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_第1页
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_第2页
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_第3页
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_第4页
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试论黎族古代文化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性摘要:美国学者路易斯克罗伯和中国学者凌纯声曾把东南亚的古代文化归纳为50种特质,笔者以此为根底把黎族的古代文化和东南亚古代文化进展了比拟,找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众多共性,并从自然环境、社会开展进程和族源三个方面分析了共性产生的原因。关键词:黎族;东南亚;古代文化;共性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22)03-0125-06东南亚,旧称南洋,位于亚、澳两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之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缅甸、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诸国,陆地面积为46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7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东南亚是亚洲和世界的一个重要地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展都具有自己的特性。二战以后,东南亚开场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学者的重视;在古代,东南亚地区的各族人民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克罗伯曾把东南亚的古代文化归纳为刀耕火种、梯田、祭祀用牺牲、嚼槟榔、高顶草屋、巢居、树皮衣、种棉、织彩线布、无边帽、戴梳、凿齿、文身、火绳、取火管、独柄风箱、贵重铜锣、竹弓、吹箭、少女房、重祭祀、猎首、人祭、竹祭坛、祖先崇拜、多灵魂26种文化特质。1954年,中国著名的人类挚家凌纯声先生在进一步研究的根底上,又增加了铜鼓、龙船、弩箭、毒矢、梭标、长盾、涅齿、穿耳、穿鼻、鼻饮、口琴、鼻笛、贯头衣、长著尾、坐月、父子连名、犬图腾、蛇图腾、长柞、楼居、点蜡印花布、岩葬、棺葬、石板葬24种文化特质为东南亚古文化特质。以上二者相加共计50种文化特质,大体上涵盖了东南亚古代文化的根本特点。海南黎族,是海南岛上现存最早的土著居民。据研究,黎族已在岛上生活了至少有五六千年之久。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黎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自己的古代文化。当我们把黎族的古代文化与东南亚的古代文化相比拟时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很多的共性。一那么,黎族古代文化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终究有哪些共性呢?下面,笔者就按照路易斯克罗伯和凌纯声两位学者归纳出的东南亚古代文化的根本特点进展分析。(一)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在东南亚是曾经广泛存在的消费方式。种植时,用削尖了的木棍在地上戳出孔眼,然后在其中放入两粒或三粒谷种。当初通过燃烧而给土壤带来的肥料在两个季节内便会被雨水冲走,因此就需要轮换着进展烧荒垦种。出自苏门答腊北部图巴湖附近的皮辛辛沼泽地的花粉核说明,那里早在公元前4500年就开场了小规模的森林去除活动。苏门答腊中部的帕当湖的花粉核那么说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沼泽地的植物曾被去除和燃烧。在东南亚的许多民族中都存在着这种较原始的消费方式。如缅甸克伦族的山区克伦至今仍大局部实行刀耕火种;加里曼丹的土著民族克尼亚人,亦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早稻和玉米;马来半岛土著居民之一的先努伊人从事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农业;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最大的土著民族伊班人原从事刀耕火种农业,在山坡地带种植早稻;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族惯用刀耕火种法;老挝的老松族也从事刀耕火种农业;印尼少数民族之一的巴都依人仍实行刀耕火种。以上材料说明在古代东南亚刀耕火种的消费方式曾经广泛而大量地存在着,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民族保存这种消费方式。刀耕火种在黎族中被称为砍山栏。古代黎族的土地一般分为山栏地、山坡地、水田、园田四种,其中的山栏地即是用于刀耕火种的土地。山栏地的耕垦方法是把一片LLl林砍倒烧光,以尖木棒点种,经过看护而收获,种一至二年即丢荒。光绪?昌化县志?卷一:以刀耕火种为名日砍,集山木而焚之。播草麻子、吉贝二种于积灰之上,昌民之利,尽是矣阅三年,即弃去。宣统?定安县志?卷一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凿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瘠乃去之,更择他处。砍山栏是与落后的消费力相伴的一种农业消费方式,直到海南解放以前,广阔黎族地区还普遍流行着砍山栏。(二)嚼槟榔槟榔产诸番国及海南四州,木如棕榈,结子叶间如柳条,颗颗丛缀其上,春取之为软槟榔,俗号槟榔,鲜极可口。东南亚诸国土著,无论地位尊卑,不管男女老幼,皆珍之,以为口食。其王每出朝坐,轮使论文联盟.Ll.女三十人持盾剑或捧槟榔从。普通百姓,也往往坐卧不绝于口。爪哇人那么将所食槟榔和荖叶放在压腰巾内,包裹腹前,行走坐卧嚼咂不止,惟睡着时不食。其槟榔椰子类同茶饭,不可稍缺。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和摩洛人也都热爱嚼槟榔著叶,且摩洛人腰带上必定悬挂着盛装荖叶槟榔的小盒。安南土人也在腰间佩戴二囊,里面装槟榔、橄榄,时时用之,假设出户外,移二囊悬之肩上。室中陈列银铜等匣,亦盛槟榔子及其他可啮食之物。除了供自己使用之外,槟榔还是东南亚古代诸民族用以招待客人的必备品。史书中载真腊其俗有客设槟榔、龙脑香合屑,以为赏宴。居住在菲律宾岛中部的伊富高人,口嚼槟榔、荖叶之俗比东南亚其他民族更普遍。交换槟榔荖叶是该民族最流行的见面礼节。当地人还以槟榔著叶作为敬神祭品,结婚仪式中敬嚼槟榔著叶是必不可少的工程之一。黎族自古就爱吃槟榔,黎族地区到处都种有槟榔树。槟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光绪倡化县志?卷一:槟榔合夹著叶即蒌及灰茶食之,避腥、消食、除瘴,土俗珍重此物。交接以为先,婚姻以为定。古代黎族人吃槟榔主要有两种场合:一是平时烦闷、劳累时就拿出槟榔来吃;二是有客人来时,用槟榔作为招待客人的食物,主客边吃边聊。另外,槟榔还是古代黎族人订婚时必不可少的彩礼。(三)楼居楼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悬虚构屋,地板分开地面,用桩柱支撑的建筑。在古代,东南亚居民普遍住在干栏式建筑里。?南史?南海诸国林邑传:林邑,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日干栏。英国著名学者霍尔的?东南亚史?提到东南亚古国扶南首都毗耶陀补罗的港口奥埃奥曾由一位法国考古工作者进展开掘,发现其城市房屋区由无数干栏式建筑组成。此外,在越南冯原文化和东山文化遗址都发现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遗迹。在泰国南部和马来半岛北部、柬埔寨的一些考古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东南亚出土的黑格尔Ⅰ型铜鼓上有干栏式建筑的图像,说明当地居民早已辞别了洞穴,住在干栏式的建筑中。而干栏式建筑成为铜鼓的纹饰内容,也说明了其在东南亚古代社会中存在的广泛程度。黎族早期的住宅,也多是干栏式建筑。关于黎族的干栏式建筑,史书中有大量的记载。纹献通考四裔考八?卷三三一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处。宋赵汝适?渚番志?卷下海南条载:黎,海南四郡,蛮也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牧畜,人处其上。清人张庆长?黎歧纪闻?的记载更为详细: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随所便也。门依脊而开,穴其扁以为雍牖。室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也即清代黎族的干栏式建筑是一种船型屋式样的,在黎区分布甚广。(四)树皮衣树皮衣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加工而成的最原始的无纺布,是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开展到有纺布的历史见证。马来半岛土著居民先努依人,穿着较少,男穿兜档布,女着腰围,均以树皮布制成。但在有宏大住所和丧葬墓坑的科帕农迪遗址(位于泰国东北部)中,发现了一些用树皮衣包裹的遗骸,说明早在青铜时代树皮布已为这里的居民制作和使用。这在其他地区亦可得到证明。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包括一个石制树皮衣拍打器,而这种拍打器在东南亚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这些发现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树皮衣已在东南亚广泛存在。黎族制作树皮衣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其制作过程一般分为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敲打、漂洗、晒干、拍打等工序。如今深化黎族地区还能看到黎族妇女用树皮缝制的腰机带。另外,古人留下的拍打树皮的石拍在黎族地区也比拟常见,不少农民在耕作时都会偶有拣获。(五)织彩线布东南亚各国人民普遍善织彩线布。?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六:?广志?曰:梧桐有白者。剽国有白桐木,其叶有白毳,取其毳淹渍辑辑,织以为布。?续博物志?卷七:骠国诸蛮并不养蚕,收婆罗木子,破其壳,中如柳絮,细织为辐服之,谓之婆罗笼段。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木棉条引宋代沈怀远?南越志?说: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婆罗木子,其白如絮,纫为丝,织为辐,名婆罗笼段。由以上材料可知当时骠人虽不养蚕,但能以木棉花织成称之为朝霞的白细布绕腰而衣,称为婆罗笼段。越南少数民族之一的依族也善纺织,尤以所产土锦出名。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土著民族米兰诺人,印尼的亚齐族,巴里阿加人、巴塔克族、巴都依人,越南的芒族,柬埔寨的占一马来人以及跨国境的老龙族、马来人都是擅长纺织的民族。黎族很早就以纺织黎锦出名,而黎锦既是上述彩线布,古代又有广幅布、吉贝、叠布等多种叫法。黎族有悠久的纺织历史和精良的纺织技术。?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八下载:武帝元封六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男子种苎麻,女子桑蚕织绩。而且在汉代,黎族就以能织出广幅布而名闻天下。黎族古代的纺织工具繁多,工艺繁复。工具计有手摇轧花机、弹花竹弓、纺轮、纺车、绕线架、腰机带、踞织机等等。工艺有轧花、弹花、搓条、纺纱、合线、绕纱、牵布、织布、染色等。宋人方勺?泊宅编?卷六:今所货木棉,将其细絮者尔,当以花多取胜,横数之得数一百二十花。海南蛮人织以为布,此最上品,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黎族高超的纺织技术,在元代时通过黄道婆传人内地,为世人所闻知和称道。(六)文身文身,在文化人类学上称之为毁身装饰。它是用针、刺或刀一类锋利的器具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刻划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并填以颜料。待颜料深化伤口,皮肤肿胀消退以后,刻出的花纹就永不褪落。文身风俗在东南亚地区非常盛行。?汉书地理志?载:古称交趾、九真、日南部的今越南北部、中部、南部地区民人披发文身,扶南在柳叶时代俗本裸体,文身披发。隋唐时期,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沙捞越一带的民族均有文身风俗;东南亚海岛地区,如印尼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土著居民文身更加普遍。居住在沙捞越沿海平原的达雅克人-伊班族盛行文身。伊班人喜欢在喉部和肘部两个部位文刺,而在手部黥刺的只限于猎头的战士,这是他们作为英雄的殊荣。生活在加里曼丹南部的巴希尔族人那么有全身刺文的习惯。另外如马来西亚的色曼人,婆罗洲的土著人也有文身的风俗。文身亦是中国南方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这一风俗至今在黎族、傣族、独龙族等民族中有所保存,而以黎族的文身内容最为丰富。远在汉代已有黎族文身的记录。东汉杨孚?异物志?:儋耳,南方夷,生那么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宋代范成大?睦海虞衡志志蛮?:妇女绣面高髻,绣面乃吉礼,女年将笈,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娥花卉,而以淡粟纹遍其余地,谓之绣面也。㈣黎族的文身部位有面部、胸部、臀部、腿部等部位。黎族认为文身是妇女的美德,不文身的女子不仅生前无社会地位无人迎娶,而且死后到阴间也得不到祖宗的成认,其鬼魂会变成无家可归的孤魂。至今在黎族地区仍可看到不少文身的黎族老年妇女。(七)多灵魂信仰与灵魂崇拜东南亚古代诸民族在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传人前,多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在东南亚的许多地区,村庄、一些特别的树木以及一些引人注目的地点,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使在上述诸宗教传人后仍或多或少地保存了自身的多种信仰。如扶南在承受外来宗教的同时,同样信奉自己原来的多神教和祖先崇拜。其原始宗教主要是神灵崇拜,即认为宇宙问万物皆有神灵,山川、草木、动物之神无不支配、影响人们的命运,蛇神和山神尤其受到崇拜。在许多地区流行那加(nagas,亦即神话中的蛇)崇拜。比方东南亚古代海上强国室利佛逝就以有五个头的眼镜蛇作为国家的主要保护神。在室利佛逝内地发现的石刻中,在一块石头上端的边缘有一条七头蛇,一个具有印度风格的眼镜蛇来守护佛主的图案。而柬埔寨的创立者据说是与一位那加(母蛇)婚配的,他们繁衍了柬埔寨后来的统治者。在佛教到来之前,马来统治者也祈求蛇的力量来保护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领土。祖先崇拜也很普遍,印尼苏门答腊的巴答人把祖先头骨供奉于公房之内,定期祭祀,以求得祖先保护。东南亚的远古民族尼格利陀人迷信鬼神,笃信巫术;越南的依族、岱族、色当族等民族都信奉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印尼的托拉查族、亚齐、巴塔克、克尼亚等民族都信奉原始鬼神,相信万物有灵;马来半岛的先努伊人、伊班^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老挝的老听族等崇拜多神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中南半岛的不老族也信仰原始宗教。英国著名的东南亚学者霍尔认为:(东南亚)在宗教方面的特征是,(一)泛灵信仰(二)祖先崇拜与崇奉土地神。黎族由于长期以来消费力程度较为低下,因此保存了许多原始鬼魂信仰。黎族古代信仰的鬼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祖先鬼,二是自然鬼,三是凶鬼,这与东南亚诸民族类似。自然鬼方面,黎族也有蛇神崇拜,传说其始祖就与蛇有关。?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392琼州府载:定安县故老相传,雷摄一蛇卵,在黎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岁久,交趾蛮过海采香,因与婚配,子孙众多,开山种粮。黎族人认为蛇能驱鬼辟邪。黎族民间产子、生病时都以曲木为蛇,挂于门楣上以辟邪。木蛇也是道公,娘母的法器。过去埋葬死者时,多在坟边放一条蛇皮,以切断死者与生者的联络。传说黎族地区有一种四脚蛇,称飞马,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黎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一般家庭墙上都设有鬼龛,以木板、纸花为祖先象征,有些家族、村寨还建有祠堂以供奉祖先偶像、土地神等。(八)鼻饮鼻饮即用鼻子饮水或酒等饮料,这种饮法在记载南方的乌浒、俚、僚等民族的中国古籍里多有提及;而东南亚的一些民族中也有此饮法。如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记载:交趾之人,重不乃羹羹中有嘴银勺,可受一升。即捐让,多自主人先举,即满斟一勺,内嘴入鼻,仰首徐倾之。饮尽,传勺如酒巡行之。时至今日,现居越南西北部和老挝的土著民族一康族中仍有鼻饮的风俗,其方法是:每当劳动后感到疲倦时,假设吃饭时有鱼肉或笋子、菌子等,他们就把腌辣椒、葱、蒜、香菜捣碎,然后渗水入内(切忌放姜),待沉淀后,取其清水汁,倒入葫芦壳中。吃饭时,男子边吃肉菜,边把葫芦壳的把对着鼻子,将辣水汁倒入鼻中。他们认为,这样的鼻饮,可使劳动后疲倦的身体很快恢复体力。海南的黎族人早期也有此风俗。?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在谈到当时的海南儋耳、珠崖郡的黎族人时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唐代史料在谈及崖州时说:人皆肜(雕)蹄(题)凿齿,绣面鼻饮,是其异也。旧但后来的文献中就很少提及黎族的鼻饮一事了,可能是这一风俗在唐以后的黎族中逐渐消失了。(九)铜鼓铜鼓即用青铜铸成的鼓,体如园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旁有耳。鼓面鼓身纹饰繁缛多彩。原为一种打击乐器,后逐渐演变成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铜鼓的种类很多,自大约2500年前产生以来,便在东南亚各国各民族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发现。1902年,奥地利考古学家黑格尔出版了专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对藏于东南亚各国的164具铜鼓进展了深化研究,并将其划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和三个过渡类型。黎族历史上也曾流行使用铜鼓。?太平寰宇纪?之岭南道十三记载琼州生黎打鼓吹笙以为乐,此鼓即指铜鼓。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四-广西南路琼州条载:铜鼓岭,在文昌县。俗传民得铜鼓者,验之,乃诸葛武侯征蛮之钲,因以名之。显然说明文昌县曾有过铜鼓,而历史上文昌一带也曾是黎族人的居住地。?南越笔记?卷六载:琼州有黎会,以铜鼓而小,上之耳,中微其脐,黎人击之以为号,此即钲也富者击铜鼓,贫者击铜钲,以为聚会之乐。此外,历朝历代,在海南黎族地区均有铜鼓出土。如明代永乐中,万州土官王惠挖引溪水得一鼓;天启年间,昌化县人获得铜鼓;嘉庆年间,感恩县农民垦土得鼓;新中国成立后,陵水、昌江等地都曾出土过铜鼓。此外,除了上述九个方面的共性之外,东南亚古代文化中的贵重铜锣、少女房、穿耳、口琴、鼻笛、贯头衣、吹箭与毒矢等文化特质,黎族的古代文化中也都具有,限于篇幅,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二为什么黎族古代文化和东南亚古代文化两者之间会出现这么多的共性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两者在自然环境、社会开展进程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除此之外,两者在族源上的相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相似的自然环境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22,东经10837-11103,南近赤道,北处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光照充足;平均年气温22-25,长夏无冬;年终降雨量1500-2500毫米,雨量充分;5-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以上,冬春两季的降雨量甚少,干湿季节明显,5-11月为台风季节,风力多在8-12级,年均受台风影响为7.4次。总的说来,海南岛属于长夏无冬的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东南亚地区横跨赤道南北,位于南纬10-北纬25。之间的低纬度地区,与海南岛纬度近似。东南亚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北部和菲律宾群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印尼和马来半岛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两种气候同样是光照充足、雨量充分、长夏无冬、潮湿闷热,与海南的热带季风气候极为类似。中国早期著名的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东南亚考察时就曾说,当地的山水风情,几乎与中国南方无异。相似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双方在社会文化方面一定程度上的共同性。如以楼居(干栏式建筑)为例,它是与当地潮湿、多雨、闷热的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完全是在这一气候条件下生存的各民族本能的创造。(二)社会开展的相似性海南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设置郡县以来,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但中央王朝初期对海南的管理,显然是不稳定的。由于黎族的对抗,郡县的设置时置时废,官吏的设置也是虽有假设无。而且从汉元帝罢撤珠崖论文联盟.Ll.郡之后,到南北朝时期,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换言之,这段时间海南的黎族根本上处于一种自我管理的自治状态。那么黎族是通过什么管理自己呢?这就是峒(k55)社会政治组织。峒最初是一种古老的氏族部落组织,后经开展,虽有变化,但其原始农村公社社会组织的性质仍存。经过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虽然中央王朝的封建统治一步步深化,但由于黎族社会开展进程的相对缓慢,峒的组织并未被废除,而是和封建王权结合在一起,作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层行政单位长期保存下来。此外,还有比峒组织更为原始的合亩制(父系家族制),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仍在今五指山地区存在,也说明了黎族社会开展的相对滞后性。黎族的古代文化正是通过峒这种原始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及合亩制等得以持续不断地传承下来。东南亚地区在公元纪年前,大体上处于原始社会的开展阶段。从公元纪年到公元10世纪前后,东南亚进入早期国家的开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东南亚的古代国家是从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性质的国家过渡的,并没有经过奴隶制的开展阶段,因此学者们就把早期东南亚的古代国家称之为原始的或比拟原始的封建国家。为什么这么称呼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