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1页
镜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2页
镜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3页
镜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4页
镜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艺著巴蜀书社镜与中国传统文化目录第一章镜文化与民俗第二章镜文化与宗教(上)第三章镜文化与宗教(下)第四章镜文化与小说研究镜文化的必要性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出土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镜,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铜镜在汉魏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至唐代达到高峰,宋以后虽然转衰,但其影响却可以说是至今未泯。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镜文化一方面在自身领域内不断发展,镜本身的材质、形制、纹饰、铭文更加多彩,铜镜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有所提高,其经营、传播渠道也更多样化,这以完全形成了镜文化的文化体系,显示出多样的文化蕴含。文章研究的角度、方法及指导思想文章对镜文化的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把它置于一个大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审视它与相关文化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研究方法就是将地下的出土文物、地上的传世文献以及人类学的调查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而指导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镜与婚嫁古人一直对成年结婚这一关键时期极为重视,与婚姻相关的一切都极早的被制度化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将婚、冠、丧、祭仪礼看作四礼。婚礼则被视为礼之本,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婚姻如此重要,所以必须处处求吉避邪,在问名、纳吉、请期等活动中都要占卜求吉。在这些活动中,镜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婚礼过程中对镜的广泛应用婚礼中对镜的运用,已成为古人的生活习惯,表现在婚礼的各个方面。首先是以镜为聘礼。《渊鉴类函》中记载:“南蛮獠人俗,婚姻以奴俾一人为聘。无奴俾,以铜镜当之。”其次是夫妻共结镜钮,以表同心。第三是共拜宝镜,尊其为神圣。第四是新娘佩戴或手捧宝镜。第五是以镜照新娘。第六是以镜遍照喜轿或挂于喜轿之上。可以看出,婚礼用镜的形式十分多样,形态也十分发达。二、婚恋关系中用镜从古至今,人们都广泛的以镜为恋爱婚姻的信物,以此表达双方真挚的情感。最早最确切的记载,当见于汉代镜铭中,铭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文献中对此的记载较早见于汉代的《神异经》,其中一则故事说:“昔有夫妻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镜化为鹊,飞至夫前,夫乃知之。”此后分镜或破镜就指夫妇分离,镜重圆则指夫妇团圆。在镜与婚恋关系的影响下,镜之拥有、圆满成为了恋爱的象征,而镜的失去、破碎则是婚恋的悲剧。镜与宗教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中,与镜发生密切联系的宗教很多。通过对我国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各宗教形态与镜文化关系的详细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二、镜与各教普遍联系的原因—人类认识的发展、灵魂观念的产生首先,镜对人类自我认识的帮助,是其与宗教发生密切联系的基础。认识的过程,总是从外到内,从物到己。人类在对自然界有所认识之后,进一步产生了认识自我的需要,镜就是人类自我认识需要的产物,它是生活中帮助人自我观察、自我认识的特殊物品。这是镜与宗教发生普遍联系的最根本的基础。三、虽然各种宗教重视用镜出于同一原因,但具体做法的不同,展示出了我国宗教的发展进程镜在宗教中既与科仪实践有关,又与教义的理论阐发有关。从各教用镜的不同侧重中,可以看出它们相互之间是有继承性的,后来宗教中的对镜之用都是在前人搭建好了的平台之上前进的。如果没有对巫术、原始宗教用镜的继承,就没有道教科仪之镜的发达。没有道教科仪之镜的雄厚积累,就不会向玄理之镜转化,从而也就不可能最终达到佛教玄理之镜的高峰。各教对镜的运用,就是对其神异性的不断放大。镜在各宗教中运用情况的不同,正形象的反映出宗教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到精、由缺乏理论到完善理论的发展过程。四、镜与各宗教间呈现出积极互动的关系各宗教与镜的互利互动性都很强。宗教中重视用镜便利了科仪的实施与教义的解说,而各教向镜文化的渗透,也促进了镜的发展,使之丰富多彩,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有了新的生命活力。文化视野中的镜小说首先,从镜文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小说写到的是有特殊物质载体的镜,所以镜文化本身的发展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离开镜文化的产生发展,便谈不上镜小说的产生发展了。其次,从小说发展体系中看,一方面,镜小说有历时性的传承,即在众多的镜小说中,每一部作品都有对前代的继承,更有对后世的启发;另一方面,它又有共时性的展现,即每一部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在同一时代中,有着大批与之处于相似认识水平的作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整个镜小说体系也不是孤立现象,它总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