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特点人体协调内部的生物信息过程主要涉及两个系统:
神经系统协调内、外
内分泌系统主要协调内部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机构,全身各器官、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的统一控制和调节下,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特点人体协调内部的生物信息过程主要涉及两2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胞体、突起(轴突、树突)。细胞膜:传导电冲动胞体:营养和整合中心。细胞核大、有丰富的神经原纤维、粗面内质网等。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3上课用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课件4上课用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课件5上课用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课件63.神经冲动为什么刺激神经会产生动作电位?3.神经冲动为什么刺激神经会产生动作电位?7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呈极化状态。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8细胞细胞内浓度(mmol/L)细胞外浓度(mmol/L)Na+K+Cl-Na+K+Cl-枪乌贼巨轴突5040011046010540蛙神经和肌肉1512031202.5120哺乳动物肌肉101401504140产生机制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一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造成的。神经和肌肉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细胞细胞内浓度(mmol/L)细胞外浓度(mmol/L)Na9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RP)10高K+高Na++++++++---------RP的形成高K+高Na++++++++-----111.K+平衡电位(Ek)是形成RP的主要因素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Ek的产生过程:Ek的计算:Nernst公式Ek=61·log———(mV)[K+]o[K+]i1.K+平衡电位(Ek)是形成RP的主要因素细胞内外K+的12实验证据1.分别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K+浓度,只有改变K+浓度才会使RP发生变化。2.分别用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TTX),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作用于细胞膜,只有四乙胺能使RP减小。实验证据1.分别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K+浓度,只有改变K13动作电位(AP)—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受刺激时,首先Na+通道打开,少量Na+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的大量内流,至中性后反极化。短时间内Na+通道关闭,K+继续外流,使膜再次极化。在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即由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动作电位(AP)—神经冲动的产生14动作电位: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反极化(超射)复极化动作电位:15实验证据分别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K+浓度,Na+浓度改变时,AP的去极化和反极化发生改变,K+浓度改变时,AP的复极化发生改变。分别用Na+通道阻断剂TTX,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作用于细胞膜,前者影响AP的上升支,后者影响AP的下降支。超极化:Cl-内流实验证据分别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K+浓度,Na+浓16(五)动作电位的特点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特点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剌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作“全或无”现象。兴奋后兴奋性的改变----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它们的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才恢复正常。(五)动作电位的特点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特点在同一17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绝对不应期的意义:使神经兴奋过程具有间断性;使T.C接受连续刺激时,机体对新刺激的反应能力与正常的不仅相同。锋电位不会发生重叠和总和。锋电位与后电位对兴奋性的影响不同:锋电位≈绝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开始段≈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后段≈超常期
正后电位≈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8神经冲动的传导在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连续传导:同一个神经细胞上。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19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神经冲动的传导20上课用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课件21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恒定,各神经纤维传间的传导互不影响,具绝缘性。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恒定,22生理完整性(低温、药物、机械压力、损失);绝缘性(神经干中含许多条NF,互不干扰,更具有精确性);双向性(顺向冲动—orthodomicimpulse向轴突末梢;逆向冲动—antidromicimpulse向胞体或树突);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实验每秒50~100次,连续9~12小时始终保持传导功能)。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生理完整性(低温、药物、机械压力、损失);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23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24突触的类型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的类型4、突触的信号传导25突触小体20~30nm致密突起网格突触小体20~30nm致密突起网格26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神经末梢(轴突的末端终板)与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联结处。即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装置。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神经末梢(轴突的末端终板)与另一个神27突触(synapse)递质:在突触间隙进行信号传导的特殊化学物质上一级神经元的细胞膜构成突触前膜效应器或次一级神经元的细胞膜构成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synapse)递质:上一级神经元的细胞膜构成突触前膜28突触前膜内侧有几百上千个“突触小泡”,每个小泡内含化学递质分子。当冲动到达前膜时,就会导致一定量的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出递质进入间隙。递质扩散到后膜,即同后膜上特异的受体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影响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引发一个局部电位。当复合物继续增多,电位增大,在肌膜上形成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前膜内侧有几百上千个“突触小泡”,每个小泡内含化学递质分29突触传递过程和原理突触前神经元传来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囊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出递质递质穿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过程和原理突触前神经元传来兴奋突触前膜去30神经元在突触处释放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突触后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殊受体,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而使神经冲动的信号传播下去。这种情况下的突触称为化学突触。神经元在突触处释放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突31电突触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有缝隙连接,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产生的电流可以通过这种缝隙连接流到后一个神经元,使神经冲动传递下去。电突触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有缝隙连接,前一个神经32上课用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课件33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腔肠动物开始:神经网神经节连成神经索脑。在物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动物神经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化。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34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鸟、哺乳动物:脑是神经系统的主导地位。大脑:大为发达,进化主流。脑中脑:变化不大小脑:逐渐发展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35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3.人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中脑、363.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脑干脑小脑间脑(丘脑、下丘脑等)大脑(端脑)延髓脑桥中脑脊神经脑神经神经系统3.人的神经系统37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传入神经38人的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39脊髓脊髓外形位置、上端、下端、马尾分节、全长粗细不均:纵沟裂:脊髓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中央管。脊髓脊髓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包括40
后角白质灰质前角
后根神经节前根脊神经脊髓后角后根脊髓41脊髓颈段横切
(二)脊髓内部结构脊髓灰质的组织结构脊髓横切面由中央的蝶形灰质和周围的白质组成。灰质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大者称α神经元,小者称γ神经元。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脊髓颈段横切42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它们主要接受后根纤维(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上行纤维束到脑干、小脑和丘脑,故这类神经元又称束细胞。脊髓灰质内还遍布许多中间神经元。灰质前角后角白质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它们主要接受后根纤维(感觉神经元的43
白质:分布规律短距离纤维、长距离纤维三个索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白质前连合: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白质:分布规律短距离纤维、长距离纤维44上行纤维束薄束:后索、内侧部,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后索、外侧部,同侧上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脊髓小脑后束:外侧索、边缘后部,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性本体觉脊髓小脑前束:外侧索、边缘前部,上肢非意识性本体觉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和前索、肢体对侧伴痛、温觉和粗触觉及压觉上行纤维束薄束:后索、内侧部,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45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皮质脊髓前束;前索、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外侧索、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前庭脊髓束:前索、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网状脊髓束:前索和外侧索、协调随意运动顶盖脊髓束:前索、协调颈肌的随意运动固有束:位于灰质周围,负责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络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46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脊髓通过脊神经所完成的复杂功能,许多是在脑的各级中枢控制和调节下,通过各上、下纤维束完成的。虽然如此,当脊髓与脑分离后,它仍可完成若干简单的反射,如腱反射、屈肌发射,甚至排便发射,这些反射都是通过前、后根、脊髓灰质和固有束来完成的。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脊髓通过脊神经所完成的复杂功能,许多是47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脊髓全横断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症前角损伤—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中央灰质病变—如侵犯白质前联合后索损伤脊休克后:恢复的速度与动物进化程度密切相关。也即与不同动物的脊髓反射对于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有关。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脊髓全横断48脊休克后反射活动的恢复反射恢复的顺序:比较简单及原始的反射如屈肌反射和腱反射恢复较早;然后才是比较复杂的反射,如搔爬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的恢复。在脊髓躯体反射恢复的同时血压反射、排便、排尿反射这些内脏反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在反射恢复后,有的反射如伸肌反射比正常弱,而有的反射如发汗反射比原先强(说明脊髓受上位脑的影响)。节间反射:脊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出现较复杂的反射如搔爬反射。脊休克后反射活动的恢复反射恢复的顺序:比较简单及原始的反射如49脑脑50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中部为脑桥,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向上与间脑相连。脑干:腹面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51脑干背侧面:松果体四叠体滑车神经根第四脑室菱形窝面丘小脑脚脑干背侧面:松果体52小脑
位置:
形态:小脑蚓: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
小脑半球:两侧的膨大部小脑脚:上、中、下三对小脑位置:5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分层1.分子层:较厚,神经元较少,主要由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组成。2.蒲肯野(梨状)细胞层:由一层细胞胞体组成。3.颗粒层:由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组成。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小脑核齿状核: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顶核: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分层54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1.形态学分叶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绒球小结叶: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2.机能分区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原小脑:经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来应答平衡刺激,保持平衡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1.形态学分叶55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旧小脑:通过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来影响运动N.C,控制肌张力和肌的协调。大脑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新小脑:通过皮质脑桥束和小脑中脚接受大脑皮质的始动随意运动(正要发生和正在进行着的),新小脑对这些信息整合后,通过小脑皮质传出纤维将冲动传至齿状核,经小脑上脚终至大脑的皮质运动区,修正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起始N.C的活动,保证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56切除或损伤新小脑后的主要症状:①运动共济失调(ataxia)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发生扰乱,不能完成精巧动作,也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速转换动作,在进行某一动作时手、臂抖动,把握不住动作方向。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速动作,但静止时无肌肉工作异常。②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切除或损伤新小脑后的主要症状:57间脑和端脑在胚胎早期同自前脑发生,间脑位居中央,端脑形成左右半球。因大脑半球的高度发展,间脑除腹面的一部分露于表面外,其它部分皆被大脑半球所包绕覆盖,加之间脑的外侧壁又与半球愈合,所以间脑和端脑间的边界不如其它脑部的清晰。间脑和端脑在胚胎早期同自前脑发生,间脑位居中央,端脑形成左右58间脑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间脑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59背侧丘脑功能背侧丘脑功能60背侧丘脑功能1.中继作用2.复杂的感觉性整合中枢3.能初步感知感觉和情感4.对运动起着重要的调整功能5.与记忆和语言机制有关6.板内核是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丘脑综合症:主要是感觉功能方面的紊乱。一般身体对侧半的触、痛、温度觉发生改变;感觉表现为超常、错解与刺激极不相符,如被针刺激时会感觉烧灼感,有些会自发性疼痛,也有的情绪不稳。背侧丘脑功能1.中继作用61后丘脑
metathalamus1.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颞叶)2.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枕叶)。外侧膝状体是分层结构。上丘脑
epithalamus松果体:属内分泌器官,产生褪黑素,抑制性腺功能,16岁以后钙化
。缰三角:含缰核。
缰连合:丘脑髓纹;起于下丘脑,止于缰核(属边缘系统)
后连合:后丘脑metathalamus62底丘脑subthalamus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及部分红核、黑质,与纹状体联系密切,属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
底丘脑subthalamus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63下丘脑
hypothalamus位置:背侧丘脑的下方上界:为下丘脑沟
下界: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下连垂体)、乳头体前界:终板后:续中脑被盖下丘脑hypothalamus位置:背侧丘脑的下方64功能:下丘脑是边缘系统的一个关键结构,它在新皮质的控制下与行为、内脏活动以及对体内外环境变化保持平衡有关。1.协调自主神经系统2.体温调节3.水平衡的调节4.摄食行为与代谢的调节5.情绪反应6.生殖与性行为7.睡眠与生理节奏8.控制生长9.调控垂体前叶功能:65
1.特异投射系统上行纤维进入大脑皮质,主要与第四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通过若干中间神经元的接替,再与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诱发其兴奋。生理功能:产生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丘脑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感觉投射系统662.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导经典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经过脑干时,会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经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性投射核)。经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投射系统。生理功能:非特异投射系统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路,它的作用是提高和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为特异感觉的产生提供必要的背景兴奋。2.非特异投射系统67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冲动来源特定感觉的传入冲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传入冲动投射部位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的第四层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各层投射特征点对点投射弥散投射生理作用产生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维持或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比较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683.接受边缘系统、皮层下中枢或其它丘脑核团投射的核群,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区。4.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RAS
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例:睡觉时不闭上眼睛行吗?刚醒过来为什么浑身没劲?3.接受边缘系统、皮层下中枢或其它丘脑核团投射的核群,投射至69端脑(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端脑由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间端脑(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70三条主沟位半球,中央外侧顶枕沟;
额顶枕颞岛五叶,分界便靠外侧沟。大脑外侧面三条主沟位半球,中央外侧顶枕沟;
额顶枕颞岛五叶,分界便靠外71大脑内侧面大脑底面大脑内侧面大脑底面72大脑皮质基底神经核白质(大脑髓质)大基底神经核白质73端脑内部结构
1.侧脑室
(1)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2)分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的部分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3)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端脑内部结构1.侧脑室
(1)位置:大脑半球742.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
尾状核
新纹状体(1)纹状体壳
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杏仁体:屏状核:
2.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75大脑半球的髓质:(1)联络纤维弓状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短)。长纤维:钩束:连接额、颞两叶的前部上纵束:连接额、顶、枕、颞四叶下纵束;连接枕、颞叶扣带:位于扣带回、海马旁回深部,连接边缘系的各部大脑半球的髓质:(1)联络纤维76(2)连合纤维: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分前连合:连接左、右嗅球和两侧颞叶穹隆和穹隆连合:穹隆的部分纤维越至对侧,连接对侧海马
(2)连合纤维: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域,分为嘴、膝、干77(3)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通过内囊1.位置: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1)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2)内囊膝: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3)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3)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78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后肢损伤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后肢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损伤范围较大时出现。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79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大脑皮质三层结构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6层结构1.分子层神经元小而少。神经纤维丰富,形成切线纤维丛---来自深层的树突及上行轴突细胞的轴突。2.外颗粒层主要由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型锥体细胞构成。在感觉区此层明显。3.外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顶树突伸入分子层,轴突下达皮质深层。
804.内颗粒层
视皮质发达。神经细胞轴突较短,多在本层分支。从丘脑传入的纤维在此层水平分支,形成密集的横行纤维。5.内锥体细胞层在中央前回运动区,有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此层神经细胞分布疏散。6.多形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梭形细胞轴突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或联合纤维。4.内颗粒层视皮质发达。神经细胞轴突较短,多在本层分81
4.2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中央思维联合区等。4.2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82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Ⅰ躯体感觉区1)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2)特点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第Ⅱ躯体感觉区:感觉是双侧的。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Ⅰ躯体感觉区832.第Ⅰ躯体运动区:主要接受中央后回、腹外侧核、腹前核和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1)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2)特点:①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③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第Ⅱ躯体运动区:发出纤维也加入锥体束,仅有上、下代表区。补充运动区:定位为头在前、腿在后,背部朝向胼胝体、上下肢伸向半球上缘。人大脑此区兴奋时可引起对侧上肢的上举、头和眼的协同转动及两侧的躯干肌和下肢肌的协同收缩。2.第Ⅰ躯体运动区:主要接受中央后回、腹外侧核、腹前核和腹后84运动代表区特点运动代表区特点853.内脏感觉代表区大脑皮质的内脏感觉代表区与体表感觉代表区也相重叠,它们位于大脑皮质的体表第一、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分。内脏感觉区较小且不集中,这可能是内脏感觉缺乏准确定位且感觉比较模糊的原因。边缘系统的皮质部位也是内脏痛觉的投射区。3.内脏感觉代表区86内脏感觉联想:搬运时,对白色物体——望而生“轻”;黑色,感到重——准备了大力气。饥饿时:对酸、苦不敏感;饱时:对咸、苦敏感,如“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烂菜叶、淘米水、豆腐渣烧成。联觉:红、黄、橙------暖大红室内装修青、蓝、紫------冷黑绿色痛觉
致痛:P物质、前列腺素、舒缓激肽止痛:内啡肽、吗啡、海洛因触觉
以嘴唇、鼻尖和舌尖比较敏感:舐着牙缝找塞牙或洞的存在,可以毫不费力;可用手指去挖出细菜根不那么清楚了。内脏感觉联想:搬运时,对白色物体——望而生“轻”;黑色,87内脏组织因牵拉、缺血、炎症、平滑肌痉挛或化学刺激等引起内脏的疼痛。内脏痛可分为:①真内脏痛:内脏本身的活动状态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疼痛。②体腔壁痛:因内脏炎症扩散、渗出、压力摩擦或病理过程侵及胸、腹壁内使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疼痛。内脏痛觉内脏组织因牵拉、缺血、炎症、平滑肌痉挛或化学刺激等引起内脏的88内脏痛的特点①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力差。②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时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的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时能产生疼痛。③常伴有不安、甚至恐惧感;④常伴有牵涉痛。内脏疾病常常引起某些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真正发生痛觉的患病内脏部位有一定的解剖关系,它们都受同一脊髓节段的后根神经所支配,即患病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和发生牵涉痛的体表皮肤部位的传入神经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内同一区域替换神经元。内脏痛的特点89患病脏器心脏胃、胰肝、胆囊阑尾炎肾结石牵涉痛部位心前区左臂尺侧左上腹肩胛间右肩胛上腹部脐部腹股沟区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患病脏器心脏胃、胰肝、胆囊阑尾炎肾结石牵涉痛心前区左上腹肩胛904.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5.听区:颞横回(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6.平衡区:中央后回下端7.嗅觉区:钩附近皮质(34区)8.味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4.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双眼919.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9.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说话92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大脑半球。前动后感听颞横,内脏边缘视枕距,运动额下写额中,听缘视角语言区。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93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这种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上占优势的现象只在人类中存在,动物中不存在。上述一侧优势现象不是绝对的,因为左侧半球的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班球也具有简单的语词活动功能,这属于两侧大脑皮层的连合纤维的功能。左半球:主要支配说话、写字、数学计算和程序逻辑推理等等理性思维,控制神经活动占主导地位,“理性”脑。——思想型。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语言优势)。右半球:支配想象力、空间感觉、艺术与音乐能力、理解复杂的关系,深度知觉、触觉,“感性”脑。——艺术型,次要半球。4.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这种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942.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与第一信号系统:具体的信号及相关的神经结构。第二信号与第二信号系统:抽象的信号及相关的神经结构。两种信号系统的意义:
2.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与第一信号系统:具体954、4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无任何明显的外界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与非特异投射系统有关。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导出的电位变化。与感觉特异投射系统活动有关。种类: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特性:
1.有一定的潜伏期;
2.有一定的皮层空间分布;
3.各种诱发电位的型式不同(波型不同)。
4、4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无任何明显的外界刺96(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临床上将引导电极安置在头皮表面,通过脑电图机记录到的大脑皮层自发电活动图形称为脑电图。脑电图反映大脑皮层的自发脑电活动。在作开颅手术时,将引导电极直接安置在大脑皮层表面,记录到的大脑皮层自发电活动图形称为皮层脑电图。二者电位振幅大小不同,图形基本相同。(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临床上将引导电极安置在头皮表面,通过97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1.δ波:0.5-3Hz,20-200微伏
2.θ波:4-7Hz,100-150微伏
3.α波:8-13Hz,20-100微伏
4.β波:14-30Hz,5-20微伏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1.δ波:0.5-3Hz,20-200微981.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为20~100μv,在枕区最显著。正常成年人安静、清醒及闭目时出现。其波幅反复地发生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小的规律性变化,形成α波的梭形。每一个梭形波持续1~2秒。当受试者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并转为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阻断。一般认为α波的出现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表现。2.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μv,在额叶和顶叶比较显著,当受试者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某种刺激时出现。一般认为,β波是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的主要脑电表现。1.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为20~100μv,在枕993.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μv,
成年人困倦时可出现于枕叶和顶叶,在睡眠或深度麻醉时也可出现。幼儿时期常可记录到θ波,到十岁之后才出现明确的α波。4.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μv,成人在清醒状态下不出现δ波,但在睡眠期间、极度疲劳及深度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婴儿时期常出现。一般认为此波是睡眠状态的主要脑电表现。3.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μv,100生理状态
频率(次/S)
波幅(μV)
规则否
最显著部位
波形
快波注意力集中,思想活跃觉醒时高14-30小5-20不顶叶去同步化波或β波慢波闭目静坐、平静瞌睡低8-13大20-100枕叶去同步化波或α波睡眠婴儿垂脑器质性病更低<3.5更大20-200颞叶枕叶慢波或梭形睡眠波,δ波等婴幼儿,情绪低落,脑疾
4-7
100-150
顶叶颞叶
θ波生理状态频率(次/S)波幅(μV)规则否最显著部位101当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向步调一致时,则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表示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α波是一种同步化波。而当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不一致时,则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这种改变称为去同步化,表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增强。β波是一种去同步化波形。脑电图描记对于诊断癫痫、脑发育不全和探测肿瘤的部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向步调一致时,则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102脑电波的形成机制1.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突触后电位2.EEG是皮层大量神经元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成的场电位;脑电波是由大量的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位变化同步总和所形成的,其中锥体细胞的电位同步总和起重要作用。3.丘脑非特异性的投射系统是脑电活动形成的基础。动物实验表明,大脑皮层脑电波的节律变化起源于丘脑。α波的节律来自丘脑。脑电波的形成机制1.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突触后电位1034、5睡眼与醒觉(一)醒觉状态的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脑电醒觉:脑桥蓝斑核-上行NA能系统-皮层由睡眠慢波-去同步化快波
行为醒觉:中脑-黑质-纹状体DA能系统-运动行为发生(二)睡眠时相及其发生机理
1.正常睡眠:慢波睡眠+快波睡眠(1)慢波睡眠:脑电呈同步化的高幅低频慢波+全身功能降低
(2)异相睡眠=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自动神经兴奋+快速眼动+面部表情
(3)睡眠时相转换:慢波睡眠70-120min与异相睡眠5-15min4-6次的相互转换4、5睡眼与醒觉(一)醒觉状态的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1042.睡眠的发生机制:主动过程(自由运转节律)
脑干5-HT能神经元慢波睡眠
脑桥蓝斑核NA能神经元异相睡眠3.睡眠的年龄特征
睡眠时间:儿童时间长,老人短
异相睡眠:儿童深睡多,老人多醒觉4.睡眠周期:慢波睡眠:约90分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减弱N.C间的联系,而不是加强,可能生活一种自我保护措施。间脑、前脑底部睡眠区,延髓同步区。异相睡眠:约10分钟,脑桥网状结构2.睡眠的发生机制:主动过程(自由运转节律)
脑干5-HT能105做梦快速动眼睡眠期(REM)克瑞克(DNA1962年诺贝尔奖)1.“光学习不做梦等于零”:乱码一堆,筛选整理:①消除多余信息,“反向学习”,②使信息传递正常、迅速、准确,③并使脑力得以恢复。2.做梦使人记忆持久清晰:澳大利亚鸭嘴兽,无RNM期睡眠,大脑新皮质特别发达3.睡眠足,智力高:REM期肾上腺素能神经充分休息,肌肉松弛;否则焦躁不安,精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应激态)。所以“爱睡的孩子长得快”4.梦赋予人灵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蛇首尾互衔→苯环结构5.梦可预知疾病做梦快速动眼睡眠期(REM)克瑞克(DNA1962年诺106慢波睡眠(同步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脑电图同步化高振幅慢波去同步化低振幅快波肌电图有一定肌紧张表现肌紧张显著降低血压偏低,但较稳定可增高,有发作性升降呼吸缓慢而均匀较快而不规律躯体运动安静可出现抽动唤醒时梦少(7-10%)多(达80%)其它GH分泌↗神经元运动↗机理主要占中缝核上部5-HT递质系统有关中缝核下部5-HT~蓝斑下部NA~有关生理意义促进体力恢复,消除疲劳促进生长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记忆活动,促进幼儿NS发育与成熟慢波睡眠(同步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107案例78岁女性患者。据其女儿介绍:患者3年来,表现为记忆力逐渐减退,不能准确识别亲友;不注意个人卫生,有时夏天穿冬季的衣服。近2个月经常无名恐惧,害怕个人留在家中;把外甥女废弃的玩具视为宝物收藏在皮箱中并加锁,不准家人靠近皮箱,担心其内的宝物被盗;夜间不睡,在各个房间走动,故意弄出巨大声响,并伴随声响哈哈大笑。检查时患者坐立不安,大声呼叫,行走步态正常。脑电图见广泛慢波。磁共振成像见额叶脑沟增宽,海马萎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见额颞叶和顶叶脑区血流减少。案例78岁女性患者。据其女儿介绍:患者3年来,表现为记忆力108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问题与思考:1.大脑皮质各部分的功能及相互联系。2.研究脑老化科学有何意义?提示:阿尔茨海默病是德国神经病学家在1907年认识并描述的一种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病理实质是大脑神经元的老化程度过快。发病率随年龄增高,85岁以上为20%。诊断:阿尔茨海默病109脑神经:12对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混合神经脑神经:12对运动神经110脊神经:31对,混合神经脊神经:31对,混合神经111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反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1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是条件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113条件反射的建立食物分泌性条件反射:铃声+食物――狗唾液分泌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暂时联系的接通条件反射的建立食物分泌性条件反射:铃声+食物――狗唾液分泌
114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与条件刺激的神经通路在皮层接通-条件刺激激活非条件反射方式:
优势吸引强兴奋扩布------整合等突触改速在进化的不同阶梯上,暂时性联系接通部位也不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与条件刺激的神经通路在皮层接通-条件刺激115条件反射学说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遗传下来的先天性反射(种族反射)反射弧固定,中枢多在皮下数量有限需要特定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射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神经活动,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各种内脏反射等眨眼,紧张心跳快吃奶、气味脑干、脊髓的反射,已通反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后天反射(个体反射)不固定,皮层参予无限任何无关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都能引起条件反射,保证动物与外界环境变化保持高度平衡的高级神经活动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铃声、唾液大脑反射,接通反射条件反射学说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遗传下来的先天性反射(种族反射116操作式条件反射:杠杆+食物――鸡压杠杆得到食物。动物必须通过完成某种运动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防御性条件反射:灯光+电击――大白鼠逃避。
操作式条件反射:杠杆+食物――鸡压杠杆得到食物。动物必须通过117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非条件反射为基础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地结合--强化。且条件刺激在非条件刺激之前或同时,强化条件反射弱于非条件反射如饱、饿一般需有大脑皮质参加、脑结构完整,清醒、良好兴奋状态。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非条件反射为基础118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如膝跳反射,只经过两个神经元的反射弧。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119上课用13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课件120复杂的反射弧:经过多个神经元,需要脊髓或脑部的中间神经元。有的还需多个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如刺痛反射:手指感受器手指感觉神经元脊髓中枢、脑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手臂效应器(手臂肌肉收缩)。
复杂的反射弧:经过多个神经元,需要脊髓或脑部的中间神经元。有121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过内脏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指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人的大脑和意志的支配。根据传出神经的特点分:交感神经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过内12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结构特征①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自主神经纤维首先在外周神经节(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效应器官。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属于例外。②交感神经起源于整个脊髓胸段和腰段1~3节段的灰质侧角,节前神经元的轴突经前根发出,通过交通支进入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一部分起源于脑干第三、七、九和十对脑神经核,另一部分起源于脊髓骶段侧角。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结构特征①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自主神经纤123
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低级中枢效应器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124③交感神经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支配全身所有的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较局限。但多数器官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④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较远。⑤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不但可直接支配效应器细胞,而且直接支配效应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如支配胃和小肠的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这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部位之一。③交感神经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支配全身所有的内脏器官,而副交感125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内脏的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恢复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 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内脏的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126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及其关系
总体上看,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能促进机体的分解代谢,动员机体的储备力量,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提高适应能力,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与此相反,副交感NS,加强同化作用,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生殖功能,聚集能量,减少消耗,促进组织恢复等。1.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2.除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等少数组织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外,体内的组织器官一般都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两种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及其关系总体上看,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能1273.自主神经对效应器官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影响效应器官的活动状态。如小肠的紧张性。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应急,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参与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较局限,在安静时作用较强。5.自主神经节内的兴奋传递和自主神经末梢对效应器的作用均是通过释放化学递质实现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相应地存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3.自主神经对效应器官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影响效应器官的活128(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简单的反射;例如:排便反射脑干:有很多内脏反射中枢;例如:吞咽下丘脑: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例如:体温调节大脑:大脑皮层的内脏控制区-边缘皮层。(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29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电器检测室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宣贯讲义,
(GB4706.1-2005)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电器检测室《家用和类130说明内容讲解纯属个人见解,应以标准为准用通俗语言简要地介绍,可能会有不妥之处;如有疑问,请先查阅标准,应以标准原文为准在中文有疑问的情况下,可参照IEC原文说明内容讲解纯属个人见解,应以标准为准131概述
国家标准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0335-1Ed4.1,将于2006.8.1实施,且全部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由于该标准涉及面广,又是CCC强制认证所执行的标准,为了减少执行过程中工厂与实验室对标准条款的理解不一致,以及帮助相关安全工程师在开发产品时能正确理解,故撰写此讲义。此讲义主要针对在GB4706.1-2005标准起草及对进出口产品检测过程中,遇见有关问题及对标准中有关条款理解、总结为便于大家了解新标准有所帮助
概述
国家标准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132概述目前国际上对于家电安全标准有二大体系,一类标准北美国家(美国UL加拿大CSA代表),另一类EN标准即欧盟,由于两大体系在世界上的使用电器的传统不同,北美国家因其国家供电电压120V左右,并且建筑以木结构,在相同功率下北美国家电器相对电流较高,因此在产品表面发热温度,温度控制以及防火方面要求较高。概述目前国际上对于家电安全标准有二大体系,一类标准北美国家(133概述-续另一类EN标准即欧盟,因其国家供电电压230-240V,相对电流较低,该类标准以机械危险、电气绝缘和防触电为主。我国由于国情和气候条件接近欧洲,因此我们国家在家电产品上均采用IEC标准体系。概述-续另一类EN标准即欧盟,因其国家供电电压230-2401342.家电产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原则只要毫安级的电流通过人体就能在健康人体内产生感知反应或由于非感知反应而导致间接的危害。更高的电流会对人体产生更大的伤害。造成触电危险的主要起因有接触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以及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与可触及件之间的绝缘被击穿防护措施
采用防护盖或外壳
在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与可触及件之间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把可触及导电件与保护地相连
防触电2.家电产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原则只要毫安级的电流通过人135安全原则-续防高温
避免可触及温度过高引起烫伤
内部温度过高引起绝缘损坏以及引起机械不稳定和着火的危险
防机械危险避免防止对使用者和周围环境造成机械危险等方法:把器具的危险运动部件合理放置和充分保护使其限制在非危险值内防潮湿
家电产品中主要是防由于水进入壳内对设备造成有害影响等引起的危害
防着火
过载、元器件失效、绝缘击穿、接触不良、起弧等
措施
选用适当额定值的元部件
防止在正常和故障条件下产生过高温度
限制使用易燃材料的量
控制引燃源与易燃材料的相对位置或附近使用阻燃材料
使用防火罩或防火外壳
起因安全原则-续防高温避免可触及温度过高引起烫伤内部温度过高1363.安全检测的步骤安全检测应在一台样机上进行试验,有时为了加快速度或者在故障无法修复时,可以用多台样机测试,但样机必须具备一致性。检测顺序原则上是先做不通电的试验,再做通电测试,最后做破坏性试验。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调整。相关的条款顺序如下:3.安全检测的步骤安全检测应在一台样机上进行试验,有时为了加1373.安全检测的步骤-续选择元器件或材料的试验条款第24章;第30章元件或组件的测试第20章;第21章;第26章;第25章样品在不加电情况下的试验项目第7章第8章第22章第23章第28章第29章样品在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的试验项目以及破坏性试验项目相关的条款顺序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7章第31章3.安全检测的步骤-续选择元器件或材料的试验条款第24章;第138第1章范围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正文中去掉了第2段;(2)注2中去掉了第2条;(3)注3中去掉了第5、6、7条。3.理解要点:第1章范围1.设置目的:139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本章由附录A改到第2章;(2)增加了下述引用标准:GB/T2423.2、GB/T2423.8、GB3667、GB/T7153、GB/T12113、GB/T16273.1、GB/T16935.1、GB/T17626.2、GB/T17626.3、GB/T17626.4、GB/T17626.5GB/T17626.6、GB/T17626.11、GB17935、IEC/TR360083、IEC60085、IEC60112:2003、IEC60127、IEC60227、IEC60245、IEC60249-2-4、IEC60417-DB、IEC61058-1、IEC61180-1、IEC61180-2、IEC61558-1、IEC61558-2-6、IEC61770、ISO2768-1、ISO9772:2001。(3)去除了下述标准:ISO1463、ISO2178;(4)增加了5个注释。3.理解要点: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140第3章定义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本章与上一版的差异是增加了一些名词、术语的定义;(2)增加的定义如下:第3.1.10、3.1.11、3.2.5、3.4.4、3.8.1、3.9.1、3,9.4、3.9.5条。3.理解要点:第3章定义1.设置目的:141第4章一般要求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本章与上一版的差异是正文没有变化,只是取消了注释。3.理解要点:第4章一般要求1.设置目的:142第5章试验的一般条件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增加了5.18条;(2)5.3条增加了第14章、第22.2、22.24条的试验顺序要求。3.理解要点:第5章试验的一般条件1.设置目的:143第6章分类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本章与上一版没有差异。3.理解要点:第6章分类1.设置目的:144第7章标志和说明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7.1条增加水阀标注内容和注4;(2)7.6条增加标注符号;(3)7.12条增加内容;(4)增加7.12.6、7.12.7、7.12.8条;3.理解要点:第7章标志和说明1.设置目的:145第8章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8.1.2条中增加注:器具输出插口不认为是插座。试验探棒还需穿过在表面覆盖一层非导电涂层如瓷釉或清漆的接地金属外壳的开口。(2)8.1.4条中增加使用标称阻值为2000Ω的无感电阻来测量放电量。注2:电量是通过记录在电压/时间曲线中的总面积计算得出,面积求和时不考虑电压极性。3.理解要点:第8章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1.设置目的:146第9章电动器具的启动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本章上一版正文改为本版的注释。3.理解要点:第9章电动器具的启动1.设置目的:147第10章输入功率和电流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10.1条取消了注4;2)10.2条增加了相应内容。3.理解要点:第10章输入功率和电流1.设置目的:148第11章发热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11.1修改;2)11.3修改;3)11.8修改;4)表3修改3.理解要点:。第11章发热1.设置目的:149附录C(规范性附录)在电动机上进行的老化试验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本附录与GB4706.1-1998的附录C相比,具有以下差异:表C-1GB4706.1-2005与GB4706.1-1998的主要差异序号GB4706.1-1998GB4706.1-20051无规定适用情况中明确规定“如果电动机绕组的温升超过表3中的规定值,可以进行附录C的试验。”3.理解要点:附录C(规范性附录)在电动机上进行的老化试验1.设置目的150第12章空章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无差异。3.理解要点:第12章空章1.设置目的:151第13章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13.1中:“联合型器具”全部更名为“组合型器具”;13.2中:(1)“泄漏电流通过用附录G所描述电路……进行测量。”改为“泄漏电流通过用GB/T12113(idtIEC60990)中图4所描述电路……进行测量。”(2)“被连接的金属箔面积不超过20cm×10cm,它与绝缘材料的易触及表面相接触。”改为“被连接的金属箔面积不得超过20cm×10cm,并与绝缘材料的易触及表面相接触。”13.3中: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试验电压从原来2750V和3750V分别下降到了1750V和3000V。增加了对工作电压大于250V的部件/位置的试验。第13章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1.设置目的:152第13章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续GB4706.1-1998标准的要求试验电压值:——对安全特低电压的基本绝缘500V——对其他基本绝缘为1000V——对附加绝缘为2750V——对加强绝缘为3750VGB4706.1-2005表4-电气强度试验电压绝缘试验电压V额定电压V工作电压SELV≤150V>150V且≤250V>250V基本绝缘500100010001.2U+700附加绝缘
100017501.2U+1450加强绝缘
200030002.4U+2400取消“试验初始,施加的电压不超过规定电压值的一半,然后迅速升高到满值。”取消“注3:如果隔离变压器次级绕组没有中间抽头,则能将高电压变压器的输出绕组连接到总电阻值不超过2000Ω并且跨接在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绕组上一个电位计的中间点。”取消“对泄漏电流大到Ir的50%时,高电压测量的不确定度不应超过被测电压的±3%。”3.理解要点:第13章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续GB4706.1153第29章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与GB4706.1-1998相比,新版标准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规定“放松”了,一些场合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限值都有所降低。例如在GB4706.1-1998中,规定在额定电压为130V-250V时,对于没有防止污物沉积的场合,基本绝缘的电气间隙不应小于3mm、爬电距离不应小于4mm。而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基本绝缘的电气间隙为1.5mm,爬电距离则为2.5mm。对于固体绝缘来讲,新版标准对于绝缘厚度达不到29.3.1的情况(附加绝缘1mm,加强绝缘2mm),增加了用钢针的划痕试验,另外热老化试验的时间也缩短了。增加了附录K、附录M用以界定过电压类别和污染等级,增加了附录L作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试指南。将耐漏电起痕试验作为绝缘材料组别的试验,而在第30章里删除了该试验。3.理解要点:第29章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1.设置目的:154第14章瞬态过电压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GB4706.1-2005新标准中14章与GB4706.1-1998版标准相比,该章节为新增内容,该章将GB/T17627.1(eqvIEC61180-1)、GB/T17627.2(eqvIEC61180-2)、GB/T16935.1(idtIEC60664-1)标准中有关瞬态过电压内容引入GB4706.1-2005新标准中。3.理解要点:第14章瞬态过电压1.设置目的:155第15章耐潮湿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GB4706.1-2005新标准中15章与GB4706.1-1998版标准主要差异见表GB4706.1-2005GB4706.1-1998章条差异内容章条差异内容15.1在注释中新增加内容明确适当的处理的含义:检查前,应小心擦去外壳外表面所有残留的水。开启器具外壳时,要小心避免器具内部水迹的位移。15.1在适当的处理之后15.1.1新增加:含有带电部件并装在外部软管内用于将器具连至水源的水阀,要按照IPX7类器具经受防水试验。无无新增加注:对不能放置在GB4208(eqvIEC60529)规定的摆管下试验的器具,可以使用手持式喷头。第15章耐潮湿1.设置目的:156第15章耐潮湿-续15.1.2新增加:和带有插入插座的插脚的器具新增加:通常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器具,试验时安装在一块水平的无孔支撑板的下方,支撑板的结构要能防止水溅到器具的顶面。摆管转轴与支撑板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并与器具的中心线一致,喷水直接向上。无无新增加:但是,如果使用说明中说明一个部件在用户维护保养时必须取下且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取下时,则该部件不必取下。无无15.3潮湿试验在空气相对湿度为(93±3)%的潮湿箱内进行48h。空气的温度保持在20℃~30℃之间任何一个方便值t的1K之内。在放入潮湿箱之前,使器具温度达到t到t+4℃。15.3潮湿试验在空气相对湿度为(93±2)%的潮湿箱内进行48h。空气的温度保持在20℃~30℃之间任何一个方便值t的1K之内。在放入潮湿箱之前,使样品达到t温度。注2:(93±3)%的相对湿度。15.3注2:(93±2)%的相对湿度。3.理解要点:第15章耐潮湿-续15.1.2新增加:和带有插入插座的插157附录P(资料性附录)
对于湿热气候中所用器具的标准应用导则
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3.理解要点:附录P(资料性附录)
对于湿热气候中所用器具的标准应用导则158第16章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该版本和GB4706.1-1998版本相比,主要在泄漏电流的施加部位和电气强度施的电压值上有较大的区别。(1)泄漏电流施加部位上的区别区别GB4706.1-1998GB4706.1-2005主要的区别两点:1.新版中明确了可触及金属要和金属薄膜相连,而旧版中没有2.对于旧版中表5的第三项,新版将内衬和带电部件之间的间隙都加入了被测的对象.某种意义上说,放宽了测试的要求16.2交流电压施加在表5中规定的Ⅰ项和Ⅲ项上,金属箔的尺寸不超过10cm×20cm,并且必要时要移动,以使表面的所有部分都经受试验16.2交流试验电压施加在带电部件和连接金属箔的易触及金属部件之间。被连接的金属箔面积不超过20cm×10cm,它与绝缘材料的易触及表面相接触(2)电气强度施加的电压值上的区别第16章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159第16章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续这一节差别较大,最主要的就是测试电压的变化(参见右表),表述的方式简洁了.另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对于电容电感连接处可能产生谐振电压时,在旧版的标准中对加强绝缘不另外测试,而新版中则要求.新版中删除了注2,注3,实际影响不大.绝缘类型测试电压GB4706.1-1998GB4706.1-2005工作电压工作电压SELV≤130V其他SELV≤150V>150V≤250V>250V基本绝缘50010001250500100012501.2U+950附加绝缘-25002500-150017501.2U+1450加强绝缘-37503750-250030002.4U+24003.理解要点第16章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续这一节差别较大,最主要的就是160第17章变压器和相关电路的过载保护1.设置目的:2.本章内容与上一版的差异:和GB4706.1-1998相比,只是引用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销服务知识培训课件
- 员工关怀管理员工关怀培训
- 热泵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索
- 赢在执行力培训
- 二零二五年度安置房房票买卖贷款违约责任合同3篇
- 基于SpringBoot的社区防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 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说课稿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 店铺交割合同范例
- 新生儿心脏病护理查房
- 规划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物业年终总结汇报工作
- 金色简约蛇年年终总结汇报模板
- 医院住院病历质量检查评分表(评分标准)
- 12.1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设计)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 视听说课程(《走遍美国》)教学方案
- 2024年内蒙古中考语文试卷五套合卷附答案
- 高中体育与健康-短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厂房厂区保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