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诗歌鉴赏一、关于诗歌鉴赏的考察点1.诗歌鉴赏的考点重要有四个。一是鉴赏作品形象(意象);二是鉴赏诗歌语言;三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四是评价思想内容(有何积极意义,有何启示作用,有何局限性等)。2.诗歌鉴赏题一般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偏重于知识和理解层面的考察,即规定考生就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等提取诗歌中的信息,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它的答案具有“惟一性”。二是偏重于能力考察,常规定考生就诗歌中涉及的某一方面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答题规定呈开放性,答案丰富多彩。二、古典诗歌鉴赏“三部曲”1.准确解读诗歌内容(1)要理解诗句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现象。如“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最喜小儿无赖(调皮)”;“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均为使动用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绿”均为形容词作名词,“红”指海棠花,“绿”指海棠叶)。(2)善于调整诗句句式。由于古诗在押韵、平仄、对仗上规定严格,有时为了营造一种特殊的意境,常用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倒置,理解时应调整为正常语序。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例一语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例二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例三则为“随金鼓晓战,抱玉鞍宵眠”。(3)对的理解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我们现在读来经常误解。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枚《泊秦淮》)例一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上了松树和柏树,而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而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梧桐。例二“下马”、“在船”互补,意为主客二人都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三第一句实为烟和月共同笼罩着水和沙。由上可见,互文的特点就是前后文互相呼应、补充,即错举成文。例:阅读宋代王安石的《浪淘沙令》,完毕①—②题伊吕两衰翁, 汤武偶相逢,历遍穷通。 风虎云龙。一为钓叟一耕佣。 兴王只在谈笑中。若使当时身不遇, 直至如今千载后,老了英雄。 谁与争功![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正推行变法。①对这首词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历遍穷通”,这里指“伊吕”二人学识广博精深,阅历丰富、成熟老到。B.“老了英雄”,这里是说伊尹和吕尚在衰老之时才称雄天下。C.“兴王”,是使一统天下的大业兴旺发展的意思。D.“谁与争功”,这里是说伊尹、吕尚功盖后世,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比得上。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之作,王安石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感慨极深。B.王荆公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之故事,希冀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C.诗人幻想古代的两位明君有机遇“偶相逢,风虎云龙”,借以鼓舞自己的士气。D.用人应重德才,伊尹、吕尚出身卑微而得重用的掌故,于今仍有借鉴的价值。[解说]参照注解,翻译如下:伊尹、吕尚这两个老头,阅历丰富成熟老到。一个是钓鱼的,一个是耕田的佣夫。假如他们没有机会遇上商汤和周武王,他们的学识,一生都荒废了。偶尔遇上汤王、武王,他们立即就像风中的老虎云中的龙。在谈笑间兴起了王业,直到现在甚至千年以后,也没有人能和他们相比。抓住典故的特点,再联系王安石的处境,则是王安石希望国君支持他,使他可以成就像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①B意思译错了。②C应为“用伊尹、吕尚遇上明君的事”,委婉地表达自己也希望遇上明君。(4)读懂诗歌题目、时间、地点和人物读懂原诗,是诗词阅读中的核心,由于一切的变化,都需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按照题目,进行合抱负象,把时间、地点、人物添加进去,把原诗分解成小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或散文。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毕①—②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①对这首诗有关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晨起”句中的“铎”的意思是大铃,“征铎”的意思是催促出发的驿站铃声。B.“枳花”句中的“枳”的意思是枳壳树,“明驿墙”的意思是耀眼地开在驿墙边。C.“因思”句中的“杜陵”是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这里代指长安。D.“凫雁”句中的“凫”的意思是野鹅,“回塘”的意思是回到池塘。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概述启程的时间和当时的情绪,颈联描写清晨行路所见的景物,以自然景物点明节令。B.颔联重在说明出行之早和“悲故乡”的因素,在刻画“早行”景色上很有独到之处,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山村的图画。C.尾联追叙早起赶路,脑中残存的梦境印象,与首联“悲故乡”相呼应。D.全诗结构严谨,每联所写的内容都有不同,但又都切合着“商山”这一主题。[解说]按照上边的说明,通过添加,译成小的记叙文。上午在商山行走上午起来,客店的木铃声催促旅客出发,出门在外的我思念故乡。月亮刚照到茅店上,鸡就发出了鸣声,人踏在满是霜的板桥上(留下了许多脚印)。山路上落满了槲树的叶子,枳花使驿店的墙都有些明亮。于是我想起了杜陵(即前边的故乡),凫雁在曲折(回,曲曲折折之意)的池塘上跑来跑去。可以看出:秋天,一个远行人在商山思念故乡长安。①选D,②D,描写的景物都是上午。(5)理解关键字词例1.望夫山(唐·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山》一诗中的“望”字用得朴素、自然、意味深远。请就此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对少妇不幸的同情构成了全诗的主调。[解说]运用合抱负象,加人物、事件译出如下:(将士)誓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多穿貂锦的将士死在胡人的土地上。可怜啊,(他们)在无定河边变成白骨,可是(他们的妻子)在春夜做着团圆的梦。本诗3、4句中的“可怜”与“犹是”形成呼应,达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请就此作简要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懂注释,理解典故例1.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复杂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毕①—②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孙郎:指三国时期的孙权,他曾“亲乘马,射虎,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冯唐:西汉文帝时的大臣,当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守边有方,功绩显著,因报功不实而获罪削职。冯唐为魏尚鸣不平,文帝“令冯唐持节救魏尚,复认为云中守。”①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况,企盼有朝一日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数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②对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借描写出猎来抒写报国热情,场面描写威武雄壮。围猎气氛渲染浓烈,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都是豪放词的杰出之作。B.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两首词都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并分别具体刻画了孙权出猎和周瑜破敌的英雄形象。C.在内容的描写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爱国热情,同时在不同限度上都流露出失意情绪。D.在结构安排上,两首词也有相似之处,上阕或叙事,或写景,下阕或叙情,或怀古,但都能做到熔铸自然,辉映生色。[解说]这首宋词翻译如下:我(苏轼)姑且发一下少年的疯狂劲,左手拉着大黄狗,右手高举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裘的战士,上千骑兵越过了前边的小山冈。替(我)去喊一下满城的百姓,使随我打猎。我要亲自射虎,学孙权。喝酒喝到了兴头,畅开胸膛说真心话,两鬓的头发白了,又有什么关系?(我盼望着)持符节来云中县的使者,什么时候冯唐会来呢?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把弓箭拉得像满月同样,望着西北,射那天狼星(辽和西夏)。对于典故“冯唐”应仔细琢磨:作者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从原文看,作者自比守边有方的魏尚。①C,②B(只是运用典故,并未描绘)。2.多角度鉴赏诗歌(1)了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对比手法对比也叫比较,也叫对照。对比规定是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规定字数相等。不规定押韵,只规定意义相反。映衬又叫烘托、烘托,可分为正衬、反衬、旁衬,它的重要特点是:两个事件之中,有侧重,用甲事物来表现乙事物,两个事物不是平行并列的。区别下面的例子,分清对比和烘托。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对人民像春风,融冰化雪;对敌人像严冬,冷酷无情。③地主不劳动,仓里堆满粮;农民流血汗,饿得皮包骨。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⑤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钢笔的“沙沙”声。⑥山顶上很幽静,只有小天鹅在踱步。⑦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A.对比_________ B.烘托_________C.正衬_________ D.反衬_________[解说]①②③内容上都构成了相反或相对,应为对比。④⑤⑥⑦内容上有所侧重,为烘托。对比和烘托区别的核心是:对比的两项无侧重,是平行关系;烘托的两项有侧重,是强调关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对比,而不是烘托。关于烘托的几种类型①以乐景抒哀情(以唐诗人贾志诗为例)“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红色)历乱李花(白色)香。”(这两句以生机盎然的春色反衬下文无法消除的深仇苦恨)东风不为(把)愁吹去,春日偏能惹怅长。(不说自己愁绪难消,却怨东风冷漠无情)②以哀景抒乐情(以唐诗人杜甫诗句为例)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好转)。(面对瑟瑟“秋风”与“落日”,却说自己的病情将要好转)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看重老马,不是为了让它跑“长途”,而是看重其“老马识途”的智慧)③以乐景抒乐情(以唐诗人孟郊诗为例)昔日龌龊局限性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春花”,把诗人科举取胜的狂喜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④以哀景抒哀情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百花尽”、“莺乱啼”,哀景抒尽作者之哀情)了解烘托这一表现手法之后。我们还应略知中国古典诗歌的歌咏主题:游子、思妇(夫)、思乡、游宦、旷怨、田园、山水、隐逸、咏怀、咏史、感遇、即事、从军、边塞、悯农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2)鉴赏诗歌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历来以凝练、含蓄、表意丰厚见长。请看下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三位诗人咏叹了同一对象“夕阳”。但表达的情感却大相径庭:李——“悲凉痛惜”;朱——“旷达自安”;叶——“喜悦豪迈”。何以如此?语言的作用显而易见。李商隐先以“无限”肯定夕阳的灿烂辉煌,表达的是一种赞美之情。然后以“只是”急转直下,赞美之情中浸透着无限惆怅与凄凉。朱自清略加修改,用一连词“但得”与副词“何须”使他的诗句与李诗情趣迥异:愁苦一变而为乐观,惆怅一变而为恬然自安。叶诗中无虚词,全是实词。一个“喜”字表现了诗人对“黄昏”的热爱赞美之情,写出了一曲境界更开阔的“黄昏颂”。诗歌的语言表现力由此可见一斑。再看元代两首有名的小令《天净沙》: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白的小令,语言色彩强烈浓艳,但情感色彩苍白,似乎是一堆材料的无序组合。马的小令,其语言色彩虽不如白之浓艳,但却能“以象传情”,所组合的画面萧瑟悲凉,再加“断肠”二字,遂使通篇景物皆染愁痕,抒发了天涯游子的无限感喟。作为考生,应能感悟诗歌语言的这种神奇表现力。(3)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作者用第一人称,采用呼告等手法直接把自己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间接抒情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物或事表现出来。如“想表达热爱春天,就说自己热爱花”。间接抒情的叫法特别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例1.把“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填在每句话的后边A.直接抒情 B.间接抒情①我要高声赞美这白杨树___________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___________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___________例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妥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进一步。D.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1995年高考)[解说]D项错在“直抒胸臆”上,作者并未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落花的同情表现出来的,应为间接抒情。例3.阅读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毕①—②题。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①对《花非花》这首诗解说不对的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这四句赞美花和雾的轻柔美丽、多姿多态、变幻莫测。B.“来如春梦几多时”承接“夜半来”而写,“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句:“来如春梦几多时?”C.“去似朝云无觅处”承接“天明去”而写,“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D.全诗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②对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解说不对的的一项是(三选一)()A.《花非花》用诗的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咏叹的对象捉摸不定,《惜牡丹花》标题十分显豁,咏叹的对象就是牡丹花。B.这两首诗都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直率地表达了诗人对易于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怜爱、惋惜之情,表现手法基本一致。C.《花非花》运用博喻、像花像雾、如春梦似朝云,耐人寻味。《惜牡丹花》运用想象,在花开之日想到风雨飘零之时,故而夜起秉烛观花,立意新奇。(4)理解比方、借代等修辞方法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余张籍②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呤。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①舅姑:公婆。②张籍:当时任水部侍中①从两诗的内容看,朱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张诗对此表白了如何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二人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理解重叠、反复、双关、借喻和借代重叠:也叫叠字,就是把同一个字或单音词连续使用。反复:强调某种感情意思,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双关: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运用词的双义和同音条件,使词具有双重意义,言此而旨在彼,叫双关。借喻:是比方的一种形式,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表现某一个事物,强调事物的相似性。借代:是用事物的特性或事物的一个部分来代替整个事物,它强调两者的关联性。例1.对下面加线部分的修辞解说对的的一项()A.是非非是凭罗织,假真真假靠引申,枪林弹雨走过来,归来阶下做囚人。——加线部分运用了对偶,揭露了“四人帮”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以假乱真的罪行。B.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年年头,年年年头接年尾。——这幅对联运用了对偶反复的修辞手法。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加线部分运用了叠字、反复的修辞手法,发明了一种凄凉的意境。D.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运用了对偶、对比、叠字的手法。[解说]A项“是非非是”与“假真真假”从前向后看“是非”、“真假”是对比,对偶是上下两句字词相应,A项修辞既有对偶,也有对比,但解说用的对比,属于前后不符。B项运用了对偶,但未用“反复”,“反复”应改为“叠字”。C项未用“反复”。选D。例2.指出下列诗词中,没有运用比方的一项()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解说]古诗词中的比方比较特殊,古人比方常用的字是“胜于、疑、若”等,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就是红得像火同样。A项“红得像花”,B项“像银河落到了飞天”,C项“像金色同样嫩,像丝绸同样软”,D项“樯橹”借代船。选D。例3.对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分析不妥的一项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A.词首句的三个“深”字,用了反复的手法;“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红”用的是借代手法。B.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深深庭院中,仿佛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C.词的下阕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D.此词写闺怨。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耐人寻味。[解说]A项三个“深”字是“重叠”手法,不是“反复”。例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选出理解不妥的一项()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A.首句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濛冷寂。B.第二句点明作者行踪,并照应了诗题。按理说,这句应先写,但作者调换顺序,是为了突出迷濛的氛围,暗衬社会环境的灰暗。C.三、四两句强烈地谴责歌女,她们不以国事为怀,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中,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D.诗中透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这种心情与景物的色调十分和谐。此诗还可以这样设问:<1>句首连用两个“笼”字,试析其表达效果。<2>本诗3、4句是在谴责歌女不知亡国恨,一味沉湎于靡靡之音吗?请简述你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5.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1>这首诗以“蝉”比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请结合相应诗句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从此诗中悟出如何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解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的手法例1.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写远景,远看长长的柳条轻拂着银光闪闪的池水,一个“拂”字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柳条的婀娜及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B.第三四两句则写出了诗人由远及近、漫步赏柳的所见及所感,柳枝本蘸不到水的,是春风把柳条“引”长了。C.全诗写的是平平经常的柳树,却写得活泼新奇,妙趣横生,把作者对自然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杨万里的诗大多写平常之物和平常之景,作者抓住某一瞬间的独特感受,用极其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来,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②下面四首写景诗在写法上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首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C.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适)[解说]这首诗的大意如下:百尺长的柳条在银光闪闪的水塘上轻拂,暂且不要变成深青色就保存你浅黄的颜色。不是柳条很长蘸到水面,而是水中的倒影把柳条引得很长。①题中,B项“春风把柳条‘引’长了”,解说不妥,应为“水中倒影使柳条显得长”。这首诗写作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由远到近。表现作者对新柳的爱慕。②题写作手法、内容如下:A.由远到近,重要说明初春是一年中最佳的时光。(中心句是第二句)。B.由高到低,说明春风吹绿了杨柳。(中心句是第四句)。C.由近到远,表现萧条荒凉之意。(中心句是三、四句)。D.由低到高,表现儿童在春天幸福快乐的生活。(中心句是三、四句)。因此,②题选A。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毕①—②题。秋旱方甚,七月二十日忽夜雨,喜而有作陆游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耽耽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①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把“嘉谷”“稗草”作比,前者如焚,后者草青青,强烈的反差,突出秋旱之严重。B.第二句触景生情,表达出作者沉重的忧虑。C.三、四句景和情陡然一变,先扬后抑,在鲜明的对比中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D.全诗在旱入雨,忧入喜的双重翻迭中,表达了诗人忧民、爱民之心。②选出与该诗主旨不同的一项()A.安得万里裘,盖裹周无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B.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D.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7)准确感悟诗歌意境例1.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注]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窅()然,远去貌。①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所谓“俗人”;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与几分神秘,也使诗增添了一分曲折美。B.后两句写“碧山”之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曲折、含蓄的韵味。C.“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因而诗人劝问者不要与权贵同流合污,远离尘嚣。D.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其有问有答,用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转接轻灵,情绪舒缓;诗意淡远而蕴意幽邃。②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项是()A.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解说]这首诗的大意如下:(别人)问我栖居在碧山有什么感想,(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但心里清静闲适。落在水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然远去,(那情景)就像另有一种情趣,不像在这人间。这首诗的情调,表现了一种闲适、自然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宁静、自然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恶。①题C项“劝问者不要与权贵同流合污”,原诗无此意,属胡乱添加。②题中的情调如下:A.飞花落在了船上和江边的栏杆上,斜阳照在水波上。→宁静、闲适的情调。B.无法阻止落去的花,但似曾相识的燕子回来了→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悦之情。C.红红的桃叶传递着爱情的信息,竹枝声中有着幽怨,明月随流水而逝→爱情的淡淡忧伤。D.这易落的红花像郎的心意,侬的哀愁就像这无限的流水→爱情的深深幽怨。因此,只能选A。例2.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①残阳映照江面,作者不说“照”而用“铺”,渲染了如何一种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诗中生动描绘了“九月初三夜”的意境美(可怜),请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组织语言,准确作答诗歌鉴赏,读懂是前提,鉴赏是目的,而语言组织则是一种手段,三者均关乎考生能力发挥。完毕了这三部曲,也就完毕了诗歌鉴赏。考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一是要力求准确,尽也许把问题回答到位,不漫无边际,不牵强附会,不无中生有。二是要力求简洁,不拖泥带水,不能认为写得越多越好。三是要力戒病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是考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考生万不可小视。三、准确把握古典诗歌常识诗词的有关常识是指有关诗词曲的一些常规知识,它在诗词阅读中会反复碰到。重要包含下列几个内容:①有关诗词格律、题目的一些常识。诗词的格律重要是押韵和对偶,在近体诗中,一般首句可押可不押,二四六八句押平声韵。诗曲则较为自由,押韵和对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词曲的题目,往往能体现出性质特点或者重要内容,题目中总是具有特定的字,这些字总表达着特定的含义。如“答”就表达“回复、答谢”别人。诸如此类的字词特点,要进行理解掌握。②诗词曲语言凝练,在一些特定的季节中,总有着特定的字词,如表达四季的时间,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用特定的花、草、景物来代替,“杨柳”往往代表春季,“寒”则经常指秋季,这些特定的字眼,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③诗词曲中总有许多特定的字词代表着特定的含义,需要记住这些字词,理解这些特定的含义。如出现频率较高的“危、平”,“危”在古诗词中,经常是“高高的”之义,“平”经常是指“水很大,与两岸持平”。假如用现代汉语去理解就也许理解借。这类词语并不多,在后边的基础训练中,尽量列举出来,以便于记忆。掌握了必要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古诗词。1.关于诗、词、曲例1.下列有关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叙述,全错误的一组是()①古体诗不注重押韵,也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②古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杂言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主,不能叫杂言诗。③古体诗字数可长短不一,句数也不定。④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一般分为律诗和绝句。⑤律诗共有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⑥律诗注重押韵,注重对仗,但字数、句数限定不严。A.①④ B.②⑥C.③⑤ D.②③④[解说]②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杂言诗是古体诗的一种。⑥律诗的字数、句数都有严格限制,律诗只能是八句,字数只能是五言或七言。选B。例2.选出叙述不对的的一项是()A.词也叫作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都是词集。B.词体类别,按字句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C.《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咏梅”是题目,《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D.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统称,散曲包含小令和套曲,小令就是我们常说的像诗词的“元曲”。[解说]C项中“天净沙”是曲牌名。例3.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对的的一项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A.这是一首词,在词的分类中属小令。B.前三句只是九个名词的排列,由于它省略了动词。C.作品渲染的是一种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含蓄地烘托出了旅人的哀愁。D.“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达了旅人经长途跋涉后终于找到宿处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解说]A项应为元曲。B项是九个名词,每个名词都可以表达一个画面,是名词活用动词。D项并不是“轻松喜悦的心情”。选C。例4.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下题卖花生·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将军空老玉门关”中的“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班超在西城边塞戍三十余载,年老思归,上疏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原生入玉门关。”①下面对小令词语的解说,不对的的一项是()A.“美人自刎乌江岸”,“美人”指项羽宠姬虞姬,这句是以霸王别姬,虞姬自刎写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B.“战火曾烧赤壁山”是以孙刘联合大败曹军的赤壁之战的史实,代指东汉末年大分裂的旷日百年的战乱。C.“将军空老玉门关”,“老”为“死”之讳称,“空老”是说戍边将士数十年征战,无功而死,死得毫无意义。D.“生民涂炭”,“涂炭”指烂泥和炭火。诗人以此说明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劫难困苦。②对这首小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以“美人自刎乌江岸”代写楚汉之争,写战争而不见将领,不见军队,不见厮杀,手法新奇而合乎情理,既预示了胜负结局,又渲染了浓重的悲剧色彩。B.小令从秦末写到汉末,从群雄纷争到戍边征战,目的在于揭示秦汉两代民不聊生的主线因素。C.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角度不同,却都极具典型性。D.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解说]①C“空老”不是无功而死,是长期地在玉门关而不得返回。②B目的是借这些史实,反衬劳动人民比他们更苦。2.关于春夏秋冬、时间、节日和花例1.对四季的叙述,不对的的一项是()A.诗人们爱对春天抒发感情,把春天的三个月称为孟春、仲春、季春。B.在古诗词中,四季经常用不同的花来代替,“芍药花”多指春天,“牡丹花”多指夏天,“菊花”多代秋天,“梅花”多指冬天。C.“乌云翻滚”、“大雨瓢泼”多指夏天,“寒雁、北雁南飞、燕子归来”多指秋天。D.“六出飞花,琼枝、寒梅”大多是冬天的代称。[解说]C项中“燕子归来”多指代春天,“归来”是飞回来之意。例3.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四季的景物,分类对的的一组是()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如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A.a.④b.③c.②⑤d.①⑥B.a.①b.③④c.②d.⑤⑥C.a.⑥b.③④c.②d.①⑤D.a.①④b.③c.⑤d.②⑥[解说]①“六出飞花,琼枝”都是冬季的标志,②“寒雁”是深秋的标志,③④都是夏天的景物特性,⑤冬天,⑥“疑是经冬雪未消”是春天。选C[题3]下面四首诗各咏的是什么花,判别对的的一项是()甲.冷艳全欺雪,余香昨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乙.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丙.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丁.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A.甲.杜鹃花 乙.菊花 丙.桂花 丁.桂花B.甲.杜鹃花 乙.梨花 丙.菊花 丁.梨花C.甲.梨花 乙.杜鹃花 丙.菊花 丁.桂花D.甲.梨花 乙.菊花 丙.杜鹃花 丁.桂花[解说]此题不仅仅是考察文化常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甲诗从内容上看应是春天开的花,并有香味。乙诗从“蜀冤啼不尽”即“望帝啼鹃”,应为杜鹃花。丙诗是黄巢写的菊花诗。丁诗“花满自然秋”,“未植银宫”告诉了是“桂花”。选C。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毕①—②题。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①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词写兄弟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婵娟”。题为“中秋月”,自然也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B.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然首句并未及于此。“溢”与“清寒”虽说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却难以产生秋水空明的感觉。C.“银汉”即银河。“玉盘”即圆月,语见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句,这比方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D.结句中“何处看”,不仅是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词人长期外放,屡经迁徙,“明年何处”实寓行踪漂泊之感。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不直接从月光落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波折,没有这层“面纱”的烘托,便显不出如此效果。B.第二句中的“转”字不仅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并且也暗示了它的圆。前二句虽未见赏月的人事却全然未离开赏心悦目之意。C.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此”对仗;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认一疑问作唱答,悠悠情韵尽在其中。D.全词不避情事的实写,着重在“中秋月”上落墨,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快乐,又从今年此夜想明年中秋,归结别情,显得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解说]“玉盘”就是月亮的别称,“清寒”点明是秋天。①B项的说明有误。②中的D项赏析不恰当,“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的是对飘泊不定的感伤,“明年的中秋节又会在哪里度过呢?”把分离之苦、担忧之情所有表现出来。3.关于折柳、羌笛、月光、危平和鸿雁例1.古诗词中许多景物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下面的叙述不对的的一项是()A.古人送别多用“折柳”,“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就是写的送别的情况。B.“羌笛”本义是羌族人吹的一种歌曲,曲调哀怨,多含思念。后来“羌笛、竹笛、羌管”都成为思乡的代名词。C.月亮的别称比较多,如“银钩、玉盘、蟾宫、桂宫”等,月照大地,洒下银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月辉”在古诗词中也成为思念家乡、盼望团圆的标志。D.书信也是常入诗的词语,古人多用“鸿雁、雁足、竹帛、尺素、汉青”等来借指书信。[解说]“竹帛、汉青”不借指书信,两者都专指史册、史书。例2.对下面诗句的翻译,对的的一项是()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水退了两岸很远阔,大风中,挂帆的船疾速前行。B.独倚危楼风细细——独自靠在年久失修的危险的栏杆上,被细细的风吹着。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柔和地交织在一起,潭水上面没有风吹,铜镜尚未磨亮。D.征蓬入汉塞,归雁入胡天——像蓬草同样,进入汉时的边塞,在大雁回归的时候,进入到胡人的地方。[解说]这一组,仍然是考察古诗词中一些常见词语的特定含义。A项中的“平”是指水大,波浪上涌,与两岸快同样平了。“平”在古诗词中也多是这个意思。B项“危”在古代多是“高高的”之意,如“危楼百尺”,译成“危险”不恰当。C项“镜未磨”大多用来比方水面,是说水面很平,像镜子同样。D项“蓬草”多指“孤单一人飘泊,像蓬草同样”。选D例3.阅读下面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毕①—②题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①对这首诗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漫漫旅途。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D.“平芜尽处是青山”是说凭楼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尚有青山挡住视线。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妥的一项()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初春景色。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C.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的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解说]这首词上阕写一个男子将要远行,女子前来送别。下阕写男子对女子叮咛,着重在表现男子的离情别绪。①C“危”是“高高的”之意。②D项共有三处错误,无“旅途所见所感”,无“登楼远眺的描写”,表现的应是“男子”的离愁别绪。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毕①—②题辛劳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对这首宋诗中的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起一经”,即一部经典著作,这里指的是《论语》B.“四周星”,即斗转星移四个春秋,指四年。C.“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零丁洋”为广东中山南边的海域。D.“汗青”,即史册,古代无纸,记事用竹简,制竹简时须用火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②关于这首宋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追述往事,言其本以科举起家,现已在抗敌战争中度过了四个年头。B.颈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家兴衰,个人荣辱,都难以琢磨,并且也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C.颔联叙写往日抗敌遭遇的挫折和当时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文天祥身处绝境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解说]①题A项不恰当,“一经”应是“一种信念、抱负”。②题中B不恰当,原句意思是“破碎的山河就像风中的柳絮,沉浮的身世就像雨中的浮萍”,是说国家多灾多难,自己也遭遇许多不幸。4.关于赠答、回次和病酬例:古诗词的题目中,经常都带有标志性的字、词,下面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赠”多指赠送给别人的诗词文章,多含“赠别”的意思,如《赠汪伦》就是:以诗和汪伦辞别。B.“次、步”用在诗词中,多指按照别人的原韵而写的诗或词,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次陆游原韵)》就是这种情况。C.《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酬”即“酬谢,酬答”之义,“白乐天赠给我一首诗,这是我给他的回赠诗”。D.古代文人被免官,或辞官回家,多说“病归”,或“思田里”,在诗词中这些就成了隐居的代名词。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解说]D项的例子可译为“名声哪里是由于文章而显著,年老多病就应被免官”,这里的“病”是“生病”而不是自愿辞职去隐居。四、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唐诗,完毕①—②题。(2023·北京卷)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太原客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2024年辽宁客运资格证考取条件要求
- 2024年重庆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题库
- 2024年呼和浩特客运从业资格证下载app
- 2024年呼和浩特2024年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客运资格证应用能力试题和答案
- 2024年杭州客运员初级理论知识试卷
- 车险部岗位职责
- 幼儿园大班中秋节活动方案
- 新郎结婚简短致辞
- ISO17025经典培训教材
- 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
-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性质》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x-八年级数学教案
- 项目三婴幼儿皮肤疾病预防与照护
- 消防弱电劳务承包协议书范本
- 教学课件-律师实务
- 班主任讲座《做幸福的班主任》课件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高分试卷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 第一讲设计伦理
-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含答案)
- pep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4-my-home-B-lets-talk-优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