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三课件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三课件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三课件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三课件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时代背景(1)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

(2)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以求其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墨家:墨子李悝、商鞅、韩非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前551-前479)1、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旨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1)政治思想①

“仁”与礼的学说②注重政治与人事③远鬼神思想核心(2)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3)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注: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别人前面;有收获的话,他得在别人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体现了民本思想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注: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理的事不做。体现了保守思想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注:(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注:“用政令来教导百姓,用刑法来管束他们,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用德行教化百姓,用礼制去约束他们,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孔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被崇拜的偶像,历代帝王为了表示对其开创者的尊崇,不断给孔子加封增谥。汉平帝始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宋代封为“至圣文宣王”,元代(元武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尊为“至圣先师”。清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嫡裔在汉高祖时被封为“奉祀君”,至宋代改封为世袭“衍圣公”,且此封号一直延袭到民国24年,两千年来,倍受当政者的隆崇和优待。吴道子版马远版孔德成版大成殿版孔子标准像历代孔子像版本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孟子(1)主要思想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民贵君轻”的思想(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名言赏析(1)主要思想①天人关系: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②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2)评价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朴素的唯物主义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自然界有规律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利用并造福人类注: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二、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什么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可以解释宇宙万物,是一成不变的。名言赏析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注:所以,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相互衬托,高与低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材料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注:道的运动规则是正反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循环往复以致无穷。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天下万物从“有”中生出,“有”从“无”中生出。材料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材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二: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人民生活艰难,因为统治者赋税重,所以发生饥荒。人民难以统治,因为统治者胡作非为,所以难以统治。人民不再怕死,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而不顾人民死活。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主张将“天道”的自然特征运用于人类,使施政者具备“柔弱”、“无为”的品格和风貌:淳朴、纯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不扰民、以百姓之心为心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为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经中也。”――

《抱朴子杂应篇》[晋]葛洪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阿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坐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薇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厚土皇地袛判读正误2、庄子主要思想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思想?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注: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东西了,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三、法家思想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整体特点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法家的政治实践

(1)李悝变法①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②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变法方面内容作用政治奖励军功,按功授爵令民为什伍,实行编户制废分封,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和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文化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有利于打击旧制度;建立封建制度?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注: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注: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情况变化了,政治设施也必须相应地变化。“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1)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2)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4、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法家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作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四、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墨子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请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没有阶级等差反对不义战争任人唯贤而不以亲兼爱”“非攻”“尚贤”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1)认识论: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②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2)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