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知识点_第1页
各家学说知识点_第2页
各家学说知识点_第3页
各家学说知识点_第4页
各家学说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家学说知识点各家学说知识点各家学说知识点xxx公司各家学说知识点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各家学说知识点王充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第一次提出了明确完整的气的一元论,把一切现象都归于气的运动,其著作是《论衡》。《庄子》中所谓导引,即包括“导气令和”和“引体致柔”之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老子清净无为说B、庄子“养生”、“全形”说C、子华子“贵生”说D、孔子“安适自养”说E、荀子“修身礼治”说F、韩非子“啬神”、“少欲”说G、管子“节欲存精”说H、《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I、《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J、《黄帝内经》论养生《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为杂家代表著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家学说。其养生思想如下:法天顺时;(2)知本去害;(3)顺性、养生:其核心内容为顺乎自然,凡事有节制,珍爱生命;(4)胜理、归朴:胜理之义,是说“治欲”不在强制,而在以理制欲。归朴,即保精、全神、得道,凡事超脱无所求,返璞归真,知足常乐,生活淡泊,生性乐观,无所贪欲。西汉淮南王刘安集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其养生思想如下:知性(2)胜心(3)顺情(4)主静《内经》论养生,主要有《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神农本草经》初见于梁·阮氏《七录》。该书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共365种,以应周天之数。该书较为集中的提出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以及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应用的基础理论。《吴普本草》在《本经》基础上有明显的充实和发展。首先如药物著作的体例,吴普保留、充实了《本经》的正名、性味、功用、别名和产地,又增加了药用植物生态、药物形态、采集时间、加工炮制、配伍宜忌等方面内容。10,南朝,陶弘景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著作《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11,葛洪的养生思想:伤损必先“复故”(2)延养自须“得谨”(3)养生“不绝人理”12,孙思邈的养生学思想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养性”和“养生”两方面。(1)养性者,孙思邈将其归纳为“啬神”、“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事”、“反俗”、“医药”、“禁忌”等十要点。(2)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①抑情节欲,反对恣情纵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调气—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的方法。⑤食宜、食养和食疗—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等力主茹淡,有深远影响。⑥服食、服水⑦养老—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概括起来就是: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养老13,齐梁间全元起是整理、教疏《素问》最早的人,该书亡佚于宋,今已不传。14,王冰《素问注》对《内经》的贡献: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3)注释阐发A、运气相关理论B、阐发亢害承制理论C、在阴阳互根、升降出入等基础理论方面有精彩论述D、对辨证论治颇多发挥,提出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5,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是很具特色的。该书的编写,如前所述是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以类相从,删繁就简的方法写成,故具有不少优点,既归类明确,利于后生学习,又剔除重复而突出了经文主题,常被后人称道。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16,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特点:(1)《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对《内经》作全面分析,将《素问》、《灵枢》两经各八十一篇全部拆散,按其不同的内容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身度、诊侯、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气论、杂病等。分类得当,且没有将其他资料充实进去,因此得到后人的好评。杨上善对经文的发挥:强调命门藏精阐发“知五”养生“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剖析热病理论17,《脉经》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它确定了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并分列脉象二十四种。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论的成就尤不可忽视,他鸠集整理了《伤寒杂病论》的资料,使之得以流传后世。18,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重整伤寒及百家之言;(2)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整理;(3)以三阴三阳编排论述;(4)三方为纲,通论伤寒——太阳病辨证之纲: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5)妇儿伤寒加以补充;(6)尊仲师发展经方判断:清,喻昌提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太阳病之鼎力三纲,并以桂枝、麻黄、青龙汤分别治之,从而形成一种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究其根源,孙氏实为之肇端,因此,孙氏为继叔和后又一长沙功臣。——三纲鼎立非孙思邈提出,是后人总结出的。19,巢元方是隋代太医博士,主持编写《诸病源候论》,又名《巢氏病源》。特点:(1)该书是历史上由官方定订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著。证治津梁,影响巨大,奉为经典。以临床分据,分析病因病机。症候分类,切合实际,收载病证,全面详细阐述病机精当卷目编次得当20,脏腑病机学的发展:脏腑病机学说源于《黄帝内经》,仲景变化而发挥于临床。王叔和《脉经》专题阐述脏腑病机理论,切合临床,其以脏腑为纲,以虚实为目。《中藏经》在《脉经》基础上增加了寒热辩证孙思邈依据《脉经》,提出来较为完整的脏腑虚实寒热辩证。继孙思邈之后,王冰在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则是提出“五脏本气说”如此,脏腑病机学说突破了虚实寒热为纲的局限,发展到了天地六气与五脏本气相结合的脏腑六气病机学说的新阶段。21,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特点:全面总结,使本草学系统化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发展了本草药性创新编写体制,为后世历代本草之典范。保存了古代科技史料反映了陶氏治学精神。22,唐·显庆四年,由苏敬等23人集体编纂的《新修本草》大功告成,并宣告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官定的国家药典正式颁布,其影响巨大,迅速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我国中药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特点:(1)扩充药物至840种(2)收入外国药物(3)官修药典修正考订趋于规范(5)分类细致(6)图谱丰富,便于认识总结疾病临床通用药,切合临床实际。23,经方为《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24,明代前期医学思想*戴思恭戴思恭继承了丹溪的学术思想,把“阳有余阴不足”论发展为泛论气血盛衰,即是一个转变。其著有《证治要诀》。在治疗上,戴思恭再三强调“阴虚不胜夫火动者,用先生益精血、壮肾水以安之,本脏气血不足先补其虚,次泻其火”。很明作物质基础显反映出戴氏重于泻火的思想,他还提倡甘寒降火,先后分治,这实际是纠偏的具体表现。作物质基础*王履王氏的治疗学重点在心肾,且滋水重于泻火。他认为心肾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根本所在,心是火之源,阳气之根;肾是水之主,阴气之根。对水亏火旺之证,“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不同意“独泻火而不补水”或“泻火即是补水”的说法,认为“其要尤在补水耳”。*刘纯刘纯学宗丹溪,所不同的是治疗,可概括为二点:一是侧重于补,反对泻。二是补土与补水同样重要。*虞抟虞抟私淑丹溪,从阴阳互根、气血互生的道理,进一步阐明“阴”的重要性。就是说气血皆有“阴”作物质基础,而“阴”又常不足,无疑当补。“气中阴虚”,即脾气虚偏于热者,用四君子汤甘温益气除热;“血中阴虚”即肝血虚偏于燥者,用四物汤养血柔肝润燥。*王纶其虽然认同丹溪补阴的观点,但他用药已注意到甘寒清润,温化养阴,阴阳互济了。著有《明医杂著》。*汪机汪机受业于戴元礼,为丹溪再传弟子。他虽注意保护阴精、养阴泻火,但更多的是接受了戴氏重视气血和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思想,参以己见,加以综合,突出了甘温益气的学术见解。对营气不足的治疗,擅用人参、黄芪。因其甘温,既能益气,又可补阴养血。综上所述,丹溪弟子围绕着“阳有余阴不足”论,各自加以阐发,侧重点亦不同,但总的趋向是已由丹溪的论阴阳发展为气血;由重视苦寒养阴发展为重视温阳益气。尤其是王纶、汪机重视脾胃,善用甘温,直接影响着后起之温补学派。25,寒温之辨:金元时期,对纠正时医滥用温燥辛热的时弊起了积极作用,使当时医学之风为之一变。然后世不善学者,拘于诸病皆属于火及阴虚火动之说,动辄寒凉攻伐,甚至逐渐形成了滥用苦寒之剂的医学新时弊。①王纶强调“精血既亏,相火必旺”,并主张终身服含有知母、黄柏的补阴丸。②薛己在治疗上重视甘温以生发脾胃之阳气,并注重肾与命火不足的辨证施治。③孙一奎指出了对于内伤发热、虚损、血证等滥用苦寒,畏投甘温的谬误。④赵献可在寒凉之弊盛行的当时,对医者多用知、柏以治阴虚发热,以及误用苦寒直折以治阳虚火衰的假阳证,提出指责。⑤李中梓评论中正,认为造成原因有二:一者守丹溪阳常有余之说,二者拘河间有热无寒之论,以致俗医对火热不辨虚实。26,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1)脾肾、肝肾、脾阴的研究①脾肾关系认识的完善A脾肾并重观。B先后天根本论明代李中梓总结历代医家的脾肾之说,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学术总结。②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李中梓《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实说明在生理上,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与血是相互滋生的,肝肾为精血所藏,相火为肝肾所寂;在病理上,肾精与肝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在治疗上补肾即补肝,泻肝即泻肾。③脾阴学说的确立《伤寒论》之脾约证,是由于脾阴亏损,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故仲景名之曰“脾约”。对于脾阴的临床表现,①周慎斋认为尿血有脾阴不足所致者。②繆仲淳最具代表性。对于腿痛和腹胀,他以肢体部位及昼静夜剧来认识脾阴之不足。对于脾阴不足的辩证治疗,明代诸家亦多有灼见。王纶主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但确立较为系统的治法方药还推繆仲淳。(2)命门学说的发展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足太阳膀胱经終于睛明穴,睛明为至命之处,故谓之命门。①命门的位置A,命门有位有形《难经》的“左肾右命门”说,是典型的命门有位有形论,右肾即为命门。明代医家薛己、李梴肯定此说。B,命门有位无形认为命门有位无形的代表医家有虞抟、孙一奎、赵献可。孙一奎认为命门“不在右肾而在肾俞之中”,提出了命门是存在于两肾间的具有生生不息之机的“肾间动气”。赵献可,著《医贯》、《邯郸遗稿》。②赵氏认为命门在人体中有位无形,存在于有形的两肾之间。其认为命门的部位在“自下数上之七椎,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指出两肾左属阴水,右属阳水,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所谓“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特别强调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②命门的作用赵献可可谓专论命门的医家,①赵献可认为心既为十二官之一,可见“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是命门居于十二官之上,明确提出命门为君主之官,为十二官“真君真主”。③命门均居主宰地位,即命门为主宰先天之体,具流行后天之用。其意是说人身先天无形之水火,皆源出两肾之间,先天无形之火,即三焦相火,出于命门右旁之小窍,先天无形之水即真阴,出于命门左旁之小窍。无形之火即元气,无形之水即元精,两者皆受命门之元神主宰。27,《本草纲目》为李时珍所著,是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28,清代又是研究伤寒论的高峰,代表医家有柯琴,张志聪侧重于理论研究,对六经实质的研究:尤怡。徐大椿侧重于临床应用,对理法方药的研究。29,张志聪六经气化为病说:六经气话说,是我国古代治《伤寒论》学的一个重要流派。30,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尤在泾的著作:《伤寒贯珠集》,31,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1)叶桂创立为卫气营血辩证:“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对其治法,也明确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把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归纳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2)吴瑭论三焦辨证:“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3)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在我国历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述的薛氏可谓第一人(4)王士雄的《温热经纬》:为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5)致力于瘟疫学说的研究,并有所建树者,有戴天章、杨璿、刘奎、余霖、王孟英32,戴天章发挥瘟疫辫治(1)瘟疫辨证:戴天章认为对瘟疫的辨证关键在于必须明确气血舌神脉五方面的辨证,即“瘟疫五辨”(2)瘟疫治疗:对于瘟疫病的治疗戴氏总结为“治疫五法”,即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33,杨璿剖析伤寒温病之异:指出辛凉宣透为治瘟疫的重要方法。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即是其学术成就之一其具体用药在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