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1北宋前期书法
1宋太宗的贡献2趋时贵书3尚意书风的准备4尚意书风概况赵宋王朝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富有变革精神的时代。哲学思想方面,理学分宗立派,十分活跃;文学上,宋词取代了唐诗的主导地位;绘画中,文人画日趋成熟、形成影响深远的主流;而书法艺术,则出现了与唐代的尚法书风形成鲜明对比的尚意书风。北宋初,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开始注重艺文复兴,书法有振兴之势。但总的来说,北宋初期的书法主要为晚唐、五代的余绪,随后则刮起一股“趋时贵书”的风气,对书坛产生了消极影响。此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勇于创新探索的蔡襄等人,竭力运用理论武器,做出振聋发聩的呼吁,为书法的发展消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障碍,致使书坛风气为之一变。一股“尚意”书风从此拉开了帷幕一、宋太宗对书法的三个贡献设立翰林御书院,招揽善书之士。整理文字,命徐铉审定《说文解字》,刊行全国,以正天下字学。整理官家藏法书,命王著刊《淳化阁帖》,拓本分赐群臣。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宝宅帖》、《土母帖》等传世,受杨凝式影响颇深。黄庭坚评:“李西台出群拔萃,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苏轼评:“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
三、宋初尚意书风的酝酿和准备1、欧阳修的书法艺术2、蔡襄的书法艺术3、蔡京及其书法欧阳修的书法艺术(一)生平(二)书法理论(三)书法创作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故事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他早年就对书法颇有兴趣,虽因正事所缠,在书法上用力较少,但对书法之理却了然于心,并以振兴书学为己任。“余尝与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甚于今。”这充分表现了一位文坛领袖的时代责任感。1)书品和人品并重的思想(注重人格操守)“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2)反对陈法,主张各因其性、自出新意的书学思想(变法求新)。“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3)“学书为乐”的思想(尚意)。欧阳修书学思想的意义对整个北宋书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同时代的蔡襄、苏舜元、苏舜钦、石延年,还是稍后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宋人学书变法求新、注重人格操守、“尚意”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都与欧阳修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书法作品1、《集古录》2、《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3、《灼艾帖》《集古录》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集古录》保存了一些名碑的历史故实和书家的艺术资料,开启了以碑证史和以碑纠史的先河。南宋赵明诚与李清照,根据自己搜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的《金石录》,其体例就是仿照《集古录》。《集古录跋尾》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东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苏轼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作品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分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蔡襄的书法艺术(一)生平(二)书法特色(三)大家评说(四)书法作品(五)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生平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1030年进士,先后担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传于后世的文名虽远不及欧阳修,在当时也是文坛高手。名家评说苏东坡:“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黄庭坚:“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沈括:“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黄庭坚:”时有闺房态度。”米芾:“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多饰名花。”书法作品1、《自书诗卷》2、《扈从帖》3、《澄心堂纸尺犊》4、《持书帖》5、《万安桥记》6、飞草书《陶生帖》《扈从帖》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21.4厘米。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蔡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笔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澄心堂纸》行书
传世墨迹中追踪晋唐的代表作。“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精致的纸质,配上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持书帖》行楷《持书帖》此帖是蔡襄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系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钤有“知颐印记”、“颐”,安岐诸朱文印记。此作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充分体现端庄规矩,且恬淡婉美的韵致。飞草书<陶生帖>沈括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苏东坡:”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飞草书《陶生帖》起笔谨严,字字分明,继而波澜迭起,笔势更为顺畅。在爽意自如之处,字与字连绵不断,点与画的动荡愈发流露出书家的情性之美。整体一气呵成,潇洒劲逸。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首先,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书法追求方向,也反映了这种追求所达到的基本水平。在蔡襄生活的周围和他前后一个时期,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书家,他们形成一个群体,成为蔡襄书法联系最为密切的时代背景。蔡襄的书法风格、书学思想,与他们构成互为因果的一个整体。为宋代书坛树立了一面复古盛唐的旗帜,对尚意书风的正常发展做了重要准备。不单纯偏爱唐人的某些流媚之作,而能够把唐人书法置于历史的长河深入地考察,并比较准确地捕捉到唐人在“守法”与“抒情”的两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体察代表盛唐之音的颜筋柳骨以及丰富多彩的唐代书风。发掘并弘扬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宋代颜真卿崇高的书史地位.蔡襄对颜书极为推重,在整体风格上,则深得颜书雍容大度的朴茂之美.三、“尚意”书风的内涵1、表现哲理2、表现渊博的学识(书卷气)3、表现人品性情4、表现个人意趣1、表现哲理书法跟诗、文、绘画一样,其首要任务在于要表现或宣传某种哲理。书法不能象文章那样直接解说,也不能象诗词那样运用比兴手法,只能根据自己的特性而采取表现的方式。书法艺术的一点一画富有朦胧美的特点,最适于体现道之“恍惚”,因而就成了寓“道”、传“道”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范畴。宋代理学家认为“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万物以寓其意,无论在多么微小的事物之中,它的完整性都不会受到破坏。就此而言,书法似乎比诗文、绘画更适于传“道”之意,因为书法作品不仅篇章字幅自成整体,甚至一句一字、一笔一画都被视为一个完整的造型单元,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2、表现渊博的学识(书卷气)书卷气,就要求书者是一个”饱学之士”.宋代的著名书家大都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或画家。苏东坡政治上是极有抱负的,是文人画理论的首创者。而其诗词文章开一代风气,其画作、特别是画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黄山谷诗文对后世影响甚大,被奉为江西诗派的鼻祖,且喜参禅悟道,从中探寻人生哲学与绘画的奥秘;米芾为文奇丽险峭,别有意趣,学识渊博,精于鉴赏,与其子共同开创的米氏云山,至今仍为山水画者研究和师法。3、表现人品性情一是论书兼论人品,要求书家加强人品修养。欧阳修从“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远”。二是力戒俗气,不为俗人:黄庭坚:“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米芾喜穿唐衣,爱洁成癖,书法上别具一格,也可视为避俗而趋雅的一种表现。4、表现个人意趣苏轼标榜“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宣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苏东坡从其“游于物外”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书法“妙在笔画之外”,慨叹“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二)“尚意”书风形成的原因1、历史渊源(历史的继承性)2、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3、时代因素
4、书法家自身的才学与革新思想1、历史渊源(历史的继承性)汉代时扬雄提出“书,心画也”,影响后世。许慎提出了“书者,如也”的美学命题。晋人的“尚韵”与宋人的“尚意”实质上都是强调内在精神第一,外在形式次之。怀素、张旭的创作,体现出的是浪漫主义精神,乘兴而发,表现自我;张怀瓘的《书断》中提出“风神骨气”的审美理想,是以韵味为主的“风神”与以力度为主的“骨气”的结合。2、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过渡到隶书.至魏晋时期,草、行、楷等各种字体兼备,字体的发展基本完毕。此后,书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书法风格的演变。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兴起,政局动乱,士大夫们追求恬淡自然、超逸潇散的审美情趣,于是在书法上表现为“尚韵”之风,到了唐代,书家在崇拜魏晋风流的同时,也另谋出路,书法经过初唐四杰到晚唐的颜真卿、柳公权,才算是彻底完成了楷书的成熟过程,形成了唐朝“尚法”书风,进入了法度森严的阶段.楷书的创作也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阶段.书法艺术的本身自有它自身的规律,前代的遗绪是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离异的倾向也随之而萌生。前代生机未尽,必然因循相继,但愈是己达极处,则离异的趋势则将不期而然。唐书之法已称完备,前路已极,走向反面另求别图的趋势已必不可免,向法度之外的探索追求便成宋代书法艺术的趋势。3、时代因素1)社会背景2)教育和印刷的兴盛3)统治阶级对书法的重视4)宋初书法的衰退呼吁革新5)禅宗的影响6)诗歌和绘画对书法的影响4、书法家自身的才学与革新思想
1)独特的创新思维欧阳修:“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余晚知其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黄庭坚:以势取胜,突出不和谐因素,以狂猛不羁的个性情趣—追求新奇险绝.米芾:主张“学书须得趣”,用笔灵动,八面出锋,有“刷”的意趣。2)渊博的学识3)对书法的执着和刻苦
苏东坡重视书法基本功的训练,认为书法创作必须从苦练多写走向超越;黄庭坚即使贫困潦倒,依然不忘“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隔离机(卡)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 遵义师范学院《中国通史古代》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2025届小升初复习数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 赣南医学院《空间构成与表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城乡规划设计基础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峡大学《流行音乐配器法(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民航服务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药理学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盐城师范学院《口述史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延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校际联合检测试题(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 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01
- 2024年德州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订单与合同管理制度
- 【MOOC期末】《英美文学里的生态》(北京林业大学)期末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外科患者疼痛护理与管理
-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专题培训
- 2024年六西格玛黄带认证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儿童牙齿分龄护理方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年级(下)期中英语试卷
- DB43T 2558-2023 城镇低效用地识别技术指南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