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1页
中医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2页
中医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例分析专题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张*,女,53岁,住院号:454827,初诊日期:202*年12月14日。主诉:头晕1年,加重3天余。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和系统诊治,之后间断发作,3天前无明显诱因头晕较前加重,伴头痛,右侧面部麻木感,现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收入我病区。现神清,精神可,头晕,视物旋转,闭目稍缓解,时有头痛,伴右侧面部麻木感,颈肩腰背部发紧感,未诉明显胸闷憋气及心前区不适,纳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高血压病史5年余,血压最高160/90mmHg,平素口服施慧达2.5mgQd,血压控制尚可,具体不详。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颅脑MR平扫诊断意见:1、考虑右额顶叶区软化灶2、局部脑皮质萎缩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诊断意见:双侧颈动脉中内膜增厚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病证候诊断:阴虚火旺证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补益脑髓,疏通经络针灸取穴:内关(双)、人中、三阴交(双)、印堂、上星透百会、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颈椎夹脊穴、太冲(双)、太溪(双)治疗过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先针双侧内关,直刺1.67~3.33cm,施捻转提插复式泻法,施术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1.0cm,施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向下45°角斜刺1.0cm;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以眼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上星沿皮刺入百会,行手法1分钟;风池、完骨、天柱直刺1.0cm,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各1~3min;颈椎夹脊穴直刺1.67~3.33cm,施捻转补法各1~3min;太冲、太溪直刺1.0cm。每日一次,7次为1个疗程。其他辅助治疗方案:耳针:神门(双)、皮质下(双)、肩;穴位拔罐、中药足浴。中药:天麻9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栀子9g黄芩9g

川牛膝12g

杜仲9g

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

茯神9g

决明子9g龟板15g

牡蛎15g

甘草6g7付,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西药治则:抗血小板,控制血压,改善脑代谢。治疗结果:经治3天后,患者头晕症状较前好转,仍有头痛及颈肩部发紧感。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头晕明显缓解,未诉头痛及颈肩部发紧感及其他不适,双上肢肌力5级、下肢肌力5级,纳食尚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经治病情好转出院。按语: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中医责之髓海不足,脑失所养。《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针刺能有效地改善椎-基底节动脉系统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印堂与上星为“小醒脑”针刺穴位,针刺有利于改善脑循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风池、完骨、天柱3穴合用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术1min。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络、改善脑供血。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是调神启闭的要穴;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可健脑醒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