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栏目设置说明_第1页
《历史(必修)》栏目设置说明_第2页
《历史(必修)》栏目设置说明_第3页
《历史(必修)》栏目设置说明_第4页
《历史(必修)》栏目设置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历史1(必修)》栏目设置说明根据2022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2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辑出版了一套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本书在2022年做了较大修订。新版(2022年版)历史教科书从单元编排顺序、每课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栏目都有很大变化。本文主要就栏目的设置及其变化情况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一)本课导入[本课导入]栏目的设置,是高中课标教材的一个创造。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有[单元导入],但每课导入是没有的。[本课导入]在最初设置时,主要是从学生个人兴趣的角度考虑较多,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历史情景,引发学生对本课历史内容的兴趣,我们称这种导入为“情景导入”。在[本课导入]中我们又设置[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点明重点概念和重要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实验区教师对此导入的看法见仁见智。持肯定说的不乏其人,但也有些教师提出这个栏目的设置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探究的主要问题]与课后[探究学习总结]的关系上,分工不明确,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并不好把握。这次修订过程中,在听取部分实验区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编者们又调整思路,针对这次历史课改的特点,重新设计了导入的内容。编者将纯情景导入改为承上启下式情景导入。也就是说现在的导入还是情景导入,选材还是具体历史史实,但这个历史内容的选取,不再是单纯为了创设情景,而且还要考虑到承上启下的功能。因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采取的是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大。为了将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我们每单元的第1课导入都会考虑到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挂钩。在每个单元内部,各课之间我们也会通过[本课导入]承上一篇课文,下启本课,建立课与课的联系。这样整本专题史就会显得线索清晰,逻辑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专题之间孤立无序的弊端。比如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完后,第二单元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时我们会在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导入与前文进行联系,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讲完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课《鸦片战争》的导入中讲到:“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向海外扩张。……中国已经成为它的下一个侵犯目标。”这样引起正文,单元专题与专题联系起来。课与课之间亦如此。每课的导入也是承上启下,一般情况下,[本课导入]要引起每课的第一目,也有些课是引起本课的重点。比如说《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在[本课导入]中,我们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禅让制,禹在部落联盟中的地位,又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第一目“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到《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课导入]采用的是秦统一后群臣就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展开争论的情景。分封制在第1课已做了详细叙述,本课是讲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本课的重点。这样一个导入就巧妙地将两课的重点内容联系起来。《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本课导入]又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入手,讲到汉承秦制。但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导致“七国之乱”。结果是汉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这样一个情景,既上承了第2课,又引出了本课的中心点,即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这样,课与课之间就有机地联系起来。[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在这次修订时取消。正如一些教师所言,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符合时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教师操作起来的确是不好把握,而且跟课后本课测评的问题有些重复,真正所能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二)历史纵横我们设置的[历史纵横]栏目,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楷体字(即小字)部分的内容相类似。这个栏目主要是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历史知识,目的是拓展、补充或延伸正文的内容,以加强历史的联系性,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这些栏目的设置,都是属于学生阅读参考的内容,一般不做统一要求。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容在设计时是编者围绕着正文的重点内容精心挑选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正文内容颇有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况加以取舍,适时利用。至于说正文与[历史纵横]栏目相配合的形式,跟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正文宋体字(即大字)与楷体字(即小字)相结合的叙述形式,哪种更好这是教师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之一。目前,倾向于以前大小字相结合形式的教师不乏其人。实际上,两种呈现方式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很多历史教师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大小字的叙述,对这种形式颇为肯定。这部分教师认为,正文宋体字(即大字)叙述了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然后在适当的正文下面穿插阅读楷体字(即小字)部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这样读起来课文内容比较连贯、顺畅。但正文与栏目相结合的形式,创设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正文叙述的完整性,对于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集中放在栏目中加以解决,这是从内容上考虑。从版式设计上看,栏目用不同于正文的色块呈现出来,从视觉感觉上正文和栏目都较为整齐、清楚。因此,这种新的正文与栏目的设计方式,应该说是既保证了正文的完整性,又使教科书的版面更为美观、清晰。在《历史1(必修)》的27篇课文中,[历史纵横]栏目共有44个。其中,有18个[历史纵横]是对正文内容的细化,有或是对重要概念的解释,或者是对重要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或是烘托一个具体历史场景,或是具体事物的中外对比等。比如说:在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时,正文写到: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把自己的尊号定为“皇帝”。紧接着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分别对“皇”和“帝”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通过栏目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原来三皇五帝就是上古时候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天神,这样“皇帝”尊号的至高、至尊的神圣地位也就不言而喻,那么皇帝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显而易见,不难理解了。这个栏目就是对教科书正文内容的细化。类似三皇五帝这样的历史栏目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因而即便是教师不做要求,有兴趣的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纵横]中有15个栏目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爆发背景的介绍,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上下文的联系,为正文讲述的重点内容提供背景知识,同时也减少了历史教材的枝节头绪,保证了正文叙述的顺畅。比如说:《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在讲述“光荣革命”的历史背景时,正文谈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矛盾,导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权力大增。从正文的叙述中,学生对英国议会缺乏了解,于是我们通过[历史纵横],介绍了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构成以及议会的权力。这样对英国议会有了基本了解后,就不难理解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权利法案》的出台。还有些课文容量太大,如有些内容展开来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作为必要的历史背景,又必须有所呈现,所以编者也利用[历史纵横]栏目做背景交代。如《第16课抗日战争》中讲到全民族抗战。编者在正文中一语带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然后将几个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和华北事变在[历史纵横]栏目中逐一列出。接下来正文再讲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这样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简化了教材的头绪,突出了重点内容,更加便教利学。还有11个[历史纵横]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即将重要的同类历史知识放在栏目中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或是讲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及评价,训练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时,正文只对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的职掌做了叙述。而对县以下的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我们在[历史纵横]中给予补充说明。以往历史研究多重视对上层社会历史的考察,而忽视跟一般民众有关的历史。在历史教材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知道,普通百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主体,所以跟他们有关的历史我们也要涉及。所以通过这个栏目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上的下层行政管理机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如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完后,在第4课的结尾我们增加了一个[历史纵横],讲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这个内容在正文第2课中谈到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本单元主题是讲古代政治制度,就中华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历史特点在正文中体现地并不充分、不明确。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所以,我们设置了这个[历史纵横],让学生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三)资料回放[资料回放]栏目的内容是针对课文中重点内容编者所列出的原始文献资料。这部分内容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是以黑体字竖排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这次新版高中历史课标教材中继续使用,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原始文献资料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提高对课文的可信度,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解读分析、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资料回放]提供的这些资料是由编者颇费心思挑选出来的,它与正文的某个重要知识点紧密相关,是正文叙述论点的史实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资料回放]栏目不是每课都有,而是编者根据需要而设置。在《历史1(必修)》的27篇课文中共有15个[资料回放]。这些原始资料摘录自史籍、宣言、讲话或文章中,一般难度都不大,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或由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这些原始资料。比如说:在《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中,讲到宰相制度的废除,编者引用了《明太祖实录》中的一段资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讲述了丞相的废置及其原因、意义。学生通过阅读这段资料,了解了历史文献对宰相设置和废除情况,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正文有关叙述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再比如说,《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讲“《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这一目重点是介绍《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正文中用两自然段进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确实地了解《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编者节选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将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兴趣的同学通过阅读,更易于他们对正文介绍部分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尽管我们在编写历史教科书时都尽量做到根据第一手资料进行编写,但资料浩如烟海,受教材篇幅的限制,编者只能呈现极少部分的原始资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鉴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做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史料集《历史材料与解析》,围绕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选取典型材料,并对史料背景、价值、含义及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这本史料集的编辑出版弥补了历史教科书的遗憾,可以作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四)学思之窗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我们曾经使用过[想一想]或[动脑筋]的栏目。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除去课后练习题中有思考题的设置外,在课文中是不曾有过的。这次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开设的[学思之窗]栏目则属首创。[学思之窗]每课设置一个。这个栏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内容,另一部分是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阅读的部分,编者提供了与正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原始文献资料、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在《历史1(必修)》中,[学思之窗]的阅读部分,属于历史故事的共有4个,属于历史评论的有6个,属于描述历史现象的有5个,属于原始文献资料的共有11个。其中原始文献资料部分所占比例最大。思考题部分主要是针对阅读部分的关键内容进行提问,一般设一至两个问题。这些问题,要么是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要么是通过对演说、法案、决议、宣言等原始资料的阅读分析,获取历史信息以解决历史问题;或是对持不同观点的历史评论,请学生自主做出判断,并阐明个人的思想观点等。通过这些历史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同时有些问题对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客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学思之窗]栏目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想一想]或[动脑筋]栏目有所不同。首先从形式上,初中的[想一想]和[动脑筋]基本上就是在课文相关内容旁边设置一个栏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多数仅此一项内容;而高中新课标的[学思之窗]则是既有与正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材料,也有针对历史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包括两项。其次从功用上,初中的[想一想]和[动脑筋]的问题相对简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开阔思路;高中新课标的[学思之窗]则重在训练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深化或拓展重点历史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以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思之窗]栏目是否要涉及、如何讲等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材不做统一要求。关于[学思之窗]的问题解答,《教师教学用书》有答案提示,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五)模块链接[模块链接]是以往历史教科书中从未有过的栏目。它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新课改的特点而设。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历史必修课程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模块。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就会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这势必导致同一重要内容出现在不同模块之中。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尽可能地将历史知识有所侧重地分置于三个模块之中。但是,模块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同一历史知识的割裂,使学生在一个模块的学习中很难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形成整体认识,而多是局限于专题下对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的认识。基于此,在实验区教师的建议下,为了方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次修订的时候,我们在课文末尾设置了[模块链接]栏目,旨在说明本课相关内容还可参见的必修课程,以加强三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对重要历史问题的整体认识。比如,《历史1(必修)》中《第13课辛亥革命》的[模块链接],写到:“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0课;必修3第15、16课”。师生读到这部分内容时,就不会产生为什么必修1中讲到孙中山推动建立中国同盟会时,不提及它的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为什么讲必修2中对辛亥革命的内容会一语代过;又为什么在必修3中讲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内容基本不涉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模块链接]建立后,师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不同必修模块中涉及同样内容时我们有时会厚此薄彼,而不是同等对待;也就会进一步加深师生对三个模块之间有机联系的认识,对教师教学侧重点的把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师生对一个专题性很强的问题获得更全面的了解在教材中给予了线索提示。需说明的是,并不是每课都有[模块链接],它是根据具体情况而置。有些重要内容只出现在同一模块,与其他两个模块的内容几乎没有直接关联,这种情况下[模块链接]没什么意义,就不再设置。在《历史1(必修)》中共有17个[模块链接]。通过这个栏目的设置,相关内容建立了联系,必修三本之间就容易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标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者的割裂。通过[模块链接]的设置,教师在选择讲述必修三本的顺序时也就有了灵活性。有些教师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变革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所以选择先讲必修2经济史的内容,然后再讲述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以前在没有[模块链接]的情况下,很多教师是有此想法但还不太敢于去尝试,改版后的[模块链接]栏目的设置,就将教师的顾虑打消。因为必修2中各课的相关内容同样也有栏目与必修1和3的链接,以便于教师教学。但这个栏目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一般情况下,各地对教材的使用往往是按照必修1、2、3的顺序来讲述,所以往往是在讲必修1时,必修2和3师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让师生参见必修2或3的某课就有些困难。编者在最初设计时也有所考虑,但是在学生总复习的时候,设置这个栏目的好处会体现地更明显些。当然,[模块链接]栏目的设置,并不能彻底解决模块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者的割裂问题,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不太可能通过[模块链接]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根据链接提示对问题形成完整的认识,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标准中所存在的问题。(六)本课要旨[本课要旨]也是本次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首创,放置在每篇课文的结尾处。一般情况下,每课要旨设置二至三条,最多不超过四条。大多数条目的内容是课文中各个目的概括和提炼,但也有个别条目是对全篇课文的总结归纳。比如说,在《历史1(必修)》第25课的[本课要旨]中列了三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这三条基本上分别概括了本课三目“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从而使学生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形成了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在《历史1(必修)》第1课中,[本课要旨]列了两条:●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其中,第二条就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