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及范例共享_第1页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及范例共享_第2页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及范例共享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以下为参考文献的格式及范例共享以下为参考文献的撰写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它的撰写也是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表现出,在论文当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研究结果就应该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来,这也是作者对别人劳动结果的尊敬。以下为学术参考网的我整理的关于论文以下为参考文献的格式及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内容摘要本文举例说明XX年第六届信息管理学术暨警察信息实务研讨会论文集所采取之排版格式。论文必需附有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以500字为限;11pt标楷体,左右对齐,行高为固定行高15pt。本文关键词语:分析、制程分析、企业改造。一、格式文章必需采取a4大小的纸张,内文宽为16公分,高为24.7公分以每栏7.6公分的宽度分为二栏。文章排列必需左右对齐,不可参差不齐。文章包含图片、表格、以下为参考文献不可跨越10页,不加页码。论文格式档可自本研讨会网站下载。1.论文题目与作者论文题目字型为14pt标楷体,且必需置中。作者部分:姓名为12pt标楷体,亦必需置中。所属机关为10pt标楷体;行高为固定行高15pt。2.内文内文字型均采取11pt标楷体。行高为固定行高15pt。3.段落标题与子标题段落标题与子标题须采取粗体。每段标题与子标题前请留一行空白。每一段落首行以1公分缩排开始。二、图片、表格与方程式1.图片图片可使用一栏或二栏,说明必需置于图片下方。必需置中。图一:xx图2.表格表格能够使用一栏或二栏,说明必需置于表格上方且置中。表一:xx表3.方程式方程式应置中,而且于上下各留一行空白。方程式应编号,编号靠右对齐并从1开始。f(x)=g(x)+5*h(x)(1)三、以下为参考文献格式以下为参考文献:11pt标楷体,左右对齐,行高为固定行高15pt。文献部份请将中文列于前,英文列于后,按姓氏笔画或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参考书之年份可用民国历年或公元历年,下面为期刊、论文集、书籍之编排格式的范例.1.李有仁、陈鸿基「组织特性与营销信息系统的研究:以台湾大型企业为例),中华民国信息管理学报,第三卷,第一期,民国89年,第1~20页。2.梁定澎,决策支持系统,台北:松岗计算机图书公司,1991,第1~20页。son,dy,j.d.,“academicissuesinmis:journalsandbooks,〞misquarterly(15:4)1991,pp:447-452.,en,j.v.,strategicplanningformis,johnwiley,newyork,1997.一篇论文根据一定的论文格式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而一篇论文的论文格式排版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好的排名往往能够获得意外的效果,上面就是论问格式排版方面的几点说明。【篇一】论文以下为参考文献格式1]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2]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8]刘洋.基于编码构造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3]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卫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4]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7]毛方儒,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5,25(2):1-6[8]代世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3[9]刘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2014,(1):40-43[10]李刚.基于逆向工程的自在曲面重构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篇二】论文以下为参考文献格式[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策[J]..2011(11):30-34[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269-272[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在状况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讨论[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瞻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183-189[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7]SL155—95.水工〔惯例〕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1993.11.[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22]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3]唐涛,高水头闹室闹门小开度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篇三】论文以下为参考文献格式[1]山仑,康绍忠,吴普特.中国节水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王晓玲,杜秀文,刘丽艳,李英能.我们国家井灌建设可连续发展研究[J].,2006,〔8〕,6-11.[3]刘昌明.21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甘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理论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0.[5]Cohon,J.L,andD.H.Marks,Areviewandevaluationofmulti-objectivePrograrnmingtechniques[J].WatererResourcesResearch,11〔2〕,208-220,1975.[6]ShaferJM,LabadieJ.SynthesisandCalibrationo,aRiverBasinWaterManagementModel[R].Co-OradoStateUniversity,1978.[7]A.H.EI-Shaarawi,S.R.Esterby,Timeseriesmethodsinhydroseiences:Proceedingsof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heldatCanadaCentreforInlandWaters,ElsevierSeientifie,1982.[8]Afzal,Javaid.Noble,DavidH.OptimizationmodelforalternativeuseofdifferentequalityIrrigationwaters[J].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Engineering.1992,118:218-228.[9]GhossenR.Masharrafieh,RichardC.Peralta.OptimizingIrrigationManagementforPollutionControlandSustainablecropYield[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5,31(4):760-767.[10]Wong,HughS.Sun,Ne-zheng.Optimizationofconjunctiveuse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withwaterqualityconstraints[A].ProceedingsoftheAnnualWaterResourcesPlanningandManagementConferenceApr6-9[C],Sponsoredby:ASCE.1997:408-413.[11]Kumar,a,VijayK.Fuzzyoptimizationmodelforwaterqualitymanagementofariversystem[J].JournalofwaterResourcesPlanningandManagement.1999,205(3):179-180.[12]N.伯拉斯著,戴国瑞等译,水资源科学分配,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年.[13]Brown,L.R.andKane,H.1994.FullHouse:ReassessingtheEarth'sPoPulationCarryingCaPacity.TheWorldwatchEnvironmentalAlertSeries,W.W.Norton.NewYork.[14]Postel,SandraLastoasis:FacingWaterSearcity,WorldwatchEnvironmentAlertSeries,1997.[15]华士乾主编,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6]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报告,1988.[17]翁文斌,蔡喜明,京津唐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水科学进展,1992,〔3〕.[18]贺北方.区域水资源大系统优化分配的大系统优化模型[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8,〔5〕:107-117.[19]胡芳芳.无锡市用肥肥可连续利用肥肥与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20]柳长顺,陈献,刘昌明,杨红.国外流域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进展[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