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金帆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金帆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金帆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金帆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金帆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金帆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题干中的时间是“唐代”。活字印刷术士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D三项均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2.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A.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C.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参考答案:D考查对中国各革命阶级的认识。依据所学及材料“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当在革命阶级的认识上犯了左倾错误,将资产阶级整个地当成了反革命力量,故D项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故应选D。3.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4.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相同点是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③反对教皇权威

④主张“先定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5.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参考答案:A【详解】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诗经》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项;《统计表》只是列举了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项;铁犁牛耕这种生产方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6.“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参考答案:D7.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更确切地说,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这段话的含义是

A.否定武力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B.重工业发达是德意志帝国的突出特色

C.否定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的领导作用

D.工业革命是推动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动力参考答案:D8.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参考答案:B材料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并不能说明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A错误。材料涉及对社会领域的调整而非对经济进行干预,C错误。19世纪最后30年正处于私人垄断阶段,还未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D错误。9.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

B.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C.实质是一种冷战思维

D.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参考答案:C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参考答案:A11.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参考答案:C12.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这表明A.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B.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映射建立特区。”,可知当时人民在对待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模糊,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实质特区和租界有着本质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主权性质的问题,租界是外国领土在我国的延伸,租界就是外国的领土,而特区的主权归属是中国。AB表述错误,C内容与题干无关。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特区13.“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参考答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反映了作者主张探究万物、认识天理,达到融会贯通、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的境界,反映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故选C。A、B、D三项均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排除。14.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参考答案:C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B、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C、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参考答案:C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科举制度相关内容——明清“八股取士”带来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明显错误;BD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主题“科举制度”无关;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6.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参考答案:D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是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导致了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大量的投入而非工商业发展的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精耕细作一直被重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自耕农经济一直不占主导地位,选项C自身说法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人口的增多、劳动力的剩余会阻碍新技术、新工具的推广使用。17.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这三者分别分别体现为(

)A.国王

议会

内阁

B.

首相

内阁

议会C.国王

上议院

下议院

D.

国王

下议院

上议院参考答案:C略18.汉武帝时全国分设有13“州”监察区。《汉书》在分叙西汉疆域时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载州之治所;记述东汉历史的《续汉书》则将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治所一一注出。这表明两汉时期A.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B.郡国并行从未改变C.地方制度发生更易

D.史书记事有失严谨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主要介绍了汉代的地方区域划分形式。A选项只是关注到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但是东汉并没有如此划分地方行政区域;B选项错误,东汉时期已经没有国存在;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错误,并与此无关。C19.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9世纪末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下列对“门户开放”政策说法错误的是(

)A.其内容是倡导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B.其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C.其结果是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D.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是在《九国公约》签订后参考答案:A20.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是()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参考答案:D21.报刊往往能够反映政情舆论。近代以来,“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刊登于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参考答案:D22.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答案:B23.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说明美曰关系(

A.开始恶化

B.完全决裂

C,进人战争状态

D.既勾结又斗争参考答案:D24.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参考答案:D2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史。推动这一过程的方式有①西方掠夺与贸易②资本与人口流动③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对等的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A26.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其)是对秦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反动,是先秦贵族政治残余的回光返照。”该制度是(

)A.周朝分封制

B.汉代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

D.唐朝三省六部制参考答案:B本题材料强调该制度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背道而驰,而与先秦贵族政治有相似性,都符合的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故选B。27.抗战期间美国记者贝尔登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曾感慨地说:“当你把一种力量看作是亲爹娘时,你便承认这种力量是生活中的唯一权威。你就要使自己的希望、行动和思想都符合于这种自称代表人民意志的力量所指定的道德准则。”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A.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B.中共赢取人民支持的原因C.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D.道德准则是凝聚民心之本参考答案:B材料是贝尔登在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发出的感慨,排除A、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道德准则的问题,而是说明中共通过群众路线凝聚了广大人民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取得了积极支持,D项排除,故选B项。28.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本茨研制的汽车

C.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

D.贝尔发明的电话参考答案:C29.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参考答案:C30.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自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参考答案:A据材料“良知之外别无知也……空空者,道之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空空”是万物本原,是“天理”;“辨味而先漓以甜酸……别色而先泥以铅粉”说明“空空”也是“人欲”,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对《四书章句集注》的推崇之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王龙溪并没有推崇“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王龙溪的观点应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社会危机的化解梭伦开始担任立法者时,传统贵族、经济上成为暴发户但没有政治特权的公民以及贫困的农民之间存在着多重而严峻的冲突。后者面临破产和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在阿提卡地区较为贫瘠的山地被开发成可耕地之前,许多贫困的农民只能租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因此心里有极大的不满。可以想象,境遇好一些的公民在军队中担任重幕步兵,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多的参政权。无疑贫穷的步兵公民憎恨那些富人的极度奢侈和傲慢;富人们铺张的葬仪,奢侈的宴会,都令他们愤慨。在这些宴会上,有些穷人不得不跳舞或者扮演滑稽的角色来取悦富人们,人格上受到极大的侮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问题:(11分)(1)根据材料概括雅典当时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6分)(2)梭伦说:“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梭伦的“盾牌”是什么?你认为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吗?(5分)参考答案:(1)社会问题:雅典贫富分化严重;政治权力分配不均;社会矛盾尖锐(贵族贫民矛盾尖锐)(6分)(2)盾牌是法律(2分)答案一——可以做到:他颁布法律,废除债务奴隶制度,开启雅典民主制度的先河。(3分)答案二——不能做到:平民仍然不能平等参政,直到克利斯提尼改革才得以实现。(3分)

32.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时期史实秦汉张霽出使西城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锈钢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隋唐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宇草书和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已的文罕宋元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笫一大港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明清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译成多种外国文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33.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斗争,不同利益的集团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斗争形式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阶级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据尚庆飞韩步江《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环节》材料二:以现代化为主题,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离现在约六七百年。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在这个阶段,由于西欧的某一个角落开始现代化,整个世界都被拉进了一个新时代。历史的主流逐渐被调整到新的方向上来,一个“现代”世界注定要出现了。......第五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这个阶段大致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算起,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新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标志着“现代社会”可能正在发生质变。——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对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评价较高?(7分)(2)“在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西欧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列举当时“瓦解农业文明”的事件。(6分)(3)钱乘旦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化也是一种制度创新。简述在现代化起动阶段英国政治制度创新的表现。(4分)(4)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简述“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的表现。(9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阶级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入手,联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史实回答;(2)材料二中“离现在约六七百年”即14、15世纪以来,此时西方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联系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对农业文明冲击的情况分析;(3)英国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是指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4)回忆教材知识,联系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等知识回答。34.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阅读上图,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地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