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楚辞课件_第1页
屈原和楚辞课件_第2页
屈原和楚辞课件_第3页
屈原和楚辞课件_第4页
屈原和楚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一、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社会历史原因:1、采诗制度废止—诗的衰落2、社会历史的激变—新诗体的产生

文学艺术传统:1、楚地民歌

2、楚地的巫风3、楚国的音乐方言

二、文学艺术传统1、楚地的民歌—形式《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乱曰”2、楚地的巫风:祭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

祭神仪式中的故事性歌舞启发了楚辞的构思。楚地宗教活动中的神话故事为楚辞提供了养料。三、楚国的音乐和楚地的方言

四、楚辞的特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1、出现了致力于诗歌创作的诗人2、楚辞在诗歌体式上有明显的变化3、在情节上充满了大胆奇丽的想象,富于浪漫主义精神4、楚辞的文学语言第二节屈原和他的《离骚》一、屈原的生平(前340?—前278)名平,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深受南北文化的滋养。怀王10年任左徒,参与联络5国伐秦。后受命制定宪令,进行政治改革,受到旧贵族的反对与陷害,怀王16年被疏。怀王24、25年秦楚亲善,屈原被放逐汉北,在汉北写成《离骚》等作品。怀王末年屈原返回朝廷,曾谏止怀王入秦。顷襄王立,又被放于江南之野,顷襄王16年闻秦楚会于鄢郢,作《怀沙》,投汨罗江而死。1、《离骚》的主题

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怨”是屈原创作《离骚》的情感动力,也是《离骚》丰富的情感内容的核心。郭沫若称《离骚》为“以烦恼为主题的一部回旋曲”。正是这个“怨”字,凝结了《离骚》永恒普遍的魅力。为了表达这一个“怨”字,屈原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让现实过程的叙述与心灵历程的再现水乳交融,处处表现出现实生活的矛盾对立和诗人情感的辩证运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而有序的逻辑结构。

2、《离骚》的艺术结构

全诗隐伏着两条基本的逻辑线索:一为现实的矛盾斗争的过程;二为心灵的辩证运动的历程。前者为副线,后者为主线。现实过程叙述几乎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出身、少年时代的学习、修养和抱负以及后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最后选定以死向现实抗议的结局。这个过程的公式是:内美好修——节节受挫——上下求索——以身殉国。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徨往复——绝望决裂。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不察”和排斥的矛盾;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现实矛盾与内心冲突交织:这两类矛盾冲突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全诗的情感中线。沿着这条情感中线,各种现实矛盾和内心冲突渐次展开。3、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离骚》的情感表现采用了统一的哭诉的语调。诗人好像面对着亲人、朋友、知音,面对着公正无私的宇宙洪荒,诉说着他的不幸、痛苦、忧愁和不平。这种痛哭流涕的哭诉贯穿着全诗始终,从而完美地塑造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思想性质:《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爱国政治家形象。《离骚》自我形象的思想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其核心是以“美政”为目标的政治改革论思想。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改革论都是导源于他的爱国思想,他念念不忘楚国的兴亡,对楚国前途抱有深刻的忧虑,他希望致君尧舜,实行贤明政治,挽救国家的危亡,振兴楚国,直至统一中国,他的各种政治主张都是振兴楚国的具体药方。这种爱国思想是《离骚》的一条思想红线。人格特征:《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封建时代一个节操高尚的士人形象。其主要的人格特征,可以用“诚”、“气”、“节”三个字来概括。“诚”就是真诚、忠贞,不计个人得失,不顾遭遇悲惨,置生死于度外;“气”就是进取、追求,有着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对于理想(真理)的求索精神,虽然屡屡遭受迫害打击,但仍然苦苦挣扎,“九死不悔”;“节”就是独立、坚定的节操,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会妥协投降,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情感基调:《离骚》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一个苦恋着祖国的时代弃儿形象。全诗的基本情感内容是这样三类:一是遗弃感,这是一种忠贞遭弃、壮志难酬的痛苦;二是离异心,这是一种上下求索、彷徨歧路的迷惘;三是故国情,这是一种报国无门,但仍忠于祖国,宁死也不愿离开故土的苦恋。时代弃儿与历史性悲剧:“乱”辞概括诗人的两大悲哀:既未能拯救祖国的危亡,也未能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国难全,志难酬,世俗沉睡,人莫我知。唯有捐躯全节是其唯一的出路,他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弃儿。因此全诗贯穿着深沉而又强烈的历史性悲剧情调。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咏叹调。诗人自我形象概括: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较完整的判断:这是一个独立不迁、忠于祖国、为振兴楚国而痛苦追求“美政”、至死不渝的先秦进步政治家的形象。

4、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多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比兴从片段到系统:《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是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等等。这种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第三节屈原美学思想的特征

一、屈原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基础1、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屈原推尊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美政”为自己的理想;吸取儒家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和对个体人格独立性的高度重视;吸取儒家美学中“文质彬彬”的思想,强调外在形式的美同内在人格的善相结合。2、将儒家文化与楚国文化相结合屈原所生活的楚国的文化传统对屈原同样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他将儒家文化同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由此产生出屈原美学不同于儒家美学的崭新的特色。

二、屈原美学思想的特征

1、其作品中注入了和楚国巫术神话相联系的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并与儒家美学合而为一。屈原,一方面接受了北方儒家理性主义的美学,另一方面又给它注入了和楚国巫术神话相联系的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并使二者合而为一。这就使得儒家理性主义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鲁迅指出:“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尊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鲁迅全集》第9卷第370页)鲁迅指出《离骚》不同于《诗经》的特点:第一、“其思甚幻,其文甚丽”,比《诗》具有更加奔放大胆的想象和绚丽的文采。第二,“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尊矩度”,突破了儒家所强调的礼法和实用功利的束缚,无所顾忌地抒发和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正因为这样,历代尊奉《诗》的正统文人常对《离骚》加以各种指责,然而《离骚》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超过《诗经》,其原因在于《离骚》较之《诗经》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对审美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因素:想象和情感。

2、屈原坚持政治理想,绝不向现实妥协,绝不去叩庄子之门,表现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进取精神。实现政治理想的追求遭到了无法挽救的挫折,下为小人所陷,上为昏君所弃,这就使得屈原的思想同庄子蔑视儒家礼法、遗世独立、逍遥宇宙、追求个体人格的无限自由的思想有了相通之处。然而,屈原即使在“忠而被谤”、“信而见疏”的情况下,始终不愿去叩庄子之门,至死也要坚持他的政治理想,决不和世俗相妥协。这是屈原的伟大之处。总结:屈原的美学思想是北方儒家理性主义美学同南方充满奇丽的幻想、激越的感情、原始活力的巫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这种结合中,前者赋予了后者以清醒的理性的自觉,后者又赋予前者以不被理智所限定的自由的想象和情感。正是这一结合产生了“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骚”体文学。在屈原美学中,理性是激发想象和情感的强大力量,是想象和情感飞越高扬的最深刻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从外部去规定、约束想象和情感。这一点,构成了屈原美学的最为重要的特征。第四节屈原的地位与影响其精神与作品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作家和志士仁人。骚体诗奠定了我国传统诗歌的主要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