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之亲水环境生态水池规划设计说明_第1页
校园之亲水环境生态水池规划设计说明_第2页
校园之亲水环境生态水池规划设计说明_第3页
校园之亲水环境生态水池规划设计说明_第4页
校园之亲水环境生态水池规划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62暨大永續綠校園之親水環境--生態水池規劃設計說明2005/11/16報告人:總務處劉洸甫秘書報告日期:2005/11/16(星期三)12:00報告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行政大樓三樓第二會議室94年度校園規劃工作小組第二次會議壹、規劃動機一、塔樂禮宣言(TheTalloiresDclaration):1990年位於法國塔樂禮杜夫特大學(TuftsUniversity)舉行的「大學在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的角色」國際研討會中由22位大學校長與要紧領導人共同發起簽署的宣言,塔樂禮宣言是目前國際公認,在大學推動永續發展最具指標意義之文件。其揭櫫之10大行動計畫如后1.增加對環境永續發展的覺醒2.創造一個追求永續性的校園文化3.教育學生成為對環境負責的公民4.促進校園每一份子對環境的認知5.落實校園生態6.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7.跨領域的合作8.協助中小學校在教導永續發展的能力與建立夥伴關係9.加強國內外週邊合作與服務10.持續交流與互持。二、永續水資源、生態工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之整合與教育三、跨科目(領域)研究之整合:美國國會眾議院在2004.11通過提升合作性科技研發法案(CooperativeResearchandTechnologyEnhancementAct),簡稱Create法,旨在修訂現有聯邦法律,俾使政府得以批准由多個組織為共同發明提出之專利申請。由全美62所頂尖研究大學組成的美國大學協會,早已積極鼓吹此項法案。另一積極聲援的研究團體則為由威斯康辛麥迪森大學取得各項發明專利和授權的威斯康辛校友研究基金會。另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04.11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為促進跨科目(領域)研究,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必需改變政策與思維。四、行政院「挑戰2008十項重點建設計劃之一水與綠建設計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四年度政府科技計畫之第二群組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領域計畫。貳、規劃目標及願景(環境意義與生態價值)一、瞭解人與自然環境生態之因果關連性生命的秘密從此開始。二、尊重及愛護地球有限之自然環境資源及生命現象(以小花蔓澤蘭之生態危害為例)。三、文明是人類、動物、植物和土地之間共有共享且互助合作之狀態,卻極有可能在其中之一消逝後瞬間崩解。AldoLeopold(GameManagement,1993)。四、如何學習愛護地球、尊敬地球並進而內化為與自然真心相處,從而落實環境倫理教育之深根學習。五、以「生物多樣化」之原則探討大尺度的「國家生物多樣化環境計畫--都市--鄉村--國家--全球生態綠網」。六、保育及復育生物的多樣性永續利用及共享地球有限的生物生命組成、且公平合理善意的分享生物多樣性之遺傳資源與無價之貢獻。七、「土地公也是人,讓我們一起努力」生態綠化工法之終極目標及價值:(一)、極相之原始森林:真--理性及自然主義(二)、次極相之原始森林:善--和諧及合理主義(三)、擬近天然之人造混交森林:美--感性及典範主義(四)、荒野生態之近自然景觀:境--存在主義。八、生物圈的守護者在這個我們稱為地球的家園中,有美麗的海洋與深谷,有高聳的山脈與天空,還有蓬勃的生機與豐富的生命,這些事物讓我們虔誠的同意自然的教導,讓它為我們指引方向。契努克印第安族的祝禱詞九、哥斯大黎加雨林生物學家詹特森(DanJantzen):「說到物種與物種所交織成的生物網,人們總是想到一個二維的結構圖。其實,生物網(weboflife)是多維複次方極複雜….之結構,生物、微生物及微微生物……就穿插在這些脈絡中,好比生態系中的「黏膠」,把各種雜七雜八的生物都黏在一起」。十、對自然環境生態之尊重及深度體驗,進而瞭解並學習以「生態工程學」之視野與概念保育地球,復育生物多樣化之生態目標。並使學生充分瞭解並認知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之內涵並期以「生態中心」之最高環境倫理價值重建新的環境典範與生態良知。叁、生態水池設置背景說明一、台灣–我們的故鄉,原本确实是一個擁有多樣淡水生態系的島嶼,水棲物種相當繁多普遍,只是在近半個世紀工業資本主義文明的現代化過程中,城鄉發展太過迅速,國人生態保育觀念尚未健全,實踐行動不得其法,因而使得低海拔平原的許多湖泊、池塘淡水溼地遭受空前破壞,台灣的淡水溼地幾乎消逝的無影無蹤,眾多水棲生物因無家可歸而數量銳減,如何復育水棲生物生境,展現台灣原有淡水溼地生機盎然的原貌是重要又迫切!二、過去國內外有關水池(pond)的研究多著重景觀美質,較少關注到淡水溼地水文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層面;大多數是針對單一個別的水池,而不是注意關心水池溼地的數量與密度全面銳減後,所導致之景觀碎裂與天然食物鏈斷裂的環境生態衰退(基因窄化--導致滅絕)問題!三、國內許多人造水池或水景的問題,因為欠缺相關的溼地水文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知識觀念與實踐之道,普遍都有水池或水景治理維護不善,造成水池閒置荒蕪的現象。四、生態水池的概念、定義與功能:生態水池要紧是以水文生態系統的考虑模式觀察水池世界,首先就生態水池及水池景觀的相關觀念、定義與功能闡釋如下:(一)生態水池與棲地營造讓地球上的水回到它本來的位置,一直是綠色資本主義的關鍵智慧;正如卡洛法蘭克林(CarolFranklin)所說:「水並不像工程師所想像的那樣,只是從實體涵管中急速排出的H2O;水是動植物的生活圈,水确实是生命。」生態水池可說是於陸地上儲留水體的方式之一,留住了水确实是留住了生命,生態水池不但能够改變地点的水相,而且也可提供動植物棲息的生育環境;換言之,生態水池的營造也确实是棲地的營造,其應強調以生態法則來恢復現今仍然存在,但已被破壞不堪的地点,重新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生態系,它不僅僅只是一種修復破壞地區的工具或滿足地區居民景觀美感的方法,它更具有扭轉物種棲地長期消逝、地景生態因過度開發而日趨單調衰退的深遠意義。(二)生態水池的定義英國的水池行動聯盟(PondAction,1995)(註)曾經針對生態水池相關術語的下過一些定義:(表1)表1水池及水池景觀:相關的一些定義專有名詞定義水池Pond英國的水池行動聯盟(PondAction,1995)曾定義小型水體的範圍如後,譬如:水池每年至少有四個月會存在,面積介於1m2至2ha間,此定義包含自然、半自然及人造水池。緩衝區Bufferzone位在水池周邊的土地範圍,分隔水池及陸域土地使用基質。在集約農耕區域,其緩衝區可能為不必要。陸域基質Terrestrialmatrix區域範圍內其背景的生態系統或土地使用。水池景觀Pondlandscape為水池的集合名詞,廣泛為鄰近或連結區域,為水池物種提供部份棲地。須對其碎裂程級(及其改變)及連結狀態、空間廣度及密度進行評估分析。水池環境Pondenvironment包含水體、水源及水質,陸域基質則包含緩衝區;水景之空間廣度,其連結狀態及連結度。水池資源Pondresource以水池數量定量測度棲地的可及度;特定時間特定品質的水池存量。連結狀態Connectedness地景中水池空間配置的量測,是景觀結構,如連結度的一種呈現。連結度Connectivity評量景觀機能或行為的健全狀態,意指景觀品質如何影響自然過程,譬如:動物遷徒及散播(生物廊道)。碎裂Fragmentation因低連結狀態或低連結度,而使得個別水池與要紧水池景觀產生個別孤立狀態。註:英國的水池行動聯盟(PondAction,1995)是一個以OxfordBrookesUniversity為基地的獨立非營利組織,宗旨是支持世界野生自然基金會(WorldWildFundforNature)獻身淡水生態系的保育,曾經在1989-1994年間進行全英國的水池調查計畫。1996也進行英國低地水池的調查,可确实是一個相當有權威性的水池生態保育團體。(三)生態水池功能生態水池營造确实是水棲生物的棲境重建,不然而為水棲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更提供了觀察淡溼地與水棲生物的環境教育機會。其功能與效益如下:1.它提供一般大眾接觸自然野生物與生態保育的環境教育機會。2.水棲生物的棲境重建,可串連碎裂的景觀區塊,並使生存於孤立區塊的物種得以能夠散播至其他地區,達成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目標。3.保護與復育地点生態資源,能够發揮地点環境特色與強化住民認同(生態文化產業)。4.運用生態工程法則,讓自然自我組織設計,一方面減少水池或水景治理維護不善,造成水池閒置荒蕪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可節省維護治理的人力與經費。肆、規劃內容及生態價值工程之核心設計重點一、生態系統(生物圈)包括生活在一個群落中的所有生命體,以及與其相互作用的所有非生物因子。故生態系統涵蓋實驗室的微小系統,如水族箱到湖泊或森林等;甚至於整個生物圈也能够當作一個全球生態系統,包含地球上所有局部的生態系統在內。任何一個生態系均含有兩個差不多過程,即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能量以陽光的形式進入大部分的生態系統,然後被自營生物轉換成化學能,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食物)進入異營生物,最後以熱的形式消散出去。化學物質如碳和氮等都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無生物之間循環。光合生物以無機的形式從大氣、土壤和水中汲取這些物質,然後將它們同化成有機分子,部分被動物所消費。這些物質經由植物及動物代謝作用和其他生物例如細菌和真菌將生物殘餘和餘體分解,而以無機物質的形式再回到大氣、土壤與水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有相關性的,因為兩者均發生在生態系統的攝食關係中的物質轉移過程。然而因為能量與物質不同,它不能再循環,因此一個生態系統必須有外來的能量如太陽,不斷提供新的能量。最近幾十年來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酷的考驗,從1950年代區域性空氣污染奪走數千條人命開始,到後來的酸雨造成無數湖泊酸化,以及大片松樹林枯萎,到現今關係到地球上生物存亡的臭氧層遭受氣體如氟氯化碳破壞,所導致的紫外線過量及二氧化碳升高造成的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氣候環境變遷等,這些環境的變化差不多上人類活動所致。為了遏止地球環境繼續惡化下去,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推廣是刻不容緩的。二、國家生態綠網應是由(一)生態保護區、(二)都市生態綠網、(三)鄉村生態綠網等3大部份所組成。其差不多結構均是由生態綠地的點、線、面所組成,面狀綠塊就如國家公園、保護區、都市中的生態公園、鄉村中的大林地,而點狀綠塊就如都市中之小公園或鄉村中的小雜樹林,線狀綠帶則是都市中的道路、河川綠帶或是鄉村中的綠籬、農村綠帶。國家生態綠網的形成确实是以一連串的綠帶,將生態條件良好的綠面、綠塊串聯起來的網路,有如穿針引線將大鑽石、小珍宝串聯起來一樣、其中擔任串聯功能的綠帶,确实是作為生態走廊的功能,使生物得以在多樣(元)化複數棲息地間自由移動,並可發揮連續複數生物棲息地之功能。生態走廊並非如童話般的浪漫,並不是有了綠網就有专门多生物絡繹不絕於途。事實上「生態走廊」僅是對部分小生物物種是有效的,如鳥類、蝶類之中途歇腳站、或昆虫植物基因之傳播,但並非對多數生物都十分有效,尤其對哺乳類動物的移動遷徙功能更是有限(除非其綠帶棲息處专门寬)。當然,也未曾期望在狹窄的都市交通綠帶、綠籬中就有专门大的生態走廊功能,畢竟生態走廊原本的意義,是在於生物棲息地的連結性、防止物種群的分斷、破裂,並希望藉由充實小生物物種的生態基盤,來引入更高階的生物物種、進而對物種的存續及多樣性有所貢獻。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大面積的生物棲息地遠比生態走廊重要,我們不能只建設生態走廊,而忘了開闢大型生物棲息地。要明白生態走廊對於生物多樣化的貢獻是有限的,如國家公園、大生態保護區、都市中的生態大公園、鄉村中的生態林地等大面積得生態綠地,是所有生態綠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就如同項鍊不能缺少要紧的寶石一樣)。但當完整大規模生物棲息地無法維持時,生態走廊能够來補其生態環境之不足。由於現今的生物棲息地通常已被分斷孤立,欲恢復原有大面積之生物棲息地已是奢求,若能設法以生態走廊來提升生物之聯繫,對物種多樣化及種族延續之貢獻,亦非同小可。三、物種繁富度之喪失某物種的滅絕(extinction)代表了地球上生物繁富度(richness)一部份永遠無法追回與抱憾的喪失。滅絕能够是一種自然過程,諸如競爭、病疫、掠食、長期環境逆壓、不時的干擾等生物交感效應的結果。然而,當人類晚近以地球上強勢大型動物及以地球環境變遷元兇現身之際,生物物種的滅絕之勢大幅度的提升了。晚近的人為引起的滅絕的物種,包括無人不曉的愚鴿(dodo)、旅鴿(passengerpigeon)、大海雀(greatauk)及其他野生動物。其他尚有矚目的物種,因人類活動導致邊臨滅絕的,諸如美洲犎牛(plainsbuffalo),美洲鶴(whoopingcrane),象牙嘴啄木(ivory-billedwoodpecker)及多種海洋哺乳類。其中大部分是因為高死亡率與強度干擾其棲境及人類對該生物種無節制與貪婪的濫獵結果。然而,人為的棲境摧毀將是越來越重要的滅絕缘故了。除了過去的大型脊椎動物,悲劇性與聞名於世的滅絕或瀕危外,整個地球的生物區系(biomes)已面臨及經歷著物種繁富度悲慘喪失的景況。大部份而言,物種喪失是因為大面積的熱帶林(尤其是潮溼林)開墾為農田,或淪為低品質的生態棲境的結果。熱帶生物區系的物種繁富度,大部分由特有生物種組成,而且分布在局部的小範圍內。因此,大面積天然熱帶林變更為不適於那些特有種繼續生存的棲境,終究不免引發大部分當地物種的滅絕。令人驚異的事,熱帶林的物種繁富度特不大(尤其是昆蟲),而且大部份也未曾在分類上描述過。我們面臨的是在這些物種尚未收錄整理於科學內之前,或許數百萬種已發生大滅絕(massextinction)了。以美學的理由,這真是不幸與令人難理解的行為。因為那些獨特與無法再造的生物種,其在構成生態系的部份之重要性尚未明白之際,還有其在醫药與農業之可能利用價值未明瞭之前,可能消弭於地球之內,這豈不人類想成為地球主宰之競賽中的愚昧策略。四、物種保存之理由共創綠水撲滿之生命和諧(一)、第一類是屬於哲學性的,源自滅絕的美學(EhrlichandEhrlich,1981)。中心問題為:1、人類是否有「有權」成為獨特與一去不返的野生物區系的物種終結者,2、人為滅絕的悲劇是否會貧乏人類之生存,這是艱深的哲學上問題,也非科學能解決的。然而,沒有人會樂於見到一種獨特生物物種的滅絕,則殆無疑問。(二)、第二類理由就比較功利主義了。人類是生物圈的生物。我們以無法數計的生物維生,這還包括那些生物調控或執行生態過程造成的功能。假如某些物種滅絕了,那麼其獨特的生物化學上、生態上與其他特質隨之消逝,人類當時或未來勢將失去利用他們的機會?(三)、第三類為生態上的理由,是生物種在維繫生態系的穩定與完整性的可能任務,以及其負有營養循環、生產力、營養階的動態學及其他生態結構與功能上的重任。我們對某些物種能確知其在生態上的重要性的案例,簡直少之又少。照目前看來,在人類能研究這方面之前,相當大數目的物種會因人為的缘故滅絕而消逝。五、生物多樣性的生命基盤表土(微生物的親密家園及養育地水)地球上的生物,無論處於「生態金字塔」的何種層級,均必需依賴(一)太陽(二)大氣(三)水(四)表土等4項環境因子而存活,太陽及大氣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而水與表土則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表土含有孕育植物之充足水分與養分,是構成生態系重要之基盤,且為孕育生命之原鄉,其生命之胎動之跳躍絕對可稱得上是物種之活水源頭。無論是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昆蟲微生物等,均需依靠綠色植物所創造之化學能源(即營養)而生存。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動物,而所有綠色植物必需依附於表土才得以生存生育。因此表土幾乎可說是「生命之母」。表土是由枯樹、落葉、動物屍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形成的土壤。形成1公分厚的表土,至少需100-400年的時間,而一般30-50公分厚的自然表土,至少需經歷3000年至20000年的歲月。表土如何孕育萬物?而肥沃的土壤又是如何?差不多上由表土中的生物數量即可判斷土壤的肥沃程度。在日本有一報告指出,在東京的明治神宮森林裡,在一個腳印下的表土就含有260000個小動物與175億個細菌,在志賀高原針葉森林區內,1平方公分的表土下,含有360隻蚯蚓或蜈蚣,230萬隻的線蟲以及10兆個黴菌、細菌、微生物。1.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不破壞、不干擾、需補償2.明訂土木建築開發法規--飼育表土、保護表土3.土地生態成本及綠色總所得帳之加權4.暴殄天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5.有它存在--人類才有生存的權利及存活的意義6.生物多樣性之永久典範價值--應從表土之保育做起7.揭開上帝的魔術箱—土地公土地婆也瘋狂!8.多層次雜生混種—鳥餌誘蝶蜜源植物之天堂9.坡地植生森林化—自然演替之生態現象10.生物量之無限大倍增—生態金字塔系統物種基因之動態健全與恆定六、生態保育的與生物多樣性(一)、生態保育的概念(其終極價值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自然生態系為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空氣、陽光、水、土地、氣候)間各種複雜關係所構成的穩定體系。生態保育工作是要尋求人類長遠的福祉,並希望在人類活動與和其他生物與環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确实是在不影響物種生存的原則下,儘可能的保護物種棲息地的完整性。此外,人類對生態體系及自然資源有充分的認識與保護後,再作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才能使得這一代人獲利,同時保有生態系的潛在能力與良好的自然環境,以提供給下一代的子孫持續使用。以人類為觀點的生態保育應兼具有保護及合理利用的雙重意義,其差不多概念為:1、維持現有自然生態體系的平衡及穩定是人類生存與繁榮的基礎。2、人類文化與精神的根源來自於美麗的自然景觀與自然界的動植物。3、自然資源屬於全國國民乃至於全人類共有,任何人不能非法將自然資源占為己有。若以整體生物群落的觀點而言,人類為生物群落的一份子,人類的生命是依賴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存在環境中的眾多無生命物質共同維持的,因此人類應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目前地球是我們唯一明白能够維持人類生存的地点,然而人口的增加與人類消費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自然環境的破壞,逐漸減少了自然界維持生物自然演替與人類生存的能力。這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除了了解生態保育的意義外,為了人類的福祉與永續生存,從事生態保育工作為當務之急。(二)、生態保育觀念的發展生態保育的觀念是人類在經歷社會環境變遷及經濟發展演進之後,自我反省而逐漸發展成熟的。由於生存及生活所需,人類利用自然資源早已成為必要且必須的手段,除為了滿足人類差不多生活所需外,人類追求想享受與生活便利之欲望,使得自然資源被過度利用而損害,直到人類發覺再生資源恢復的速度遠敢不上其被摧毀的速度。此時,大伙儿才產生無法再任意享受資源的危機感,生態保育的意識也因而開始萌芽。美國闻名野生動物學家也是保育運動者李奧波(AldoLeopld,1887-1948)在其著作《砂地郡曆誌》(ASandCountyAlmanac)中提倡以自然界生態關係為基礎的保育觀念。他認為對自然資源的保育及治理原則,不但可運用在野生動植物的治理,亦可運用在其他保育領域。由於此書將生硬的生態學概念以優雅且淺顯易明白的敘述方式加以傳達,使得生態概念能被人們所普遍同意,進而倡導,如生態良知、保育美學與大地倫理等保育概念。因此此書被喻為環境運動的聖經,也是二十世紀保育運動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李奧波被喻為是美國野生物治理之父,其中心思想為:在自然環境中,其他物種也有健康生存的權利。自然環境不屬於人類所有,因此人類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人類在使用或改變自然環境時,亦有責任及義務考慮到整個生物群落的福祉。此生態保育觀念的轉變,使人類深深體認到生態系統的價值,並逐漸認同人類也是生態系中的一份子,任何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均有存在的價值及必要性。(三)、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早在1970年代,生物學家就已經向大社會大眾發出生物多樣性消逝的警訊,此後各種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的區域性或國際性公約紛紛成立,如濕地公約、世界遺產公約、華盛頓公約、遷移物種公約等。然而這些公約的成立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效果不佳,且並未改生物多樣性消逝的狀況,也不足以保障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有鑑於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從1987年起成立了工作小組,根據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研擬各個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其中包括就地或移地保育、野生或畜養的物種、永續利用生物資源、取得遺傳資源或相關科技、取得從生物科技而來的成果等,已制定完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範疇。接著工作小組開始積極的推動世界各國加入全球性「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行列,在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經由各國的簽署而正式生效。(四)、生物多樣化的環境設計與保育重點1.訂立國家層級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計畫或方案。2.對國內的生物資源依情況採取就地(如設立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保護區、野生動物庇護所、原生區基因庫等)或移地(如設置動物園、植物園、復育園或種子與花粉庫等)的保育措施。3.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進行監測與調查,並成立全國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機構。生物多樣性定義及內容:生物多樣性包含其構造與功能部分。生物多樣性構造部分係指所有生命的形式及其組織階層。生命的形式包含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等。組織階層包含基因、種及生態體系。生物多樣性功能部分係指經由基因、物種、生態系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所產生之生態和演化之過程及結果(創造文化多樣性)。4.生物多樣性之保育(1)資源-重視原住民傳統利用資源的智慧、人與環境共存,以永續利用為目標。(2)參與成員-政府、民間、企業等團體及當地人士。(3)生物技術-利用生物技術開發藥物、食品、污染防治等產品。(4)利益-長期、持續、分享之原則。(5)國際性-國際合作、知識與經驗之交流,及全球居處環境之改善。5.生物多樣性之威脅(1)物種滅絕速率:近400年有1000多種之高等生物滅絕,然近年來人口激增、環境破壞,1985年之估計平均每年約1000種滅絕;1990年之估計平均每年約高達10000種(E.O.Wilson)。(2)物種危機的分類:世界保育聯盟物種挽救委員會將物種按其遭受威脅的程度分類,以為挽救其危機處置之依據。6.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年於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議,共158國家及政府代表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7.生命的價值包括實用、自然主義、生態科學、美學、象徵主義、人性、道德、支配及否定等。(五)、台灣地理環境與生物資源1.多樣的環境台灣為島嶼地形,四面環海、高山林立,涵蓋平原、沼澤濕地、溪流、草原、丘陵、湖泊、森林等各種不同之生態體系。位處東亞島弧與亞洲板塊之間,成為物種交流之橋樑與孔道。2.生物資源台灣生物估計約有10至15萬種,其中約四分之一係特有種。就植物資源而言,原生維管束植物約有4100種,其中特有種約有1000種。就動物資源而言,已知較大型之動物資源,鳥類約有500種,分屬18目69科,其中特有種有14種,特有亞種有69種。陸生哺乳類約有8目、70種。兩生類約有2目6科34種,其中10種為特有種。爬蟲類有2目12科82種,其中有18種為特有種。淡水魚類有150餘種,原生純淡水魚約50種。以命名3.生態旅遊規劃生態旅遊為對環境影響程度低的自然旅遊,目的在透過增進當地居民的福祉,規範遊客之行為,以維持當地物種及棲地環境之多樣性。4.原住民生態智慧之保存與利用(1)傳統生態智慧資料之收集、文化傳統及生活方式的保存、與現代生活的調和。(2)開放狩獵可行性探討。七、植物複層植被(物種多樣性綠化)之總體生態功能草類、灌木、喬木是構成植物群落的複層植被,也是森林組成的元素,森林生態之演進對山坡地之披蔭保護具有相當之功能,森林之樹冠使雨水不直接衝擊地面,而林內所蓄積之枯枝落葉以及腐質層等足以阻礙地面逕流水在高低位差之流徑上之沖蝕力,而其複雜的根系貫穿及錨釘土壤層穩定坡面暨錯綜複雜之根盤網結裹握表土功能,更提高了土壤的抗蝕力,且因其貫入造成孔隙,增加降雨入滲涵養水源,降低洪峰流量由山區排出,減少集水區下游已開發區域及人文聚拢之都市範圍之「水負荷」,也因廣大森林面積之降溫效應及防風效用,間接影響了附近的微氣候變化,尤其在濕度上有相當敏感的反應,也影響了土壤的乾濕程度,復以影響了植物生育之榮枯,在水土保持的觀點上,水與土的關係必需在一合理含水量下,始能使土壤粒子間之凝聚力在良好之條件下穩定下來,水多則澇,水少則旱(人不給水出路、水也決不給人活路)。(一)、綠化工法概要、定義綠化工法之全然思想為尊重自然,在面臨環境構築之際,不落人類之獨善思想,不刻意,經常目視有關之廣闊領域,尊重自然的保護。易言之,一面直觀自然且順應自然,去與自然應對即是。1、若要將原來之自然予以變形,應止於最低限之後退線上2、儘速確實的恢復自然本來之綠色3、由於自然力而呈現人工化之自然,應迅速予以修護、修補….在綠化工法技術之發展初期1953~1973年,綠化工法之定義為:「藉草與木施行土地面的綠化,以提高土地生產力」的工法。這是由於當時綠化施工之對象係以山地、海岸之土地保全與林產資源之生產、增產為重點之故。然而,嗣候,由於自然保護及環境保護受到重視,而將自然景觀之維護、修補、復元為目的之修景綠化工法也包含在內,因此以「藉草與木儘早而確實地施行面的、立體的綠化、以圖環境、土地及景觀之保全」。就上舉定義中之含「自然」與「環境因子」做如下之說明與提示。首先,對「自然」一詞之說法不勝枚舉,但人人都能體會的「自然之定義」可說缺如。其中,說得過去的定義為1)、自然确实是神。2)、自然确实是哲學。3)、自然為芸芸眾生之母胎等等。其次,環境因子之內容可大別如下:1.氣候因子(climaticfactor):雨、風、雪、光、氣溫、濕度、大氣、日照。2.土地因子(edaphicfactor):土性(構造)、酸鹼性、保水性、地質、孔隙、肥沃度、地表狀態…物理、化學性質。3.地理因子(physiographicfactor):高度、方位、坡度。4.生物因子(bioticfactor):動物、植物、微生物…。(二)、生態綠化技術(生態學的綠化計劃)物種安定、和諧、平衡、豐富、永續、多元。生態學為綠化之基礎學科,尤其以原生樹種形成自然植被為目標的綠化,生態學更是不可或缺之知識。生態綠化之另一背景為自然保護思想的抬頭。能回應這種思想的自然植被或原先樹種的導入等,也是這種技法被積極採行的理由。如同以自然保護或反開發等思想為背景之生態學(eco-logy)這個用語所示,此種綠化方法受到社會狀況之影響。因此,在設定綠化目標及技術方法上,也有其不能以技術論的合理性且無法擺平的一面。生態綠化,以使用構成該地域之自然植被之植物為原則,倘若以自然林復原為目的,則必須具體查明該地區自然植被群落構成之樹種。通常,生態學的綠化計劃,均以擬定植被演替為模式之計劃居多。亦即混植先驅植物的灌木,或先驅性落葉樹和最終目標之常綠樹,隨著時間的經歷而導向最終目標的計劃。然而所敘述之生態學的綠化計劃,以一開始就栽種最終目標之樹種居多。綜之生態綠化的意義是指以生態理念配合人工造林的方法加速基地形成植物社會極盛相階段的一種綠化方式。生態綠化的理念包括幾個重要之差不多原則︰1、植被的組成在演替的時間上是由陽性樹種演替至陰性樹2、植被在空間結構上由單層轉變為多層次森林。3、植物組成多樣化,歧異度高。4、植群的多層次能够創造多樣的植生環境,各樹種競爭小而互利多自成安定生態系。5、在地區性生態系上,生態綠化的樹種是以當地潛在植被演替過程中優勢種類為要紧培育對象,使生態綠化後的植物群落與相鄰地區吻合,並融入地域性生態體系。(三)、地球生命意義之最高核心價值(生物多樣性--基因、物種、生態系統…)我們的物種是隨著十六億人口和生物多樣性而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而那時的生物多樣性,即地球上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和處於最高點。生物資源多樣化中對人類具實際或潛在用途的部分曾可任意地用於開發以支持社會發展。在二十世紀後期,我們終於認識到生物資源是有限度的,而我們正在超越這種限度,因而降低生物多樣性。因此,這一個在人類與其福利所依賴的生物資源之間關係發生非凡變化的時刻。每年,人口數量的增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物種正以地質史上已知的最快速率走向絕滅,氣候也出現了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快的變化。在因人口增長和消費水準增高造成對地球上資源的需求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的同時,人類的活動正逐漸侵蝕地球維持生命的能力。為生存而掙扎的大多數貧窮人和奢侈地消耗資源的少數人一起造成的破壞性影響,至少在全球水平上,正在無情地和迅速地破壞在人類資源消耗和地球生產能力之間一直存在著緩衝。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侵蝕可能要繼續下去,直到人類的渴望與地球的資源容量及過程之現實更加一致,即這些活動可持續专门長的時間。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問題不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論題相分離。隨著環境變化的速率增加,維持最大程度的生物多樣性被認為具有更大的迫切性。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提供了人類的不同社會將適應變化的原材料,而每一種物種的喪失減少了自然和人類適應變化條件的選擇餘地。(四)、地球永續環境生物多樣化指標(綠建築9大指標之一)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與經濟貿易蓬勃發展的世紀,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以人類為中心替代了以自然為中心,人定勝天環境倫理觀念油然而起,成為人類文明的新演進之驅動力,大自然為人類之附屬品,人類是萬物的主人,無止盡的取用自然資源是人的權力。然而經過數十年,地球開始面臨「資源耗盡、遭受環境反撲」,從1962年,Rachel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首先針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後果提出有力的警訊,到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之全球高峰會議,提高了全世界對地球環境污染的高度重視,地球環保意識的覺醒。在地球資源逐漸耗盡之時,現今人類生存反而對地球環境是一大負擔,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工業時代為了過度經濟開發而忽視的環境保育工作。1987年的「蒙特婁公約」、1992年於巴西里約熱內廬召開之地球高峰會「里約宣言」、1994年埃及「世界人口會議」、1995年土耳其伊斯坦堡「都市高峰會」、1997年日本「京都議定書」,無一不為下世代人類生活環境之發展作一研討與準備(2005.02.16除美國、澳洲外全球有141國正式聯署簽訂施行)。探討議題由消極保護的「環保」、「省能」,邁向積極因應的「永續」、「生態」。一直到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在荷蘭馬斯垂克舉辦之永續建築國際會議SB2000,在會議結束之際,其結論傳達之內容,即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之精神,提出未來應走之道路。因此目前的營建產業對於環境生態異化之因應觀念與技術,正是迫切需要階段。綠建築9大指標(1綠化2基地保水3水資源4日常節能5二氧化碳減量6廢棄物減量7污水垃圾改善8生物多樣化指標9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共9項;其中第8項生物多樣化指標內含生態邊坡、生態水池、生態水域、社區綠網系統、表土保存技術、生態圍籬設計及多孔隙環境等7種;綜觀世界永續發展與永續建築趨勢,目的确实是要解決人類生存空間的問題,但事實上,在全球化市場經濟制度下,環熱帶區域大概僅能同意溫帶國家之產品與技術,長久以來,在不適切的氣候、地理、生態條件下,大量地引進及使用,僅急速增加環境負荷,更嚴重影響居住生活環。因此,重新考虑營建產業未來的方向,跨出地域及領域的限制,尋求適合台灣本土環境之建築發展。在台灣由於能源及資源的匱乏,營建產業為消耗資源、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要紧來源之一,因此必須在「建築生命週期」(LifeCycleofBuildingProducts)上對建築作有效的應用治理,從建築自然資源開採、建材生產、建築規劃設計、建築施工、使用維護、更新修繕、拆除廢棄及循環再利用等階段評估,讓最小的自然資源應用,發揮最大的效率(資料摘自:2004/11綠建築及建築技術規則規定研討會江銘哲教授)。(五)、瞭解地球差不多生態之法則1、生態第一法則:物物相關(EverythingIsConnectedtoEverythingElse):個體與群體、互動與互依、環境影響因子與限制因子、生態系統恆定性與消長、生物多樣性。2、生態第二法則:物有所歸(EverythingMustGoSomewhere):能量流動與物質;物質不會從自然界中消逝,只是轉變形式;毒物經由營養層級累積放大。3、生態第三法則:自然善知(NatureKnowsBest):演化過程中的生存者。4、生態第四法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IsNoSuchThingasFreeLunch),這個法則包括了前面三個法則。───地球的生態體系是一個關連的整體,在這整體中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够無中生有或被喪失;這整體亦不易加以全面的改進,從中取出任何一物,必須另以他物代替。這種代價的支出無法躲避,只可能拖延。伍、結語一、達爾文的夢境池塘--重建地球無價的生態圖譜與恆定性(Homeostasis)卓然美麗的台灣地景植被,彷彿像一座與世隔絕的擎天孤島環海而孕化,在地球無價的生態圖譜序列中它特別顯的與眾不同,亮麗非凡。其生命歷經悠悠漫長之250萬年地球歲月之歷史萃釀,只斧鑿記憶了似曾相識的片段夢境。期間經過了地球四次冰河變動時期,極為艱困的在無價的生態圖譜中畫出一道不能抹掉的演化線條,涵蓋了半個地球主體之各種不同的指標性生育地型態。但遺憾的是在過去的2億年中,地球自然界每27年即有一種植物物種從地球上隕滅消逝,每世紀有90餘種脊椎動物滅絕!而隨著人類生活的急遽進步,物種絕滅之速度已是其自然絕滅速度之1000倍,導致大量的基因喪失及生態環境加速劣化銳減中,因此人類已毫無選擇機會必須面對生存模式必要之改變。二、「失敗的安全」與「安全的失敗」之生態工程價值與醒悟在生態工法的思維中,可分解絲剝出比傳統工程更複雜的特質,包括不確定性、環境倫理、人性的複雜度、意識型態、精神利益、環境道德觀及尺度等,傳統工程師被賦予的責任僅於保護及服務社會,但「自然系統」這一生命母親與基盤多數被犧牲且排除在外;Tener(1991)與Herman(1996)則認為人類嘗試經營治理複雜自然系統的後果,往往是製造更多始料未及的副作用,因此生態設計同時包含了「失敗的安全」與「安全的失敗」二種可能性,無論結果為何,該設計都有其生態及工程上之價值與意義。深度就在表面。

——卡爾‧維諾在有名的加州紅杉林前,觀光客看著那高聳入雲霄,如沈默巨人的一棵棵紅杉,有的瞠目結舌,有的驚呼出聲。「加州紅杉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植物,最高的有九十公尺,相當於三十層樓的高度。」導遊介紹說。「能長得這麼高,那它們的根一定专门深吧?」一個觀光客問。「不!加州紅杉是淺根型植物。」導遊回答。「那狂風暴雨一來,不是专门容易就被連根拔起嗎?」另一個觀光客問。「這裡面有一個奧秘,」導遊說:「就像你們所看到的,加州紅杉都成群結隊長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它們的根彼此緊密相連,形成一片根網,有的可達上千頃。除非狂風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塊地皮,否則沒有一顆紅杉會倒下。」觀光客都為這自然的奇妙而陷入沈思之。「因為不必扎太深的根,紅杉就將紮根的能量用來向上生長;而且,淺根也方便它們快速、大量汲取養分,這是它們長得特別高大的另一個缘故。」導遊說。加州紅杉的根,是「慧根」。一個人假如能多交朋友,廣結善緣,和別人緊密相連,互通有無,快速而大量的汲取各種資訊「養分」,那不僅在遇到狂風暴雨時,有支撐的力量,也能花更少的心血,長得更高、更壯。文/王溢嘉,2000年,收錄於《智慧的花園》表2生態服務估計的每年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一兆美元)土壤構造17.1休閒3.0營養循環2.3水調解和協助2.3氣候調節(溫度和雨量)1.8自然生殖地1.4水災和暴風雪的防護措施1.1食物和生產原料0.8遺傳來源0.8協調大氣壓力0.7植物授粉作用0.4其他服務1.6生態系統服務的總合33.3表3重要的生態功能我們依賴環境持續提供的功能規律的地球能源平衡與氣候;大海與海洋的化學成分;水域及地下水之補助;有機與無機物質之循環;生態多樣性的維持。適合人類生活空間的物質、農作物、能量轉換、遊憩與自然保護。氧氣、淡水、食物、藥材、燃油、肥料、建材及工業材料。景緻、心靈、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及教育的機會與資訊。資料來源:R.S.deGroot,InvestinginNaturalCapital,1994表4世界各類生物種類最多的國家植物哺乳類鳥類巴西(55,000)印尼(515)哥倫比亞(1,721)哥倫比亞(35,000)墨西哥(449)祕魯(1,701)中國(30,000)巴西(428)巴西(1,622)墨西哥(25,000)薩伊(409)印尼(1,510)原蘇聯(22,000)中國(394)厄瓜多(1,447)印尼(20,000)祕魯(361)委內瑞拉(1,275)委內瑞拉(20,000)哥倫比亞(359)玻利維亞(1,250)美國(18,956)印度(350)印度(1,200)澳大利亞(15,000)烏干達(311)馬來西亞(1,200)印度(15,000)坦尚尼亞(310)中國(1,195)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墨西哥(717)巴西(502)巴西(3,000)澳大利亞(686)哥倫比亞(407)印尼(1,300)印尼(600)厄瓜多(343)中國(1,010)印度(383)墨西哥(284)薩伊(962)哥倫比亞(383)印尼(270)祕魯(855)厄瓜多(345)祕魯(241)美國(779)祕魯(297)印度(206)印度(748)馬來西亞(294)中國(190)泰國(690)泰國(282)新幾內亞(183)坦尚尼亞(682)新幾內亞(282)澳大利亞(180)馬來西亞(600)※括弧內為種類數表5一些天然藥物產品產品來源用途盤尼西林真菌抗生素枯草菌素細菌抗生素四環素細菌抗生素紅絲菌素細菌抗生素毛地黃毛地黃花心臟刺激劑奎寧金皮納樹皮瘧疾治療薯蕷皂墨西哥山藥生育操纵藥用 可松體墨西哥山藥消炎用藥賽達命海綿白血病治療長春鹼、長春新鹼長春花抗癌藥蛇根鹼羅芙木高血壓用藥蜂毒蜂關節炎緩解尿囊素麗繩蛹傷害治療嗎啡罌粟鎮痛劑表6傳統工程方法與生態工程方法之比較傳統工程生態工程能源類型石化燃料,非再生性資源太陽能為主,非再生性資源為輔材料鋼筋、水泥,人工科技材質各種物種、生態系,自然界取得之材質型態及組成單一化多元化人類社會之定位與自然區隔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其他物種之互動排斥共榮建置成本視工程類別而定視工程類別而定治理成本視工程類別而定視工程類別而定永續性低高表7台灣各種植栽單位面積40年CO固定量Gi(kg/m)植栽種類CO固定量生態複層綠化大小喬木、灌木、花草密植混種區(喬木平均種植間距3公尺以下,土壤深度1公尺以上)1100密植喬木大小喬木密植混種區(平均種植間距3公尺以下,土壤深度0.9公尺以下)900疏重喬木闊葉大喬木(土壤深度1公尺以上)808闊葉小喬木、針葉木或疏葉型喬木(土壤深度1公尺以上)537大棕櫚類(土壤深度1公尺以上)410密植灌木叢(高約1.3公尺,土壤深度0.5公尺以上)438密植灌木叢(高約0.9公尺,土壤深度0.5公尺以上)326密植灌木叢(高約0.4公尺,土壤深度0.5公尺以上)205(灌木叢標準)多年生藤蔓(以立體攀附面積計量,土壤深度0.5公尺以上)103高草花花圃或高莖野草地(高約1公尺,土壤深度0.3公尺以上)46一年生藤蔓、低草花花圃或低莖野草地(高約0.2公尺,土壤深度0.3公尺以上)14人工修剪草皮0表8不同土地利用狀況下之沖蝕量土地利用別沖蝕量﹝噸/年/平方公里﹞沖蝕比率﹝森林地為基數﹞森林地草原地廢棄露天採礦區作物地森林墾地現行露天採礦區工程擾動區﹝開路、坡地社區開發﹞8.585.0850.01700.04250.017000.017000.011010020050020002000表9傳統景觀綠化與生態綠化工法之比較特質傳統景觀綠化「新」生態綠化樹種搭配單一或數種植物群相的逢機堆砌。異齡苗木所構成的複層林,考慮其演替序列,互相依存關係,由先驅、營建至極相優勢的發展來形成最終植群社會。樹種選取多半不限,以其視覺化為相當程度考量。強調原生樹種的使用,特別是本土適應良好且為植栽立地的潛存植物。苗木大小與移植多半以大樹為主,移植耗工費時,且經過剪修根系與枝葉之成樹容易死亡、風吹易倒。強調以小苗為主,沒有成木之脆弱,也沒有大樹移植之繁瑣,且定植方便,根系發展完整,具地錨作用,犹如膨脹螺絲般緊鎖地面固著力強。育苗多半苗為圃商在外育苗,再將其移植到基地上,苗木須在適應當地天候後,才成長良好。以現地育苗為主,運用植栽容器之優點定植在基地上,不但可提早適應當地氣候,且定植工作容易,成活率高,又可累積苗木治理經驗。驗收以周密標準化規格驗收苗木,因規格限制,造成斷幹截枝、樹形不整。以苗木總數,定植前客土、施肥及育苗系統、灌溉系統及密度操纵手段,分期驗收成果,逐步實現。成本效益分析購買樹木成本大,初期維護費雖低,但後期維護費持續增加。可大量降低苗木成本,將其投資在維護及改善立地環境之條件,如客土、施基肥,完整育苗系統與噴灑系統,而當苗木一旦成長,因其適應良好,無須在付額外之費用。目的以景觀美化為其附加價值最高評斷。達到空氣淨化、防塵、防風等環保目的,以到一個穩定生態系為最終滿意原則,求其有自體調適,自然播種自行更新的功能。本質設計者們預先設定,容易造成市場供調失協,工程的規格化要求區僵硬,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