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青岛版_第1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青岛版_第2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青岛版_第3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青岛版_第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青岛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方体和正方体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共有四个板块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和体积(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我打算用13课时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下面我从“本单元所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典型习题的处理”、“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说明。我先谈一谈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并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本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为后续学习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对课标和学情进行深入解读呢?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以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我觉得把握学生的起点对教学也很重要。教学起点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第二、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单元就要看学生拿到长方体模型后能说出些什么;第三、要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为此,我就进行了这样的(课件)学情前测(大家请看),结果表明:98%的学生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90%以上的学生清楚长方体是什么形状,学生对点、线、面检测的6项内容的正确率都在90%左右。依据我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cm³、dm³、m³、L、ml),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cm³、1dm³、1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由此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体积和容积的区别。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家都知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是构成本单元教学的两条主线,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但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更重要,关键是如何让它在教学中落地生根?下面我就以信息窗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说说我的教学设想,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单:(课件显示任务单)预习课本(这项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保证先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有了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经历,课堂上,我们再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习活动。第一个环节小组交流,包括三项内容:1、说说自己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是怎样制作的?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让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回顾,反思与总结。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立体几何图形积累了活动经验.2、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3、找一找大家制作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第二个环节全班展示,让小组代表边说边演示,来介绍小组交流的成果。我们预设学生只会从面、棱、顶点的数量上介绍。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的顺序依次展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之所以让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学习,是因为学生观察长方体时,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面,面与面相交成棱,三条棱相交成顶点,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一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让学生容易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数量,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但对于棱与棱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特别是相对的棱有4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这个地方我打算借助长方体框架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教学难点就比较容易突破了。第三个环节:活学活用。按照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正方体,并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提升。经过小组交流、碰撞,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但对长方体的表象在头脑中的建立不一定足够清晰,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显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3分米,宽2分米。要做成一个长方体,还缺几个面?你能想象出其他几个面分别是怎样的长方形吗?结合你自己制作长方体的经验,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以我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与它相对的面,这时候我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两只手代替这两个面,这个长方体可长可短,可高可矮。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借助直观的面,通过二维想象三维,在头脑中搭建起抽象的体。这样的“大问题”直接触及数学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实际上还是对学生先学的总结和提升。如果把这个问题稍加改动,把长方形的纸片换成正方形的纸片,通过这样的演示就能很好的体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解决了这样的“大问题”,窗二表面积的教学就变得容易多啦!我完全可以按“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先学后教。比如体积和容积的学习。对于体积的教学,我打算从实验入手。准备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水,还准备了两个土豆,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是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土豆,我会慢慢的放入水中。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得出:水面升高多的——土豆占的空间大,水面升高少的——土豆占的空间小,从而归纳出体积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在教师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大,哪些物体的体积小,选择3个物体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达到巩固体积概念的目的。由于学生选择的物体很容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出示了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课件显示)让学生比较,,揭示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关于体积单位的学习,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经历由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类比得出体积单位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充分的感知1cm3、1dm3、1m3的实际大小。这是本节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活动设计要注重“三多”——多感官参与、多角度呈现、多层次设置。以毫升的认识为例,我们打算播放视频:人运动后的汗滴;雨伞上滑落的雨滴,打吊针时的液滴;水龙头滴下的水滴。。。。。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液体大约有10——20滴。然后教师向几个学生手中分别倒入准备好的1毫升水,感受1毫升的重量,接下来,将1毫升水分别倒入小勺里,水瓶里,甚至空的文具盒里,让学生观察1毫升水在不同器皿中的变形,最后打算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1毫升水喝下去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前面把1毫升水放在不同容器中呈现,大小深浅对比鲜明,使得学生对表象的认识更加立体化。在经历如此三多的体验活动后,让学生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升有多少时候,浮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经验影像一定是丰富多彩,呼之欲出的。对,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化归等过程,是一个“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的过程,从而能够深刻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有了这样的基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其实啊,推理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这单元,我打算.以教材89页的这道练习题为雏形(课件展示)增加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针对这节课,我打算把课题就定为<包装中的数学>.以2个、4个、6个相同的长方体为例,通过学生猜想、拼摆、验证等学习活动,探索出多个长方体如何叠放才能使它表面积最小的包装策略。这样呢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当然,我还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