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原习题(第一章)马原习题(第一章)马原习题(第一章)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马原习题(第一章)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A.方法论B.认识论C.自然观D.世界观3.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5.哲学的党性是指()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联系C.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变化、发展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8.否认世界同一性的哲学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二元论9.在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世界是否统一B.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C.世界是否可知D.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11.“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社会范畴B.自然范畴C.意识范畴D.物质范畴1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8.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B.一般与普遍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特殊与个性的关系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20.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A.物质B.时间和空间C.运动D.存在21.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22.设想无运动的物质是()A.唯心主义辩证法B.辩证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23.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A.无条件性B.有条件性C.稳定性D.不变动性24.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A.无条件性B.有条件性C.稳定性D.不变动性2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6.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说明了()A.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2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2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3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31.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32.研究意识现象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无论我们的哪一种器官都不能直接感知它。我们可以看到意识的器官——脑,可以用相应的仪器观察脑细胞,观测脑电流,但我们无法用哪怕最精密的仪器观察意识本身。我们无法用天平称称意识,用尺子量量意识,意识不具有物质的物体所具有的物理属性。由此而论()A.意识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凭空的想象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因此而无法认识D.意识属于某个根本与物质世界不同的超自然的东西33.人类发现狼孩、豹孩的实例说明()A.人与其它动物并无本质区别B.人的意识与其它动物的意识有质的区别C.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形成意识D.正常的人脑发育是意识得以产生的源泉3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3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3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7.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种观点表明()A.意识具有能动性B.人在实践中可以任意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成果C.劳动可以创造一切D.它是一种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38.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表明意识具有()A.绝对性B.无限性C.创造性D.永恒性39.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40.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A.人的活动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上层建筑41.一元论都承认的是()A.世界有统一性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C.世界是可知的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4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A.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B.科学的实践观点C.意识能动性原理D.人的本质的观点4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C.一切从实际出发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4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46.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等活动都属于()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识性活动D.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47.在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物质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政治实践48.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因素是()A.意识的产生B.地理环境的变化C.生产方式D.社会实践49.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A.整个自然界B.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尚未纳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范围的世界50.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51.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5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条件性,属于辩证法B.否认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而上学C.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D.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5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54.事物发展的本质是()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不断处于质变当中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56.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57.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扬弃”B.斗争的观点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58.“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C.和谐包含着矛盾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59.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者事物性质的矛盾是()A.主要矛盾B.根本矛盾C.非主要矛盾D.非根本矛盾60.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A.主要矛盾B.根本矛盾C.非主要矛盾D.非根本矛盾61.关于矛盾的斗争性,正确的观点是()A.对抗性矛盾才有斗争B.事物发展的后期才有斗争,前期只有差异C.凡是矛盾必有斗争D.矛盾只有激化的时候才有斗争6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63.《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64.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A.唯物辩证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6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之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66.“一刀切”思想方法的错误在于()A.忽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B.忽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C.忽视事物矛盾的同一性D.忽视事物矛盾的斗争性67.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68.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A.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B.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C.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矛盾D.矛盾中积极的进步的方面69.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B.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70.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A.客观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具体分析法D.调查研究法71.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的()A.度B.质C.程度D.质量72.事物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的()A.度B.质C.限度D.量73.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A.质B.度C.质量D.量74.部分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B.事物的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C.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D.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75.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D.要重视量的积累76.体现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的辩证法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A.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C.不断发生量变的过程D.波浪式发展的过程7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7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8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81.有人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命题()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B.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C.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差别82.偶然性是指()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因素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C.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中的非客观性的因素D.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趋势83.在下列事例中,把偶然性视为必然性的是()A.我国某些皇帝求仙吃丹,期望长生不死B.守株待兔C.刻舟求剑D.认为地震活动没有任何规律,无法预测84.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A.前后相继性B.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同时并存的关系85.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8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A.具有主观性B.具有客观性C.主客观的统一D.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发挥作用的87.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这说明社会规律()A.具有主观性B.具有目的性C.主客观的统一D.不同于自然规律88.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前提是()A.尊重客观规律B.以人为本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D.实现人的自由89.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创造性理念B.计划和蓝图C.社会实践D.意志和观念90.意识自身“物化”的过程本质就是()A.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B.意念变物的过程C.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D.观念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思维可以反映存在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世界可以被认识D.世界可以被完全认识3.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承认()A.世界的同一性B.世界的物质性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D.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4.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揭示出物质()A.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C.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列宁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A.物质对于意识的依赖性、派生性B.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C.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D.意识对于物质的独立性、根源性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深刻的理论意义在于()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A.不经历时间变化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B.量变过程的中断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C.空间位置暂时未变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D.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相互依赖C.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相互转化9.关于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正确的说法有()A.夸大静止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B.物质总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不存在静止C.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D.离开物质谈运动将会导致唯心主义10.时间的特点有()A.客观性B.不可逆性C.一维性D.可逆性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12.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C.人脑的机能和属性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13.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目的性和计划性B.创造性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D.画饼不能充饥16.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17.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18.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有()A.把历史过程看成是英雄任务意志的创造物B.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实在C.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D.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20.实践活动的特点有()A.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B.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活动C.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21.下列活动形式,属于实践的有()A.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B.阶级斗争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D.化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因为()A.实践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B.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C.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D.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23.在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中,()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B.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D.自然界的规律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2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26.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特点()A.必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27.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B.把握事物发展的度C.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D.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28.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然而人们却发现,有些地方猫多蝴蝶花也多这一奇怪现象。原来,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多;熊蜂能替蝴蝶花传递花粉,熊蜂多则蝴蝶花繁茂。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A.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B.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连在一起C.物质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D.物质世界是循环发展的2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A.揭示了事物矛盾的基本属性和特点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C.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0.下列对矛盾同一性的描述,正确的有()A.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C.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32.下列对矛盾斗争性的描述正确的有()A.矛盾的对立属性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C.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3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内容有()A.战争B.学术争论C.生活方式的差异D.相互限制3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斗争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C.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D.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3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有()A.相互连结、相辅相成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D.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6.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出统一,在他看出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表明()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了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同一C.把对立看作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对立D.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绝对同一37.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C.矛盾存在于任何特殊事物及其过程中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38.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3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有()A.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B.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40.下列关于度的正确说法有()A.度是质和量的统一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度又叫关节点或临界点D.度是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4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B.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C.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D.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4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A.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B.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D.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4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D.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4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45.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46.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突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A.人们对光的正确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47.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48.规律这一范畴,深刻揭示了规律是事物的(、)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D.稳定的联系4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表现为、)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定条件下起作用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D.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50.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就需要做到(、)A.要认识客观规律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在行动前首先要考察人的能力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判断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2.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3.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4.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世界是否统一()5.世界统一于存在。()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9.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10.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11.时间具有可逆性。()12.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3.意识是人的主观反映。()14.正确的意见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见不是对物质的反映。()15.意识是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主观性的统一。()1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7.物质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形式。()1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20.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1.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23.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2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2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27.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矛盾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28.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电石乙炔产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电池包装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电力设备行业兼并重组机会研究及决策咨询报告
- 2024-2030年猪肉深加工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4年司机聘用合同标准范文(二篇)
- 2024年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例(二篇)
- 2024年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范本(四篇)
- 2024年崇尔乡寄宿生生活费管理制度(二篇)
- (9篇)国开2024年秋形策大作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鲜明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是什么?详细
- 毕业班家长对老师的感谢致辞(6篇)
- 工程未完工情况说明范文(共18篇)
- T2FLAIR增强的应用 T2FLAIR增强的应用
- 图解透视图画法
- 中小学生心理评估访谈提纲记录表-
- 【精】8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课件)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设计
- 2022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考任务3试题1及参考答案
- 2023年年西城区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复习题库
- 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评标报告
- 第四章-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 产后出血教学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