标。职业卫生的主要任务是消除、阻止或大幅度降低职业人群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深入研究低强度(剂量)长期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早期发现职业人群在细胞乃至分子层面出现的损伤。(二)人类工效学在发达国家,尤其在北欧和西欧,人类工效学原理和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建立和谐的“人一机一环境"关系,为创造清洁、高效和满意的劳动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工效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单位也较少,仍然是个有待加强的薄弱领域。随着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对卫生、安全、高效、满意、舒适的工作条件的需求,人类工效学研究必将成为我国职业卫生、职业医学关注的“热点”。(三)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的融合
在许多发达国家,工伤已列人职业病范畴,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中,都把职业安全和卫生融为一体,统称“职业安全卫生”。美国早已组成综合的科学研究机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和监督机构(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目前我国职业卫生由众多部门分别管辖,在教育培训、科技研究和监督管理方面相互独立,不仅存在诸多不便,而且由于资源不能共享,对两方面的工作都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生产事故频繁发生,且多数为大规模恶性事故,例如:高浓度煤尘引起的爆炸、高浓度毒物导致的急性中毒死亡,而这些事故中很大部分都涉及严重的职业卫生问题。因此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协调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的作用。
(四)职业卫生网络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建立满足职业病预防、控制所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将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平台,规范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统计工作,使我国职业卫生信息数据与国际接轨并互认。(五)非工业职业病危害
职业卫生起源于工业卫生,多年来,由于工业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问题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重点一直放在工业生产上。近10年来,非工业生产的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主要有图书、档案、文献管理作业;视频作业(信息产业、银行、保险、证券业、电视台等);精神紧张作业(设计院、医院、政府机关、报社、大学及科研机构、警察、经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管理人员、驾驶员)等,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除了受到一些化学、物理、生物、工效学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受职业紧张的影响,导致心理、精神问题,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在21世纪,随着第三产业的日益扩大,非工业生产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关注的主要问题。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辨识与评价基本概念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
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
职业病危害因素:
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一)按来源分类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1、生产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2)化学因素,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甲醇等。(3)物理因素,如
a.高温、高湿、低温;
b.噪声、振动;
C.辐射
——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射线、射线等(4)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二)按法规、规章的规定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列举了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行业和工艺过程。1、粉尘类(13种)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56种)4、物理因素(4种)5、生物因素(3种)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8种)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5种)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一)辨识方法1、经验法根据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对照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2、类比法类比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职业卫生检测、统计资料进行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案例案例1:某燃气发电厂化水系统包括(1)化学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化学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为全自动化控制,地表水经絮凝、过滤、超滤、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及EDI处理后送至主厂房用水点。(2)化学加药处理。为防止热力设备及管道的腐蚀,向凝结水、给水中加入氨和联氨。(3)水汽取样。为及时、准确的监督机炉运行中水、汽品质变化情况,诊断系统中的设备故障,以保证电厂机组的安全运行,设置完整的水汽取样分析装置,设置必要的取样点、在线分析仪表。(4)循环冷却水处理。根据水量平衡和冷却水补充水水质,为防止循环冷却水系统结垢,采用加水质稳定剂和加酸的联合处理方案。(5)废水处理全厂废水经集中废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废水处理站主要利用酸、碱中和来进行废水处理。
该发电厂化水系统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什么?
A.氨 B.噪声 C.H2S
案例2:
某汽车生产厂焊装车间主要承担白车身总成的焊装、铆接、胶接、螺柱焊接以及磨光检验等工作。主要焊接总成有:白车身总成、前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发动机框架总成、车身下体梁架总成、左右侧围总成、前车门、后门总成、尾门总成及发动机盖分总成以及其它移动件分总成等。焊装车间主要工艺流程为:地板焊接→左右侧围焊接→车身主焊接→调整←四门二盖焊接。该车间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A.
电焊烟尘
B.
高温 C.电磁辐射 案例3:
某玻璃生产厂主要产品为超低膨胀微晶玻璃,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为二氧化硅等生产玻璃的原料及氧化锌等形成微晶的晶核剂。主要生产步骤为熟料制备、熔制成型、中间检验、加工、热处理、终检、返修等。熟料制备车间的主要工序过程如下:原料磨制配料混料熔化制备熟料水淬熟料制备车间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什么?A.高温 C.游离二氧化硅C.噪声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依据: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GBZ2-200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步骤:1、评价单元划分将评价对象分成若干有限、的单元分别进行评价确定范围单元。a.以工艺特征划分评价单元;b.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为主要为主划分评价单元。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3、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例一:氧化铝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生产单元生产工序/岗位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氧化铝生产线原料系统破碎铝土矿尘、煤尘、石灰石尘、噪声石灰烧成乳化石灰石尘、噪声、高温原料磨铝土矿尘、煤尘、石灰石尘、氢氧化钠、噪声管道化溶出泵房、塔架、熔岩炉、主控噪声、氢氧化钠、高温赤泥沉降过滤叶滤、沉降噪声、氢氧化钠、聚丙烯酰钠粉尘种分主控、泵房噪声、氢氧化钠蒸发碱液调配氢氧化钠、噪声蒸发主体、排盐苛化高温、硫酸、氢氧化钠、噪声焙烧焙烧氧化铝粉尘、高温、一氧化碳、噪声粉尘种类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mg/m3)氧化铝(总尘)46石灰石粉尘(总尘)810煤尘(游离SiO2含量<10%)总尘461.生产性粉尘识别与评价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岗位检测点浓度范围接触时间(h)TWA(mg/m3)STEL(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氧化铝焙烧巡检皮带头西侧1.7~3.511.67合格5.2合格皮带头东侧0.9~1.41皮带尾北侧1.1~2.12平盘输送机观察位1.7~5.21氧化铝包装操作值班室中央0.7~1.131.47合格3.5合格1号包装机操作位1.8~3.042号包装机操作位1.7~3.54氧化铝生产线氧化铝尘检测结果氧化铝生产线石灰石粉尘的检测结果岗位采样位置接触时间(h)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原料库操作原料库天车司机室610.2不合格7.5合格石灰石振动筛作业区18.5合格原料配制生料磨磨头仓进料作业区(东)17.1合格4.7合格生料磨磨头仓进料作业区(西)19.8合格生料磨磨头仓配料作业区24.4合格生料磨进料作业区1.55.9合格生料磨操作室1.54.3合格石灰炉操作石灰炉料仓进料作业区18.3合格12.1不合格石灰炉配料皮带作业区26.1合格石灰炉出料皮带作业区229.8不合格石灰破碎机作业区112.7不合格石灰提升机下料口17.5合格化灰机操作化灰机料仓进料作业区59.4合格8.4不合格化灰机进料口211.0不合格作业场所煤尘检测结果岗位作业点浓度范围接触时间(h)STEL(mg/m3)TWA(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输煤系统操作下线皮带尾北侧5.5~8.50.58.5不合格5.33不合格上线皮带头北侧6.5~11.00.511.0不合格给料机底部操作位11.0~15.50.515.5不合格顶层皮带给料车西侧9.5~18.50.518.5不合格顶层皮带头西侧1.8~5.00.55.0合格破碎值班室中央3.2~6.54.56.5不合格煤棚天车操作天车室驾驶位1.0~1.861.8合格1.01合格工作场所空气中主要有毒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序号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PC-MAC)(mg/m3)时间加权容许浓度(PC-TWA)(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mg/m3)1氢氧化钠2——2一氧化碳(非高原)—20302.有毒物质识别与评价:岗位作业点浓度范围MAC(mg/m3)浓度判定氧化铝分解过滤操作分解控制室内中央0.07~0.160.96合格12#槽上部南侧0.37~0.967#槽上部南侧0.08~0.72立盘过滤机东观察位0.06~0.31氧化铝原料磨操作控制室内中央0.01~0.100.12合格3#球磨机头部端头0.01~0.12氧化铝高温溶出操作溶出值班室内中央0.02~0.080.20合格RQ219压煮器顶部东侧0.07~0.20RQ217压煮器顶部东侧0.06~0.14氧化铝赤泥沉降操作沉降车间1#离心泵北侧0.01~0.090.13合格氢氧化钠检测结果一氧化碳检测结果岗位采样位置接触时间(h/班)STEL(mg/m3)TWA(mg/m3)检测结果判断检测结果判断焙烧焙烧炉V19258.93不合格5.62合格例二:热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1.生产性粉尘识别与评价序号粉尘种类主要存在场所及岗位1煤尘场所:卸煤、煤仓间、各转运站、燃煤输送、破碎、煤粉制备、锅炉燃烧等岗位:斗轮机司机、吊车司机、装载机司机、输煤值班员(包括皮带运行工)、煤场制取样工、锅炉运行工、司磨、输煤设备及燃烧制粉设备检修工等2粉煤灰场所:灰渣输送、灰仓、灰渣装车、电除尘灰斗、灰场等岗位:除灰除尘运行工、放灰工、除灰除尘检修工等3石灰石粉尘场所:石灰石粉卸车、石灰筒仓、振动料斗、石灰给料机、螺旋输送机等岗位:石灰乳操作工、检修工等4电焊烟尘场所:维修电焊作业点岗位:电焊工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粉尘中文名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mg/m3)煤尘(游离SiO2含量<10%)(总尘)46石灰石粉尘(总尘)810矽尘(含10%~50%游离SiO2的粉尘)(总尘)12作业现场生产性粉尘检测结果检测项目:煤尘岗位检测点浓度范围接触时间(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5#皮带运行工5#A皮带头部0.56~3.3320.95合格3.33合格5#B叶轮给煤机0.22~1.5621.56合格5#B皮带中部0.56~2.0022.00合格5#皮带值班室0.1120.11合格煤场取、制样煤场1.12~62.3317.02不合格62.33不合格制样破碎机旁0.44~1.3311.33合格制样室0.3760.37合格锅炉运行工1#单元集控室内0~0.675.50.73合格0.67合格1#炉零米2、3磨煤机之间0~0.890.50.89合格1#风机东侧0.56~0.670.50.67合格1#锅炉给煤机旁1.44~2.540.52.54合格1#锅炉本体南侧过道0.56~0.890.50.89合格喷燃器旁南侧0~1.670.51.67合格检测项目:矽尘岗位作业点浓度范围接触时间(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除灰除尘运行工1#锅炉零米底灰斗0.56~5.0110.68合格5.01不合格电除尘零米0.24~1.3411.34合格电除尘控制室0.40~0.8960.89合格放灰工粉煤灰分选操作间1.7~3.263.25不合格9.5不合格干灰下料口操作位5.0~9.522.有毒物质识别与分析序号有毒物质种类存在场所及岗位1CO场所:锅炉燃烧系统、刮板捞渣等岗位:锅炉运行工、除灰除尘工、锅炉检修工等2SO2场所:锅炉燃烧系统、输煤系统、灰渣处理等岗位:锅炉运行工、输煤值班员、除灰除尘工、锅炉及输煤设备检修工等3NO、NO2场所:锅炉燃烧系统等岗位:锅炉运行工、锅炉检修工等4NaOH场所:化学水处理(酸、碱泵房及酸、碱计量间、检修间等)、化验室等岗位:水处理员、化验员、化水设备检修工等5NH3场所:化学水处理等岗位:水处理员、化水设备检修工等6HCL场所:化学水处理、化验室等岗位:水处理员、化验员、化水设备检修工等7N2H4·H2O场所:化学水处理(联胺间)等岗位:水处理员、化水设备检修工等8H2S场所:输煤系统、水处理等岗位:输煤值班员、水处理员、化水设备检修工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序号有毒物质名称最高容许浓度(PC-MAC)(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mg/m3)1CO(非高原)—20302SO2—5103NO—15304NO2—1055NaOH2——6NH3—20307HCL7.5——8N2H4·H2O—0.060.13有毒物质检测结果有毒物质名称岗位采样地点检测值接触时间(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CO锅炉运行工锅炉前观测位1.68~4.340.252.03合格4.34合格锅炉后观测位1.12~2.650.252.65合格锅炉空预器之间1.03~3.790.253.79合格锅炉喷燃器旁南侧2.70~4.500.54.50合格锅炉过道1.08~2.570.52.57合格1#单元集控室内及其他巡检点0.80~3.216.253.21合格有毒物质名称岗位采样地点检测值接触时间(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SO2锅炉运行工锅炉前观测位0.51~1.670.250.61合格1.67合格锅炉后观测位1.23~3.320.253.32合格锅炉空预器之间0.10~1.150.251.15合格锅炉喷燃器旁南侧0.60~2.920.52.92合格锅炉过道0.32~1.130.51.13合格1#单元集控室内及其他巡检点0.08~1.076.251.07合格NO锅炉运行工锅炉前观测位0.82~1.390.250.67合格1.39合格锅炉后观测位0.94~1.920.251.92合格锅炉空预器之间0.91~1.920.251.92合格锅炉喷燃器旁南侧1.16~2.230.52.23合格锅炉过道0.78~1.440.51.44合格1#单元集控室内及其他巡检点0.12~0.396.250.39合格有毒物质名称岗位采样地点检测值接触时间(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mg/m3)浓度判定浓度判定NO2锅炉运行工锅炉前观测位1.07~2.920.251.13合格2.92合格锅炉后观测位1.31~3.130.252.43合格锅炉空预器之间0.95~1.970.251.97合格锅炉喷燃器旁南侧1.61~3.570.53.17合格锅炉过道1.28~2.050.52.05合格1#单元集控室内及其他巡检点0.77~1.056.251.05合格NH3水处理员水处理加药操作位18.13~26.013.83合格26.0合格水汽分析间2.27~6.5116.51合格化验间及其他作业点0.10~1.5961.59合格N2H4·H2O水处理员联胺加药间0.05~0.0710.005合格0.07合格水汽分析间0.03~0.0420.04合格化验室及其他作业点未检出6未检出合格3.物理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噪声存在的主要作业地点和岗位:噪声源主要包括:汽轮机、锅炉、空压机、磨煤机、各类泵、风机、发电机、变压器、励磁机;冷却塔、锅炉点火排汽、安全门的排汽等。在这些场所或设备边操作、巡检及维修人员可能受到噪声的危害,包括:斗轮机司机、皮带运行工、锅炉运行工、司磨、汽机巡检工、除灰除尘运行工、水处理员、锅炉检修工、汽机检修工、风机检修工、电除尘检修工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中规定的工作地点、非噪声工作地点的卫生限值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日接触噪声时间(h)卫生限值[dB(A)]8854882911941/2971/41001/8103最高不得超过115[dB(A)]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地点名称卫生限值[dB(A)]工效限值[dB(A)]噪声车间办公室75不得超过55非噪声车间办公室60会议室60计算机室、精密加工室70作业地点噪声检测结果序号岗位采样位置检测结果[dB(A)]接触时间(min)判定1斗轮机司机斗轮机司机室83.3480合格28#皮带运行工皮带廊79.8360合格8#皮带值班室63.6120合格35#皮带运行工皮带廊88.4360合格5#皮带值班室64.5120合格4输煤主控室操作工主控室43.3480合格5锅炉运行工1#炉零米2、3磨煤机之间91.630合格1#风机东侧92.730合格1#锅炉给煤机旁77.530合格1#锅炉本体南侧79.830合格喷燃器旁南侧76.230合格值班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爱校园教学课件
- 生涯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
- 主食英语教学课件
- 大班打击传销教育专题培训
- 企业房屋使用管理办法
- 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办法
- 企业矿产债务管理办法
- 乳胶成品库存管理办法
- 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照
- 企业车辆停放管理办法
- 线条系列(会变的线条、雄伟的塔、茂密的花) 单元作业设计
- 注安建筑施工实务记忆口诀全套
- 供应商审核计划表
- 亿航智能介绍
- MGGH冲洗水管道接口安装四措二案
- GB/T 36089-2018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
- GB/T 26746-2011矿物棉喷涂绝热层
- GA/T 1105-2013信息安全技术终端接入控制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 危险化学品MSDS(氯化铵)
- 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
- 《C++语言基础》全套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