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l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l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l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的重点问题l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学科性质?l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怎样由思辨阶段转向经验描绘阶段再转向实验分析阶段?l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是什么?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l什么是社会心理学l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l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l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G.W.Allport,1968l强调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l重视对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不同于社会背景)l人们对客观情境的理解比真实的客观情境更重要l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l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G.W.Allport立足于个体,探讨个体的心理现象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过程,强调社会影响对个体的作用l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Kotsmin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社会,注重研究不同水平的社会交往,探讨哪些社会因素会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与外部条件的关系l比较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Triandis&Lambert将文化作为一种因素,探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l与心理学的关系几种不同的观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的观点,G.W.Allport;(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的观点,Lomov;(3)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的支柱的观点,吴江霖。研究的角度(1)社会心理学立足于个体,但主要研究社会影响的作用(2)心理学比较强调个体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研究l与社会学的关系(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巨大贡献(2)研究题材的差异:全部的客观事实与部分的主观表现(3)研究视角的差异:对宏观社会活动趋势的研究与对小群体和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形成、发展的过程的研究(4)研究方法的差异:描述性的相关研究与因果关系的揭示、实验研究l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文化人类学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做宏观研究,社会心理学则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l本土化的研究深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l哲学思辨阶段l经验描绘阶段l实验分析阶段l现状一、哲学思辨阶段l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例如:1.古希腊的Plato,Socrates,德国的Kant,法国的Rousseau等人的观点2.古希腊Aristotle的观点3.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观点二、经验描绘阶段l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1.历史背景欧洲大陆大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技术与科学的革新和进步;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2.母体学科的发展1859年:Lazarus&Steinthal合作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79年: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建立,对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19世纪后期,Tarde,Durkheim,LeBon等社会学家的一系列研究和著作1900年:Wundt出版了《民族心理学》1908年:Ross《社会心理学》出版,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引论》出版,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三、实验分析阶段l科学的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进入实验分析阶段1.主要特点:(1)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社会心理现象质的分析。(3)从对社会心理现象的描述转为对原因、发展规律等的探讨,并试图运用于社会生活中。2.重要研究:(1)社会助长的研究:Triplett,1898;Moede,1920;F.H.Allport,1924(2)社会规范形成的研究:Sherif,1936游动错觉(3)群体动力方面的研究:Lewin,30-40年代(4)从众的研究:Asch,1956;Milgram,1969(5)劝导和态度改变的研究:Hovland,1953(6)服从的研究:Milgram,1963(7)助人行为的研究:Latane&Dalley,1968(8)角色和个体行为的研究:Zimbardo,19823.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进展l20、30年代:社会助长、领导、舆论、种族关系、价值冲突等,Lewin的群体动力学理论l40年代: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研究偏见、信仰、劝导、宣传等,Adrno等提出独裁人格理论l50年代:研究范围扩展到人际交往领域,群体间的关系等,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等l60年代:群体现象的进一步研究,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归因理论等l70、80年代以后:社会认知的研究l新的研究倾向是进行综合性研究技术的进展主要在测量方面:态度测查量表、社会测量法、行为测查和改变:角色扮演法等四、研究现状l主要的研究课题:社会认知研究、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合作、冲突、助人行为、态度及其改变、法律与犯罪心理、自我概念、家庭教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设计、成就动机、价值观、组织行为等等l中国的现状1982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1990年《社会心理研究》问世1997年中国心理学会决定成立“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l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的举行港台同行自1988年暑期在广州举行“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始,以后的每年暑假都在全国各地举办,截止1999年,共有六期学员毕业,他们现在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前沿。l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联系中国实际,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开展研究,重视本土化,强调实证的、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与相关研究法相结合。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l方法论原则l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原则l客观性原则l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l交往的原则l人道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1、客观的方法过去,心理学长期停留在“关于什么是灵魂”的一般理论和哲学理论上。19世纪以后,心理学转向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2、客观的态度(1)避免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而对于自己不利的事实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2)反对歪曲事实,伪造科学证据。(二)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1、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生活情境的统一,人类的共同性与各民族的独特性的统一。2、不能简单地将来自微观社会或特殊背景人群的规律、结论推广到宏观社会中。(三)交往的原则1、个人对社会影响的接受2、社会影响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作用3、真实的社会背景和潜在的社会背景(四)人道的原则1、遵循道德伦理,不能做损害被试身心的事。2、对被试个人的研究资料进行保密。3、被试有自由选择参加实验与否的权利。4、谨慎选择研究策略并有充足的补救措施。二、具体的研究方法l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l非实验法(nonexperimentalmethod)l研究的进程一、实验法l实验室实验(labexperiment)责任扩散研究(Latane)l现场实验(fieldexperiment)强化和助人行为的研究(Moss&Poge)l模拟实验(simulationexperiment)监狱模拟研究(Zimbardo)实验法的优缺点:1、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可重复、可检验3、数量化指标明确4、不用被动地等待想要研究的事件的发生5、被试的觉察可能会影响其反应6、实验情境与生活环境毕竟有距离二、非实验法l调查法(survey)l测验法(test)l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observation)l档案研究法(archivalstudy)调查法:以大家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地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问卷调查:同一时间可调查很多人,被试在问卷上回答问题。访谈:面对面进行调查,由访谈员记录被试的回答。采用调查法要注意:1、取样的代表性,避免抽样偏差。应该随机抽样、分层抽样2、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调查法的不足:1、不够严谨2、不能揭示因果关系3、受研究者的主观性影响较大4、过分依赖于被试的配合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1、按内容分:2、按形式分:智力测验文字测验态度测验非文字测验成就测验3、按规模分:人格测验个别测验团体测验心理测验要注意三个基本要求:l1、信度(reliability):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l2、效度(validity):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l3、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编制心理量表的过程要系统化、科学化,检测过程也要系统化、科学化,对结果的解释也要严谨、客观、符合科学。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在真实的情境中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方法。是最原始、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不足之处:1、不够严密2、受研究者水平的限制3、不能探索因果关系观察法运用的原则:1、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如以幼儿游戏情境为例,可选定只观察玩具不足时,幼儿如何解决争执为研究主题。2、要观察的行为特征,必须事先界定,并事先备妥记录表格,以便随时记下观察到的具体事实。3、观察记录时,除笔记之外,应尽量利用精密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以便获得更客观的资料。4、为避免时间因素的影响,采用时间抽样(timesampling)的方式,在一天或一周内,从不同时间中抽取等长的数个时段,做同一方式的重复观察,而后综合观察所见,其所得结果将具有较大代表性。档案研究法:指根据一定的目的收集大量现有资料,通过分析,找出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关系的方法。档案研究法的特点:1、被试不会察觉。2、可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心理趋势进行估计。3、深受研究者主观性的影响。4、工作量较大。5、只能探讨相关关系。Hewstone等在1988年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从三个维度上有所区别的:l研究者是否介入:介入研究与非介入研究l研究对象的行为:一般行为与特殊行为l环境与行为的关系:a.自然环境;b.创设的环境;c.无环境依靠的行为;d.纯理论研究三、研究的进程l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有意义、具体、根据条件)l制定研究计划(设定控制条件、确定研究范围、步骤和指标)l实施研究计划,收集资料(人力、物力、时间)l整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真实、详细、突出主题、定量与定性、大胆,结论应该依赖于具体结果)l撰写研究报告(格式、意义、目的、方法、分析与讨论、结论、建议、参考文献)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l行为主义理论l认知学派的理论l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l符号相互作用理论重点问题l分析比较社会心理学四大学派理论的各自特点及主要差异。l试就你最感兴趣或最反感的一种理论进行评述。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l经典的行为主义理论心理学应该研究客观行为,而不应该停留在对“意识”、“观念”的思辨;心理学应该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联结l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学习,可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l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往行为依赖于交往双方彼此从对方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的比值l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需经历四个阶段:1.对信息的注意2.保持,对示范行为表征化,储存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时或延迟性动作再现4.动机过程:通过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l社会学习理论对经典联结学说的推进:1.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加以区分,个体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示范行为的表象或符号,但不一定表现在行为中;2.发展了强化的概念,认为在学习之初,需要外部直接的强化,但当形成自我评价和内在诱因之后,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常起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学习;3.强调环境、人、行为的交互作用。社会交换理论对个体行为的阐述:l个体行为的做出:报酬(R)-成本(C)=后果(O)>0行为继续报酬(R)-成本(C)=后果(O)<0行为终止l交往行为的做出遵循分配公平原则:自己的回报:R/C别人的回报:R’/C’若R/C>R’/C’则愿意继续交往,会体验内疚若R/C=R’/C’则愿意继续交往,会体验公平若R/C<R’/C’则不愿继续交往,会体验愤怒、抱怨第二节认知学派的理论l格式塔理论1912年在德国问世,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和行为,认为个体通过对外界刺激的认知活动做出反应,所以,人在对环境进行反应时是主动的,是依赖于认知的。l场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生活空间的函数,生活空间由个人与环境构成,环境主要指个人的心理环境。群体动力学研究;T-组训练l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的个体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接纳新知识,同时也改造和发展旧知识结构的过程。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将外界的刺激进行组织以后进行理解的,然后再决定其行为方式。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第三节精神分析理论l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1.对人格的深入研究和对原始文化中人类深层心理的研究,为社会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2.对紧张的释放即为行为的原始动力的论述,对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进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勒温的研究。3.对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影响,研究人的原始驱力如何变为社会动力。l弗洛伊德的理论以人格动力学说和人格结构学说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认为驱动人们行为的动力是本能。l霍妮的文化因素说个体早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与行为类型。l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除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关注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个体不断解决生长阶段中的矛盾,使人格健全发展。儿童安全温暖的环境产生安全感,行为、性格正常不安全的环境焦虑产生敌意,采取防御行为趋向他人躲避他人反对他人讨好依从孤独退缩猜疑攻击稳定的人格和行为方式l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W.Schutz:以人际需要为理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的特征。认为人具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每种需要都有主动和被动的表达方式,因而可以形成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情感型、被动情感型“相容”:个人与群体或他人的交往行为相互协调的状态。互换、发动、交互l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隶属于群体的需要。交往少——低社会行为交往过多——超社会行为交往适宜——理想的社会行为l支配需要: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民主型行为方式过高控制——专制型行为方式不充分控制——拒绝型行为方式l情感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爱不满足——低个人行为过于溺爱——超个人行为适当的关心和爱——理想的个人行为第四节符号相互作用理论l基本思想:米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各种符号系统来实现的,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相互作用。1.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3.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的.l角色理论:把社会生活模拟成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对这些的理解,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符合。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采择、角色扮演l参照群体理论:个体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量所影响。参照群体的两个作用:规范作用比较评价作用第三章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重点问题l什么是社会化?l社会化的机制是什么?l个体自我意识的基本构成有哪些?l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第一节个体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概念二、社会化的特征1.遗传素质为基础:动物的学习,Kellogg夫妇的研究;狼孩2.具有个性特征:社会化与个性化同步进行,社会化寓于个性化之中。3.具有共同特征:同一国家、民族的人,相同生活经历的人具有共同的心理倾向。4.具有能动性特征:个体的认知策略,对外界信息的识别和加工。察言观色5.贯穿终生: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内容及过程是不同的。三、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引导;自我引导角色地位:Zimbardo的研究社会比较:Sherif的研究社会学习:Bandura的研究亚社会认同:Kelley的观点保持内在一致性: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经验系统:Taylor&Crocker的图式研究自我期望(自我效能感):不同归因认知的影响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宏观:泛指社会文化;微观:指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境宏观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微观因素实现的。第二节个体的自我意识重点问题l社会认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l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心理学效应有哪些?l为什么人们需要进行印象管理?l如何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二、社会认知的特殊性三、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及其作用四、社会认知的偏差社会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对人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对社会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他人行为的期望(自我证实的预言)社会认知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认知。?社会认知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认知也需要对认知对象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认知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3.角色图式:关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群体的心理类型。例如:教师、医生、老板等。4.事件图式:关于社会事件的心理类型。例如:去餐馆、去看电影、去面试、上课等。图式在社会认知中有四方面的作用(Kelley的一项研究):?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提取信息)?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记忆(加快加工速度)?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推理(填补、增加信息)?影响人们的行为(定势)(二)未能充分利用基本信息人们倾向于注意独特的具体事例,而不是根据代表性更大、可靠性更强的基本信息,例如,人们买东西时往往忽略统计信息,而关注朋友新买的此产品的具体事件信息。(三)心理评价的作用人们倾向于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小价值”,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大代价”。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一、对自己的认知二、对他人情绪的认知三、对他人性格特征的认知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五、对社会事件原因的认知(二)通过多种渠道认知他人的性格特征l情境l言谈举止l态度、观点l生活经历l多数人的评价l时间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考验五、对社会事件原因的认知主要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加以分析、解释和推测,人们了解的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就可以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进行预测,甚至控制。第三节印象的形成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二、信息的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三、信息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一)搜集社会认知信息的途径他人的表情、言谈、举止、角色地位、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二)先前经验对信息选择的影响1.人们总是根据先前的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系的;2.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所选择的信息是有偏差的;3.人们往往抓住最显著的个案信息,而忽视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第四节印象管理一、什么是印象管理二、影响印象管理的主要因素三、自觉的印象管理四、印象管理的识别l自觉的控制l无意识的流露l自我监控第五章归因理论第一节归因理论概述第二节归因偏差第三节归因研究的应用重点问题l简述归因理论?l相应推断理论与三度理论有什么不同?l分析归因过程中的主要偏差?l教育实际中如何运用归因理论的原理?第一节归因理论概述一、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Heider,1958)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Jones&Davis,1965)三、凯利的三度理论(Kelley,1967)四、韦纳的三维理论(Weiner,1972)人们如何进行归因?l海德认为,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多数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并且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也不发生,那么人们就会把这个结果归为这个原因。l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为,那么就应该排除个人内部归因,如果缺乏足够的情境因素,那么就应该做个人内部的归因。评价:l最早的归因理论,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l研究了归因的机制,探讨了人如何归因的问题,在阐述中蕴涵着稳定与不稳定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启发意义。l海德的归因理论总的说来比较简单,只明确说明了一个维度,另外,对归因过程对人们将来行为以及成就期望方面的影响没有论及。评价:l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指出在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外归因时,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l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l也像海德的归因理论一样,还是比较简单,只明确说明了一个维度,另外,对归因过程对人们将来行为以及成就期望方面的影响没有论及。评价:l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l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l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归因与期望、预测之间的关系:l成功(失败)归因于l成功归因于l原来期望某人评价:l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提出了归因维度除内外维度外,还包括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l指出不同的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使得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l该归因模型中的因素都与成功和失败有较大关系,这就使得理论比较单一,适用面不太广。第二节归因偏差一、基本的归因错误二、动机性偏差三、认知性偏差四、性别差异五、文化差异Nisbett,1973的一项研究:男大学生对自己及对朋友喜欢女朋友和选专业的解释喜欢该女朋友的原因选择目前专业的原因女友的特征个人的特征专业的特征个人的特征自己的行为4.612.041.521.83朋友的行为2.702.570.431.70l动机上的偏差:有人认为女性的成功意味着角色的偏差。l观念上的偏差:性别图式的作用。l环境上的偏差:社会期望的作用。第三节归因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归因风格及其测查二、归因风格与个体的成就动机三、归因风格ABC引发事件观念后果(如何归因)好朋友对(1)我做错了事(1)气愤、失望你大骂(2)朋友神志不清(2)同情、关怀(二)再归因训练l团体发展法:以小组方式在一起讨论,指导者对各个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分析,让个体填写归因量表,指导者对不同选择的作用给予评价。l强化矫正法:来自于“习得无助感”的启发。诱导个体先做出某种行为,鼓励他们在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性归因,指导者对于那些积极的归因给予强化,暗示或引导进行消极归因的个体加以改正。这种方法多用于个别指导。l观察学习法:引导接受训练的个体观看他人的归因风格训练,鼓励被试从事相类似的行为,进行行为结果归因,指导者给予全过程的指导。第六章态度研究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的理论第三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第四节态度的测量重点问题l简述态度构成中三成分之间的关系。l强化理论与认知理论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论述有何不同?l分析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第一节态度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二)态度的构成(三)态度的特性与功能二、态度与行为(一)态度影响行为(二)行为还受其它因素制约一、什么是态度(一)定义与分析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不一定总表现在外。?态度总具有指向对象,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第二节态度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二、认知理论三、诱因论二、认知理论?海德的一致性理论:海德的了P-O-X模式: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X)形成的。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适应,P-O-X体系就呈平衡状态;P和O的态度就无须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适应,P或O就会感到不和谐,P-O-X体系就呈不平衡状态;P或O就会改变认知状态,从而改变态度。第三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态度改变的模型(一)信息的传递者——信息源(二)传播的信息的特征(三)传播信息的渠道(四)目标靶(五)情境因素二、两种说服路线(一)中心路线和外围路线(二)两种路线的比较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一)等距和总加量表(二)社会距离量表(三)语意差异量表二、投射法(一)主题统觉测验(二)墨迹测验(三)造句测验三、行为反应测量(一)距离测量(二)生理反应测量第七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一节人际沟通第二节人际吸引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重点问题l人际沟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l分析人际交往的生理与心理基础。l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l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第一节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的定义二、人际沟通的功能三、沟通的模式四、言语与非言语沟通讨论题l从沟通的功能来看电子沟通的利与弊。电子沟通包括:BP机、移动电话、语音信箱、掌上电脑、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录像会议等。l使人们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l削弱了组织的界限。l不能提供足够的非言语线索。l提供情感差别线索的能力较弱。l不能满足人们的群体归属需要。l不能像传统会议那样成为仲裁机构。l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l方便、快速、高效。l扩大沟通网络。第二节人际吸引一、人际交往的生理与心理基础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四、人际关系的改善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一、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二、参照测量法(referencemeasurementmethod)三、关系分析法(relationalanalysis)四、行为观察法(observation)5.结果分析第八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的实质第二节侵犯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减少侵犯的途径重点问题l有关侵犯的理论怎样从不同角度论述侵犯的实质?l社会角色和社会群体对个体的侵犯行为有什么影响?l怎样有效地减少侵犯?第一节侵犯的实质l什么是侵犯l侵犯的理论l(一)本能论l(二)挫折-侵犯说l(三)习得行为说l侵犯的生理机制B.R.McCandless&S.K.Mallic,1966的一项研究8-9岁的儿童完成五套建筑积木活动的任务A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奖品,有大孩子干扰B组:没有答应给奖品,活动中有大孩子的帮助结果:A组孩子释放的电击比B组孩子释放的大得多但是,酒精会自动增加攻击行为吗?控制性实验表明:酒精实际扮演了反控制的角色,也就是说,社会的控制力会因为酒精而被削弱。个体在酒精的影响下,他的原始倾向将被唤醒,情感性的人将更富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将更可能表现攻击,遭受社会压力而抑制侵犯的人、受挫折的人、被激怒的人,喝酒后会解除压抑。第二节侵犯的影响因素l情绪唤起水平l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l社会角色和社会群体的影响l大众媒介l自然环境因素——气温六、不同的认知角度的影响l信息加工模式l归因模式l社会问题的解决模式参见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三节减少侵犯的途径l渲泄l减少挫折线索和侵犯线索l提供良好的榜样行为,减少侵犯行为榜样l提供合理的认知因素——理由化l移情l学习自我克制l消除内部的愤怒,就能够减少侵犯;l影视作品中暴力场面的利与弊;渲泄与模仿解除抑制暴力榜样情绪渲染l渲泄并不减少侵犯总量,只是找到了被侵犯者的替代物。二、减少挫折和侵犯线索l改善处境不良人群的生活待遇和条件;l使个体体验成功;l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三、良好的榜样学习l通过社会学习过程加以侵犯控制;l对于侵犯行为不予以强化;l惩罚和惩罚的威胁惩罚必须是可预期的惩罚必须是及时的惩罚方式必须是合乎社会规范的惩罚者不被视为侵犯榜样四、理由化l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解释;l对自己情绪体验的认知解释;l对对方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认知解释;l对自己行为原因和后果的认知解释。五、移情训练l消极情绪的自我体验l角色转换l社会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六、学习自我克制,培养反对侵犯的价值观l社会规范的内化l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l加强责任意识和行为控制能力l避免群体去个体化★学校中的问题行为l什么是问题行为l问题行为的种类与特点l问题行为的矫正一、什么是问题行为?学校中的问题行为主要指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感方面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和有问题的行为。l包括情绪方面的问题内隐的外显的l不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和生理病理行为二、主要类型l章志光认为应该依据七项标准进行分类?)内外动因;?)外部情境;?)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行为方式及其特点;?)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和体验;?)性质程度。l类型品德不良型过失型攻击型压抑型l另有一些研究根据问题行为发生的方式、特点,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和体验这三项指标来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行为问题人格问题不成熟性l北京市小学生中主要的问题行为分布小学生对自己问题行为进行评价的百分数问题行为样本总体三年级五年级男生女生城区郊区吃饭挑食45.238.751.144.945.646.244.5打架37.232.041.855.617.129.642.7抄别人的作业24.617.730.929.619.321.227.2不参加集体劳动24.026.122.026.920.620.326.7喝低度酒23.421.824.830.715.223.223.5行为不文明、不礼貌23.222.224.035.010.220.825.5向父母撒谎23.223.123.228.916.619.525.9欺负其他同学22.022.421.732.110.717.425.4要求家长买高档玩具20.522.618.727.013.118.622.0在墙上乱写乱画20.421.119.823.516.813.325.7代替家长签名18.625.512.321.414.813.822.1扬言要打某人17.418.916.125.38.312.920.8考试作弊13.714.612.816.710.08.617.4故意损坏财物12.115.88.815.97.47.615.5逃学或旷课9.412.86.311.66.56.611.5从商店拿走东西6.59.53.78.63.64.57.9吸烟5.98.43.77.93.13.47.8偷别人的钱物5.98.73.37.93.43.57.7三、矫正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l防范协约的签定l进行表征性奖励l暂时停止强化l对不良行为进行过矫正l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l注意个别差异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概述第二节有关经典研究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重点问题l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有什么异同?l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模式如何解释责任扩散现象?l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l怎样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概述l亲社会行为的有关概念l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根源第二节有关经典研究l拉塔奈和达利的干预模式l社会作用力理论l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l利他主义规范激活论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l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条件l助人者的特征l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l不良行为的矫正第十章群体与社会影响第一节群体概述第二节群体中的社会影响与相互作用重点问题l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它的主要作用有哪些?l比较评价“民主与专制”的领导模式和“权变”的领导模式。l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有什么不同?l分析去个体化现象产生的原因。l用社会作用力理论分析比较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机制。l从众与服从有什么不同?第一节群体概述l群体的基本特征l群体的领导l群体的决策行为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越好吗?群体凝聚力有无负面影响?lFied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铺租赁解除协议范本:双方终止协议一
- 2024年化妆品OEM加工合同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标的及服务内容2篇
- 2024年度产品代销协议
- 2024年协议担保方义务说明电子版下载版
- 2024年学生暑假兼职劳动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国际贸易合作协议样本文件版
- 2024年土石方工程承运协议版
- 2024年室内仿真植物墙装饰工程施工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体育运动俱乐部会员服务合同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卷(行政执法)答案和解析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院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自评报告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幼儿园课件:手机本领大-大班-社会
- 生涯发展报告 (第二版)
- 六年级上册书法《走之底》课件
-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 电影院保洁托管及报价
- 玻璃热浸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