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刻石介绍课件_第1页
汉代的刻石介绍课件_第2页
汉代的刻石介绍课件_第3页
汉代的刻石介绍课件_第4页
汉代的刻石介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的刻石一篆书刻石体系二隶书刻石体系一、汉代篆书刻石1.汉代篆书特点2.汉代的篆书刻石1.汉代篆书特点时代越晚,篆书受隶书的影响越大。隶书通行以后,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篆书里掺杂进隶书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小篆严格规范的字形就越来越来熟悉,因而出现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在东汉时期的篆书表现得最明显。汉印、镜铭、瓦当等物的篆书,有一些装饰性很强的美术字。2.汉代的篆书刻石群臣上醻刻石安汉里刻石新莽嘉量铭袁安碑祀三公碑嵩山三阙孔宙碑额,尹宙碑额韩仁铭额张迁碑额砖瓦陶文和金文《群臣上醻刻石》,道光年间出土于河北永平,是现存最早的汉代篆书刻石之一。“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书体为篆书,但隶的影响已很明显,尤其表现方折之笔较多,多字接近隶书,用笔出现提按,笔画粗细有变,结体大小不一,布行紧凑。

康有为评“朴茂雄深,得秦相笔意”。

安漢里刻石,又名鲁市东安汉里禺石、東安漢里畫像石題字。释文为:山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

刻石无纪年,民國廿年(1932)岀土于山東曲阜八寶山汉墓,現存曲阜孔廟。

据传此石共有左右两块,另一石刻有“河平三年八月(公元前26年)”,出土不久即亡佚,亦未见拓本传世。

按刻石文字书体观之,当为西汉至新莽之物。汉代篆书刻石流传至今相当稀少,此刻石虽寥寥十字,然字体硕大,结字、布局从容大度,线条圆通婉转中兼具细挺精劲,实属精品《新莽嘉量铭》使用标准小篆,不过其字的重心大大上移,形成挺拔而洒脱的字形,后世邓石如等人从此当获益良多。此刻产生于新莽时代,与常见的汉代铭文字体不同,大概是王莽有意标榜其复辟为正统之意。

"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沈,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亨传亿年。"袁安碑,明万历间(1573~1619)被人移置河南偃师县辛村(城南三十里)村东牛王庙用作供案。因字在下面,无人知为碑刻。1929年初,庙改为辛村小学。次年夏,一小孩仰卧石案下乘凉,发现石上刻有字迹,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行世。1938年以后又失落,1961年8月再次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现存河南省博物院。《袁安碑》,此碑与《袁敞碑》书法相似,袁安、袁敞为父子,故此二碑可能为一人所书。碑文均以篆书书写,这在汉碑中是少见的。结体比较宽博,表现一种雍容、端庄的气度,是汉篆刻石中的佳作。《祀三公山碑》,此碑书法独特,看上去非篆非隶,梁启超《碑帖跋》中说“以隶势作篆”最为恰当。此碑方峭劲拔的笔势,随势而构的字形空间,有行无列天然浑成的章法构成在整个汉代刻石中均别开生面,在历代书法上的地位相当崇高,对汉印的影响尤为突出。《嵩山三阙》包括少室石阙、太室石阙、开母庙石阙此《少室石阙铭》线条挺劲犀利,方折处皆环转,凝练端庄,落落大方。《孔宙碑额》,华美流丽,书刻俱精,继承了秦小篆上敛下纵的结字方法但更洒脱,垂脚露锋的写法反映出东汉晚期讲求华饰的书风。《尹宙碑额》“汉豫州从事尹公铭”走得更远,它的竖画的装饰更是走向了极致。《韩仁铭额》,书刻极精。笔致沉着痛快,刚柔相济。体势、章法变化自如,充分表达了汉人篆书的高度艺术水平。《张迁碑额》,共十二字,是汉篆中唯一全部以横扁势出之的篆书,气势沉雄,朴茂奇伟。方折斩钉截铁,撇捺柔情似水,起伏跌宕。布字随势而置,呼应生情,在短短的十二字中,藏露、曲直、大小、方圆、欹正、疏密、刚柔诸种矛盾在有意无意中汨汨流出。浑成、自然,是汉篆的典范之作。“苏解为”陶盖、永受嘉福瓦长安共厨灯、上林铜鉴、大好王洗海内皆臣、长乐未央、富贵昌砖富贵昌宜宫堂意气阳宜弟兄长相思勿相忘爵禄尊寿万年二、隶书刻石体系(汉隶)汉碑从汉简而来,但毕竟汉碑不同于汉简,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笔势,笔法、结字、章法等物质形式要素的发展、完备,都是形制窄小的汉简所难以完成的。分析汉碑的艺术风格时,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把握:形制、时代、地理、心态等。1碑是古代宫庙门前及墓地用测日景、拴牲口以及穿绳作辘轳引棺下葬的竖石。2碑者,悲也

《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其辘轳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兼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形制,可分为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碑座称“趺”,为长方形:有龟趺、方趺等。碑身则为长方形竖石,正面谓“阳”,刊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也用以刻写题名。碑首称“额”,用以刊刻标题,有半圆形,圭形和方形三种类型,四周多刻有螭龙、蟠螭雕饰。此外,“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晕者,乃墓碑施鹿卢之遗制1、时代汉代前期的刻石上的“隶变”的进程明显慢于简牍,因而前期的书法受篆书的影响较多。汉代开国之初需要休养生息,皇帝信奉道教,无为而治,西汉初期无刻石盛行之风。至新莽时期,墓葬渐讲豪华,墓室内有画像石装饰,石工技艺向精细方向发展,它是后汉产生洋洋大观的碑刻艺术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经过西汉采取的200多年的休养生息的经济政治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统治者采取了诸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文化措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东汉时期,佛教传人了中国,书法艺术此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画像石题字等大备,碑刻的数量多得难以估计。东汉早中期,碑刻隶书逐步进入成熟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东汉以后西北地区烽隧渐废置、汉简趋于衰微,隶变逐渐由简牍转移到碑石,这极大刺激了隶书的发展成熟。到桓、灵时期,奢侈好名与厚葬、重宗庙祭祀之风日盛,树碑刊石以歌功颂德的社会风气形成澎湃之势,既靡废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又增加了伪饰浮夸的风气,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无疑有碍,但却铸成了东汉时期蔚为大观的刻石体系,两汉的碑刻存世者约有400多种,其中的绝大部分为东汉特别是东汉中晚期所作。《五凤二年(前56年)刻石》也称《鲁孝王刻石》,金代出土于孔庙,现在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碑明显地吸收了简书率意而为的特征,它掺和篆隶,如羚羊挂角,不落形迹。全石十三字,分三行,章法布白尤为自然。清代方朔评:“字凡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岱而观傲崃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字在篆隶之间。”《扬量买山地记》,清道光时出土于四川巴州,1860年毁于大火。此刻书体古拙,如璞玉浑金,大小参差,散漫天成。在体势上介乎篆隶之间,但较少受同期汉简的影响,具有强烈的金石味。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其字法结构浑朴,波磔劲拔,意居篆隶之间,与《五凤二年刻石》不相上下。”地節二年□月,巴州民揚量買山,直錢千百,作業□,子孫永保其毋替

又名《昆地六人买山地记》、《大吉山买山地摩崖》等,隶书体,文字共五行,每行四字。东汉建初元年(76年)刻于浙江会稽跳山,俗称《跳山摩崖》。道光三年(一作六年)杜春生访得。与《三老忌日碑》同为浙江汉刻重宝,也是浙江现存最古之摩崖石刻,是东汉早期石刻文字中的精品之一。《禳盗刻石》1983年金乡出土,现存济宁博物馆。“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毋谏卖人”在体势上尚保留较多篆书遗意,但已打破以圆取势的篆书封闭结构,而变为方折外拓。刀笔简直,少装饰意味。《莱子侯刻石》又名《天凤刻石》。乾隆间出土于邹县,现在邹城博物馆。“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储子良(食)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此石刀石相契,涉笔成趣。虽有竖线界栏,但书体张力弥漫,毫无窘迫狭促之感。“始”、“食”、“等”、“封”等字还可明显看出受同期汉简的影响。清方朔评云:“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虽不能如孔庙《五凤二年刻石》高超浑古,要亦遥相辉映,为西汉隶书之佳品。”2、地域与形制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书家主体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自然的、人文的氛围的影响,使他的作品也打上这种地域文化的烙印。远处边陲的书者和处于儒教中心地带的书者其心态到行为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反映到书风上便是前者质朴率意,后者工整规矩。前者以《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裴岑纪功碑》为代表;后者以《曹全碑》、《礼器》、《乙瑛》、《史晨》为代表

。摩崖在无意中成就了一般碑志所难以具备的自由气势:一是凿打在半空中的石面上,线条无法做到细腻而有锋芒;二是字形可以大得没有限制,舒卷自如,开张跌宕。

《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137年),毫无雕饰、粗犷豪放。方朔评“文笔叙事简古,字在篆隶之间,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擒王俘众气象”《曹全碑》如罗绮婵娟,姿态绰约,丰韵天成。用笔以中锋为主,波磔分明,四周舒展,以横画为主笔,肥而特长,极意波发,借而平衡字势。短画含蓄有意味,点画在生动流美中不失端庄遒劲。转折之处方中寓圆,柔中有刚。整体风格秀而不媚,艳而不俗,纤而不弱,犹如行云流水,美女簪花,飘逸风流,是东汉隶书中书刻俱佳的杰作。没有刻工对书丹笔意字形的准确传达,就不会有《曹全碑》精妙绝伦的神采,而这种神采的传达是须臾不能离开平坦的石碑这个先决条件的。

3、心态使用一形制,同一地区,也会因书者心态的差别而致书风的不同。比如书者刻写碑的正文时,心态一般严谨,而书碑侧和碑阴时,心态较为放松,书写显得率意而变化更多。民间一些不太知名的书手所留下的大量题记透露出来的作者轻松稚朴的心态,而大学者蔡邕为立文字书写规范的《熹平石经》则又在出规入矩上走得更远甚至走向呆板、拘谨。《熹平石经》的产生,据传是大学者蔡邕针对当时“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的情况奏请皇帝准诏硕儒正定六经文字而做的一件大善事。石经完成后,前来观摩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以致书法被后世认为是汉代写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两汉书法的总结”(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曲阜九龙山王陵塞石刑徒砖武氏祠画像题记补充、汉碑的类型传世汉碑数量庞大,风格类型多样,被称为“一碑一奇,莫有同者”。朱彝尊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是也。一种流丽:《韩敕》、《曹全》、《史晨》、《乙瑛》、《张迁》诸碑是也。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是也。”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汉碑分雄古、浑劲、方整三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则将汉碑分为:“骏爽,疏宕,高深,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此外,还有学者依据制作目的将汉碑分为五类:歌颂神冥灵验者,有神碑,神庙石阙;记述祖庙祭祀与修造者的庙碑;歌颂个人德行者,有德政碑、墓碑、墓门石阙;纪念土木工程完工者,有竣功纪念碑。其它,有画像题字,墓记,买冢记,石经等。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分为以下四类:1、方拙朴茂,峻折凌厉。2、典雅凝整,法度森严。3、奇古浑朴,诡谲多变。4、圆笔大字,气势雄浑。1、方拙朴茂,峻折凌厉。

这类汉碑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等。这派汉碑在图式上尚保持着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强一路的作品,它们没有同期大多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简真,尤见刀意。从隶变渊源来看,这类碑刻受简帛书法的影响极少,而是直接从西汉石刻嬗变而来,所不同的是,西汉石刻由于未脱篆意,线条追求圆厚,而这类作品则以刀掩笔,呈现出方拙峻厉的意态。衡方碑汉代隶书。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鲜于璜碑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现在天津博物馆。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2、典雅凝整,法度森严。代表性汉碑有《礼器》、《史晨》、《乙瑛》、《华山庙碑》、《娄寿碑》、《张景碑》、《建宁残碑》、《朝侯小子残碑》、《孔宙碑》、《尹宙碑》、《韩仁铭》、《孔彪碑》、《曹全碑》,这一类碑刻纵逸飞动、笔势开张,左右分驰,极尽其势,“虽规短整齐,一笔不苟,而姿媚却自横溢”,此类汉碑直接由简帛书法演化而来,在笔法上充分吸取了汉简的灵动韵致,刀不掩笔,注重笔墨书写意味的传达,礼器碑和尹宙碑甘谷汉简和孔宙碑、曹全碑3、奇古浑朴,诡谲多变:这类碑刻有《夏承碑》、《祀三公山碑》、《鲁峻碑》。此派汉碑气格高古,带篆籀遗意,隶变程度不高,具有强烈的复古倾向。与一般汉碑在书体,笔法方面差别很大。在笔法上,这类碑刻崇尚圆笔,极意波发,“凡勒笔、磔笔、擢笔,挑起处极丰肥。”这类碑刻由于追篆籀笔意,存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因而在汉碑中处于非主流地位,影响很小,存数也不多。不过,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