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_第1页
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_第2页
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_第3页
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_第4页
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

————对《老王》主旨的再思考

江苏海安实验中学徐爱平226600

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草霸支路八号号/p>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语言简朴,意蕴丰富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专题。

“老王”有姓无名,靠一辆三轮车为生,他瞎了一只眼,终生未娶,孤苦伶仃,住在都市中荒僻“塌败”的小屋里,生活异常凄苦,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非常不幸的小人物。但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他身上的这种光芒,又让杨绛先生在那个不幸的时代领略到了底层人民的人性和人情。

第二次教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正值“富士康十二连跳”事件。引领学生探讨领悟了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之后,心中总有一种感觉,似乎作者所要阐述的还远不止于此。杨绛先生通过《老王》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究竟要通过《老王》让学生知晓什么?再读文章,眼光又不由得停留在的文末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上。

老王无疑是一个“不幸者”,而那个“幸运的人”无疑是作者自指的了。而文章中有哪些内容表明作者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呢?

她有一个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的“默存”,不是单身,相对于“终生没伴”的老王是“幸运的”了;还有一个会给“夜盲症”患者送了大瓶鱼肝油的女儿,相对于孤苦伶仃的老王是“幸运的”了;还有,她有比较稳定的一份工资,与老王相比,更显得“幸运”了。

作者真的是“幸运的”么?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中的“不知怎么的”的我们读出她无比的心酸;从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可见她经济的窘迫;从她们这么一对以笔墨为重的夫妻到“干校”下放劳动锻炼,可见她们身心俱疲;再联系她的女婿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可见她实际上并不幸福。

那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她的眼中,相比于老王,她是幸运的;相对于那个时代中的老王,她是不幸中的“幸运的人”。这是她对那个时代的感悟,是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一个人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只要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有他的生命价值。幸福或是幸运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一种心里感受。在大家都吃不饱的时候,也有人感到幸福,断腿不能走路的人也有时感到幸运。相同的条件,相同的境遇有人感到的是幸福,有人感受到的是不幸。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或是在其思想意识上,只要你不是一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你就不是一个不幸的人,你就和杨绛先生一样应该感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你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这是杨绛先生通过文本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读《老王》首先应该领悟到的。文末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明确告诉我们也应该这样去解读这一文本。

富士康的那些80后员工为何选择跳楼?解释为追求自身价值也好,解释为追求公平也罢,解释为对某一现象的抗争也行,这些都可以说得通。但有一点是可以推断出来的,那就是这些员工是不幸福的,他们没有幸福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理由种种,是可以说出一大堆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没有见过真正不幸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没有思考过何为真正的不幸。没有读过《老王》或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最不幸的人。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去感受《老王》,明确告诉学生,你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这也是时代要求我们这样去解读。

我们当然应该追求平等与正义,但更应该可以带着幸福的感觉去追求。将写作视为生命的钱钟书与杨绛两位先生在“文革”中遭受种种不幸的迫害,没有选择以死抗争,而是在感受困惑与灾难,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一个更为“不幸”的人感到愧怍,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你不是不幸的,你就是幸运的,这是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我们这样去解读的。

最近国家刚刚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者“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无误的告诉学生:海伦凯勒,张海迪都没有认为自己一直不幸,你身体没有多大的毛病,你会有什么不幸?你是幸福的!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你在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会更积极,更主动,也会更幸福。

多读《老王》,你会得到更多,也会更幸福。

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

————对《老王》主旨的再思考

发表于《新课程》(教学版)2010年第九期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语言简朴,意蕴丰富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专题。

“老王”有姓无名,靠一辆三轮车为生,他瞎了一只眼,终生未娶,孤苦伶仃,住在都市中荒僻“塌败”的小屋里,生活异常凄苦,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非常不幸的小人物。但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他身上的这种光芒,又让杨绛先生在那个不幸的时代领略到了底层人民的人性和人情。

第二次教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正值“富士康十二连跳”事件。引领学生探讨领悟了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之后,心中总有一种感觉,似乎作者所要阐述的还远不止于此。再读文章,眼光又不由得停留在的文末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上。

老王无疑是一个“不幸者”,而那个“幸运的人”无疑是作者自指的了。而文章中有哪些内容表明作者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呢?

她有一个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的“默存”,不是单身,相对于“终生没伴”的老王是“幸运的”了;还有一个会给“夜盲症”患者送了大瓶鱼肝油的女儿,相对于孤苦伶仃的老王是“幸运的”了;还有,她有比较稳定的一份工资,与老王相比,更显得“幸运”了。

作者真的是“幸运的”么?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中的“不知怎么的”的我们读出她无比的心酸;从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可见她经济的窘迫;从她们这么一对以笔墨为重的夫妻到“干校”下放劳动锻炼,可见她们身心俱疲;再联系她的女婿在那个时代死于非命,可见她实际上并不幸福。

那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她的眼中,相比于老王,她是幸运的;相对于那个时代中的老王,她是不幸中的“幸运的人”。这是她对那个时代的感悟,是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一个人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只要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有他的生命价值。幸福或是幸运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一种心里感受。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或是在其思想意识上,只要你不是一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你就和杨绛先生一样应该感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你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这是杨绛先生通过文本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读《老王》首先应该领悟到的。文末的一句,明确告诉我们也应该这样去解读这一文本。

富士康的那些80后员工为何选择跳楼?解释为追求自身价值也好,解释为追求公平也罢,解释为对某一现象的抗争也行,这些都可以说得通。但有一点是可以推断出来的,那就是这些员工是不幸福的,他们没有幸福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理由种种,是可以说出一大堆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没有见过真正不幸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没有思考过何为真正的不幸。没有读过《老王》或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最不幸的人。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去感受《老王》,明确告诉学生,你不是不幸的,就是幸运的。这也是时代要求我们这样去解读。

我们当然应该追求平等与正义,但更应该可以带着幸福的感觉去追求。将写作视为生命的钱钟书与杨绛两位先生在“文革”中遭受种种不幸的迫害,没有选择以死抗争,而是在感受困惑与灾难,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一个更为“不幸”的人感到愧怍,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你不是不幸的,你就是幸运的,这是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我们这样去解读的。

最近国家刚刚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者“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