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4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1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同学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同学思索,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须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同学经受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同学通过观测、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同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进展空间观念。

4、培育同学初步的实践技能,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控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须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同学动手操作,老师巡察。

3、沟通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运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认真观测,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伙伴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测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留意听清晰,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同学说一句嘉奖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测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同学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老师巡察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同学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同学说出答案。

师:到底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2〕老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同学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同学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伙伴们,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项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那么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肯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培育同学的表达技能和规律推理技能。

3、通过活动,激发同学思维的敏捷性与求知欲,援助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立场和合作沟通的技能,以及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同学初步体验有些事项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项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肯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项。

活动预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进行竞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断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末它们决断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断。〔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究竟是谁去呀,看法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知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预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同学〕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知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兴奋了,由于它可以去观看竞赛。〔猜对的同学很兴奋〕

师:假如再抛一次,肯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肯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同学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兴奋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觉了什么小奥秘?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竞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得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章:〔略〕

师:〔拍手示意同学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状况?

师:同学们观测得真认真,通过游戏我们发觉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同学在观测、抛掷、猜想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开展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快乐,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情愿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同学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全神贯注,饶有爱好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开展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同学鼓掌,没猜中的有点绝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同学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预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章: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状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末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沟通。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知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状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状况

〔2〕老师幻灯出示表,依据组长汇报状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缘由呢?

〔由于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调皮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同学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同学摸得积极,猜得兴奋,较好地体会到了事项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聪慧老人给小伙伴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慧,由于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肯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事,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伙伴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情愿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老师留意观测同学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许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肯定是黄球。

假如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肯定是白球〕假如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肯定是红球〕

〔板书:肯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项可能发生,有的事项不可能发生,有的事项肯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同学在动脑思索中体验到事项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沟通感情,调整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伙伴们喜爱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伙伴调皮、机智狗和笑笑也来参与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沟通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伙伴最聪慧不通过试验也能判断正确吗?调皮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肯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智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肯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智。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留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智。预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肯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舞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实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同学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整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慧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慧的小伙伴,你觉得什么事情肯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知老师。

同学说,老师留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日我们一起讨论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快乐吗?小伙伴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状况进行坚固地加深,同学对生活中的确定事项和不确定事项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控用数学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事项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3

一、情境引入

1、今日是我们的一位好伙伴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调皮)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调皮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预备活动

(1)今日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调皮是10月诞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诞生的?

(2)你是10月份诞生的,那你知道你诞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同学说:你是几月诞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诞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方法知道?

同学汇报。鼓舞同学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受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留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依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伙伴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日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特别仔细。

3、观测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测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觉了什么呢?

(2)师:谁情愿和老师做伙伴?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争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依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想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肯定是精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同学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同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数学学习的爱好;在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进展数学思索。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预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美丽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仔细啊!〔出示主题图〕桌面上有许多物品,认真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伙伴。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评:老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同学感爱好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同学感到亲切、有趣。在观测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老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伙伴。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同学主动参加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究竟新伙伴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日要认识的新伙伴――角。〔电脑出现〕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出现〕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出现〕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认真观测: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同学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老师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让同学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认真观测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同学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测角、画角使同学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沟通〕〔3〕看到小伙伴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加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同学观测并找出其中的角〕〔4〕小结:生活中藏着许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觉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老师让同学找身边的角,再让同学观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同学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到处有角,同学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沟通,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慧,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老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同学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沟通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老师了解到同学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控状况,同学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的体验,培育了同学的探究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同学做的活动角,渐渐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改变?〔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改变?〔变得更大了〕渐渐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改变了?〔变小了〕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周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同学涌现争辩〕到底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方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示: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沟通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同学回答,老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同学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同学明确角在哪里,再认真观测,说明角的大小改变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沟通〕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末环节,老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同学看到,由于角的大小改变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三、全课小结。〔略〕

总评: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奇妙引出新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由自己去发觉的。由于这种发觉,理解最深,也最简单掌控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开头老师有意识地设计同学认识的图形,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从中让同学自己找出所要学习的新伙伴――角。老师奇妙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并用红线画上角,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援助同学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动画效果,演示物、形的分别,既贴近实际有符合学校生的思维特点,能援助同学建立起角的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着重动手操作,实施合作沟通,经受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同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学习数学。老师重视操作活动,让同学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同学数学活动的阅历,老师组织汇报沟通,给同学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同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发觉,并在沟通的过程中加强认识技能,提高认识水平。2、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要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同学实际,如让同学找生活中的角,观测各种建筑物、桥梁、路标、金字塔中的角,让同学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老师充分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随时引导同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指甲剪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改变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老师还让同学找出一些角的大小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课堂气分活跃,同学找到的实例超出了老师的估量范围,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5

具体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同学的动手操作,同学掌控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育同学观测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并能较娴熟地进行计算.

3.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控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同学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老师预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预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留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却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那么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假如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当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老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老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假如有百位呢?〔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列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同学填〕

〔5〕请同学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争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老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留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当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例如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列图所示〕

〔1〕请同学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当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老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同学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同学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同学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留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却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同学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索: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当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争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那么.〔在原法那么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径直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日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那么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当留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育同学动手操作技能.

激发同学对知识的新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控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预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老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伙伴由于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那位小伙伴在大家的援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老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究竟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解并描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究竟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同学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老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同学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老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同学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老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同学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同学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老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约介绍构造.

②老师介绍运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运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测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老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详细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同学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同学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预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同学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同学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索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假如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肯定相等吗?

引导同学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肯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肯定相等.

〔2〕同学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老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肯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由于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肯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肯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进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示同学留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留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详细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约实际问题。

2.使同学经受解决简约实际问题的'过程,进展初步的观测、比较、操作技能和有条理地表达技能。

3.使同学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光十色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伙伴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同学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假如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知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觉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测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约吗?【评析:在同学掌控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援助同学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同学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同学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同学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同学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盈对倍的认识,掌控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列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假如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沟通: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假如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沟通: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假如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悄悄地圈一圈,再告知我答案。

沟通: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假如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沟通:孩子们,黄花一贯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同学认知的冲突,让同学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同学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沟通沟通自己的方法。

请同学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觉了一个古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详细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假如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同学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同学观测和思索: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同学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觉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假如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假如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觉规律,总结阅历。留意,在书写结果时,由于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肯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情愿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改变: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索:大胆地想像一下,假如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改变?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同学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同学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具体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详细界定,以使同学建立更清楚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环节把握得更加精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同学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同学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同学在冲突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同学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同学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测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测各种物体,援助同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外形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预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同学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伙伴,毛毛,调皮,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出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调皮说:“我发觉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兴奋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伙伴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由于观测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需要全面观测这个物体,学会观测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测物体吧。〔板书课题:观测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外形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认真观测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伙伴,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伙伴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伙伴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伙伴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测角度不同

那大家认真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伙伴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转变观测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测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测同一个玩具,告知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索: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察,指导同学观测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测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知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测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测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觉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测的角度不同,观测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争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迷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测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进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察,然后集体订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测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观测、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技能;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技能,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阅历。

3.使同学积极参与操作、估量、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班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同学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同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非常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同学在认识分米时,必定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简单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同学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同学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日带来一个美丽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同学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同学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预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量得对不对。

③拿出彩纸条,估量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量得最精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同学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同学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同学又一次感知长度,培育了估量技能。]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精确,该怎么办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同学齐读。

③在我们四周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相互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聪慧屋,里面有许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同学独立测量。

汇报沟通。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量,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伙伴独立选择,在沟通时先让同学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沟通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日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伙伴,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用字母表示分别是〔〕、〔〕、〔〕、〔〕。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2、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分米

〔〕厘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一根黄瓜长2〔〕

一支粉笔长8〔〕一本数学书厚8〔〕

一张课桌高7〔〕一幢大楼高20〔〕

教室门高2〔〕一支铅笔长约2〔〕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控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育同学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育同学初步的观测技能。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控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指名同学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当留意什么呢?〔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老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老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同学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同学仿照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表达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同学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末的计算结果。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受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娴熟掌控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依据详细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约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过程中,进一步进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点:

娴熟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阅历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同学已掌控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全都的,所以针对这一状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纳“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爱好——自主发觉、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沟通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日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兴奋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兴奋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慧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觉同学们背诵的都特别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娴熟,下去肯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肯定要背熟呢?由于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日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想:〔〕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觉,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认真观测“欢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觉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伙伴都在做什么?〔引导同学观测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沟通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同学自由发言,老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例如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同学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争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同学说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同学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同学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同学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同学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觉: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当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同学仔细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老师均要予以确定和鼓舞。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援助同学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同学通过观测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末一题是使同学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育同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沟通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盼望大家在以后多观测,多思索,其实很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答:平均每行挂8面。

学校二班级数学教案12

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教学内容:P48—49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控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使同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约的实际问题。

3、培育同学迁移类推技能,规律思维技能和语言表达技能,培育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控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同学观测、小组合作沟通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同学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突破重点。

教学预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指名口算,并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