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施大纲_第1页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施大纲_第2页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施大纲_第3页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施大纲_第4页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施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施大纲目录1.教学理念 11.1关注学生的发展 11.2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11.3关注教学的策略 11.4关注教学价值观 22.课程介绍 22.1课程的性质 22.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22.3课程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22.4课程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32.5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42.6课程内容可能涉及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52.7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63.教师简介 63.1教师的职称、学历 63.2教育背景 63.3研究兴趣(方向) 64.先修课程 65.课程目标 75.1知识与技能方面 75.2过程与方法方面 7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96.课程内容 96.1课程的内容概要 96.2教学重点、难点 106.3学时安排 117.课程实施 117.1教学单元一(2学时) 117.1.1教学日期 117.1.2教学目标 117.1.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117.1.4教学过程 127.1.5教学方法 137.1.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137.1.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147.1.8参考资料 147.2教学单元二(2学时) 147.2.1教学日期 147.2.2教学目标 147.2.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147.2.4教学过程 167.2.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实验与演示法等) 177.2.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177.2.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177.2.8参考资料 177.3教学单元三(4学时) 177.3.1教学日期 177.3.2教学目标 177.3.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177.3.4教学过程 207.3.5教学方法 207.3.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207.3.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217.3.8参考资料 217.4教学单元四(2学时) 217.4.1教学日期 217.4.2教学目标 217.4.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217.4.4教学过程 257.4.5教学方法 257.4.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257.4.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267.4.8参考资料 267.5教学单元五(4学时) 267.5.1教学日期 267.5.2教学目标 267.5.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267.5.4教学过程 297.5.5教学方法 307.5.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307.5.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307.5.8参考资料 307.6教学单元6(2学时) 307.6.1教学日期 307.6.2教学目标 307.6.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317.6.4教学过程 327.6.5教学方法 337.6.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337.6.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337.6.8参考资料 337.7教学单元7(4学时) 337.7.1教学日期 337.7.2教学目标 337.7.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337.7.4教学过程 347.7.5教学方法 357.7.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357.7.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357.7.8参考资料 357.8教学单元八(2学时) 367.8.1教学日期 367.8.2教学目标 367.8.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367.8.4教学过程 387.8.5教学方法 397.8.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397.8.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397.8.8参考资料 397.9教学单元九(2学时) 397.9.1教学日期 397.9.2教学目标 397.9.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397.9.4教学过程 407.9.5教学方法 417.9.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417.9.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417.9.8参考资料 417.10教学单元十(2学时) 427.10.1教学日期 427.10.2教学目标 427.10.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427.10.4教学过程 437.10.5教学方法 447.10.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447.10.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447.10.8参考资料 447.11教学单元十一(4学时) 447.11.1教学日期 457.11.2教学目标 457.11.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457.11.4教学过程 477.11.5教学方法 487.11.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487.11.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487.11.8参考资料 497.12教学单元十二(2学时) 497.12.1教学日期 497.12.2教学目标 497.12.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497.12.4教学过程 507.12.5教学方法 517.12.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517.12.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517.12.8参考资料 517.13教学单元十三(2学时) 527.13.1教学日期 527.13.2教学目标 527.13.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527.13.4教学过程 537.13.5教学方法 547.13.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547.13.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557.13.8参考资料 557.14教学单元十四(2学时) 557.14.1教学日期 557.14.2教学目标 557.14.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557.14.4教学过程 567.14.5教学方法 577.14.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577.14.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577.14.8参考资料 577.15教学单元十五(2学时) 577.15.1教学日期 577.15.2教学目标 577.15.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587.15.4教学过程 597.15.5教学方法 617.15.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617.15.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617.15.8参考资料 617.16教学单元十六(2学时) 617.16.1教学日期 627.16.2教学目标 627.16.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627.16.4教学过程 637.16.5教学方法 647.16.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647.16.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647.16.8参考资料 647.17教学单元十七(2学时) 657.17.1教学日期 657.17.2教学目标 657.17.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657.17.4教学过程 687.17.5教学方法 697.17.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697.17.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697.17.8参考资料 697.18教学单元十八(3学时) 697.18.1教学日期 697.18.2教学目标 697.18.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 697.24.4教学过程 727.18.5教学方法 747.18.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747.18.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 747.18.8参考资料 748.学生课程学习要求 758.1学生自学的要求 758.2课外阅读的要求 758.3课堂讨论的要求 758.4课程实践的要求 759.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规程 769.1出勤(迟到、早退等)、作业、报告等的要求 769.2成绩的构成与评分规则说明 769.3考试形式及说明(含补考) 7710.学术诚信规定 7710.1考试违规与作弊 7710.2杜撰数据、信息等 7710.3学术剽窃等 7811.课堂规范 7811.1课堂纪律 7811.2课堂礼仪 7812.课程资源 7812.1教材与参考书 7812.2专业学术专著 7912.3专业刊物 7912.4网络课程资源 7913.教学合约 7913.1教师作出师德师风承诺 7913.2阅读课程实施大纲,理解其内容 8013.3同意遵守课程实施大纲中阐述的标准和期望 8114.其他说明 81第81页/共89页1.教学理念1.1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还一直充当“主角”,而学生仅仅充当的是“配角”,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力,必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把主动权归还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准备。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学生不是一个机器制造出来的工业品,要承认和接受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最后,我们还应多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们变得更主动,更自信!1.2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按照课程控制电路的实现有多种形式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课程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启发思维,对于一种控制要求,能用不同的控制电路来实现;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拓展知识面,达到了教与学、学与用相互促进的目的。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关注教学的策略主讲教师使用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能有效地调节课堂内容,为课堂教学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方便;有效地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使课程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具灵活性,更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极大地改进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传统教学法,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恰当适时地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效率。对一些诸如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静特性方程式推导等内容,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讲述。将现代媒体技术灵活应用并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使传统面授与多媒体教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筑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方面,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结合课程内容,穿插列举大量的工程实例。1.4关注教学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则在协助学生探索自我,并从发现自我、开启自我到实现自我,进而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务求可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课程介绍2.1课程的性质《机电传动控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设备电气传动与控制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机电传动控制的一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和使用机电传动控制系统和装置、器件的基本技能,获得工程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2.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通过常用控制电器、基本控制线路、典型控制系统线路分析、现代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基础等内容的讲述,为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电气控制系统线路分析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际调试、系统维护、故障判断等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2.3课程的历史与文化传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动控制装置和机械设备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接触到电机传动控制的一般知识,我们需要掌握电动机、电器、晶闸管等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应用和选用的方法,掌握常用的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性能及应用范围,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当今世界,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变化,制造自动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全球化带来了对沟通及标准化的更高要求;数字化和信息化推翻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沟通方式;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了对效率和创新的要求;学科交叉也越来越被重视,产品的关联技术越来越复杂;同时,资源的有限性也大大提高了竞争难度。如今机电软一体化的理念越来越普及,为了适应现代机电控制系统,面对快速多变的世界,工程师需要精通多门学科并将其融会贯通、善于学习和创新、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除此之外,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工程师需要具备以环保和节能为核心的价值竞争意识,从设计源头处考虑资金成本、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的充分利用。同时,标准化与规范化意识必须被建立。为产品生产各环节的高效沟通、同行之间的竞争交流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企业必须依靠创新才能打破单纯价格战的格局,工程师需要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便保证企业始终充满活力,也为后来人的进一步推进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参考上述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同学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机械设计经验,但是大多仅限于纯机械,电路及控制方面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如何将机电真正融会贯通,并在设计中表现出来,是同学们今后需要更加努力学习探索的方向。对于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我希望在此课程中,同学们学会如何将先前所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械基础课程知识和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电路基础课程知识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为完整的产品设计过程服务。2.4课程的前沿及发展趋势《机电传动控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电力拖动部分和控制系统。电力拖动经历了成组拖动、单电机拖动和多电机拖动三个阶段。成组拖动是一台电动机拖动一个天轴,再由天轴通过带传动分别拖动多台生产机械;单电机拖动是一台电动机拖动一台生产机械;多电机拖动是一台生产机械的每个运动部件分别由一台专门的电动机拖动。现代化的生产机械基本上均采用这种拖动型式。控制系统伴随控制器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功率器件、放大器件的不断发展,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①最早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最初采用按钮和开关进行手动控制,后来出现了接触器和继电器及其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控制对象的启动、停止以及有级调速以及自动工作循环控制。②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电动机放大机控制,它使控制系统从断续控制发展到连续控制。③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大功率固体可控整流元件,诸如门极可关晶闸管(GTO)、电力功率晶体管(GT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④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大量应用,大大提高了控制装置的通用性和灵和性,使控制系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采样控制。典型代表是具有运算功能和功率输出能力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它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开关、功率输出器件等组成的专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具有逻辑控制、定时、计数、算术运算、编程和存储功能,而且程序编制和修改容易、输入输出接线简单、通用灵活、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工业环境、工作可靠性高、体积小等一系列优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处理机出现。美、日、德等国都迅速推出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的功能也从硬件数控进入了软件数控的新阶段,这种数控系统成为计算机数控系统(CNC)。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出现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搬运车等组成统一由中心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加工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FMS)。为了实现制造过程的高效率、高柔性、高质量,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是数控技术发展方向之一。伺服驱动系统是数字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机床移动部件的位置和速度为控制量的自动控制系统,又称位置随动系统、驱动系统、伺服机构或伺服单元。伺服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性能,例如数控设备的最高移动速度、跟踪精度、定位精度等重要指标均取决于伺服驱动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2.5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机电传动控制技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工业、交通、信息、日常生活、军事等。机电传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各种制造业装备都是以机电传动控制为基础的。机电传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社会的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制造能力。我们处于信息社会时代,信息社会离不开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所以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机电传动控制技术发展的好坏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2.6课程内容可能涉及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针对机电传动控制技术主要涉及到科学技术合理应用的问题,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社会伦理因素,要正确应用到提高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上,不要开发对环境和社会发展不利的装置和设备。2.7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我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已经从最初的以研究型为主转向以教学研究型为主,这是务实的表现。机电传动控制是一门应用性和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作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及其重要。本课程阐述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实际机床控制线路,机床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及常用电器元件的选择,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以及交直流调速系统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能力,简单的PLC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掌握简单的交直流电机调速方法,并能够用于实践。同时还应该了解机电传动控制技术的方展现状及发展方向。4.先修课程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修完《电子电工基础》、《大学物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5.课程目标5.1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课程是原理和应用并重,元件和系统紧密结合,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类生产机械设备中的控制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机电传动的一般性知识,掌握电机、电器、晶闸管等电力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和选用的方法;掌握常用的机电传动断续控制,伺服控制、步进电机控制的工作原理、特点、性能、应用场所及设计,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熟悉常用的控制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及型号并能正确选用;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具有对一般控制线路的独立分析能力,熟悉一般生产机械电气装备的用途、工作原理并具有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和改进一般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PC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简单的PLC控制系统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使用能力。掌握简单的交直流电机调速方法,并能够用于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5.2过程与方法方面《机电传动控制》是本科院校面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从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出发,针对本科教育的特点,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它是集电动机、电机拖动、自动控制器件、工厂供电于一体,由多门课程重新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新课程。但是,按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很是枯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门课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解决。一、结合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讲授机电传动控制知识时,能联系有关的社会生活和专业技术知识,使学生了解机电传动控制理论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电机、低压电器等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教会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分析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使他们体会机电传动控制不断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思维认识活动就更加积极活跃,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轻松愉快。机电传动控制课堂中,如果师生心灵相通、关系密切,就能较好地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但要充分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而且还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映给予积极的强化,多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激发学生学习机电传动控制的兴趣。二、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现在大多数授课方式都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课后抄作业现象也比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提高课堂效率,上课的方式不一定是固定的,老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低压电器这一节的知识可以拿些实物来讲,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低压电器的实物图,并将结构分解,避免泛泛讲理论;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一章基本的单元电路,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把电路做成动画,给学生形象地分析整个原理图的动作过程;对于同一个控制功能,让学生考虑其他的实现电路,让学生参与进来,拨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让他们感觉到课程紧张的气氛;针对应用比较多的章节,尽可能地多讲些知识在实际中的典型应用,让学生感觉到实际应用而不是学了没用。最好举出一个实例,让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两者之间的区别,给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三、强化实践性教学对于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强化实验前的预习。实验内容改革之后,实验用的程序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自行设计好。因此,在实验课之前,每位学生需要将分组之后的子实验所需的程序以作业的形式提交,以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准备情况。其次,提升实验中学生的主动性。对于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老师不再讲授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而是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的大致流程。其余问题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思考和研究,出现错误之后,实验老师也不再帮助学生一步步地查找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注重实验后的检验。在每个实验完成之后,需要经过实验老师的检查确认实验正确方算完成。对于在规定时间内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的同学,可以同实验老师进行协商,申请额外的时间继续完成实验,直到实验正确为止。四、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给学生布置设计题目作业,此类没有唯一答案,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即合理又实用的控制原理图。另外,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提出研究型课题,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开动脑筋找出解决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而是助手,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指导。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当问题解决后,学生会有一种满足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科技素养。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为老师,在强调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教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实现重大转变,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与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对自己、同伴、或老师作出合理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6.课程内容6.1课程的内容概要《机电传动控制》的知识结构分为8章内容进行阐述。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第2章是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主要阐述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及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第3章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机械特性,主要阐述阐述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机械特性;第4章是常用低压电器及其选择,主要阐述低压电器的电磁机构及执行机构,控制电器、执行电器、检测电器和保护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选择方法;第5章是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主要阐述电气设备图的绘制及阅读方法,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典型机械设备控制电路分析、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设计;第6章是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主要阐述PLC的概述,FX2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指令系统,PLC的程序设计方法,PLC控制系统设计;第7章是交、直流调速系统,主要阐述调速方法及其性能指标,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特性,直流电动机无极调速系统,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第8章是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主要阐述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分类,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步进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步进电动机的开、闭环控制,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应用实例。综上所述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如下:1)、

掌握机电传动系统运动方程式和稳定运行的条件。2)、

掌握直流电动机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机械特性。3)、

掌握电动机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环节,熟悉电动机和低压电器的选择方法。4)、

掌握PLC的工作原理及用户程序的编制步骤和方法,熟悉PLC的开发与应用。5)、

掌握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了解交、直流调速的方法,熟悉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波形图,了解逆变电路的工作情况。6)、步进电动机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系统。6.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一般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图及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PLC控制系统的编程,交直流电机调速方法,特别是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变频器)和SPWM正弦脉冲宽度调制。教学难点: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PLC控制系统的编程,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电压负反馈系统,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变频器)和SPWM正弦脉冲宽度调制。处理方法:①.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各种形式的答疑(答疑室、电话、邮件、课前课后等)等教学模式。②.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直观性教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教学的强大表现力,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以于充分利用和展现。③.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实验,让学生熟悉X62W电气仿真实验和交直流调速系统。6.3学时安排第1章是绪论(2学时)第2章是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2学时)第3章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机械特性(6学时)第4章是常用低压电器及其选择(4学时)第5章是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12学时)第6章是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14学时)第7章是交、直流调速系统(2学时)第8章是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2学时)总复习(1学时)7.课程实施《机电传动控制》总共分为8章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共分为18个教学单元来实施,每个教学单元为2学时或4学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7.1教学单元一(2学时)7.1.1教学日期2017年3月6日 7.1.2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备电气传动及控制的作用,特点,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机电传动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7.1.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教学内容:1.1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1.2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1.2.1断续控制、连续控制和数字控制系统1.2.2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1.3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技术的发展1.3.1电力拖动技术的发展1.3.2逻辑控制技术的发展1.3.3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1.4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5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课程考核具体办法教学重点:1)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2)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3)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课程考核具体办法教学难点:1)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7.1.4教学过程主要讲解机电传动的目的和任务、机电传动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内容与安排和学习方法。掌握机械传动控制的基本含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特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有个初步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讲解的具体安排:1)用约15分钟组织学生学习和了解课程实施大纲的作用和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要在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课程实施大纲的相关内容,以最大程度的帮助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程设施大纲,并同意遵守课程实施大纲当中所确定的责任与义务。2)提出什么是机电传动控制?(引导同学们讨论)。3)介绍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4)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引入断续控制、连续控制和数字控制系统、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概念。5)介绍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技术的发展,分为电力拖动发展概况和自动控制系统发展概况来讲解。 6)介绍课程的性质和任务。7)介绍该门课程学习方法及课程考核具体办法。8)与学生共同商定本门课程的辅导答疑时间。9)总结第1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板书设计:1、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2、组成和分类,3、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技术的发展,4、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5、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课程考核具体办法。7.1.5教学方法单元内容属于综述性内容,内容多、范围广,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运用本教学方法时要注意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已通过课前组织大量教材上没有的工程典型素材制作了PPT课件),教学语言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突出主干,理顺分枝,重点要突出、难点要讲清、疑点要突破。7.1.6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作业安排: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对机电传动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要求学生写出一份关于《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的综述报告。课后思考:1)怎么才能学好本课程? 2)在先修课程中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3)课程在整个过程工业链中处于什么环节,对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有何帮助?7.1.7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提前做好PPT;携带教案、平时成绩册、教材和其它教辅资料等。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U盘。查阅与《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相关的文献。7.1.8参考资料《机电传动控制》(第三版),邓星钟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章概述(P1-P4)7.2教学单元二(2学时)7.2.1教学日期2017年3月8日7.2.2教学目标掌握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及方程式中转矩方向的确定,转矩、转动惯量、飞轮转矩的折算方法,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分类,理解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7.2.3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教学内容:2.1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2.1.1运动方程式2.1.2运动方程式中转矩方向的确定2.2转矩、转动惯量、飞轮转矩的折算2.2.1负载转矩的折算2.2.2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2.3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2.3.1恒转矩型机械特性(1)反抗型恒转矩负载(2)位能型恒转矩负载2.3.2恒功率型机械特性2.3.3离心式通风机型机械特性2.4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教学重点:1)单轴机电传动系统运动方程式的定义式 2)单轴机电传动系统运动方程式的工程计算式 3)动态转矩、Id的引出及分析运动状态 4)与的正方向规定 5)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1)运动方程式中转矩方向的确定TM、TL的正方向以n为参考量:凡与n同方向的TM规定为“正”, 凡为n反方向的TL规定为“正”。2)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两条=1\*GB3①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和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曲线有交点(即传动系统的平衡点)。=2\*GB3②当转速大于平衡点所对应的转速时,。即若干扰使转速上升,当干扰消除后应有;而当转速小于平衡点所对应的转速时,,即若干扰使转速下降,当干扰消除后应有。7.2.4教学过程主要讲解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及转矩方向的确定,转矩、转动惯量、飞轮转矩的折算,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对知识点讲解的具体安排: 1)提出单轴机电传动系统运动方程式的定义,推出运动方程式,动态转矩Td引出及分析运动状态(提出问题:电磁转矩和负载转矩的大小关系对机电系统的影响,同学们讨论)。 2)运动方程式中转矩方向的确定 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TM、TL的正方向规定的原则。 3)转矩、转动惯量、飞轮转矩的折算 介绍负载转矩T的折算方法,举例:折算到低速轴。 4)介绍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