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度教案-教案种群的特征_第1页
2023学年度教案-教案种群的特征_第2页
2023学年度教案-教案种群的特征_第3页
2023学年度教案-教案种群的特征_第4页
2023学年度教案-教案种群的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因素考点要求考点要求1.要求级别:非生物因素Ⅰ、生物因素Ⅰ、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Ⅱ2.考题分布:见练习知知识网络重难点解析重难点解析1.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关键因素之间有何关系?两者看似矛盾,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是同时共同对生物体起作用的;②一个生态因素的改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生态因素的变化。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虽然是综合地对生物发生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因素对生物都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一般总有某个因素的作用最大,这个因素就被称为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关键因素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它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环境;②关键因素的强度状况直接影响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导致死亡。例如:在干旱地区,水对植物的生存起关键作用。在海洋中,光对绿色植物的分布起关键作用,故在海水200米以下的水域中无绿色植物生存。2.如何辨别生物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1)种内斗争如图生态因素—1—1,当达到a点时,田鼠种群密度达到极限值,虽然田鼠生殖率变化不大,但因种内斗争,导致存活率下降,因此种群个体数量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保证田鼠种的生存。图生态因素—1—1图生态因素—1—2(2)竞争如图生态因素—1—2,两个种群的竞争关系,如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A、B种群间争夺空间、食物,导致A种群的兴旺,B种群的衰败。(3)互利共生如图生态因素—1—3,甲、乙可视种群B为豆科植物,种群A为根瘤菌,因为根瘤菌的数量远多于豆科植物的数量。图甲是图乙的某一个阶段,而图乙可视为经历若干自然季节时,该群落中两种共生生物随季节变化的几度枯荣。生态因素—1—3(4)寄生生态因素—1—4如图生态因素—1—4,A为寄生者蚜虫,B为宿主绿色植物,在a点之前,寄生在B种群上的A种群,随B种群个体数量增多而迅速增长;a~b之间示寄生者A种群个体数增多,导致B种群个体数急剧下降;b之后示B种群降至一定程度而限制了A种群的继续增长,从而使A、B两种群间以寄生关系维持着有限的平衡。(5)捕食如图生态因素—1—5,A为捕食者(如狼或兔),B为被捕食者(如鹿或青草)。开始时B种群的数量远远多于A种群,纵坐标是种群个体数量消长率,这样可以避开跟能量流动(1/10原理)发生矛盾;否则将会出现B种群能否维持A种群生存的疑问。生态因素—1—53.如何正确识别互利共生、竞争和捕食的曲线图?在本节涉及的曲线图,主要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如图生态因素—1—6(A),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因此曲线必须相互平行。竞争的两种生物随时间推移必然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故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如图生态因素—1—6(B)。捕食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减少;被捕食者减少,因食物来源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所以曲线的波动关系不是同步的,往往体现出先后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如图8—1—7(C)。生态因素—1—6典型例题及典型例题及解析1.东北某林区,山顶是冷杉林,中部是红松林,山底是落叶阔叶林,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土壤解析:影响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多种,其中阳光、温度和水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三者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阳光能决定植物的分布和生理,温度影响植物的生存和分布,温度对植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如南橘北梨,是由于高低温的限制;而垂直方向上温度差异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种类的不同,如寒冷地带的森林中,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的森林中阔叶植物较多。水则对陆生植物分布的影响重大。当然,植物的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总有一种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分析本题,其侧重点在植物的垂直分布上,故关键因素是温度。答案:C2.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生,应属于寄生关系,如跳蚤与人、雄蚊与植物等。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如奶牛与草等。答案:C3.(04上海)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_______和_________。(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地,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须含有_________外,还须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培养。(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一食物丰富”,②“有光一食物贫乏”,③“无光一食物丰富”,④“无光一食物贫乏”。右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中存在着_________关系。解析: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C。无色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其生存必须要依赖环境中的有机物;当该草履虫与绿藻共生,成为绿色草履虫后,可以靠绿藻提供氧气和有机物,但必须在光照和环境中提供无机盐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在暗处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绿色草履虫,可转化成无色草履虫。答案:(1)氧气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3)无机盐有光(4)④②①③竞争基基础训练1、(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北方森林冻原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214100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B.微生物C湿度D.温度2、(2022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生物部分)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D.互利共生3、(2022年江苏省高考综合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生物部分)下列生态学概念包括的范畴,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B.个体→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种群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群落→种群→个体→生物圈→生态系统4、(2022·江苏生物·2)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169干冷01005、(202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阳光B、土壤C、温度D、水分6、(2022)下列非生物因素中对动物分布影响最小的是A.土壤 B.温度 C.水分 D.光照7、(2022)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子是A.温度 B.降水 C.光照 D.食物8、(2022)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9、(2022)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A温度不同B盐度不同C含氧量不同D光谱成份不同10、(2022)右图是一种哺乳动物,根根其形态特征,这种动物最可能具有的行为习性是A夜行性、匍匐行走B夜行性、跳跃行走C昼行性、跳跃行走D昼行性、匍匐行走11、(1999)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图a图b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11.(1999)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增大12、(1999)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13、(1999)植物群落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

B.空气逐渐稀薄C.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变小

D.云雾量增加14、(2022·上海生物·34)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有重要作用。(1)图1表示玉米螟(一种昆虫)的幼虫发生滞育(发育停滞)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据图可知日照时数为小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最高;日照时数达18小时,不滞育玉米螟幼虫约占%,此条件也适于植物开花。(2)图2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日照长短及温度的关系。据图可知,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最高,达%;与上述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20℃时,夜蛾蛹的滞育率达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无机环境因素还可能有等。(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答案:(1)9—1290%,长日照。(2)1280%;100%。日照长短和温度湿度。(3)光。能能力提升100100500生存率(%)卵→成虫甲乙丙1、(2022·上海生物·26)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乙、甲、丙D、甲、丙、乙2、(2022·江苏生物·15)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用蚕豆根瘤菌拌种的豇豆、菜豆、大豆和小麦,能提高其产量的一组作物是A、菜豆和豇豆B、豇豆和小麦C、菜豆和大豆D、大豆和豇豆3、(202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4、(2022)(多选)下列生物现象中与温度因素密切相关的是A鸟类的迁徙与繁殖B仙人掌的叶片变态成刺状C黄鱼季节性的洄游D柑橘在北方不易存活5、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6、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7、黄麻原产于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织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至山东地区种植,它将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8、我国武夷山是保护特殊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山顶为灌木,上层为针叶林,中层为落叶阔叶林,下层为常绿阔叶林。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水分B.阳光C.温度D.大气9、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对此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大气10、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一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的分布最广泛A.1,2,3B.5,3,4C.3,4,2D.2,1,511、下表中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能合成并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A.竞争B.互利共生C.寄生D.独立无关12、右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13、在大豆和烟草试验中,W.W.Garner和H.A.Allard观察到,同一品种的植株尽管播种的时间先后有几个星期的差异,但几乎同时开花,他们由此断定对花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昼夜间黑暗与光照时间的长短B.植株在生活期间水的影响C.昼夜间温度差异D.品种的原产地纬度高低14、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其生长期变化和引种要求是A.生长期缩短,引用早熟种B.生长期缩短,引用迟熟种C.生长期延长,引用早熟种D.生长期延长,引用迟熟种15、如下图所示为3种哺乳动物由于周围环境温度变动而发生的代谢速度变化。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动物Y比动物Z更适应寒冷的环境②动物X对温度变化的生理调节能力很差③温度为t1时,动物X、Y、z代谢速度相同、④在低于t2温度条件下,动物Z代谢速度逐渐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有些动物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下图是4种爬行动物的卵在不同温度下发育成雌雄个体的比例,其中能表示雄性仅出现在某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出现雌性的是C 17、自然界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消失18、(多选)下列各项中对种的生存有利的种内关系是A.褐马鸡喜群聚生活,遇敌害时,强健的雄鸡把鹰引开,使小鸡、母鸡逃避敌害B.草食动物胃中生活着各种细菌和原生动物,协助分解纤维素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吞食一部分幼鱼D.某草本植物侵入一个新地区后,能分泌酸以抑制土壤蓝绿藻的发育19、在如下图中小方格代表不同的环境因子(空间、温度等),四个不规则的图形代表了Ⅰ、Ⅱ、Ⅲ、Ⅳ四种生物在该环境中所需环境因子的情况。如果资源是有限的,哪一种生物有被排除的危险A.ⅠB.ⅡC.ⅢD.Ⅳ=3\*ROMANIII=4\*ROMANIV=1\*ROMANI=2\*ROMANII20、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2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依次可解释为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22、(2022)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植物(C)23、下图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四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2)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其中a表示,b表示。(3)能反映出竞争排斥原理内容的图是,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答案:(1)②(2)捕食被捕者捕食者(3)④24、请你用有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春天来临,工蜂会尽心地照顾蜂王和雄蜂,但到花少的秋季,繁殖期已过,又有大部分雄蜂被赶出蜂巢,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乌鱼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鱼,常潜伏在池塘、湖泊的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游到它附近时,它便出来攻击,甚至连自己的鱼籽也吃。其中的生态关系有:__________。(3)成群的蚂蚁,可向一个较大型的昆虫进攻并将其搬进蚁巢中,这一现象从蚁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表现为___________;从蚁群与被攻击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来看则属于___________。(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答案:(1)同一种群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但无论怎样对种群的生存都是有利的(2)捕食和种内斗争(3)种内互助捕食(4)种内斗争25、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因连降暴雨而导致低洼地区的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不良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奇观的生态因素是;(3)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部分地区虽处同一纬度带,但东北是森林群落,内蒙是草原群落,而新疆则主要是荒漠群落,其主要原因是;答案:(1)水分(2)温度(3)水分的影响26、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7—5所示。(1)根据上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1)基本稳定(或不再增加,或略有下降)(2)植株过密,叶片接受光照不足通风透气差,CO2供应不足。2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27—3中的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7—3中的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蛙与飞蝗的关系是。(将正确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是:(1)B、C(2)多(3)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28、(2022)(12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他们已将香烟和蒸馏水按照1︰1的重量比浸泡24小时,过滤后的滤液作为原液。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1)采用何种测定指标来确定香烟浸出液对水蚤有无影响?(只要一种指标)(2)做该实验时必备的实验器材是:(3)写出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4)设计一张表格用于在实验时记录数据。答案:(1)要求考生写出明确的测定指标(单位时间内的可具度的指标,如每分钟心跳次数,单位时间内的死亡率或相同数量的水蚤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等)。(2)根据(1)写出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如配置浓度所需要的量度器材、实验用具、计时工具等。(3)根据(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4)表中要反映出不同浓度梯度、对照组、实验重复次数、单位时间,平均值等。具体举一例如下:(1)水蚤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2)显微镜、秒表(计时工具)、量筒、烧坏、载玻片、盖玻片等(3)①用蒸馏水稀释烟草浸出液原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②用吸管吸取水蚤,放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调节光线,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③用引流法引流,观察和记录一定时间内水蚤在蒸馏水(对照)及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中心跳次数,重复三次;④整理实验资料,算出每分钟心跳的平均次数,做出评价。(4)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每分钟心跳次数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平均值浓度1浓度2浓度3蒸馏水(对照)种群和群落考点要求考点要求1.要求级别:种群的特征Ⅰ、种群数量的变化Ⅱ、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Ⅱ、生物群落的概念Ⅰ2.考题分布:见练习知知识网络基本概念种群密度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性别比例种群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概念生物群落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重难点解析重难点解析1.如图种群和群落—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种群和群落—2—12.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图解种群和群落—2—2)图种群和群落—2—2“”表示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为预测种群数量变动提供信息。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数量。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类型图示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确定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通过种内斗争调节种群密度,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可表示为:(2)种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某一种群密度的上升,除种内斗争加剧以外,还会引起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这样通过捕食者使这个种群的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图种群和群落—2—3)种群和群落—2—3图种群和群落—2—4一般捕食者种群数量达到高峰和低峰的时间总比被捕食者种群晚。如,北极地区的猞猁以雪兔为食物,雪兔的数量直接决定猞猁的数量,所以雪兔的最高产量,一般比猞猁的最高产量提前1~2年。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如下:图种群和群落—2—5(3)外界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种群数量变动常常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因素、土壤因素、污染因素等。(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遵循“S”型曲线变化规律,而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以后,常在一定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图种群和群落—2—6)图种群和群落—2—63.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群落不同,其所包含的种群就有可能不同,而各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空间、时间就更是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群落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生物群落的分层,有些很复杂,有些较简单。例如,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苔藓,主要是单层群落,很少有昆虫及其他动物存在。但是,对于草原生物群落常明显地分为地下层、草底层及草本层。地下层主要有植物的根系,生长着土壤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昆虫、蠕虫等。草底层是植物的底层部分,主要为草的近地面茎部,该层堆聚枯枝落叶,生存着昆虫、爬行类和啮齿动物等,这些动物也能侵入其他层次。草本层是草本植物或灌木枝条的上部,这一层是很多昆虫及其他动物栖息、生长、繁殖的场所。(2)水平结构林地中的生物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叫水平结构。在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观察时,经常可发现,在一个群落中,某些地点植物种类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例如,在森林中,林下潮湿阴暗的地面,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生长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面,则生长着不同类型的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植物群落内部这样一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可以称为小群落。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在群落内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作用,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不同,以及群落内的植物环境,如上层遮荫的不均匀等等。同时,植物种类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点,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种群的繁殖(营养繁殖或种子繁殖)特征和迁移特征(大量传播个体的同时迁移,以及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竞争能力等,对影响群落的结构特征也具有重大的意义。(3)时间结构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之分。一天中也有白天与黑夜之分。有的动物喜欢白天活动,而有的动物则喜欢夜间活动。因此,季节变换与昼夜更替使得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随着一年四季和白天黑夜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是一定地域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但生物群落绝不是由各种生物构成的静态结构,从构成群落的每个种群可以看出,各种群内部都发生着新老个体的交替,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进行。典型例题及典型例题及解析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A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是错误的。C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答案也是错误的。D答案明显错误。B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答案:B2.(202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l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如图种群和群落—2—7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种群和群落—2—7(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A.30 B.32 C.64 D.96(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种群和群落—2—8。据图分析:____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____型;____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l∶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____。A.a×8n-1 B.a×8n+1C.a×8(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8—2—9中的曲线______________。种群和群落—2—8解析:该题是以草原田鼠群为例,考查有关种群的一系列知识,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对种群进行分析的原理及要点。(1)根据计算公式,N∶[a]=[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只。(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3)根据种群年龄组成的3种类型,可以看出,图乙为稳定型,图甲为增长型。(4)该问是数学计算问题,我们可以用下式表示:代数 子代数l l62 16×8(128)3 16×8×8(1024)… ……n l6×8n-1(2×8n)因为亲代成鼠数为a,并且只有雌鼠(1/2×a)产仔,所以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1/2×a×2×8n=a×8n。(5)在大小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笼内)饲养成鼠,开始时(4个月内)由于食物的充足和空间等条件优越,鼠的曲线表现出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由于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空间),鼠的数量不再继续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空间),鼠的数量不再继续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表现出如图中C所示的曲线。答案:(1)D(2)BC(3)甲稳定乙乙增长(4)C(5)C3、(2022年普通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8085808590951003032.535相对湿度/%种群数量=1\*GB3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和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入手,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答案(1)①减少(1分)/另一个生态因子(2分)/综合作用(2分);②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迁入率和迁出率(1分);③(1分);4、(05·江苏)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看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年份种名2000年2022年2022年2022年2022年加拿大一枝黄花狗牙根巢菜0车前草00婆婆纳0泽漆0小蘖狗尾草繁缕0卷耳00(1)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的关系是。(2)在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曲线。(3)本调查彩的方法是。,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本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1)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为争夺空间和资源,属于竞赛关系。(2)由题目可知,图表中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就表示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0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株/m2)为,,,,,繁缕0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株/m2)分别为,,,,0,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曲线。(3)根据题目,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为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4)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它的引入,严重威胁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重视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对外来物种引进应慎重,要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检疫,运用多种手段有效阻止有害物种入侵。答案:(1)竞争

(2)见图

(3)样方法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基基础训练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里的鱼B.一座山上的树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海洋中的全部鱼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3.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个体比较多,年老个体很少,此种群正处于哪个年龄组成类型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不能判定4.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C.一片森林里的全部生物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5.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8.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9.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10.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11.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12、(2022)(7分)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试回答:(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答案:(1)捕食或寄生(2)捕食(3)竞争(4)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烟草→乙种蛾(幼虫)13、下图为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点开始是生物防治。(2)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达到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最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3)从F点开始,种群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其波幅基本稳定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这表明:。(4)在A点后,每次喷施农药一段时间内,害虫种群密度增加的趋势比原来更加严重,请分析原因。(5)一般认为害虫的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ADE生物防治下已有新的生态平衡DDT选择抗药性害虫比例大,农药直接杀死天敌及富集作用毒杀天敌数越来越多在不危害农作物的前提下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最大的自动调节能力14、试根据下列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2)图中I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3)图中II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4、(1)生男生女几率相等2)增长型(3)不断减少发展到Ⅱ阶段时,种群呈衰退型15、一只猎豹悄悄接近正在吃草的鹿群,猎豹的行为被一只雄鹿发现后,引起鹿群逃跑,猎豹丢弃健壮的雄鹿而捕捉一只体弱奔跑慢的仔鹿,仔鹿被猎豹食后引来一群猎狗间的争斗,最后几只秃鹰啄光了仔鹿残骸上的余肉。试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各生物的关系。(1)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叫做。(2)猎狗之间的争斗叫做。(3)雄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象是。(4)猎豹和秃鹰间的关系可以称为。(5)猎豹丢弃健壮的鹿而捕捉一只体弱的仔鹿,按达尔文理论,健壮的鹿能逃脱追捕,这叫做,体弱的鹿被捕食,这叫做。5、(1)捕食(2)种内斗争(3)种内互助(4)竞争(5)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16、右图是种群年龄组成三种类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属于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时期。(2)B属于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会。(3)C属于型,这类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4)假设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大量诱杀稻田内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从而导致该种群的率降低,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的目的,使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中的类型。(5)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捕捞鱼的年龄组成为图所示的类型。7、(1)增长发展(2)衰退不断减少(3)稳定比例适中(4)性别比例出生密度B(5)A能能力提升1、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一)及(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多选)右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下降C.环境阻力不变D.营养级能量降低3、(2022·上海生物·26)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10050100500生存率(%)卵→成虫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4、(2022·全国卷Ⅰ·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5、(2022)(多选)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6、(2022)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加剧的是发生流行病B、鹰数量增加C、繁殖能力提高D、迁出率增加7、(2022)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8、(2022)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A、3000吨B、1650吨C、1500吨D、不超过300吨9、(2022)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不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记录繁殖季节种鸟鸣叫次数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10、(2022)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大麦燕麦大麦燕麦428198105133563213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11、(2022)(5分)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