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二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之科学”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科学的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A、17世纪40年代B、18世纪4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40年代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工业革命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蒸汽机的发明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现代西方哲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A、阶级性B、实践性C、科学性D、革命性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8、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C、变化发展的观点D、普通联系的观点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多因多果10、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5、一切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B、不可知论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6、“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17、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社会实践B、权威的理论C、圣人之言D、伟人的真知灼见18、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A、地理环境B、人口状况C、生产方式D、社会的政治制度19、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A、是主观的B、是人可以任意改变的C、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对人的活动不起制约作用2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A、神秘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1、社会存在是指()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29、“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人本主义观点D、科学主义观点30、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3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A、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2、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3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3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35、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错误是()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36、运动是物质的()A、发展过程B、活动方式C、转化形式D、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3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3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4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41、“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A、机械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辩证唯物论观点D、外因论观点4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4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4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坚持斗争就能发展C、一分为二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45、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6、《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高于质变C、质变优于量变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4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49、“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这种观点属于()A、诡辩论B、辩证法C、折衷主义D、形而上学5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5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矛盾观点C、实践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5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5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2、下列各项属于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有(A、B、C、D、E)A、空气污染严重B、世界性水资源危机C、森林惨遭破坏D、物种不断减少E、臭氧层变薄3、国家同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C)A、按地域划分民族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C、拥有特殊的武装部队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C、D)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D、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表现在(A、D、E)A、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B、提出了阶级斗争观点C、实现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B、C、E)A、是永恒不变的B、是由后天社会实践所决定的C、是可以变化的D、是先天决定的E、是现实的、具体的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E、思维和存在的统一12、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B、E)A、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B、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C、成为自然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D、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E、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13、认识主体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包括(A、B)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D、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E、思维和思维产物之间的关系14、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C、D)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D、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E、只要与人长期接触,黑猩猩就能学会人的各种动作15、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B、C、D)A、整体是各部分的叠加B、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D、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E、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A、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B、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C、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D、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E、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22、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A、存在主义B、生命哲学C、唯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23、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24、二元论的错误是(D、E)A、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B、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C、反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观点D、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E、主张世界上存在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的观点25、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D)A、黑格尔B、德谟克利特C、康德D、休谟E、赫拉克利特2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27、意识是(B、E)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绝对观念”的产物E、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A、E)A、运动着的物质和时空不可分B、时空和人的认识不可分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E、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的深刻哲理是(A、D)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时空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多样性和单一性的统一E、运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受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E、肯定人对花感觉的能动性3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E)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B、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C、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本质D、精神是世界的本质E、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32、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E、整体等于部分的机械相加3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B、E)A、时间的重复性B、时间的不可逆性C、时间的连续性D、时间的客观性E、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34、发展本质上是(B、C)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B、不仅包含量变,而且也包含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35、矛盾特殊性原理的重要性在于(B、E)A、它是辩证法的实质B、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C、它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E、它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3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C)A、庸俗进化论B、诡辩论C、激变论D、折衷主义E、唯心论37、“白马非马”的命题(B、D)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揭示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8、下列变化中属于质变的是(C、D)A、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到垄断时期B、人由中年进入老年C、货币转化为资本D、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E、人的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39、因果联系是(B、D)A、人的心理习惯B、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先天形式D、一种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E、一切先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40、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C、E)A、本质从属于现象B、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表现C、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D、任何现象都要通过本质表现出来E、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41、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E)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E、把一切现象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42、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D、E)A、系统论不能取代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C、E)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E、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4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B、C)A、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B、它们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C、前者是源,后者是流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是科学的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45、下列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的有(A、D)A、万有引力定律B、闻到了玫瑰的清香C、看到太阳东升西落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E、水从高处往低处流4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D)A、经验论B、天才论C、诡辩论D、唯理论E、目的论4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B、D)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48、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4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C、理念决定世界D、天才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一切E、存在就是被感知5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E)A、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B、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一般C、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不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E、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57、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E)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服从整体E、树立全局观点,统筹兼顾58、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E)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E、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59、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相互关系原理,就要(A、C、E)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B、坚持一点论,反对两点论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D、坚持均衡论,反对重点论E、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0、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E)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E、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61、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A、B、C、D)A、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B、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统一起来D、既反对因循守旧,也反对冒险蛮干E、不间断地实现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62、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C、D、E)A、冰—水—汽B、麦株—麦粒—麦株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被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E、生产粮食—粮食被消费—生产粮食63、下列现象属于必然现象的有(A、B、C、D、E)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要自由就要遵守纪律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6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身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E)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65、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其特点是(A、B、C、D)A、社会历史性B、客观物质性C、直接现实性D、自觉能动性E、主观随意性66、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B、C)A、工人炼钢B、渔民出海捕鱼C、技术革新的试验D、学生们读书E、运动员跳水72、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A、B、C、D、E)A、主观认识同一定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结合B、主观认识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C、反对主观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保守思想D、反对主观认识超越历史阶段强行推移实践过程的冒险错误E、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7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包括(A、B、C、D)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E、主从关系74、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B、D、E)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7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E)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观点C、矛盾普遍性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E、永恒发展的观点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规律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C)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E)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E)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C、语言学D、法院E、哲学1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2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2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DE)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2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25、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3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3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35、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规律的改造D、人们可以自主的创造和消灭规律36、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B)A、唯意志论B、宿命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37、人类解放就是(C)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38、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是要受到(A)A、生产发展的制约B、生产关系的制约C、社会进步的制约D、上层建筑的制约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BC)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BC)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C、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D、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CDE)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E、它能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ABD)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E、社会意识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6、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ABC)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D、它有相对独立性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8、历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D)A、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直线性B、自发分工的存在C、阶级压迫和剥削阶级的偏见D、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E、农民和手工业者的阶级局限性9、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是因为(ABCDE)A、劳动是推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促使社会形成的决定性力量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源泉D、从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考察人类历史,才能客观、全面的揭示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E、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奥秘的中心线索10、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12、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它属于上层建筑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有(ABD)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B、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或超前作用C、科学技术在任何时代对物质生产都具有主导作用D、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E、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内容有(ABCD)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1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它们(ABCDE)A、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矛盾B、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C、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D、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E、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1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E)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DE)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C、语言学D、法院E、哲学1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2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2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CDE)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23、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25、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2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2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这种观点是(ACD)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2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CDE)A、社会基本矛盾B、民主制度的建立C、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D、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E、社会的辩证否定,即“扬弃”29、阶级产生经济前提是(BCD)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剩余产品出现C、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D、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不足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30、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BDE)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31、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BC)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思想斗争D、军事斗争E、罢工斗争3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3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3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3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DE)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BDE)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造成C、人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人们预期的,不可能完全实现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7、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ABCDE)A、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念B、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C、贯穿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中的根本路线D、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E、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38、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CDE)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本质只能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3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在于(ABCE)A、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C、认为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D、认为人的本质是指共同的人性E、认为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40、自由与必然的社会关系在于(CDE)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B、二者是绝对对立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1、人类解放的实现(ACDE)A、彻底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B、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C、彻底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D、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统治关系E、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42、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BCD)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C、人的解放程度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第四、五章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历史进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B)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3、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4、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B)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7、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D)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10、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11、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A)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12、资本的周转速度(D)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3、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D)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14、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C)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B)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A)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1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C)A、不变资本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19、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D)A、劳动生产率B、剩余价值率C、年剩余价值率D、利润率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D)A、商品的社会价值B、商品的市场价格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率21、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C)A、改进技术B、价格竞争C、资本转移D、降低成本2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B)A、价值波动B、生产价格波动C、生产成本波动D、垄断价格波动23、资本主义银行利润应(D)A、高于平均利润B、低于平均利润C、相当于平均利润D、不低于平均利润2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A、金融资本B、银行资本C、工业资本D、商业资本2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C)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26、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A、内容B、作用C、作用形式D、作用力度27、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属于(C)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一种方式2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C)的利益。A、大垄断资本家B、中小资本家C、垄断资产阶级整体D、全体劳动人民29、资本输出的实质是(D)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3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3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粗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3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3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不许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3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3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3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3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40、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41、美国采取权利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42、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4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44、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D)A、国际卡特尔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4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4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D)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48、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B)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4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50、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降低其生产成本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51、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D)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C、金融风险加大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5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D)A、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BCD)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CD)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4、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D)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只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BCD)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6、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D)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7、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BD)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的劳动比重相对减少了9、价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AD)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11、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12、借贷资本的特点是(ABCD)A、一种资本商品B、一种商品资本C、一种所有权资本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13、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ABD)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14、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1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C)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1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BCD)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1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D)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18、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A、剩余价值/可变成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19、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D)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20、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BCD)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BCD)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2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D)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3、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CD)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设备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年居家护理员雇佣协议
- 2024充电设备出口贸易合同
- 人力资源培训标准化流程
- 民航机场消防设施维护投标方案
-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民建施工合同
- 商业活动表演者合同模板
- 石化企业消防设施升级协议
- 公路养护设备采购招投标文件
- 摄影器材快递租赁合同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共16页)
-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报告(共3页)
- 某某有限公司人员分流方案说明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海陆的变迁共38张PPT(三亚实验中学王玉芳)
- 半导体简答题
- 附件4:配网安健环设施标准配置
- 办公室工作流程图示
- (完整版)营销策划服务清单
- 产品标签模板
- 离任审计工作方案 样稿
- 四大名著称四大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中国古典章回小说PPT资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