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998年文科第23题)辨析: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答案要点](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2004年第31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2)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2005年34题)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答案要点](D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宜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范畴(1996年理科第23题)辨析题: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答案要点](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2)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联系。四、关于矛盾问题的学说(1993年理科第33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运用对立统一的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答案要点](1)对立统一的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依赖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2)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赖、同一的一面。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极力封锁、扼杀社会主义的同时,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了一些东西,用以缓和自身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继承、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3)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胆地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反映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1994年文科第27题)论述题: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2)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4)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2000文科第33题)论述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3)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4)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1997年文科第27题)论述题: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1)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3)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2008年34题)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J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儿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答案要点](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分)(注: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3分)(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耍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4分)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02年理科第31题)对于右图, w*-***X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sX[答案要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1998年理科第27题)论述题: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答案要点](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2)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996年文科第27题)论述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念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答案要点](1)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2)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3)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甫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2002年文理科第36题)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I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臼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20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题: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时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答案要点](1)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2)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0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题: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2003年第34题)分析题: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呆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四、认识的辩证运动(1987年文科试题)在逻辑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答案要点](1)逻辑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和从理论到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从抽象到具体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逻辑中介的作用,而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2)从理论到实践是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是认识第一次飞跃到第二次飞跃的发展。(1992年文科第30题)辨析题: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答案要点](1)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揭示思维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2)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它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二者是不能混同的。(1989年理科第39题)试述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及其对自然科学的意义。[答案要点](1)认识发展过程包括: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在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经过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认识到实践,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一次意义更重大的飞跃。只有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更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规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3)自然科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验、观察和搜集材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整理材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性,并抽象上升为理论。如此不断反复进行,以验证、丰富、发展自然科学。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1989年文科第38题)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的不断反更和无限发展的原理,说明时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答案要点](1)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而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没有终结的,反映这个过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无限发展过程。(3)认识的辩证运动,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认识如果脱离了实践发展的一定具体历史阶段,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4)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再到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都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我们党在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远未完结,仍然需要随着今后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1991年文科第35题)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2)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第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第三,实践——认识一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第四,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3)上述原理是我们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1994年理科第23题)辨析题: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答案要点](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了有限的界限必会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从而趋于无限。(2)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2004年第34题)分析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时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1997年理科第23题)辨析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案要点](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1996年理科第29题)材料题: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材料2: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J——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请回答:(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3)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答案要点](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定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1999年理科第33)论述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1987年文理科试题)论述题:结合科学认识史实例,论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1)实践标准是绝对的、确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2)实践标准乂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因为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都行相对性,它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3)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真理终将被证实,谬误终将被驳倒,这又是绝对的。(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紧密联系的,承认实践标准是绝对和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把知识绝对化,阻碍科学的发展。(2001年文理科第34题)论述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的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1•通过进行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1993年文科第29题)论述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认识论上阐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2)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就是从这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践是二者一致的共同的现实基础。(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求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原先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起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观念,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007年34题)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答案要点](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七、辩证思维方法1.(2006年34题)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标准答案](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1.(2001年文理科第31题)辨析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答案要点](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二、社会的观念结构(1990年文科第35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论述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性。[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有其历史继承性。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指导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预见未来,而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则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这一斗争在现阶段突出表现为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尖锐对立。(3)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其国际的和国内的根源,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其实质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取消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容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我国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以及二十多年改革的成果就会丧失殆尽。(4)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长期坚持下去,大力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意识形态各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和舆论阵地,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1992年理科第34题)论述题: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意义。[答案耍点](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它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为先进阶级服务的。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是为腐朽制度和没落阶级服务的,因而起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先进的社会意识要在同落后的社会意识的长期斗争中,为广大革命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3)当今世界,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它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4)意识形态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防止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侵袭的需要;是反对国家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挫败他们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1998年文科第27题)论述题: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析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两对密切相关的范畴,但不是完全对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那种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的臼发论;在实践上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十分错误的和有害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重要原因之一。(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2003年第31题)试辨析: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答案要点](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1994年理科第27题)论述题: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1)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和深度。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挺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1995年理科第26题)论述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答案要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3)在我国,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996年文科第23题)辨析题:”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案要点](1)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2)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二、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1993年文科第26题)辨析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答案要点](1)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二(2)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1993年理科第29题)辨析题: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答案要点](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1995年文科第27题)论述题: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2)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们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3)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1997年文科第23题)辨析题: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答案要点](1)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用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更性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2)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2000年文科第30题)辨析题: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答案要点(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1997年理科第29题)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厂打工合同范例
- 聚合物合成课程设计
- 新车分期租赁合同范例
- 定制窗户配件合同范例
- 全科医学导论模拟习题(含参考答案)
- 农村水源地租赁合同范例
- 保姆雇佣合同范例
- 电车电池质保合同范例
- 2025年西双版纳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系统
- 果园管护合同范例
- 学校食堂应对临时增员的预案
- 康复治疗技术历年真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北京邮电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毕业答辩基于4P理论研究ZARA快时尚品牌在国内的研究策略李丹
- 汉字文化解密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医生给病人免责协议书(2篇)
- 沪科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预测卷(二)(含答案)
- 第二章 田径-短跑途中跑技术 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空运陆运操作岗位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国企)2024年
- 《元旦新气象梦想再起航》主题班会
- 2024-2030年中国集中供热行业供需平衡与投资运行模式规划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