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_第1页
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_第2页
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_第3页
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_第4页
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摘要[目的]以地处山地丘陵区的江西省万年县境内的五条主要河流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丘陵山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为当地政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工程等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福祉的协同提升。[方法]利用2000年、2009年和2018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源一直是滩涂和其他用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来源为耕地,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200-300m分带。景观格局方面,万年县河岸带0~100m段人为扰动程度低,仍然发挥着河岸带生态廊道的作用;100~300m土地利用多样化,是受人为扰动最剧烈的部分。[结论]研究认为,生态保护政策在河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开垦常年性河流主干道河岸带范围内的滩涂来实现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受到严格管控,山地丘陵区的特殊环境特征决定了在该类地区应探索其他的政策响应途径。关键词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耕地占补平衡0引言河岸带是能量、物质以及生物联结景观的重要廊道,并且也是陆地区域与水生区域或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过渡地带E,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与远离河流区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⑵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具复杂多样性且动态度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⑶。由于河岸带的特殊性质,因而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有效地涵养河道水源、稳定河道、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物种种源、提高生境生物多样性、调节微气候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减缓水土流失性。目前,国内外对于河岸带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河岸带概念界定、功能特性分析「国、对环境的动态效应⑶等方面。随着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河岸带的综合评价、利用管理也逐渐成为河岸带领域研究热点「腮。生态脆弱区一直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热点区域:9],土地利用与河流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也成为了多数学者的研究着眼点。尽管国内学者在河岸带土地利用的动植物群落响应关系®、河流水质生态效应皿、植被覆盖时空演变与格局优化m/13〕以及流域尺度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妇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从占补平衡政策和生态优先政策响应的角度来研究河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生境破碎化已成为世界性普遍问题阀,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地

改变河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姬,强烈的人类活动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农业活动等造成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背道而驰。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3条控制线的划定和管理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土开发方式从以生产空间为主导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皿〕,这对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以县域为尺度,研究其境内河岸带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对于政府部门进行国土规划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山地丘陵区是一个开放、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社会一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特征[23],该区域也大多是贫困区。文章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1世纪以来地处江南山地丘陵区的江西省万年县河岸带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为相对经济落后的山地丘陵地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数据和方法1.1研究区概况图1研究区域素有“贡米之乡”之称的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中部西侧(116°46‘E~117°15'E,28。30'3~28。54'3),东西宽47km,南北长43km,总面积11.4076万hm2(地处怀玉山系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地貌特征“六山一水二分田”,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5X,年平均降水量1908.4mm,降雨集中在每年4—7月。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大小河流182条,总长约806km,流域面积27.23万hm2,河网密度7.07m/hm2,径流总量43.37亿m3,年排涝量1.01亿m3,年最大排涝量1.62亿m3。万年县境内有乐安河、万年河、珠溪河、大源河、玉津河5条主要河流,总长144.5km,流域面积17.23万hm2。该文以当地5条常年性河流河岸带两侧500m图1研究区域1),区域面积2.67万hm2,占全县面积的23.59%。1.2数据来源与处理选取2000年、2009年和2018年3期30m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表1)&首先利用ENVI5.1软件进行地理配准、辐射定标以及大气校正等影像预处理工作,并对3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裁剪处理。然后在ArcGIS10.2软件中,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万年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提取河流图斑,通过空间分析功能在河流两侧以100m为间距,分别生成500m宽的缓冲区,切取3期河岸带遥感影像图。根据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以及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将当地河岸带土地类型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滩涂和其他用地6种类型,其他用地包括草地、裸岩及裸土地。采用监督分类为主,目视解译为辅的方法进行分类。选用最大似然法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再运用主要分析法进行小斑块去除,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对监督分类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对照原始影像,在GoogleEarth高分辨率图像及当地国土部门提供的影像数据上选择验证样本,生成用于混淆矩阵精度评价的地表真实感兴趣区。样本点的选择以每种地类30个样本点标准,每年份各选取180个样本点用于计算其分类混淆矩阵和Kappa系数。验证结果见表2,2018年土地利用分类总体精度为91.4%,Kappa系数为0.91,2000年和2009年由于影像拍摄时间较早,分类精度略低,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4.8%、87.3%,Kappa系数分别为0.83、0.85,都达到了较好的遥感土地分类效果。最终生成3期河岸带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进行河岸带缓冲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其河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特征皿,25'。该文数据处理平台包括ENVI/5.1、ArcGIS/10.2、Fragstats/4.1。表1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遥感数据遥感数据类型轨道号空间分辨率(m)成像日期Landsat8OLI_TIRS121-40302018-04-10Landsat5TM121-40302009-03-16Landsat5TM121-40302000-05-11表22000年、2009和2018年监督分类精度验证结果土地利用200020092018类型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耕地86.2285.6984.3289.6890.6188.25林地83.7180.4390.7591.3492.0493.17建设用地90.6392.7894.3390.1888.2896.79水域85.1778.4482.5983.4595.1283.67滩涂81.8883.9087.3982.6688.2690.57其他用地71.2475.6579.2077.1484.3482.61总体精度(%)84.7587.2791.42Kappa0.830.850.911.3研究方法1.3.1缓冲区分析该文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功能,以河道为基点建立缓冲区,将河岸带两侧500m区域作为研究区,根据距河道边缘的距离(L)等间距划分为:0&L<100m、100&L<200m、200&L<300m、300&L<400m、400&L<500m共5个研究分带,从而有利于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探讨河岸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规律。1.3.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该文通过动态度和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来描述河岸带各用地类型之间的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分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开发度和耗减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27'。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以定量分析系统内各地类之间的相互转移情况咨',对于临近两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得到两期之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转化情况(土地利用动态度表示单位时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U.-G1Id XyX100% (1)式(1)中,U为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B时刻的面积(hm2);U为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F时刻的面积(hm2);T为b和F时刻的时间间隔(a)&土地利用开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化为该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总和,其计算公式纳为:Lep=9bFu-Ubx辛X100% (2)

式(2)中,Dab指从B时刻到F时刻新开发的某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hm!)&土地利用耗减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该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总和,其计算公式纳为:(3)&-G%虹=q-2(3)式(3)中,指从B时刻到F时刻某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被消耗的面积(hm2)&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表示不同时间段内同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关系,其表达式:27]为:(4)式(4)中,&初区域内第*种和第j种土地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数量(*-j,j=1,2,…,/)&1.3.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空间差异等理论,利用Fragstaf.1软件平台,通过景观指数的计算,定量监测和描述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目的与实际情况,从能表示景观的破碎度、多样性和物理连接度等景观意义出发,该研究选取5个景观指数,具体如表3所示。景观类型尺度的指数分析能反映各种用地类型在不同维度上的各自空间分异特征和组合特征,解释各种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而景观格局尺度的指数分析,则能反映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与趋势⑶如。参数意义表3景观指数及其含义[31]参数意义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景观中斑块的总数,正值,无上限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该值有利于不同大小景观组分之间的比较聚集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描述用地的规则程度,是反映一定尺度下斑块和景观复杂程度的定量指标,该值越大表明景观要素的几何形状越复杂

描述相同类型景观的邻近程度,其值越大,对应的景观类型的聚集度越高

反映景观异质性,特别对景观中各拼块类型非均衡分布状况较为敏感,即强调稀有拼块类型对信息的贡献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土地利用越丰富,其不定性的信息含量也越大,SHDI值也就越高聚集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2结果与分析2.1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特征2.L%时序变化特征基于ENVI、GIS软件平台得到的3期河岸带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显示了2000—2018年3个时相的万年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由图2可知,研究区各时期均以耕地面积最大,可称为景观基质;其次为林地。由图3可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各地类面积占比情况,得到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图。18年间,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滩涂以及其他用地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增长最明显的为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2578hm2,面积占比由5.26%增加至14.97%,总增长率为182.96%。滩涂和其他用地分别减少725hm2和786hm2,变化率为-64.39%与-53.25%。2000—2009年耕地面积增加365hm2,占比由50.72%增至51.95%,2009—2018年耕地面积减少968hm2,在河岸带面积占比降至48.34%。为了明晰研究时段内万年县河岸带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方向以及转移面积,基于ArcGIS软件平台

N-0EO8Z117°0'E116°50'E116°50'E 117°0'E 117°10'EN-0SO8ZNOT8Z--N-0SO8ZN-0r8zNoso8zN-0寸。8ZN-0SO8ZN-0寸。8Z116°50'E 117°0'E 117°10'ENor8zN_o寸。8ZN-0EO8Z117°0'E图22000N-0EO8Z117°0'E116°50'E116°50'E 117°0'E 117°10'EN-0SO8ZNOT8Z--N-0SO8ZN-0r8zNoso8zN-0寸。8ZN-0SO8ZN-0寸。8Z116°50'E 117°0'E 117°10'ENor8zN_o寸。8ZN-0EO8Z117°0'E图2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现状117°10'E116°50'EN-0/8ZN-0寸。8ZN-0EO8ZN-0r8zN-0寸。804图3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由表4可知,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2000—2009年万年县河岸带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46%,耕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域、滩涂和其他用地面积都有所减少。其中,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了5.39%,开发度为7.50%,其新增面积来源主要为耕地,有499.5hm2图3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表42000—2009年万年县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度为-3.56和-2.42,两者耗减度均大于9%,主要输出去向为耕地;林地动态度为0.1%,在6表42000—2009年万年县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20092000年总计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滩涂其他用地2000 耕地11023.651165.59499.50189.00395.10266.5813539.422515.77林地606.515616.90142.0237.8985.86587.437076.611459.71建设用地161.9131.951141.1122.9524.6626.191408.77267.66水域506.16154.8044.821310.8544.5518.452079.63768.78滩涂666.6386.58157.3269.93115.9229.791126.171010.25其他用地938.7981.81107.2822.5999.54226.441476.451250.012009年总计13903.657137.632092.051653.21765.631154.8826707.05新增2880.001520.73950.94342.36649.71928.44——开发度(%)2.362.397.501.836.416.99耗减度(%)2.062.292.114.119.979.41单一动态度(%)0.300.105.39-2.28-3.56-2.42——综合动态度(%)0.46表52009)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hm220182009年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滩涂其他用地总计2000 耕地10923.39464.401549.26209.43309.60387.0913903.662919.78林地595.446029.01298.8928.8918.54148.597137.631090.35建设用地216.0056.071777.5029.0715.579.992092.05326.70水域146.5219.8982.801384.4713.866.031653.21269.10滩涂573.1246.8051.6616.1133.2144.10765.63731.79其他用地420.30384.12226.6214.5810.5394.231154.881056.152018年总计12874.777000.293986.731682.55401.31690.0326707.05新增1951.38971.282209.23298.08368.10595.80——开发度(%)1.571.5211.672.005.355.75耗减度(%)2.341.701.731.8110.6310.20单一动态度(%)-0.78-0.199.940.19-5.28-4.45——综合动态度(%)0.80hm!由表5可知,这9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80%,整体上高于2000—2009年,表明这9年万年县河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更加频繁,人为扰动更为剧烈。建设用地表现出更剧烈的增长态势,动态度达到了9.94%,这主要是由于有1549.26hm2的耕地转入;与前9年间明显不同的是,耕地由增长转变为衰减,面积减少9.68km2,面积主要输出至建设用地;滩涂与其他用地在这一阶段表现出了更高的动态度,耗减度分别为10.63%与10.20%,仍为输出型地类,两者面积的主要去向仍然为耕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573.12hm2和420.3hm2。18年间,万年县5条主要河流河岸带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研究区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对建设用地数量表现出更高的需求,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利用变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一直为耕地,这与耕地本身地势平坦、交通区位优越的性质有关。万年县作为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和贡米的原产地,一直以来农民就在沿河流两岸灌溉方便的区域种植水稻;自然,最初的居民点和较大

耕地林地一▲一建设用地100200300400500水域T一其他100200300400500 100200300400500C.2018a.2000b.2009图4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占比的居民点也分布在河流两岸。当地居民多选择在居民点周围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或将其用作设施农用地,这必然导致大面积的耕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虽然大量耕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但河岸带内耕地在前9年间却呈扩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占补平衡政策,或为了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当地农民自发开垦河谷处裸露的滩涂或阶地与河岸带范围内的未利用地进行耕作。自2003年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谷出现水位下降的现象,这就使得之前有关部门划定的防洪区大量滩涂长期裸露E,不再有洪泛威胁;因此这类水源充足、土质肥沃的土地就被开垦为耕地。与此同时,林地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增加;这主要是当地政府“退耕还林耕地林地一▲一建设用地100200300400500水域T一其他100200300400500 100200300400500C.2018a.2000b.2009图4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占比2.1.2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从空间尺度分析河岸带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该研究在河岸两侧以100m为间距建立500m缓冲区,研究区共包括5个独立研究分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并计算出2000年、2009年、2018年3个时期万年县域内5条主要河流河岸带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数据,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总体看来,18年间河岸带研究分区内各地类整体结构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耕地面积占比始终随着距河床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基于其自身的景观优势,耕地在各研究分带均占最高比例。这是因为河谷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种植水稻条件优良,因此当地农民也多选择在河流的阶地与河漫滩处开垦水田,以保持较高水稻产量;同时,地形条件可能也是导致耕地在河岸带呈现这种分布情况的因素之一,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地形坡度不断提高,耕作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许多河流的阶地、河漫滩地带被开垦成农田,出现大片耕地沿河岸排列的现象。在研究区内,各分带林地面积占比随着距河床距离增加而增加,从3个时期的占比特征来看,林地在缓冲区面积占比分布趋势稳定,变化并不明显。水域与滩涂随着距河床距离增加而面积减少,一方面,河谷附近的水文密度较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支流或坑塘;另一方面,水域的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山地丘陵地区河谷地带地势低、两侧地势高的地形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包括未利用地在内的其他用地,18年来,由于人为扰动被不断开发,在河岸带整体占比呈下降趋势,从各分带占比水平来看,2000年各分带中其他用地占比差距相对较小,2009年和2018年不同研究分带中其他用地占比差距凸显,这也表明了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沿河一带的未利用土地是被开垦首选对象。6类地类中,仅有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在中间分带占比高,两侧分带占比少的情况。这是由于河岸带内侧分带水域占比较高,外侧分带林地占比较高,两种地类用途不易变更的特性以及国家对于湿地、林地的保护政策都限制了在这两个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用地,这使得河岸带中部200~300m分带成为新增建设用地首选区间。与另外两个时期相比,2018年各研究分带建设用地面积均明显提高,这从侧面说明2009—2018年这9年间当地发展速度要高于上一时段。2.2河岸带尺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2.2.1景观类型水平万年县河岸带不同时期景观类型水平指数分析见表6。总体来看,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的景观类型分布情况变化显著,其中河岸带耕地斑块数量、耕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不断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少,这表明在18年间为扩大规模经营,不断开垦新的耕地,同时由于河岸带等建设用地的扩张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原本河岸带范围内大面积的耕地被不断开发,且由于其他新增地类的分割,因此斑块数量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不规则,聚集程度降低。建设用地的4类景观类型指数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意味着随着城镇化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万年县5条河流的河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大量开发其他地类以发展社会经济。为满足当地居民的多元需求,在规划和建设中不同用途建设用地的开发导致其景观形状多样化,而在聚集度方面,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由前期“满天星”式的低密度分散型向高密度集中型转变国。林地各类指数比较稳定,些许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当地将部分耕地退耕为林地,因而导致了景观指数的变化。滩涂作为主要输出地类,人为扰动程度的增加导致大面积连片的滩涂被分割为许多细小斑块,因而斑块数量增加,聚集度明显降低,后9年间对滩涂的开垦程度加剧,之前存留的细小斑块土地利用方式也被变更,所以在这一时段,斑块数量又有了明显的下降。耕地、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滩涂的占用,使得原本形状复杂的滩涂被人工整合,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而这会削弱滩涂作为湿地的区域生态调节作用。随着人们对于河流发挥其景观效应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河岸区域的整治与改造使其边界变得规则,水域景观形状指数不断降低,这虽在城市治理层面改善了城市风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生态廊道作用的发挥。表62000-2018年万年县河岸带景观类型指数200020092018NPPDLSIAINPPDLSIAINPPDLSIAI耕地2821.04827.81193.0932881.07128.76192.9303931.46632.72491.866林地4371.62427.38690.5804091.52226.11991.0834971.85428.03689.657建设用地3891.44621.90483.1664041.50323.20985.3825872.18929.12586.883水域2220.82518.54488.3762660.98916.88988.1712050.76415.63688.611滩涂2680.99620.32482.5363331.23919.62775.1523011.12217.38872.012其他用地3141.16721.16684.1962450.91119.87283.2932090.77915.47783.355注:NP为斑块数量;PD为斑块密度;LSI为景观形状指数;AI为聚集度指数2.2.2景观格局水平通过测算景观格局水平的斑块密度(PD)、斑块形状指数(LSI)、聚集度指数(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以进一步研究万年县河岸带不同研究分带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根据5个河岸研究分带各景观类型在2000-2009年和2009—2018年2个时期的变化,绘制得出研究区各景观格局指数分布图,如图5所示。从空间水平上看,3个时期的河岸带研究分带内斑块密度与景观形状指数变化基本保持一致,指数都为先增后减。在100~300m这一区间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均达到最大值,表明该区间人类活动频繁,土地开发利用多样化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300~500m区间两类指数降低,意味着土地利用模式多为大规模开发,使得该区间景观得到优化整合,因而表现出用地形状规则化趋势。0~100m研究分带聚集度指数与香农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水平,其他区域两类指数明显下降。这反映出临近河床处景观异质性明显,高度的异质性使得河岸带多样性增加,呈现出景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由于城市或乡村发展的需要,100m以外的河岸带景观被人为干扰程度提高,景观异质性被破坏,也即城市化的最终结果是景观多样性下降。

图5万年县河岸带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通过上述分析,河岸带0~100m分带的景观格局相对于其他研究分带具有特殊性,其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明显偏离其他分带指数分布区间。在这一研究分带,各类景观斑块之间破碎化程度低、聚集程度高且景观异质性明显,这与该分带人为干扰程度低,还未被人类大面积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100~500m区间中,100~300m分段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处于最高水平,表明当地人民更倾向于选择这一地段进行土地开发,也即这一范围的河岸带是整个河岸带受人为扰动最剧烈的部分,图4中建设用地空间占比分布也佐证了这一观点。300~500m分段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以及聚集度指数趋于稳定,香农多样性指数水平低,反映出该区间受到大面积图5万年县河岸带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3讨论图6万年县常年性河流滩涂利用情况示例根据遥感影像判读与地类提取,万年县5条常年性河流的主干河道周围存在着还未被人为扰动的内陆滩涂,这是因为自2003年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使得行洪区大面积滩涂长期裸露(图6a)。这部分土地水源充足、营养丰富、土质肥沃,在过去被归类为未利用地,可以作为优质的耕地后备资源,这正是上述研究结果中有大量滩涂转换为耕地(图6b)的原因图6万年县常年性河流滩涂利用情况示例但根据“三调”工作分类,滩涂被归类为湿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以及湿地保护政策下,切断了通过开垦这些滩涂来补充耕地的途径。因此,在生态文明时代,耕地占补平衡应谋求更加适合当地特殊情况的政策响应路径,如可将整治闲置低效居民点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将着眼点从增加耕地数量向提高耕地质量转变,对原有耕地进行土地整治,比如将山地丘陵区坡耕地修建成梯田,既可以提高粮食产能,还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淤积以及减轻养分随径流水流失而导致的河湖水质富营养化危害国,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