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_第1页
高中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_第2页
高中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_第3页
高中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_第4页
高中 高一 物理 必修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张春斌 1.教材安排及地位

新人教版教材《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课题安排在第三章第四节中,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本节课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两个概念——合力与分力,一个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技能——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节课上承重力、弹力、摩擦力三个概念,以及力的合成这一技能;下接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作为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整个力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2.课标要求及理解

2017年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工具,新课标要求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景。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实际情景,让学生认识力的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形成把情景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二、 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特点

本节课面向对象是高一学生,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此外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结合已有知识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此外通过图片、视频、实物让学生融入实际情景,在实际情景中的生活问题升华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2.知识准备

学生已学习了共点力、二力平衡以及力的合成,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画力的图示,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特点,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3.前概念

根据相关文献以及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往往存在两个前概念。前概念1:认为分力一定1小于合力;前概念2:认为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对斜面的压力以及一个下滑力。三、重、难点任务分析重点:知道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利用力的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理解确定分力的方向的方法。四、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具体描述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物理观念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

能灵活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5科学思维在解释引桥的例子中,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物理模型,结合推理、论证,多角度解释为什么引桥要建这么长;5科学探究在探究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时,能选用合适器材获得实验数据,分析数据找出其中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应用中引入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并倡导STEA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3五、教学媒体设计 1.设计依据及意图

新课标要求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景。故本节课采用大量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采用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实际情况,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物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引入dislab传感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具体媒体需求

PPT课件、电脑、实物展台、dislab传感器(朗威斜面上重力分解仪、数据采集器、专用电脑软件)、逆风行车(小车、船帆、吹风筒)2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最好制造认知冲突,在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学生会快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新课引入中制造认知冲突,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引入课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汽车抛锚挡住路口,如何移走汽车?视频播放视频前放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汽车。一只手指就能够移动汽车,引发学生的兴趣。(二)建立新概念

设计意图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做中学,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概念建立】

再根据力的分解与合成是逆运算的关系,得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借助动画让学生理解若没有条件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出无数对分力。A、强调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B、给出等效替代的例子或图片。(三)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情景:斜面上重物重力的分解3 设计意图

同样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习得力的分解这一技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当坡度变大,重力沿斜面方向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如何进行力的分解【问题二】为什么引桥要建这么长?利用学生熟悉的引桥为例切入主题,提供具体数字,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引桥很长,激发学习热情。【建立物理模型】

让学生思考,利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把引桥抽象为斜面。2017年版本新课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条科学思维第一项就强调模型构建,因此应在平时课堂中,让学生接触建模过程,培养建模能力。【反思】哪一种分解方法更好?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重力要分解成沿着斜面方向以及垂直斜面方向。由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除重力外还受到摩擦力和支持力,甲的分解方式能够构建出两对平衡力,更方便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元认知人能力。【活动二】

分析随着角度θ变大(0~90°),F1、F2大小的变化。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思维,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4【讨论】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是否受到F支、f、F1、F2、G五个力?(F1、F2为G的分力)

2.可否说F2是重物A对斜面B的压力?这两个问题是部分学生存在的错误的前概念,让学生自行讨论,必要时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追问让学生扭转概念。(四)力的分解的应用

设计意图

物理来源于生活,更要能走向社会。让学生解释引入实验,前后呼应。再根据力的分解的原理,解释2008年大雪灾,呼吁学生关注社会;再利用小力分解出大力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新课标要求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习完力的分解,利用习题评价学生学得如何。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力的分解应用【解释引入实验】【活动三】算一算

让学生计算当角度为89.9°时,绳子的拉力T。【拓展】让学生解释2008年大雪灾,很多高压线被拉断,电线塔被拉倒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只要角度合适,小力可以分解出大力,破除合力大于分力的前概念。让学生对比钩码重力与分解出来的绳子拉力,直观对比强化分力能够大于合力的观念,转变前概念。同一原理,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帮助学生内化力的分解这一技能。(五)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进一步逐渐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 让学生课后动手亲身体验力的分解,通过制作小船,体现STEAM教育理念。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航海英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感。5活动设计环节师生活动实施说明STEAM——逆风行舟【思考题】

郑和船队远航时,在遇到逆风时,船员们转动船帆,使船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便可逆风行驶。 请分析逆风行舟的原理;

请同学们课后制作一艘能够逆风行驶的小船,并上网查询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知识。若学生程度好,可以直接解释,若学生暂时接受不了,可以用直尺与三角板演示,再进一步解释其中的原理。让学生课后制作小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STEAM教育。适当向学生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八、教学反思1.亮点

(1)确立四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2017年版新课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特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详细制定本节课中各个素养要达到的等级,作为本教学设计的依据。例如科学思维要求达到第5水平,即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物理模型,结合推理、论证,多角度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问题二”教学环节中,将引桥抽象为斜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通过三种方法探究坡度变大,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变大,培养学生多角度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如物理观念中“能灵活应用力的分解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是第5水平要求,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结合多个具体的实际情景,如“斜拉桥索塔”、“引桥”、“2008年大雪灾”、“一指拉动汽车”、“郑和下西洋”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力的分解进行解释,并进一步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这么分解,让学生能从更深层次——方法论层面掌握力的分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2)创新实验6 本节课的通过自创的“一只手指拉动汽车”实验,学生认为拉不动,结果却可以,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堂。(3)融入STEAM理念

在本节课最后的逆风行驶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