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饰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系统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基本要求。三者之中,前两者是外在的既定的,唯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二、礼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即“礼”;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即“俗”。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在上为礼,在下为俗。”(二)礼的发展变化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礼神到礼人的过程。可分为六大阶段:1.周代以前的礼主要指夏商两代。夏礼无文字可考。《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商代之礼,尚未形成社会人伦方面的制度,而只是尊神敬鬼之礼。2.周礼指从西周开始,依照血缘亲疏、等级尊卑标准制定的礼仪。内容复杂,其范围上至朝政,下至婚冠丧仪、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主要特点在于重人际关系。周礼通过繁复的仪式,定名分,成制度,规范着人们方方面面的行为举止。但并未僵化。《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3.春秋战国礼的重建礼崩乐坏,孔孟重建。孔子认为其原因是“不仁”,故强调以“仁”为礼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则主张以灵活权变的眼光来看待礼。如淳于髡问礼、齐宣王问臣弑君。4.两汉时期的礼教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制礼,主张因时世而制礼。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形成儒家礼教,对人民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厉。现存汉代诗歌中有关男女之情的诗篇都没有越出礼教的范围。但是,汉时礼教并未发展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如汉时并不遵守“妇人贞吉,从一而终”(《周易·恒》)的信条,文帝死前下令包括他最喜爱的妃子都可再嫁,东汉光武帝甚至亲自为他的寡居姐姐湖阳公主物色对象。汉宋弘为司空时,光武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因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谓主曰:“事不谐矣。”5.汉末到隋唐的礼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加之玄学兴起,儒家礼教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当时篡乱相仍,动用殊礼,僭越冒滥,莫此为甚矣”,最高统治集团就不守礼,往往以禅让为名篡权夺位,“君为臣纲”成为一纸空文,礼教失去约束力量。出现一批反礼教的士大夫,阮籍、嵇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阮籍公开声称“礼岂为我辈而设耶”,嵇康则“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受此影响,唐时的礼不是很严。李世民杀兄逼父,高宗封父亲的才人为后,玄宗纳儿媳为贵妃,均属不忠不孝或乱伦之举,但在当时却都是公开进行的。6.宋明清时期的礼教宋明理学家为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极力以理来规范礼,把礼与理视为体与用的关系。程颢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程朱理学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对人情人性的压抑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程度。如孔子曾称《诗》三百“思无邪”,宋儒却删掉其中的爱情诗。孟子言“食色,性也”,《礼记》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程颢却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早期儒家保留的一点人情味,丧失殆尽。清戴震抨击其“以理杀人”,可谓一针见血。明清时期礼教的影响深入民间,“理”或“礼”杀人的现象更为常见。尤其是很多女性的青春、生命都被礼教所断送掉。安徽省休宁县志载,在明代仅有几万人的休宁县就有节烈妇女498人;从清初到道光三年竟然增加到2191人。②凶礼:指救患去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等五种。丧礼是指对死者表示哀悼以及安葬死人的礼仪形式。一般分为七大环节:复(招魂)、小敛(穿衣)、大敛(入棺)、成服(参加丧礼者在大敛之日依制穿上丧服)、讣闻(告知亲友)、开吊(亲友吊唁)、出殡。还有严格的服丧制度,期限依地位高低,从三年到三月不等。荒礼:指年谷不熟或疾疫流行之时,为袪灾除疫而举行的祈禳仪式,也包括为表示与灾疫之民同忧的心情而罢食、罢欲、罢乐的行事,或贷粮、贷药的行为。吊礼,本指先秦时各诸侯之间的外交礼仪,即一方诸侯国内发生水火疾疫之灾或大丧,其他诸侯应遣使吊问,并馈赠救灾之物,或为之服丧。襘礼:一指古人为消除灾疫而举行的禳除之礼,二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会合财物接济他国之礼。恤礼:本与吊礼有相近之义,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在大灾之年采取赈灾放粮、减免租税、减刑赦罪的方式以表示抚恤之义。2.人生旅程中的礼仪礼节专指在人生旅程中一些特殊阶段所举行的礼仪礼节。主要包括:①诞生礼:婴儿从娘胎进入社会的礼仪。如生男孩,在门左面挂一张木弓—弧,象征阳刚之气;生女孩则在门右面挂一方佩巾,象征阴柔之德。父亲要到宗庙上香祷告,然后到外婆家报喜、送红蛋,男单女双。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表示长大成人,被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仪式。男子为冠礼,又叫“加冠”,简单地说,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要在宗庙所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即“冠”),然后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女子的成年礼曰“笄礼”,又叫“加笄”,也是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两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表明该女子可以嫁人了。所以人们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而用"弱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岁时。两汉以后,加冠称字的年龄段有提前趋势,多半在15-16岁时举行,加笄礼则赶在结婚前行之。3.社交活动中的礼仪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礼仪礼节。乡饮酒礼: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敬老尊贤的仪式。其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息争端,敬老尊贤。《礼记.射义》:“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吕氏春秋》认为是古时乡人因时而聚会,在举行射礼之前的宴饮仪式。周代时,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见载于《仪礼》等儒家经典。当时,此会也有举荐贤能之士以献王室的意义,一般于正月吉日举行。汉以后郡县往于学校中行其礼,皇帝则于辟雍中行之。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则以州县长官为主人,为贡士饯行时亦行乡饮酒礼。明代,京师及州县以下,令民间以百家为一会,以里长或粮长主之,坐席时,以善恶分列三等,不许混淆,以此作为实行封建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跪拜: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所行的一种社交礼节。作揖和拱手:古人作揖有等级差别。《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大夫以其等,振揖(按等级分别作揖),士旁三揖(对许多人笼统地作揖三下)趋:接近他人或从他人跟前走过时快走几步表示尊敬之意。(四)礼的作用1.积极作用调节人际关系,维护团结巩固政权,规范行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2.消极影响抑制个性发展阻遏思维创新具有虚伪性、不平等性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四、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即人伦、人道、人性。“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1.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与概括,可以说,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礼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①五伦设计:五伦是礼的基本构成,是中国伦理的范型,它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以五伦为范型的中国伦理以仁爱为根本精神,其思路和运作过程是:亲亲—忠恕—仁道,从而达到个人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宇宙伦理的贯通,建立起“亲亲仁民”、“民胞物与”的道德情怀。②整体主义:礼的精神,五伦的精神,首先是一种强调整体秩序的精神。它把整体秩序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个人应在既有的人伦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整体的和谐。③伦理政治:这是儒家人伦设计的实质。五伦设计的根本原理是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血缘—伦理—政治直接同一,把家族关系中的长幼之序上升为一般伦理法则,成为社会上的尊卑等级之别,在“亲亲尊尊”的基础上形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治秩序。于是,伦理政治化了,政治也伦理化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成为伦理政治的基础,因此,传统伦理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某种准宗教的作用。2.人道的核心是“仁”,其内涵主要有:①人伦决定人格。“仁也者,人也”。②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即“中国四德”,与理智、正义、节制、勇敢的“希腊四德”形成对照,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其中“仁”是核心,其他诸德都是“仁”的运作与体现。③德性主义。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修己安人为模式,以内圣外王为目标,不仅追求道德人格的建立和提升,而且追求圣贤人格的实现,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人合一。为人、待人、治人统一,才是中国式人道的完整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