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教学课件_第4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引言:2005年的刘“旋风”及其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

底是不是现代经济学?判断一门经济科学是否是现代经济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日历时间能否作为标准?数学化程度能否作为衡量标准?形式上是否貌似科学能否成为衡量标准?判断一门经济科学是否是现代经济学的标准科学性:揭示了经济事物和经济过程的客观规律阶级性:代表时代的最先进阶级的利益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不能称得上是现代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自1830年英法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以后,就已经转化为庸俗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按照上述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外延来界定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把政治经济学描述为研究商品和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积累等内容的社会科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内涵来界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年版,第8页)围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所进行的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表述了《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上述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斯大林的观点斯大林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61年版,第58页)孙冶方对斯大林的批判孙冶方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突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他认为这是斯大林在理论上重犯了蒲鲁东的错误。恩格斯批判蒲鲁东突出所有权的地位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和法学幻想;

(2)斯大林用生产中的相互交换其活动,代替了客观存在的商品交换,造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无流通论。

简评:孙冶方的批判是中肯的。这里孙冶方代表了中国改革的时代精神:一是涉及商业和市场问题,不破除斯大林的定义的束缚,改革不能前进;二是关于所有制问题,所有制是很重要,但所有制再重要也不能像给商品贴标签一样,一贴则灵。它事实上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来体现。

关于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含义的讨论(1)斯大林的观点: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2)吴宣恭的观点:生产方式=广义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3)吴易风的观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结论和我们的看法(1)生产方式范畴含义的多重性;(2)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3)进一步深化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否包含资源配置?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诸多的范畴:质量互变规律与数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抽象法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认识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而奋斗。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用以指导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实践。关于致用性的思考。政治经济学的层次性和致用性的关系。为改革开放提供顶层设计。为应用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1商品的二因素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马克思1.1.商品的二因素•

什么是商品:

教学提示:不急于下定义,而是要注意认识商品的逻辑过程和方法。“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饿了!!馋了!!“物的有用性成为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有用性(使用价值)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商品的使用价值1)是用于满足别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2)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教学提示:注意体会对交换价值的认识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量/比例是什么决定的?“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价值:交换价值背后的秘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1.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依存、不可分离;2.任何人不可能既占有某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商品必须进行交换。1.2.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劳动具体劳动1.概念: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2.特点: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B、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C、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D、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和生产资料结合抽象劳动1.概念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抛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

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2.理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的客观实在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A、具体劳动强调劳动的有用性,抽象劳动抽象掉其有用性;B、具体劳动存在质的区别,抽象劳动只有量的区别;C、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D、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的共同内容,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各种劳动的不同形式。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发现,彻底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交换价值关系的确定1只绵羊2把斧头=价值量价值量劳动量劳动量==1.价值量的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1.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2.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及其与价值量的关系

C、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相对性A、简单劳动是价值计量的基础;B、在同样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是在交换的背后早已完成了的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1.劳动生产率的概念2.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会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1.3价值形式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使用价值价值???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商品和商品相交换的关系和比例,也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及其两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简单价值形式的一般表述:x量商品A=y量商品B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其他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等价形式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1.二者的统一2.二者的对立结论:1.商品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得到表现;2.商品的价值表现由其价值本性决定;3.商品内部矛盾外化为两个商品的对立。2.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2×1g×40kg……1只绵羊=2把斧头1只绵羊=1克黄金1只绵羊=80斤粮食……1只绵羊=2把斧头=1克黄金=80斤粮食……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意义:1.商品价值真正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2.更加清晰地说明,不是交换调节商品价值量,而是商品价值量调节交换比例。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1.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不完整的;2.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系列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表现形式。1只绵羊=2把斧头=1克黄金=80斤粮食……1把斧头=30尺布=5斤盐=20支鸡蛋…………3.一般价值形式=×2×1g×40kg……2把斧头=1克黄金=80斤粮食=……1只绵羊一般价值形式与以前价值形式的本质区别:1.以前的价值形式表现某一个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产物,而一般价值形式却表现商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性质。2.以前的价值形式表现单一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与其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一般价值形式才真正使一切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并在量上进行比较和衡量。3.物物交换被媒介交换所替代。为什么被称为“一般价值形式”?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1g×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2×1g×40kg……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一般等价物是“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1.一般等价物是商品。2.一般等价物是等价物,它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3.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的一般表现。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1只绵羊=2把斧头1只绵羊=2把斧头…………2把斧头…………=1只绵羊对立开始出现,不同商品只能处于其中一种形式,但不固定,等式反过来也可。对立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与相对价值形式商品对立,在一个价值等式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已相对固定。对立基本固定,相对价值形式商品不能处于一般等价形式,而一般等价物也不能具有统一的和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的固定: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2×1g×40kg……1×2把斧头=1只绵羊=80斤粮食=……1克黄金货币形式的意义:1.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成为商品的价格,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转化为价格形式。2.商品世界划分为两极:商品和货币,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转变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统一。3.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完全固定。4.简单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内部潜藏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终于在外部表现为了代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和代表价值的货币的矛盾。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表现,而货币则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殊和具体的,而货币的使用价值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有自身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有其社会职能产生的一般使用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从历史上看,金银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2.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第一、金银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第二、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充当货币。1.4.商品拜物教1.商品拜物教:物的关系统治人的关系具体表现;2.拜物教的根源:商品形式——形成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私人劳动私人劳动---交换---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基础3.拜物教的历史性质及其必然性1.5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基本职能货币的首要职能:价值尺度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1.货币能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它首先是商品。2.商品不是因为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1.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由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2.商品价格既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又取决于货币价值。商品价格的变化不由单一因素决定。3.商品价格可能在量上甚至质上与商品价值发生背离。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是一种平均化趋势。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价格标准: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即用于计量价格的标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货币的价格标准的区别:1.作用不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则表明货币本身的量。2.产生原因不同。价值尺度是自发形成的,而价格标准是国家法律规定的。3.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的价值会随着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因而与金属价值的变化无关。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流通手段从商品交换到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卖出绵羊买进斧头买进斧头卖出绵羊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以货币为中介的、包括买和卖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过程:商品货币商品WGW物质内容:W—WW-G-W中包含的商品形态变化:W-G:卖的过程。商品的惊险一跳!G-W:买的过程。意义:1.打破物物交换形成的个人的地方的限制;2.扩大和加深了商品交换的矛盾。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发展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金银条块铸币辅币纸币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流通手段职能条件下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支付职能条件下的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所象征性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通货紧缩:由纸币的发行量小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的纸币升值现象;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WGW卖的过程买的过程WG卖的过程GW买的过程………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在延期支付的交换中货币所起的清偿债务的职能。意义:1.扩大了交易规模,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2.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1.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2.作为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3.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从商品生产角度来说,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从商品交换角度来说,价值规律是等价交换规律。教学提示: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一定的,而它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变化的

2.3.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变动首先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商品价格与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价值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平均数规律”。总结: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波动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反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2.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的调节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

使用价值价值具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私有制商品交换价值货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价值规律内容表现作用均衡价格理论批判回避了需求结构的阶级性无法解释供求均衡下价格决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均衡价格理论的庸俗性货币理论批判货币起源与本质分析的缺失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倒置混淆了货币与纸币的区别1.6.现代资产阶级价值和货币理论批判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2.1货币转化为资本2.1.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W—G—W(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区别:(1)形式不同(2)内容不同

(3)目的不同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存在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2.1.2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①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劳动力价值的构成: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遵循等价交换规律。只不过: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2.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2.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对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特殊性:(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具有强制性;(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时点(这里不计入剩余劳动的情况),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总结:至此,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说明了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2.2.2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照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可变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首先,进一步揭露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即只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其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2.3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的:

一是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部分,用c表示;

二是新价值中用来补偿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用v表示;

三是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考察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时,只能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进行比较。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它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m′=m/v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于工人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2.生理和道德界限

3.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促成五一国际劳动节)

6小时12小时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2.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3.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便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4612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3.2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内涵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在这里,马克思从两个方面限定市场价值范畴:前者从总量出发,求总量的平均价值;后者从个量出发,用特定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定义市场价值。总量出发,无论市场上某商品总量是在哪种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市场价值都等于商品的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从个量出发,在一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并且“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条件下,市场价值等于中等生产条件下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市场价值形成的三种模式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在优等生产条件和劣等生产条件下各耗费互相平衡的劳动生产小部分该商品,这时商品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就会与它们的简单平均值相一致,都等于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因此,市场价值就由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决定。”如下表:生产条件产

量个别价值市场价值单位商品全部商品单位商品全部商品优

等156908120中

等7085608560劣

计100800800表I 单位:劳动小时商品总量不变,但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劣等生产下生产的,在中等和优等生产条件下各生产小部分该商品,这时市场价值就由劣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如下表:生

产条

件产量个别价值市场价值单位商品全部商品单位商品全部商品优

等156909.1136.5中

等1581209.1136.5劣

等70107009.1637总

计100910910商品的总量不变,但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优等条件下生产的,在中等和在劣等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如下表:生产条件产量个别价值市场价值单位商品全部商品单位商品全部商品优

等7064206.9483中

等1581206.9103.5劣

等15101506.9103.5总

计100690690总结:在实际市场上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竞争来实现的。而且市场价值等于商品总量的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值也只能作为占统治地位的趋势来理解。它“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价值一旦转化为市场价值,商品即按和价值有差别的市场价值出售,因此,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以后在商品交换中市场价值和商品内在价值的偏离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价值到市场价值的转化,既是商品价值形式的转化,也是商品生产历史的转化;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又进一步发展成“价值——市场价值——价格”理论。2.3.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额外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的社会平均劳动要多,无法否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信息时代高度自动化企业利润来源——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传统的解释高度自动化条件下的劳动是更复杂的劳动,可以形成倍加的价值;生产劳动的范围扩大了,工程师、工艺师及管理人员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可以借助于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获得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我们的观点:第一,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复杂劳动;第二,“总体工人”的范围不能无限扩大;第三,企业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3.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联系:

从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来看,两者是一致的。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另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区别: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基础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劳动生产力提高为基础的。另外,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4.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假象:似乎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1)劳动在出卖以前不存在(2)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3)如果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则资本家将一无所获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工资形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变动趋势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缓慢上升的原因相对工资工资的各国差异2.5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生产理论批判否定了生产的社会属性否定了劳动者生产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资本与生产的社会属性,掩盖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把生产理论引向生产一般的分析;拒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析马克思的产量生产函数与价值生产函数:200千克棉花+1/2个纱锭+1个劳动力1天的劳动→200千克棉纱这是一个实物量生产方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如下代数方程的形式:Q=f(x1,x2,x3),(其中,Q代表棉纱产量;x1、x2、x3分别代表生产要素棉花、纱锭和劳动的生产投入量;f代表函数关系;上述生产过程的例子从价值角度来进行概括。首先它可以写成以劳动时间为当量的价值方程:

200千克棉花生产40小时+1/2纱锭生产8小时+必要劳动6小时+剩余劳动6小时=200千克棉纱生产60小时;也可以写成以价格(人民币)元为当量的价格方程:200千克棉花200元+1/2纱锭40元+必要劳动30元+剩余劳动30元=300元。西方经济学产量生产函数出发,只专心于生产函数的数量关系或技术关系的考察。不管生产函数的性质如何,盲目地运用数学上的拉格朗日乘数法,求去极大值或极小值(利润最大或成本最小)。这种空对空的数学分析,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任何实际问题。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并不满足于这种任何生产都有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把这种实物量关系方程提及一下,作为既定的前提放到一边,着重阐述了价值生产关系。第三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3.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4.1.1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的结构类型:从内容看: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从规模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从方式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要素、扩大生产场所)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1.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由工人创造。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中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既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家,又不断再生产出雇

佣工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家消费资本家消费

生产生产生产

c+vc+v+mc+v+m

AAA工人消费工人消费工人消费

每个生产过程都把生产条件作为资本再生产出来,并把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再生产出来。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3.2.1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新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实质:通过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增殖资本,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及其剩余价值的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转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没有破坏等价交换规律。

“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资本积累的动因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于: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多少;3.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资本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生产资料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会不断改进企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注意: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总是由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从物质形态看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资本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决定反映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这是因为:单个资本增大了才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由若干个中小资本结合成一个较大的资本来增大资本总额,也就是指许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吞并或互相联合而转变为少数大资本的过程。资本集中是通过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积聚与集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积聚为集中创造条件集中也必然加速积聚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集中受社会财富增长和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积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产生影响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及实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A供给不变或增加对A的需求减少相对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随时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提供随时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同时大量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的工人的剥削。3.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作用3.4.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作用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积累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工人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人数也就越多。发展资本的膨胀力的同一些原因,也会产生出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因此,产业后备军必然会同财富的增长一起增大。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劳动折磨成反比(法文版)。最后,雇佣工人阶级中的这个贫苦阶层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极是少数资本家手中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或贫困化。3.4.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确立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越来越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这样才能适合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但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5现代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理论批判掩盖了资本积累的真实来源把积累的来源归于笼统意义上的储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性质;掩盖了资本原始积累是以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史册的;歪曲了资本积累的真实动因和实质把资本积累看成是资本家“节欲”的美德,进而把利润看成是对这个美德的奖励;不仅掩盖了积累的真实动因,也掩盖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后,再将其资本化而扩大剥削的实质;掩盖了积累的两极分化后果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事实引致的资本家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积累;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4.1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4.1.1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就是投在工业、农业、物资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最能充分地说明资本运动的本质,因此考察资本循环运动以它为典型形态。顺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d的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AG—W…P…W′—G′PmA与Pm的比例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G①购买阶段•••P•••

W′②生产阶段G′③售卖阶段货币资本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WPmA商品资本总结: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两个过程的统一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价值增殖仿佛是在流通中产生的。G——G’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循环。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流通过程在资本运动中占有首要地位。GWPmA…P…W´G´

9万元售买3万元3万元3万元生产购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4.1.2产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周转,而资本循环则是一次的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都是资本运动形式,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的统一,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2)区别: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一职能形式出发,并回到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研究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研究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时间及其对周转速度的影响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流通时间)购买时间出售时间生产时间劳动时间----部门性质和技术水平非劳动时间不创造价值,对价值形成有影响。备料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公式:n(周转次数)=U(年)/u(周转一次的时间)关系: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2.生产资本构成及其对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依据: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特点: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价值是分次转移到产品中;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特点:价值一次全部转移或重新创造到新产品中,随产品出售而全部收回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关系联系: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且只有生产资本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别:☆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

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不变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固定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工资生产资料劳动力厂房、机器等

价值逐次转移

固定资本原料、燃料等价值一次转移

流动资本工资一次收回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资本的不同部分在m生产中的作用不同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揭示m的真正来源揭示流通的规律有形磨损固定资本磨损有形磨损无形磨损

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使用自然力的腐蚀无形磨损

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劳动生产率提高新机器的出现固定资本的磨损与更新折旧

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流动资本年预付资本的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总周转次数=————————————————预付总资本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固定资本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流动资本额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预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厂房200万:年转移1/20,年周转价值为10万元机器350万:年转移1/10,年周转价值为35万元

工具150万:年转移1/6,年周转价值为25万元原料180万,月工资60万,年周转6次,年周转价值为(180+60*2)*6=1800万元=(10+35+25)+1800=200+350+150+180+60*21.87(次)一年内的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企业月预付流动资本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年周转(次)年预付流动资本甲3万元100%136万元乙3万元100%49万元4.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的可变资本量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通常用Mˊ来表示Mˊ=mˊ×v×n/v

=mˊ×n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企业预付vm’v年周转(次)M甲2000元100%36000元乙2000元100%612000元甲企业M’:3×100%=300%乙企业M’:6×100%=600%从量上看,二者通常不等值

从质上讲,二者反映的关系不同

M’与m’的区别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4.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问题4.2.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的运动的特点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剩余价值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既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c)

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值形态物质形态

4.2.2社会总产品构成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原理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V+M2.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按其最终用途进入生产消费生活资料:按其最终用途进入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Ⅰ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第Ⅱ部类4.2.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补偿:卖得出去实物补偿:买得回来

这是因为: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关键在于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能够得到替换,否则将无法实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实物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该卖的卖掉了该买的买到了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是以商品资本循环为出发点的。这是因为商品资本循环最能体现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即:不仅能体现生产消费,而且能体现个人消费;不仅能体现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不仅体现预付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因此,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时,是以商品资本循环形式为代表来分析的。4.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4.3.1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为什么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要素和出发点;简单再生产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从简单再生产开始是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运用;假设条件: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不变资本周转时间为一年,即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没有对外贸易没有技术进步m`=10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假定:整个社会在一年内生产的商品总价值为9000亿元。其中:第Ⅰ部类产品价值为6000,第Ⅱ部类产品价值为3000,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是4∶1,m’=100%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90001Ⅰ4000c

+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Ⅰ4000c购买机器购买电力购买煤炭采矿部门机器制造厂

发电厂Ⅰ14000c

+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Ⅱ500v+500m新创造的价值消费资料第Ⅱ部类企业预付可变资本工人所得的工资购买价值补偿第Ⅱ部类企业的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的收入购买价值实现500v500mⅠ1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

+

500v+500m=30002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Ⅰ1000v+1000mⅡ2000c价值形态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供本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实物形态生产资料实物形态消费资料价值形态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Ⅰ(v+m)=Ⅱc

上述公式可派生出: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4.3.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前提Ⅰ(v+m)>Ⅱc。Ⅱ(c+m-m/x)>Ⅰ(v+m/x)(m/x:个人消费,m-m/x:积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假定:m`=100%;第Ⅰ部类各年积累率为50%,第Ⅱ部类的积累率是在和第Ⅰ部类的交换中确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历年相同没有变化;

Ⅰc:v=4:1,Ⅱc:v=2:1Ⅱc+v+m=Ⅰv+△v+m/x+Ⅱv+△v+m/x

Ⅰv+△v+m/x=Ⅱc+△cⅠc+v+m=Ⅰc+△c+Ⅱc+△c基本条件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1.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第Ⅰ

部类能够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Ⅰ(c+v+m)=Ⅰ(c+△c)+Ⅱ(c+△c)第Ⅱ

部类能够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活资料;

Ⅱ(c+m)=Ⅰ(v+m/x)+Ⅱm/x+Ⅰ△v+Ⅱ△v

2.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3.两个部类的积累规模互相制约任何一个部类的积累都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限度和有制约的积累过程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前提: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Ⅰ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Ⅱ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4.4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批判4.4.1魁奈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缺陷由于魁奈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他只是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而没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因此他不仅不能科学地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也无法对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也就不能从价值补偿方面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由于魁奈只是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两大部门而没有划分为两大部类,即没有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因而不能从实物补偿方面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由于魁奈把农业作为唯一的生产部门而轻视工业部门,由此就产生了很多矛盾和错误。4.4.2斯密教条阻塞了亚当斯密宏观经济分析的道路亚当•斯密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这种混淆体现了亚当•斯密微观经济分析基础的薄弱;斯密没有区分在劳动与资本的交易中存在的几个过程,从而没有正确判断价值来自何处,从而把价值全部当成收入;亚当•斯密第三个错误在于斯密没有正确区分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因此他看不到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变资本价值补偿这个重要因素;4.4.3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继承了斯密教条社会年产品的价值等于生产要素的所得(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斯密教条的翻版;萨缪尔森试图利用总投资和净投资与国民总产值和国民净产值的概念区别把“第四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价值中的固定资本价值部分”引进来,但丢弃了流动不变资本部分;证明奠定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缺乏科学的基础;第五章利润率平均化和价值转形5.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5.1.1成本价格和利润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W=C+V+mW=K+m成本价格的经济意义成本价格被用来补偿资本耗费,是资本家盈亏相抵点,成本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资本家竞争能力的高低;成本价格范畴形成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甚至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过程的假象;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现在却变成了成本价格K以上的增加额,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商品的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利润,如果用p代表利润,商品的价值公式也就发生相应的转化,即:

W=C+V+mW=K+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有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联系:两者是同一个量同一个东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利润和劳动的关系;5.1.2利润率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m’=m/vp’=m/C(C=c+v)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反映出的经济关系不同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后者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如果以一年为周期计算利润率,以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5.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5.2.1李嘉图劳动价值论悖论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的表面矛盾投入在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无论它们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也无论它们所生产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数量上有多大的差异,它们从事经营的结果是都能获得等量的利润。矛盾的案例表述:新旧葡萄酒价格差额如何解释,成为李嘉图学派劳动价值论悖论;“全部困难是由这样一个事实产生的: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马克思语

5.2.2利润率平均化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生产部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利润率(%)A70301003013030B80201002012020C90101001011010合计2406060360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静态过程:按上表:投在三个部门的资本的总额等于300;它们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60;它们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等于360。如果我们把这300看作一个资本,A、B、C不过是这个资本的不同部分(好象一个机器制造厂分成不同部分,如铸造车间、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这些部分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各不相同,而整个工厂的平均比率只有通过计算才能得出),那末,首先这个资本300的平均构成是240c+60v,用百分比表示,是80c+20v。既然每个资本100都只是被看作总资本的三分之一,那末它的构成就是这个平均构成80c+20v;同样,每100都有20作为平均剩余价值;因此,平均利润率=20%;最后,这300所生产的总产品的任何三分之一的价格=120。因此,全部预付资本的任何三分之一所生产的产品,都必须按120的价格出售。资本流入A的利润率低于B的利润率A的利润率高于B的利润率任意部门A生产迅速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任意部门B生产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