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1页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2页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3页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4页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早返回本书首第一节国际贸易课的任务与对象第二节国际贸易课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第四节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第一节国际贸易课的任务与对象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一国际贸易课的任务二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1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2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3对外贸易政策4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国际贸易课的研究方法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理2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3从生产方式出发,分析对外贸易的地位与作用4坚持生产和交换辩证关系的观点返回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国际贸易(海外贸易)二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大部分国家只根据其中一种进行记录和编制进口货物的三种渠道出口货物的四个来源总贸易体系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以货物通过关境(结关)未统计进出口标准总贸易和专门贸易说明了不同的问题,前者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后者说明一国作为生产和消费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具有的意义。我国采用总贸易体系三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用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称对外贸易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反映一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得到国际货物贸易总额。以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称对外贸易量四贸易差额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UnitedNations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六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构成(广义和狭义)对外贸易货物结构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外贸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明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返回第四节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相同点内容,交易过程,目的二不同点困难多:语言不同;法律、风俗不同;贸易障碍多于国内贸易;市场调查困难;交易洽谈困难复杂:货币和度量衡差别;商业习惯法砸;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不同;国际汇兑复杂;货物的运输和保险风险大: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政治风险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巳返回本书首更一早弟二早第一节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对外贸易第二节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三节对外贸易与社会主义制度第四节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关系的作用第五节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评价一对外贸易的产生对外贸易产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产品(商品)交换。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出现,货币出现)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为了消费贸易的品种是奴隶和奴隶主所追求的奢侈品主要贸易国家:腓尼基、希腊、罗马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随着地租形式从实物地租发展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贸易的品种贸易的地理范围扩大,中国的丝绸之路(陆地,海上)第二节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具体表现在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二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1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取得超额利润: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垄断资本输出,就地设厂,提高利润率2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列宁的论述)资本主义发展和流通范围的扩大相辅相成资本主义存在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倾向3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对外贸易与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对外贸易与产品实现:扩大了市场;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转嫁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4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外贸易刺激着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科学技术随着贸易而传播;参与国际分工5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发展三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对外贸易与社会主义制度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1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3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4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5参加国际分工的需要二对外贸易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2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为社会主义扩大积累提高利润率扩大交换源泉增加商品数量和使使用价值多样化。通过对外商品交换,节约社会劳动通过征收关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4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商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5参与国际分工6带动经济发展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关系的作用一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二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传递的概念经济通过对外贸易“传递”的过程:影响传递的因素三对外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维护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对外贸易作为维护本国社会制度和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的手段建立贸易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扩大交往,促进经济合作第五节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评价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由来:上一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后经诺克斯等人的补充和发展,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各国按照比较成本的规律进行分工和贸易,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成为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另外一方面,对外贸易带来了间接的利益,即对外贸易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到了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该学说进一步补充,认为: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出口的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动态利益:(1)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提高。资本货物的进口一方面可以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先进的技术可以随着进口一起进入国内:(2)使国内投资流向发生变化,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3)规模经济利益;(4)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的重新配置];(5)鼓励外国资本流入;(6)促进国内出口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诺克斯认为,这一学说到了20世纪,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已经不适用,即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通过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而把他们的经济增长传递到世界其他国家去,原因是:(1)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变化;(2)第三产业的兴起;(3)对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低;(4)农业保护主义;(5)工业原料的节约使用;(6)材料工业的发展。二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评价1就对外贸易能带动或激发经济增长这点来说,它是正确的2存在的问题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的作用忽略了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掩饰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关系第三章国际分工返回本书首更第二章第四章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第三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产生、发展的历史。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技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T9世纪60年代)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分工特点: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使商品成为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运输方式工业本身成为重炮.以英国为中心.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三)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技术: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巴拿马运河1913和苏伊士运河1869)、通讯;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被卷入特点:.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造成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二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它们之间形成了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都有许多生产部门首先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四)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出现、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出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特点:.分工格局: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①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分工②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③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①高新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分工②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分工③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分工.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区域经济集团出现.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从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过渡.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总之,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化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分工;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工业内部分工;以非经济集团国家间等省产品的分工转向以经济集团内部的分工;以工业国与农矿业间的分工逐步转向不同层次工业部门的分工;以纵向垂直型分工逐步过渡到水平型的分Io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四、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作用: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延缓作用: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步发展。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的地位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19世纪分工的形式和分工的类型以及相应的贸易地理方向;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工形式、类型和贸易地理方向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如下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中间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整体利益:世界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充分享受分工利益,福利增加,提高国际社会生产力。当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整个世界的贸易依存度提高.国际分工成为各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必需条件.贸易方式多样化返回第三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比较利益学说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列昂惕夫反论一、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者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钱。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以外,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增加国内的财富。而国内贸易虽有益处,但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量。他们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货币尽量多流入国内而少流出国外。早期重商主义是直接利用国家立法和行政措施来保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交易都实现顺差,绝对禁止金银外流。晚期重商主义则并不单纯地直接依赖立法和行政手段来取得和保存货币,更多地要求通过国家干涉来促进本国的生产和出口,允许对个别国家有贸易逆差,只要有利于实现国家总的贸易顺差。重商主义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了进步的作用。但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没有认识到劳动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源泉,这是其根本性的错误。二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亚当斯密简介.关于分工利益的论述,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约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③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做靴子,鞋匠不会缝衣服,而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一样。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不如购买别国的产品来的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例子(P55).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者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一)比较成本说的产生1815年,“谷物法”出台。《谷物法》所依据的是重商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限制、甚至禁止外国产品进口、而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可以增加本国的收入,保证本国粮食供应。实际的影响则是:-谷物法使英国粮价上涨,工人工资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工业品竞争力下降;-导致本国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下降,市场萎缩-国外用对英国工业品报复性的征收高关税-社会的混乱(狄更斯的小说);1836年,一场来势凶猛的涨价浪潮席卷整个英国,随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整个社会陷入混乱。这种混乱的颠峰是爱尔兰大饥荒,单是1847年冬天,就有25万人被饿死。-开历史倒车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大卫李嘉图在与代表贵族利益的学者论战的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主要观点: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者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例子(P57).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力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其影响下,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了.静态均衡的假设,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迁(只要能适应一段时间就行了,干吗要寻找终极真理????).静态分析法(9个假设)①两个国家,两种产品②劳动同质③生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④没有运输费用⑤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上不能流动⑥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⑦收入分配没有变化⑧贸易的方式是易货贸易⑨技术不变.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没有考虑影响国际分工的其他要素.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用交换价值代替价值)三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人物介绍.对比较利益的发展:①多生产要素代替单一生产要素;②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③古典学派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是固定不变的,而俄林则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三个主要结论:①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哪些种类的商品;②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的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4.学说的假定①两个国家②货物自由贸易要素在内部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⑤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⑥生产要素可以完全分割,单位成本不随生产的增减而变化,没有规模经济主要内容:狭义的要素禀赋学说(H-0定理),即要素供给比例学说,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广义的学说(H-0模型)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雷布津斯基定理和斯珀尔多-萨缪尔森定理。这里只介绍狭义的要素禀赋学说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学说(H-0定理),包括如下内容: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和直接原因。当价格差大于运输费用的时候,商品就会从价格低的国家输往价格高的国家成本的国际绝对差。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不同的成本比例,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原因(P64)相同的成本比例,会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各国成本比例的不同来自于各国国内诸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而要素的价格是由国内市场的供求决定的(注意,要素是假定不能自由跨国流动的)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各国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同的,即各国所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际贸易正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高低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即是供给比例相同,对要素的需求不同,也会产生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可以构成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了他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比较利益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利益就是各国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使生产不能达到理想结果,但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不能流动的不足。②要素价格均等化说:H-0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均等化,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该学说认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商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相同。因为两个在分工和贸易之后,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趋于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国际贸易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俄林认为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完全相同则是不可能的,因为:(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国内不同地区的市场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2)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3)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他们的结合不能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4)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有些地区相对低,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萨缪尔森则认为,价格均等是一种必然。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将继续扩大和发展,这将减少两个要素价格的差异,指导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即要素价格也完全均等化To在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以及两国使用同样技术等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即国际贸易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贸易结构,改善各国的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评价积极的方面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深入和全面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开创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意见缺陷①违背了劳动价值论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抹杀了国际生产关系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难以解释要素密集程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加拿大;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德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法国、美国和英国;法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是德国和英国;英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美国、德国和法国难以解释同一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品牌)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四、列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一)列昂惕夫反论根据H-0模型,人们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推断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模式。例如,美国一般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那么,它的对外贸易模式应该是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列昂惕夫,基于这种认识,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至1951年间的统计数据,对其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其目的是对H-。模型进行验证,但验证的结果恰恰和理论判断相反。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并比较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进口和出口商品对要素的需求量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财)182.313170.004173.91167.81人均年资本量13991181841297713726可以看出,1947年,美国进口替代商品的人均资本量与出口商品之比是1.30(18184/13991),高出30%,表明进口替代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产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1951年,该比例为1.06,结论与1947年相同。验证的结论正好与H-0原理相反。(二)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学说.劳动熟练说H-0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列昂惕夫则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3倍。因此,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美国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该结论与H-0理论的结论一致。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PKeesing)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I96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分为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两大类,熟练劳动又分为七级:一级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二级是技术员和制图员;三级是其他专业人员;四级是经理;五级是机械工人和电工;六级是其他工种的熟练的手工操作人员;七级是办事人员和销售人员。他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14个国家1962年的进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

较缺乏的国家,如印度,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基辛认为:劳动的熟练程度跟教育相关,是不能轻易赶上的;劳动的熟练程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国际贸易又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资本的国际移动成本低,而劳动力的国际移动成本高,从而导致在国际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均等化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非均等化。进口熟练熟练非熟美国54.645.442.657.4瑞典54.046.047.952.1德国52.247.844.855.2意大41.158.952.347.7印度27.972.153.346.7.人力资本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凯南(PeterB.Kenen)等人提出,强调把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去,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H-0原理的。他们认为,劳动不是同质的;不同质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差异主要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劳动熟练程度取决于对劳动者教育、培训,及智力投资,所以,高的熟练效率或熟练劳动,归根到底是投资的结果。凯南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要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人力资本不能像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那样计算,但可以间接计算。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价办法是将技能劳动者超过简单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化。美国出口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世界其他地区要高的多,如果将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相加,则美国出口的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符合H-0模型。该学说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o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是一国用于教育、训练和健康投资的结果,这种教育投资和实物投资一样,既耗费资源,也需要时间。美国与有为此投入了较多的资本,而获得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这种技能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有更大的生产力,创造更大的价值。.技术差距说美国学者泼斯纳(M.A.Posner)于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比较利益的独立要素,认为由于各国的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同,作为研究和开发结果的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距会消失。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需求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模仿时滞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模仿生产,直到进口为零。两者的差距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案例:P73].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美国经济学家佛农于1966年提出,主要揭示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流向。他把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引入国际贸易,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创新时期、成熟时期和标准化时期。在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使得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国际间发生转移,国际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①创新时期: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有垄断权,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并出口,产品为技术密集型②成熟时期:竞争增加,国外生产。产品为资本密集型③标准化阶段:国外生产,出口到本国。产品为劳动密集型理论的最初:美国第一阶段: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部分生产,控制权仍在美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第三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代替美国成为主要出口国第四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产品竞争,美国开始新的创新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理理论,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起比较利益将从一个国家专向另外一个国家。因此,产品生命周期发展了要素禀赋学说,使之从静态的理论发展成为动态的理论。.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认为H-0只适用于解释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能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因为前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有需求方面决定的(1)工业品生产的出其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达到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时,才会出口;(2)出口主要是向那些需求结构一致,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3)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人均收入约相似,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业内部贸易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的时候,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按H-0原理进行,不是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进行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1)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①产业内同类产品相互交换②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③多样性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者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是:-一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基础。(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动因:突破简单的出口概念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竞争--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也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需求多样化(需求层次理论),对异质性产品需求强烈,形成需求市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需求结构也趋于相近,产业内贸易的趋势越强。(三)对列昂惕夫反论及有关学说的评价.有现实意义.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缺陷:掩盖了国际分工的主要性质返回返回本书首更第三章第五章第一节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和构成一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第一节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和构成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和科技的场所,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迅速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大机器工业需要市场需要原材料供应城市化,形成工业中心和食品销售市场运输和通讯发展世界货币的职能增强,世界价格形成,价值规律作用扩展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资本输出加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形成统一世界市场。标志如下:.多边贸易支付体系形成(英国成为中心).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与世界货币形成.资本主义各种经济规律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金本位制度的作用:1)为各种货物的价值提供一个比较的尺度,使货币汇率稳定;2)为各种商品的价格提供一个比较尺度,是相同商品的价格保持一致.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固定的销售渠道.价值规律作用加强,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四、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各种类型的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订约人公司、企业主联合会、国家机关和机构.商品.国际商品市场和销售渠道1)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①商品交易所17世纪最先出现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粮食交易所)特点:固定地点、规定时间、标准方式、专业市场交易商品的特点:具有同质性,占世界市场商品流通的15-20%分为实物交易和期货交易(80%)两种,期货合同的特点:标准②拍卖拍卖商品的特点:非标准化拍卖的特点:买卖双方不直接洽谈;单批、实物的现货交易,公开竞购、一次确定成交;对买主要求较高;费用较高拍卖的阶段:准备阶段;拍卖阶段(叫价方式:增价、减价和密封递价);交货阶段③博览会、展览会两者的不同种类:样品国际博览会;综合性;消费品;主要工业部门产品;一般工业部门产品;国别;独家公司2)没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①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最基本、最普遍)②补偿贸易贸易与信贷结合;三类基本做法:返销、互购和其他;生产是偿还的基础;引进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③加工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④招投标:招标、投标和开标⑤租赁:起源于50年代美国,特点:3)商品销售渠道①渠道的构成、作用与类型②进口国销售渠道的参与者5.国际市场运输与信息网络运输网络信息网络6.其他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在动荡中不断扩大动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战后有4次);大国的经济传递;世界性政治和军事事件的影响增长:贸易增长率高于商品生产和GDP增长率全方位开放的同时,集团化趋势在发展开放:对所有的国家开放;对所有的厂商开放;对所有的商品开放集团化:国家集团化,特点:内部自由化,统一限制外来产品企业集团化,特点:交易市场内部化,技术转让内部化有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经介入盲目性:资本主义基本规律发生主导作用协调:多边贸易协定,其他国际组织和协定四、竞争与垄断并存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新产品核心技术垄断替代性和互补性并存技术发展,新产品、好产品、个性产品取代老产品互补的产品同步发展商品的相对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相对过剩:垄断性低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不足:七、贸易方式灵活多样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第三节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一、进入世界市场的准备工作一市场分析.了解市场环境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法律因素④文化因素⑤社会因素.确定进入市场的目标包括如下内容:①进入的国家或地区(where)②产品消费者阶层(whom)③进入市场的范围(what)3.分析市场动向包括如下内容:①供货能力②需求数量③竞争对手④发展趋势二、确定进入世界市场的方法大约要经过三个阶段:产品出口阶段、国外生产阶段和跨国经营阶段.产品出口阶段先以间接出口为主,逐步过渡到直接出口为主直接出口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销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派员推销,代理.国外生产阶段①建立合资企业②国际分包③按照许可制造.跨国经营阶段①跨国企业经营的特点:在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全球经营战略总体经营目标②类型(跨国经营的目的)资源(原材料导向)市场导向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进入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利用当地其他资源(管理、技术和资金)控制市场规模经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利益①找到企业发展的新途径②利用国外资本③利用国外技术④引进国外管理⑤提高国际竞争力⑥实现规模经济⑦赚取更多的利润三、世界市场上交易达成的标志合同是世界市场交易达成的标志.合同的定义、订立.合同的类型①国际商品销售合同②辅助合同③对等贸易中的各种类型的合同④租赁合同⑤代理协议⑥工程合同⑦外资与合资企业协议⑧技术转让协议⑨运输合同⑩保险合同返回本书首更第三章第五章第一节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和构成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第一节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和构成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和科技的场所,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迅速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大机器工业需要市场需要原材料供应城市化,形成工业中心和食品销售市场运输和通讯发展世界货币的职能增强,世界价格形成,价值规律作用扩展到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资本输出加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形成统一世界市场。标志如下:.多边贸易支付体系形成(英国成为中心).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与世界货币形成.资本主义各种经济规律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金本位制度的作用:1)为各种货物的价值提供一个比较的尺度,使货币汇率稳定;2)为各种商品的价格提供一个比较尺度,是相同商品的价格保持一致.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固定的销售渠道.价值规律作用加强,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四、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各种类型的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订约人公司、企业主联合会、国家机关和机构.商品.国际商品市场和销售渠道1)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①商品交易所17世纪最先出现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粮食交易所)特点:固定地点、规定时间、标准方式、专业市场交易商品的特点:具有同质性,占世界市场商品流通的15-20%分为实物交易和期货交易(80%)两种,期货合同的特点:标准②拍卖拍卖商品的特点:非标准化拍卖的特点:买卖双方不直接洽谈;单批、实物的现货交易,公开竞购、一次确定成交;对买主要求较高;费用较高拍卖的阶段:准备阶段;拍卖阶段(叫价方式:增价、减价和密封递价);交货阶段③博览会、展览会两者的不同种类:样品国际博览会;综合性;消费品;主要工业部门产品;一般工业部门产品;国别;独家公司2)没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①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最基本、最普遍)②补偿贸易贸易与信贷结合;三类基本做法:返销、互购和其他;生产是偿还的基础;引进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③加工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④招投标:招标、投标和开标⑤租赁:起源于50年代美国,特点:3)商品销售渠道①渠道的构成、作用与类型②进口国销售渠道的参与者5.国际市场运输与信息网络1)运输网络2)信息网络6.其他第二节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在动荡中不断扩大动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战后有4次);大国的经济传递;世界性政治和军事事件的影响增长:贸易增长率高于商品生产和GDP增长率全方位开放的同时,集团化趋势在发展开放:对所有的国家开放;对所有的厂商开放;对所有的商品开放集团化:国家集团化,特点:内部自由化,统一限制外来产品企业集团化,特点:交易市场内部化,技术转让内部化有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经介入盲目性:资本主义基本规律发生主导作用协调:多边贸易协定,其他国际组织和协定四、竞争与垄断并存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新产品核心技术垄断五、替代性和互补性并存技术发展,新产品、好产品、个性产品取代老产品互补的产品同步发展六、商品的相对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相对过剩:垄断性低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不足:七、贸易方式灵活多样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第三节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一、进入世界市场的准备工作一市场分析.了解市场环境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法律因素④文化因素⑤社会因素.确定进入市场的目标包括如下内容:① 进入的国家或地区(where)②产品消费者阶层(whom)③ 进入市场的范围(what)3.分析市场动向包括如下内容:①供货能力②需求数量③竞争对手④发展趋势二、 确定进入世界市场的方法大约要经过三个阶段:产品出口阶段、国外生产阶段和跨国经营阶段.产品出口阶段先以间接出口为主,逐步过渡到直接出口为主直接出口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销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派员推销,代理.国外生产阶段①建立合资企业②国际分包③按照许可制造.跨国经营阶段①跨国企业经营的特点:在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全球经营战略总体经营目标②类型(跨国经营的目的)资源(原材料导向)市场导向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进入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利用当地其他资源(管理、技术和资金)控制市场规模经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利益①找到企业发展的新途径②利用国外资本③利用国外技术④引进国外管理⑤提高国际竞争力⑥实现规模经济⑦赚取更多的利润三、世界市场上交易达成的标志合同是世界市场交易达成的标志.合同的定义、订立.合同的类型①国际商品销售合同②辅助合同③对等贸易中的各种类型的合同④租赁合同⑤代理协议⑥工程合同⑦外资与合资企业协议⑧技术转让协议⑨运输合同⑩保险合同返回本书首页第四章第六章第一节国际价值的形成一、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商品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基础,都由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质上相同: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量上不同:国别价值量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商品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表现形式不同:国别价值以该国货币表示;国际价值由世界货币表示.影响国别价值量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二、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与深度.劳动生产率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的;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劳动强度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第二节世界市场价格一、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按照国别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只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二、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供求的因素①垄断②经济周期③政府政策④商品的质量和包装⑤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⑥其他返回本书首页第四章第六章第一节国际价值的形成一、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商品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基础,都由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质上相同: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量上不同:国别价值量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商品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表现形式不同:国别价值以该国货币表示;国际价值由世界货币表示.影响国别价值量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二、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与深度.劳动生产率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的;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劳动强度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第二节世界市场价格一、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按照国别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只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二、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供求的因素①垄断②经济周期③政府政策④商品的质量和包装⑤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⑥其他三、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自由市场价格.封闭市场价格①转移价格②垄断价格(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③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价格④协定价格第三节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一、使国际商品交换出现“比较利益”,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同一种商品具有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在国内交换,以国别价值作为衡量尺度;在国际交换时,以国际价值作为衡量的尺度。两者之间的差异,会带来比较利益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经济互补二、使国际分工的重要调节器.调节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重要依据三、刺激贸易各国改进生产、出口和销售技术四、是各国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第四节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一、不等价交换的含义与形成原因含义:国际价值不等量交换二、不等价交换的内容与贸易条件.内容:①价值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变化)②价格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③垄断④运费和保险费.贸易条件①净贸易条件:进出口价格指数之比②收入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③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乘以出口劳动生产率指数④双项因素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乘以出口劳动生产率指数与进口劳动生产率指数之比第六章地区经济一体化返回本书首页第五章第七章第一节地区经济一体化概述一、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广义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国民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取消歧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狭义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机体。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地区性的经贸集团。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的程度划分:.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彼此取消关税,保持各自的对外贸易政策关税同盟(CustomUnion):彼此取消关税,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税率共同市场(CommonMarket):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政策的靠近和共同的对外政策完全的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二)按照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部门经济一体化(SectoralEconomicIntegration). 全盘经济一体化(OverallIntegration)(三)按照参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经济一体化(HorizontalEconomicIntegration)垂直经济一体化(VerticalEconomicIntegration)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贸合作及存在的问题.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间经贸合作加快南部非洲地区:南非发展协调会议(SADCC)于1980年成立,由安哥拉等10国组成,1992年改组为南部非洲经济发展共同体(SADC)北部非洲地区:马格里布联盟(AMUA)③东部非洲地区.积极寻找更高层次发展的拉美经济贸易组织南美地区:南锥体共同体,1991年成立,主要成员国为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中美洲地区: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加勒比地区:加勒比共同体(CARICOM).迅猛发展的亚太地区区域经贸合作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1967年成立南亚地区:南亚区域合作协会(SAARC).发展中国家间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①区域经贸合作所产生的短期利益并不显著,尤其是在较落后地区的经贸合作组织中表现突出②区域内各成员国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不大,产品相互竞争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相互间的互补性,加之彼此间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短期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意愿。③区域经贸合作产生的经贸利益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④区域内各国存在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差异也影响到经贸合作⑤缺乏主导国家的积极推动。(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欧洲地区北美地区亚太地区(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趋势1.原因①振兴经济是各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重点考虑事务实现开放的自由贸易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中国家经贸发展速度加快,亚太地区与拉美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贸易地位不断上升的国家与地区,促使世界大国纷纷制定其全球经济与安全策略,以求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发达国家出去全球安全战略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积极寻求同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世界范围内的经贸集团化浪潮,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寻找自己经贸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入区域经贸一体化进程之中.问题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利益分配不均,尤其是发展中国贸易竞争力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这会影响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各国在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也会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贸合作,特别在亚太地区表现最为突出.趋势四、主要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基本建成内部大市场(1992年)签署《马斯特利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方面的合作。1993年11月1日起生效建设欧洲经济区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协议1994年1月1日④欧洲联盟与中东欧四国签订、实施《欧洲协定》(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1995年2月1日)⑤第四次扩大(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成员国增加到15个,面积330万平方公里,人口3.8亿,GDP9万亿美元)⑥欧洲货币联盟的启动和联盟的进一步扩大(1999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美加自由贸易区,墨西哥加入后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人口3.6亿,GNP8万亿美元;1994年12月10H,美洲34个国家在迈阿米签订协议,同意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于2005年前实现,实现以后,人口8.5亿,GNP13万亿.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1989年11月,第一次会议,澳大利亚堪培拉1991年11月,第三次会议,韩国,汉城《汉城宣言》,确定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常设秘书处在曼谷至2001年10月,有21个国家或者地区:中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香港、印尼、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五、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冷战迫使欧洲联合(历史原因)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在原因)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各国生产力非均衡发展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生活的国际化:(1)国际贸易增长超过世界生产增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提高;(2)生产和投资的国际化;(3)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4)科技研发国际化;(5)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在管理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不平衡和不同步.区域内部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外谈判的力量.解决国际收支问题是催化剂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

响一、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①促进内部贸易的增长②促进内部的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③内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强和提高经济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1958年欧洲成立关税同盟的时候,六个成员国的工业生产不到美国的一半,黄金和外汇储备为美国的55%,出口与美国相近。1979年的时候,欧洲共同体的GDP为23800亿美元,超过美国(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是美国的2倍以上,黄金储备是美国的5倍加速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2.对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利影响:①对非成员国贸易量减少②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和利用外资不利第三节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介一、税同盟理论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范纳和李普西,范纳认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完全取消个参加国间的关税;对来自非成员国和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静态效应:贸易创造:生产利益和消费利益贸易转移:关税同盟前不生产某种商品,采用自由贸易的立场,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成立后,从同盟内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贸易扩大:从需求方面来考察④减少行政支出⑤减少走私⑥加强谈判力量静态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者的大小和贸易扩大的多寡。范纳的假设:动态效应①优化专业化分工和资源配置②获取规模经济③刺激投资、④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流动性和加速经济发展二、大市场理论:贸易保护把市场分割的狭小而没有弹性,无法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大市场的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通过市场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希托夫斯基的“高利润率恶性循环理论”:高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率—高价格—狭窄的市场。打破这种局面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或推行贸易自由化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通过竞争,使厂商改变过去小规模生产转向大量生产,实现规模经济。还能产生以企业家之间交易的相互依赖为基础的金钱上的外部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有能力消费耐用消费品,会产生良性循环:大市场产生一生产规模扩大一生产成本下降一大众消费者增加一竞争进一步激化一大市场产生三、协议国际分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证明,成本递减是一种普遍现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市场扩大化而实现规模经济,实际上也是成本长期递减问题。图示,从而协议国际分工。达成协议的条件:①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与地区的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当,协议形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能生产。②作为协议性分工的商品,应该是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③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相同产品的利益差别不大以上条件表明,经济一体化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建立。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原则①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寻求尽可能高的其他一体化形式。②两极分化是伴随一体化出现的一种特征,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制定系统的政策来避免它。③鉴于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至关重要。(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新秩序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的要素。2.因素①经济因素,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国间的差异;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新建经济区的最优利用情况,特别是资源与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及其整体发展潜力;与第三国经济关系的性质,外国经济实体(如跨国公司)在特定经济集团中的地位;特定集团中的一定条件下选择的一体话政策模式和类型的适用性。②政治和机构因素各国间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各国间有利于实现一体化的“政治意志”状况及稳定性;该集团对外政治关系模式;共同机构的效率及其有利于集团共同利益的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五、对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简评上述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丰富了世界经济理论和学说。但有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经济一体化的真实涵义与定义是什么O上述的定义或涵义仍只偏重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忽视了对再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深入研究.对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多.仅从单向因素、微观角度探讨和分析的多,对多因素、宏观分析不够,尤其是对经济一体化形成的政治、经济利益的综合分析较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较少返回本书首页第六章第八章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构成与发展一、服务贸易的含义和内容.服务贸易的含义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定义(使用实际过境定义):①商品贸易中服务的过境②货币的过境③人员的过境④信息的过境GATT1994年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TRIPS)的定义:过境交付: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消费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③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①TRIPS的服务部门参考清单(12大类)②以生产为中心的分类方法:生产前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中服务:质量管理、软件等生产后服务:广告、营销、包装、运输等③以服务贸易中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劳动密集型④IMF统计分类货物运输其他运输服务旅游其他服务二、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原因1.发展①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国际商品贸易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上升②发达国家双向对流的服务贸易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单向移动的服务贸易③新型的服务贸易发展快于传统服务贸易④发达国家生产型服务贸易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劳务贸易发展快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就业中的比重提[Wj(45%-65%)②跨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服务国际化的扩张本身成为国际服务的提供者跨国公司大发展需要国际服务业的发展跨国数据、信息和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延伸服务③服务业成为世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基础:非价格竞争取代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技术性服务出口活生产技术出口国际租赁咨询④通讯和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⑤各国政府的支持建立服务自由贸易区鼓励投资大力发展信息及电信技术设施提供财政支持,建立新的基础设施,改造旧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教育,提供人力资本素质支持和鼓励区域服务部门的合作第二节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与地区分布整体格局: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较快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三、非洲四、亚太第三节国际技术贸易一、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及其特点.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技术转让的概念:.国际技术转让的两种主要形式: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有偿转让即国际技术贸易.战后技术贸易发展迅速,发达国家间的技术贸易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跨国公司间的转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主要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技术转让。.国际技术贸易的积极作用.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区别(特点)①贸易标的物不同:技术贸易的标的物是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和专有技术)。在贸易实践中,技术贸易往往与实物贸易结合在一起进行②技术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分离,商品贸易则不可以分离贸易双方当事人关系存在差异:技术贸易的履约期一般比较长,合同期内双方当事人在转让和技术使用方面,结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限制、反限制关系作价原则:技术以利润分成计价⑤涉及的法律存在差异:更广泛和复杂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差异二、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1.许可证贸易使用权转让①独占许可证协议:接受方在协议有效期内在特定地区对技术拥有独占使用权,许可方不使用,也不再许可第三方,转让费最高②排他性许可证协议:和独占许可的不同是许可方可以使用③普通许可证协议:对许可方无限制④分许可证协议:接受方可以转让⑤交叉许可证协议.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第四节 国际承包劳务合作一、种类和形式概念国际承包工程①含义②程序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形式总包:适用于工程规模小、技术难度低]的工程项目分包:适用于专业性强的二包:联合成波3.劳务输出、输入一般与国际承包工程结合进行可以分为劳动力型智力型,生产型和非生产型二、特点.竞争激烈.对普通劳务需求减少,对技术劳务需求上升.国际承包工程和劳务市场日趋多元化:战后初期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和北美,目前几个重要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市场是中东、北美、西欧、北非、西非、南美和东南亚。.多样化第五节 国际旅游业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无烟工业构成:旅游设施和服务二、种类.按旅游资源划分自然资源旅游区和人文资源旅游区.按进行旅游的方法划分有组织和(非组织)自助游.按参加旅游人数划分团体旅游和非团体旅游三、国际旅游的组织形式.旅游代理处.旅游公司(旅行社).旅游垄断公司:拥有资源返回本书首页第七章第九章第一节 战后国际资本易懂的特点和原因一、战后国际资本移动的特点.国际资本移动的概念.国际资本流动的出现,战前国际资本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规模扩大年均增长速度超过GNP和国际贸易增长速度,1986-1990,FDI年均增长24.7%,GNP和国际贸易分别为10.8%和12.7%。1996年,FDI增长10%,为3490亿美元,如果包括利润再投资和当地融资,估计为L4万亿美元(1997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1年达到735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1%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不平衡1995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占了全世界FDI的2/3;1996年发达国家的总额为295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84.5%;1999年,FDI总额为865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为636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2080亿美元,分别占73.5%和24%。英国对外投资1993亿美元,排名第一,美国第二1509亿美元,法国第三,1080亿美元;美国吸收2755亿美元,排名第一,第二英国822亿美元,第三瑞典,600亿美元,中国第四,404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2001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470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的国别地区流向发生了变化:60年代以前,单向流动,主要是发达国家流往不发达国家;70年代以后,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流;部门结构发生变化:战前和战后初期,主要投向自然资源开发;60年代中期以来投入到制造业和商业、金融、保险和运输,并集中到发展迅速、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新兴工业部门;90年代以后投入到服务业。⑤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资本流动持续稳定发展。⑥国家垄断资本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战后国际资本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生产国际化,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②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及技术优势的差异,导致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垄断资本的输出促进了私人资本的输出.跨国银行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兴起,促使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为资本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南南合作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的资本输出。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的概念.按照投资者对投资企业拥有股权的分类①独资企业②合资企业: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好处: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手段进入特定市场或者国际市场;各方优势互补,增强合资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得当地的重要原料、资源和生产基地吸收对方的经营管理技能,获得有经验的技术、管理和销售人员;有助于投资者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取得新技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较迅速的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和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可以获取减免税收的优惠;分散和减少国际投资的风险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有助于投资者制定正确的决策当地资本的投入,可能会避免被征收或被排挤的影响,减少或克服差别待遇或法律障碍;有助于缓解东道国的民族意识和克服企业文化的差异3.按组建方式不同分类①收购和兼并1988-1995年,世界跨国兼并与收购的总额(包括证券投资)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达到1630亿美元,占FDI的47%;1999

年更是达到7670亿美元,英国2460亿美元,美国1450亿美元。好处: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目标市场的进入有利于投资者得到公开市场上不易获取的经营资源:第一,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获得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利权,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获得适合当地市场状况的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第二,可直接利用现有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避免因为缺乏对当地的了解而引起的各种问题;第三,可利用被收购企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迅速占领市场,并且还可把其他产品导入市场。可以廉价购买资产。第一,可能更知道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第二,利用对方的困境压低价格;第三,利用股票价格下跌(4)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4)迅速扩大产品种类;对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小不足:价值评估困难。第一,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不同,企业伪造会计报表的可能性;国外市场的信息收集困难,对被收购企业的销售潜力和利润预期估计困难;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困难双方在经营思想、管理制度和方法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无法对收购企业实行真正的经营控制被收购企业的产品、工艺、技术、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可能同收购企业的战略意图、经营经验不符合,从而妨碍长期发展②创建好处:(1)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完全控制企业(2)组织控制的风险小(2)组织控制的风险小非货币入股,带动母公司产品出口,同时,市场转让风险大的信息、技术得以运用不足:周期长,进入目标市场缓慢,经营风险大.按照投资动机不同①资源导向型②市场导向型:一,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当地销售;二,实现规模经济;三,绕过贸易壁垒③生产要素导向型④地缘导向型⑤宗主导向型⑥全球战略导向型.按照部门结构关系不同①垂直型为了在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实行专业化而将生产资本直接输出到另一国进行设厂或者建立企业的投资活动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