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论2讲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课件_第1页
文化导论2讲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课件_第2页
文化导论2讲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课件_第3页
文化导论2讲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课件_第4页
文化导论2讲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主讲:刘更生genghao111@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上古:从原始走向文明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方面的充足证据,神话传说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黄帝、炎帝)、东夷(山东等地)、苗蛮(湖北、湖南)三大集团。在中国跨入文明门槛的前夕,产生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流传下来内容最多的是氏族时代部落、部落之间的战争,以及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离文字产生的时代不远,或者就处在文字产生的时代,所以有一定的的真实性。原始观念文化原始观念文化凝结在物质文化中,在表现形态上,人们把它概括为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包括陶塑艺术品以及陶绘、雕刻艺术两种主要形式。1、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是最早的宗教观念。当人在意识上还没有和自然界、动物界分离的时候,也就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也不能解释自身的肉体和精神。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和自然力量都加以人格化,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包括动物、植物和无生物都和人类一样,都有灵魂。这就是万物有灵观念,于是也就产生了灵物崇拜观念。(2)玉崇拜中国尚玉崇玉的历史传统非常悠久,玉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发展丰富。在玉文化的原始阶段,它主要是作为沟通天地人的礼器、神器而出现的(后来才发展出装饰功能、代表人的美德等)。我国出土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玉器。但我国玉器的起源,应当比这更早。2、原始艺术原始陶器上的鱼纹、蛙纹、花卉纹,其中有些也渗透着生殖崇拜的观念。鱼纹蛙纹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初步形成

一、青铜时代(殷商西周)19世纪中叶,丹麦考古学家汤姆生最先提出了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来区分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这种考古分期法,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其中主要是工具来区分的。商代和西周是典型的青铜文化时期。1、殷周文化的物化形态: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

(1)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色青灰,硬度比红铜高,铸造器具坚韧耐用,锋口锐利。所以青铜器很快取代石器和铜器,成为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生产工具 礼器和乐器 兵器 用具(3)金文随着青铜业的发展,商周时期又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人们称之为“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文化,尤其是周文化的珍贵资料。2、殷周时期的观念文化:从尊神敬祖到敬天保民,从神本走向人本

(1)殷商时期:尊神重巫信天帝,神权至上,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第一,信神而占卜。第二,崇拜“帝”或“上帝”。第三,殷人还信鬼。3、八卦观念与阴阳五行的演变发展

(1)《周易》与八卦观念。殷商时期,巫史既司占卜,又“掌官书以赞治”,因此,巫史即使神权的握有者,又是君王言行的训御者,社会地位显赫,责任重大,他们是第一代知识分子。这样,便开创了学术与政治、神学与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交织混杂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周易》《周易》一书起源于殷周之际,是周朝贵族向神灵卜问吉凶的经文汇集成的书,可能是巫史的集体创造。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周易》虽然属于占卜书,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其神秘的形式中蕴涵着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辨证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重要基础。(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邹衍把这种自然观运用到社会领域,同时提出了“五德始终”循环相生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五德转移”的顺序,经过了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过程。(4)《易传》与阴阳观念《易传》大体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和阐发《易经》的作品汇集。有七种十篇。《易传》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学说,但在理论上始终没有突破循环论的局限。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理论化一、学派分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反映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以下特点。1、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殷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但是,随着王室权利的削弱,公室的衰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了,兴办私学的局面开始出现。孔子“弟子三千”,孟子“从者数百人”。私学的兴盛,加速了文化下移的进程,直接促进了士阶层的异军突起和“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局面的形成。2、士阶层的迅速发展。士原本是西周和春秋中期以前分封制中的一个等级,他们没有丰厚的家产,但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具备一定的治理家政和军事征战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在王室、诸侯国中充当武士或家臣,辅助理政或管理民务。春秋中期以后,士开始作为一个独立阶层出现。养士用士的有两类人:国君、权臣。3、百家争鸣春秋晚期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到战国时代学派逐渐增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九流十家”的说法出自《汉书·艺文志》十家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当是儒、墨、道、法诸家。4、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活动在思想理论上的强烈反映。(2)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一文化格局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复合物,而不是一元的简单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二、孔子与儒家

1、孔子与“仁”“礼”“中庸”孔子(前515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中庸。孔子非常重视“礼”。孔子虽然强调礼乐教化,但是他认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方法论上,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2、孟子、荀子战国时期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且把它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在天命观上,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但是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主张性善论。荀子则继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强调对人的天性进行教化改造的重要性。三、老子与道家

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期楚国若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即《老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道老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道”不仅生成天地万物,而且决定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发展。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老子的“道”是针对“天”而言的。他不信“天”,于是提出一个“道”来作为宇宙万物“所以如此”的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道“的作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这种“道”,并不是有意识的,只是自然如此,所以又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有名,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纯任自然,这里的自然的对立概念是“人为”,它不是指纯粹的自然物,而是指像自然物自然现象一样的“自然状态”。总之,老子强调“道”不具有人为色彩,纯任自然。(2)无为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在政治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老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来自于统治者的多欲和道德失范。二是来自于百姓多欲、多知。“无为”的目的就是要铲除这些祸乱的根源。针对产生祸乱的根源,老子提出的主张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七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七十五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六十七章)总之,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张,一方面统治者要清静无为。薄赋税,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另一方面要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老子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3)哲学思维的方法论在老子的哲学观念中,任何事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第一,老子认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相对应事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第二,老子不仅看到了万物自身存在着矛盾,也看到了矛盾双方无不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2、庄子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老子齐名,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在中国思想界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与《周易》、《老子》成了当时玄学家的经典,称为“三玄”。庄子哲学的相对论和怀疑的观点冲击了信仰、启迪了理性,对先秦的思维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四、墨家与墨子墨子(公元前468一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早年曾学过儒业,后脱离儒业而另立学派。墨子和墨家的著作有《墨子》一书。墨子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1、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最高的价值标准。“兼相爱,交相利,以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兼爱·中》墨子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以及以强凌弱的兼并战争。墨子认为,人民之所以有“三患”,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人们之间“不相爱”、“交相贼”,造成“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因此,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从而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兼相爱”、“交相利”“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陵,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墨子讲“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而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有差等、有区别的爱。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墨家的价值观实质上并不在追求功利,而在于用“兼爱”去调整功利。他并不反对公利,也不追求私利,而是追逐公利,反对私利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对“亏子而自利”、“亏父而自利”、“亏兄而自利”;反对“贪民之财”和“夺民之用”。因而要求人们在利与欲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交相利”2、“尚贤”、“尚同”的社会理想“尚贤”即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拨德才兼备的贤人,委以重用。“尚同”即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尚同·上》)。但最根本的在于“尚贤”。墨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下的用人路线。他提出“尚贤”学说,希望推行贤人政治。3、尚力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去积极面对生活,服从和建立社会秩序。而当这种秩序一旦解体,或者出现社会动乱、社会不公现象时,道家告诉人们要超脱和回避,而墨家则主张用强力讨回公道。墨家的主张和做法对社会危害较大,但它的思想和意识却仍然在民间蔓延滋长,并经常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历代社会上绿林土匪及其意识产生的渊源。所以儒和侠也有一种互补关系。4、“三表”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第三十五)立论必须有三个标准:第一要推究来历,第二要详察实情,第三要考验实用。推究来历,要重视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详察实情,要重视当代民众的直接经验。考验实用,要重视施法行政的客观效果。五、法家与韩非子

(1)商鞅“重法”(2)申不害“重术”(3)慎到“重势”2、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他的思想深得秦王赢政的赞赏。韩非的著作被后人编为《韩非子》一书。(1)法、术、势三位一体的统治理论。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的基础上,精心编织了一个“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法”,是指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策法令,是由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制定、公之于众的成文法典。该理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法莫如显”。二是主张“法不阿贵”、大公无私,即强调打破由贵族垄断法权、袒护偏私的旧习,力求做到“诛罚不避权贵,庆赏不遗匹夫”。三是主张执法必严,维护法度的严肃性,力求做到“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造成一个人人守法、不敢犯法的局面。“术”,是指封建君主驾驭臣下的韬略和手段。“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与法之愈公开愈好相反,韩非主张“术”愈隐蔽愈好。“术”潜藏于君主的心中,要使臣僚人人感到高深莫测,君主正好借此知奸防叛,巩固自己的最高权力。“势”,是指封建君主所处的地位和所掌握的政治权力。韩非把“势”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他认为:自然之势固属重要,但它只是表示政治权力的继承关系;能不能真正掌握运用这一权力,关键还在于君主能否由于自身创造条件而牢牢地巩固它。这样,韩非关于“势”的学说就有了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崭新内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法、术、势三者之中,法是最根本的,但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需而行,相辅为用,才能最终达到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目的。韩非创立的理论体系,的确是把法家思想推向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韩非辩证地看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到了“抱法”、“行术”、“处势”三个问题不可分割。六、稷下学宫在战国中期,还出现了像稷下学宫这样盛况空前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心。稷下学宫于齐桓公之时建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到齐宣王时达到了鼎盛阶段。稷下学宫有相当长久的学术传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云集在那里的各派学者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辩论,相互汲纳、相互批评,这对于促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一、秦代儒法之争与“焚书坑儒”秦王朝建立后,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师古与崇今等问题,在儒家和法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焚书坑儒”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秦始皇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籍,给文化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二、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汉初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是“黄老之学”的兴盛。“黄老之学”的主旨是“清静无为”。儒道冲突的事件,在文、景、武帝时连续发生,并且表现得相当尖锐。随着汉代社会的逐步发展,这种“清静无为”的学说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越来越不相适应。到汉武帝时,在学术思想上实行“尊儒”政策,“黄老之学”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专治《公羊》的经学家董仲舒提出来的。它一方面是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斗争的表现,同时也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政治的需要。在诸家学派中,只有儒家比较适应建立大一统和巩固农村宗法血缘基础的需要。但是它不经过发展和改造,也不会成功。这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这个贡献的突出表现有三点:第一,建立了新的天人合一的目的论的庞大哲学思想体系。第二,董仲舒把先秦儒学的人文主义提升出来,同时又给它以目的论的论证。第三,董仲舒提出了名号理论,从根本上树立了经学的思想权威。1、儒学的经学化

(1)“经”的含义。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都称为“经”。以后,“经”字便逐渐被用来专指儒家的典籍。儒家的经,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著作,而且只有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所推崇的儒家书籍才能称经,因此儒经的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儒家的经书最初只有六经,发展到唐宋时期,就成十三经了。(2)经学的确立。到了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学超乎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本”,人伦之“常”。于是,训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