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链接 省一等奖_第1页
教学资源链接 省一等奖_第2页
教学资源链接 省一等奖_第3页
教学资源链接 省一等奖_第4页
教学资源链接 省一等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二、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三、情感目标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四、教学重点诵读研读,学会通过文来理解言的方法;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投影战国形势图,解题“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是论六国,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寻找六国灭亡的原因。三、根据所掌握资料,审视并质疑苏洵论据及观点的真实性。1.下面我们来做几道抢答题,希望能为大家的继续质疑提供论据。幻灯出示有关资料。2.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四、引导学生探究: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五、结合质疑内容,同桌讨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显然,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苏洵利用一切史实来强调六国赂秦而灭亡的原因,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知识拓展】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每次教学苏洵《六国论》,都为苏远见卓识感动不已,也为宋朝竟不能从苏洵论断中汲取教训而最终灭亡伤感不已。然而我在反复玩味和仔细探究中,发现了苏洵《六国论》的几个疑点。其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请问你,兵也利,战也善,你会以地求和,哪个不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而为呢?再看作者的论证过程,苏洵根本就没有证明六国“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大谈特谈赂地亡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他绕开了这个问题。我只在作者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的文字里,找到了一点证据:“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请问,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赵会赂秦土地吗?可是即便这样,赵国毕竟不是六国啊。接下来,李牧被诛,赵国被消灭,还是“兵不利,战不善”的结果啊。苏洵在这里的不妥有二:观点不成立,还缺乏严谨论证和论据支撑。其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强词夺理请看作者对文中的论证,“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这恰恰证明了“赂者以不赂者丧”,而不是相反。由上面的论述可知,赂者是在战不胜打不过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割地求和的,那时候,齐却是“与嬴而不助五国”,那些所谓“不赂者”就是这样对“赂者”坐观成败幸灾乐祸甚至投井下石,导致“赂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所以,有思辨不苟和的人都能从苏洵文得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赂者以不赂者丧。苏洵在此的错误同样是观点难以成立且论证混乱,纯粹是强词夺理。带着疑问,我翻看《史记》卷侯年表第二》(主要是春秋时期大事年记),从表中看,秦被周封后,到春秋结束的漫长时间里,秦与晋国有过几次小的战事,双方各有胜负,其余都是各诸侯间不断攻讦内讧杀伐不断消耗不停,只有秦在平安无事中实力强盛起来了。再看《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主要是战国时期,至秦亡)。太史公说:“(战国时期,诸侯)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矫称窎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偏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称雄诸侯……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实则是秦“乘其弊而制之”这是客观方面原因。当然主观方面,秦国大招人才,勇于改革变法,实力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项政策没有大的失误,总之,在这个时候,秦已经是远远地超过了各诸侯。表中确有蜀人楚人义渠晋人几次来赂。不过,秦人得到土地,更多的还是通过战争。从表中看,到这个时候,秦军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每次战事斩首少的几千,多的几万,二十几万,最多的是四十五万(长平之战);每次战事攻取城市十几座,二十几座,三十几座,最多的是“客卿错击魏,取城大小六十一”。由此可知,苏洵《六国论》不合历史事实,并非“史论”。而这些不足,古人也有明察。仅举二例。“此篇处处说六国,却处以知之?说六国不妨写得详明恺切,刺时事则必写得婉恻缠绵。篇中……何等缠绵,何等婉恻,想见老泉忧时爱国深心。”(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卷二)“韩、魏、楚三国,与秦,而燕、齐尤远。以兵力较之皆弱于秦。迨合纵之约既散,而秦挟远交近攻之策,肆其蚕食,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割地所以求罢兵,所谓白刃在前不顾流矢,非韩、魏、楚之行赂皆愚,而赵、燕、齐之不赂独智,易地则皆然也。厥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老泉此论,实为宋赂契丹,借来做个事鉴。以为宋有天下之大,与六国弱于秦不同,尤不待赂。其结穴全在篇末一段;感慨,含蓄。”(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苏洵《六国论》算不上有充足事实论推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篇情感真挚气势充沛富于文采的文学作品。当今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初看文采斐然,再看空洞无物;写议论文,就编造扭曲事实,论证缺乏严密逻辑推理,是不是与我们传统上重文采轻思辨有关呢?科学严谨精神的缺失由此可见一斑了。当然,当前文风的扭转,要靠大家同心协力才行,编写教材者,是不是也该停止对《六国论》这样的文章叫好不绝呢?是不是也要适当指出它的不足呢?比如像这一类的以情胜不以理见长的文章,课后的练习题能不能不设置突出其论证严密有条理的问题呢?从《六国论》看苏洵的幼稚病秦统一六国属历,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赵始皇,魏始皇,楚始皇——总之,中国的统一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这方面秦始皇做得不错: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同时结束分裂状态也是对昏庸君主的淘汰出局,因此苏洵没有必要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就连《英雄》中的“无名”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始皇统一中国的巨大贡献做出先知先觉的高度肯定。在战国风云中,秦始皇是一个真正的赢家,他的“焚书坑儒”、“筑长城”、“修阿房”相对于他统一中国的大业来说是“微不足道”、“瑕不掩瑜”的。再来谈苏洵生洵生于1009年,卒于1066年,他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即在他47岁时率子出川入汴,一举成名。此时的北宋虽然处在鼎盛时期,但其处境不亚于坐在火山口上。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国情吧: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军权收归中央。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没有战斗力。所以在其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中,败多胜少。同时官僚机构膨胀,军队扩充,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这种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外交上的极端软弱相互牵绊,制约,任何一方矛盾的激化都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线。外交上频繁受到外敌侵扰的这比有相似之处。武帝时期,西汉经过文景的休养生息,是大病初愈,这同北宋的封建经济的鼎盛状态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是这样的政治背景,我们仍然可以细数他们的治军大将:早些时候的有细柳营的周亚夫,帮助景帝平定八王之乱;迟些时候的有抗击匈奴的李广、霍去病,帮助武帝平息外患。可以说西汉是一个充满雄性和阳刚之气的朝代,就连后来沟通西域搞活经济的“丝绸之路”最初也是为了寻找战争的盟友而开拓出来的。如果朝代可以用性别来划分的话,那么宋代就是一个阴鸷的压抑的朝代。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外交:1004年,宋真宗时期,宋辽之战,结“澶渊之盟”,宋送辽“岁币”。1044年,宋仁宗时期,宋西夏之战,宋胜,西夏称臣,宋送辽“岁币”。这是两桩让人看了没脾气的盟约。割地求和,纳绢纳币,从来就是吃了败仗,给人家当孙子干的事,可偏偏都让赵家几辈人干了。病因在哪呢?先天不足。当年还不是宋太祖的赵匡胤,是后周统领禁军大将。960年发动“陈桥兵变”,有人拥戴他“黄袍加身”,从此当上了皇帝。这和苏洵在文中说的“思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比,赵家的江山得来是太容易了。在此之后,赵官家从此就患上了失眠症,日日夜夜怕就怕的是像他那样的拥兵自重的人有一天夺了宝座,当皇帝有瘾,又不能让别人抢了去,从此就有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对内就是防范镇压,对外就是“纳绢纳币”、“割地求和”。如果这也算一个政权,不如说是失去常态的政权,不能说它是女性的,十二寡妇西征余威尚在,更何况男人?所以可以肯定大内之内再无可以勃起之人。苏洵出川入汴时47岁,当鹊起之时,大概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是这个天命他却一点也不知,当真以为皇帝是“虚心以纳下”的人,还写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当真以为皇帝老儿不知道自己坐在火山口上的?难道那些宰相,枢密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