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赵东群平顶山学院2016.12.091PPT课件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赵东群平顶山学院1PPT课社会性概述: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性别角色2PPT课件社会性概述: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第一节: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体现为依恋。一、依恋的概述:(1)含义: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通过依恋行为表达依恋关系。依恋行为主要表现为微笑、哭啼、吮吸、抓握、依偎、跟随等。(2)特征:
※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如婴儿期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学前期更容易对同伴产生依恋。
※依恋的相互性。
※依恋行为的亲密性和积极性。
※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协调性。
※依恋双方能够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3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体现为依恋。3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二、依恋的发展过程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0-3个月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2)3-6个月,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3岁,特殊依恋。(4)3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期。开始与伙伴交往,表现出依恋对象以父母为中心的可调整型。4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二、依恋的发展过程4PPT课件
安全型紊乱型依恋第一节:亲子关系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PPT课件第二类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第一类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第三类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6PPT课件第二类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与父母重逢是会有一些紊乱、矛盾行为。有的在父母抱起她是,他还看着别的地方;有的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沮丧;还有的平静后突然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紊乱型依恋7PPT课件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与父母重逢是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
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在人格测验中,安全依恋的儿童其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8PPT课件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
大量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学前期往往被教师评定为具有高度的自尊、交往能力强、善于合作、受欢迎的孩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被评价为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的孩子;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和难相处的孩子。在夏令营活动中对11岁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具有更好的同伴关系和较好的社会技能。9PPT课件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大量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他们发起活动和游戏、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十分敏感,很受同伴欢迎。他们是好奇的、乐于学习、敢于探索。他们在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有良好的坚持性及挫折耐受能力。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较差。10PPT课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1LOREMIPSUM1.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权威性、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2.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者根据儿童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受幼儿气质特点的影响可以将幼儿划分为:难以教养型、易教养型、行动患慢型。3.家庭的因素:儿童的生存条件、孩子受重视的程度、家庭的氛围(二)影响依恋的因素11PPT课件1LOREMIPSUM1.教养方式:2.儿童的气质特点: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第一节:亲子关系12PPT课件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情感认知第一节:亲A(一)民主/权威性B(二)专制性C(三)放任型第一节:亲子关系五、幼儿期的亲子关系13PPT课件A(一)民主/权威性B(二)专制性C(三)放任型第一节:亲子第二节: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性质含义:同伴指与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哈普特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分别是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主要体现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关系。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主要体现了同伴之间“平等——互惠”的关系,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交流的机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儿童从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予的。14PPT课件第二节: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14PPT课(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一是:儿童对自己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二、教师和父母也会按儿童的身体相貌差异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行为特征性格特点和卫生习惯(3)认知能力智力、名字、年龄、1.内在因素(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5PPT课件(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一)同伴关系的功能A1.发展社会能力A2.帮助建构自我A3.提供情感支持A4.提高认知能力16PPT课件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A1.发展社会能力A2.帮助建构自二、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婴儿的同伴关系婴儿同伴交往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6-8个月至周岁以前,婴儿之间通常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笑一笑或抓抓同伴,而且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然而,单方面的社交是婴儿交往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成功地引发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就产生了婴儿之间的简单相互影响。17PPT课件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婴儿同伴交往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第二个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1岁1、2个月到1岁8、9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趋向,他们会注意同伴的行为,也能得到同伴的回应。如互相摸一模、笑一笑、推一推、去拿同一个玩具、想玩与同伴相同的玩具、相互给玩具、走到同伴面前又跑开、模仿同伴的动作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引起同伴的注意,并且由于观察或模仿同伴,婴儿之间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和接触,简单的社会交往由此而产生。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尚未产生合作一起玩的能力,也尚未体会到小伙伴一起玩的乐趣,需要成人的参与才能玩同一个玩具,而且玩的时间很短。
18PPT课件第二个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1岁1、2个月到1岁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两岁左右以后开始,在这个阶段婴儿之间出现了合作、互补或互惠的行为。例如,和同伴一起玩同一个玩具(如小皮球)、你跑我追、你躲我找、相互主动交换玩具和食物、轮流玩玩具等,并且能在成人的带领下一起做游戏、听故事、唱唱跳跳等。另外,和熟悉的同伴一起玩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不主动与陌生小朋友玩。19PPT课件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两岁左右以后开始,二、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幼儿的同伴关系幼儿的交往方式主要是游戏。20PPT课件二、同伴关系的发展20PPT课件庞丽娟运用同伴提名法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1受欢迎型: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3被忽视型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2被拒绝型指多数同伴都不喜欢的儿童。4一般型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三、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一)同伴关系类型21PPT课件庞丽娟运用同伴提名法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1受欢迎型:3被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被忽视儿童的特征22PPT课件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被忽视儿童的特征22PPT课件(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一是:儿童对自己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二、教师和父母也会按儿童的身体相貌差异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行为特征性格特点和卫生习惯(3)认知能力智力、名字、年龄、1.内在因素(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23PPT课件(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1)家长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环境。(2)教师影响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可能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2.外在因素(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24PPT课件(1)家长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环境。(2)01
1.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022.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03
3.影响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044.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第三节师幼关系的发展一、师幼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25PPT课件011.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022.影响幼儿自我意二、师幼关系的类型A(一)西方分类皮恩特:积极的关系和有障碍的关系A(二)我国的分类姜勇: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26PPT课件二、师幼关系的类型A(一)西方分类A(二)我国的分类26PP(一)(二)(三)(四)(五)与幼儿平等的交谈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关爱幼儿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27PPT课件(一)(二)(三)(四)(五)与幼儿平等的交谈积极回应幼儿的第四节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发展包括性别概念、性别角色观、性别行为模式等方面。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早在婴儿期就已开始的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儿童的性别差异(一)身体动作的发展※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都先于男孩子。※男孩子出生时,有成熟的肌肉,比较大的心脏和肺,对痛的敏感性要低一些。※男孩子身体比较脆弱。自然流产的大多数是男性。男孩子易感染疾病。(二)认知发展男性擅长抽象思维、理解记忆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机械记忆(三)社会性和情绪发展1.兴趣:男孩,物体和事物;女孩,人。2.攻击行为:男孩比女孩多。女孩,谩骂。男孩,拳头和脚。3.合作: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合作性活动。4.女孩,找年龄小的,表示关心与帮助。男孩,找年龄大的,尝试参与大孩子的比赛。5.成人和儿童都倾向于与自己同性的人交往。28PPT课件第四节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发展包括性别概念、性别角色观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性别概念的发展:主要指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性别稳定性。(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即理解怎样才算得上一名男性或女性。(三)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儿童采取与性别相符合的倾向和行为表现。
29PPT课件29PPT课件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2~3岁)性别认同也叫性别同一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如,问幼儿“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稳定性的发展(3~4岁)性别的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如,问幼儿“你长大后能做妈妈嘛?”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6~7岁)。性别的恒常性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者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如,问幼儿“这个男孩的头发留长带上发卡,那他是男孩还是女孩?”30PPT课件(一)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2(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儿童3岁时,就形成了对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知道女孩应该玩洋娃娃,要穿的像女人一样,男孩则应该去玩卡车,扮演救火员等。到4、5岁时,他们知道了大部分有关成人职业的条条框框。学前儿童在划分这些性别行为时比较刻板,比如认为男人是一定不能换尿布的。5岁的儿童开始从心理意义理解不同性别的行为模式。总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抽象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也逐渐脱离表面性而趋向深刻化。知道自己的性别2-3岁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3-4岁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5-7岁31PPT课件(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
(三)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儿童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的形成使得儿童性别化的行为也得到发展。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了性别化的行为。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性别行为的发展(3-6岁)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32PPT课件(三)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儿童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的生物因素是构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础认知发展促进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对性别角色榜样的模仿和内化来自社会环境的强化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3PPT课件生物因素是构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础认知发展促进性别角色的社会四、21世纪性别概念的新发展——双性化双性化双性化教育34PPT课件四、21世纪性别概念的新发展——双性化双性化双性化教育34P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赵东群平顶山学院2016.12.0935PPT课件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赵东群平顶山学院1PPT课社会性概述: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性别角色36PPT课件社会性概述: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第一节: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体现为依恋。一、依恋的概述:(1)含义: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通过依恋行为表达依恋关系。依恋行为主要表现为微笑、哭啼、吮吸、抓握、依偎、跟随等。(2)特征:
※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如婴儿期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学前期更容易对同伴产生依恋。
※依恋的相互性。
※依恋行为的亲密性和积极性。
※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协调性。
※依恋双方能够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37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体现为依恋。3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二、依恋的发展过程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0-3个月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2)3-6个月,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3岁,特殊依恋。(4)3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期。开始与伙伴交往,表现出依恋对象以父母为中心的可调整型。38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二、依恋的发展过程4PPT课件
安全型紊乱型依恋第一节:亲子关系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39PPT课件第一节:亲子关系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PPT课件第二类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第一类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第三类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40PPT课件第二类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与父母重逢是会有一些紊乱、矛盾行为。有的在父母抱起她是,他还看着别的地方;有的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沮丧;还有的平静后突然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紊乱型依恋41PPT课件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与父母重逢是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
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在人格测验中,安全依恋的儿童其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42PPT课件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
大量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学前期往往被教师评定为具有高度的自尊、交往能力强、善于合作、受欢迎的孩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被评价为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的孩子;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和难相处的孩子。在夏令营活动中对11岁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具有更好的同伴关系和较好的社会技能。43PPT课件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大量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他们发起活动和游戏、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十分敏感,很受同伴欢迎。他们是好奇的、乐于学习、敢于探索。他们在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有良好的坚持性及挫折耐受能力。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较差。44PPT课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1LOREMIPSUM1.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权威性、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2.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者根据儿童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受幼儿气质特点的影响可以将幼儿划分为:难以教养型、易教养型、行动患慢型。3.家庭的因素:儿童的生存条件、孩子受重视的程度、家庭的氛围(二)影响依恋的因素45PPT课件1LOREMIPSUM1.教养方式:2.儿童的气质特点: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第一节:亲子关系46PPT课件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社会性发展情感认知第一节:亲A(一)民主/权威性B(二)专制性C(三)放任型第一节:亲子关系五、幼儿期的亲子关系47PPT课件A(一)民主/权威性B(二)专制性C(三)放任型第一节:亲子第二节: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性质含义:同伴指与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哈普特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分别是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主要体现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关系。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主要体现了同伴之间“平等——互惠”的关系,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交流的机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儿童从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予的。48PPT课件第二节: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14PPT课(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一是:儿童对自己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二、教师和父母也会按儿童的身体相貌差异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行为特征性格特点和卫生习惯(3)认知能力智力、名字、年龄、1.内在因素(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49PPT课件(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一)同伴关系的功能A1.发展社会能力A2.帮助建构自我A3.提供情感支持A4.提高认知能力50PPT课件一、同伴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A1.发展社会能力A2.帮助建构自二、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婴儿的同伴关系婴儿同伴交往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6-8个月至周岁以前,婴儿之间通常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笑一笑或抓抓同伴,而且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然而,单方面的社交是婴儿交往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成功地引发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就产生了婴儿之间的简单相互影响。51PPT课件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婴儿同伴交往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第二个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1岁1、2个月到1岁8、9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趋向,他们会注意同伴的行为,也能得到同伴的回应。如互相摸一模、笑一笑、推一推、去拿同一个玩具、想玩与同伴相同的玩具、相互给玩具、走到同伴面前又跑开、模仿同伴的动作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引起同伴的注意,并且由于观察或模仿同伴,婴儿之间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和接触,简单的社会交往由此而产生。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尚未产生合作一起玩的能力,也尚未体会到小伙伴一起玩的乐趣,需要成人的参与才能玩同一个玩具,而且玩的时间很短。
52PPT课件第二个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1岁1、2个月到1岁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两岁左右以后开始,在这个阶段婴儿之间出现了合作、互补或互惠的行为。例如,和同伴一起玩同一个玩具(如小皮球)、你跑我追、你躲我找、相互主动交换玩具和食物、轮流玩玩具等,并且能在成人的带领下一起做游戏、听故事、唱唱跳跳等。另外,和熟悉的同伴一起玩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不主动与陌生小朋友玩。53PPT课件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从两岁左右以后开始,二、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幼儿的同伴关系幼儿的交往方式主要是游戏。54PPT课件二、同伴关系的发展20PPT课件庞丽娟运用同伴提名法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1受欢迎型: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3被忽视型指那些被提名(包括正提名和负提名)很少的儿童。2被拒绝型指多数同伴都不喜欢的儿童。4一般型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他们在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最喜欢或最不喜欢)。三、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一)同伴关系类型55PPT课件庞丽娟运用同伴提名法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1受欢迎型:3被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被忽视儿童的特征56PPT课件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被忽视儿童的特征22PPT课件(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一是:儿童对自己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二、教师和父母也会按儿童的身体相貌差异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行为特征性格特点和卫生习惯(3)认知能力智力、名字、年龄、1.内在因素(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57PPT课件(1)身体吸引力身体外在吸引力在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反应和评价中(1)家长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环境。(2)教师影响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可能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2.外在因素(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58PPT课件(1)家长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环境。(2)01
1.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022.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03
3.影响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044.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第三节师幼关系的发展一、师幼关系与学前儿童发展59PPT课件011.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022.影响幼儿自我意二、师幼关系的类型A(一)西方分类皮恩特:积极的关系和有障碍的关系A(二)我国的分类姜勇: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60PPT课件二、师幼关系的类型A(一)西方分类A(二)我国的分类26PP(一)(二)(三)(四)(五)与幼儿平等的交谈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关爱幼儿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61PPT课件(一)(二)(三)(四)(五)与幼儿平等的交谈积极回应幼儿的第四节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发展包括性别概念、性别角色观、性别行为模式等方面。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早在婴儿期就已开始的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一、儿童的性别差异(一)身体动作的发展※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都先于男孩子。※男孩子出生时,有成熟的肌肉,比较大的心脏和肺,对痛的敏感性要低一些。※男孩子身体比较脆弱。自然流产的大多数是男性。男孩子易感染疾病。(二)认知发展男性擅长抽象思维、理解记忆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机械记忆(三)社会性和情绪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课题研究的学生参与计划
- 经理的时间管理技巧分享计划
- 酒店管理的企业文化
- 敬业行业话务员岗位展望
-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之声现象
- 酒店管理的利益最大化
- 物流行业仓储配送培训总结
- 汽车美容销售顾问销售总结报告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附答案(轻巧夺冠)
- 2024年税务师题库及答案【易错题】
- 德邦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项目诊疗
- 基于西门子S7-200型PLC的消防给水泵控制系统设计
- 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图
- 盈利能力分析外文翻译
- 不合格医疗器械报损清单
- 高中物理全套培优讲义
- 新一代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操作手册all
- 矿山环境保护ppt课件(完整版)
- 档案保护技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教材
- (高清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 聚氨酯基础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