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王安石书法艺术及其作品赏鉴王安石今存墨迹甚少,刻本传《与著作明府书》《与颖叔书》,于《停云馆》帖得传。《澄清堂》《刘园集》翻刻《与著作明府书》。宋宣和内府藏《集句诗笔》,惜佚失。其书善用淡墨,与东坡浓墨相衬。纸本传仅两幅,一是藏于上海博物馆上博的《行书楞严经旨要》(荆公信佛,曾多次将田宅改为寺院),另一为《过从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过从帖》[1]。按刘金柱[2]推论,约在南宋中期,便很少看到荆公真迹了。朱熹在“临写王安石墨迹本”一帖后跋文:“熹家有先君子手书荆公此数诗。今观此卷,乃知其为临写本也。恐后数十年未必有能辨者。”[3]朱熹曾多次批评荆公书法“如大忙中作”,既能轻而易举辨别仿作真伪,理应熟悉他的书风。按其所述先君子手书其诗,“先君子”乃指其父辈。通读文意便知此处并非说南宋时荆公书作便近失传,而是在谈因“先君子”手书诗文,并其多临荆公帖(先君子及某喜学荆公书,多储真迹),方能判明帖之真伪,可见其临写本极似原迹。再过十几年怕是没人再能知此为临本,而被当作真迹混淆于世。朱熹先父取法荆公,家藏甚多。朱熹每以得见新帖,悔先君子不得见,感泣于书后。自己年幼常习,感为跨越古今之作。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张栻所言“忙中作”极为恰当,与韩琦书迹中“静谧”之气截然相反。后人多以张栻为妄言,元人黄溍便说“未可以彼而废此”,“彼”即张言。实际上,张对荆公变法极为反对,但他于荆公书法却格外赞赏。乾道七年,其曾购得荆公字画,格外精到。其言荆公于天下事上多政出己见,但在书画上尚能“行其所无事如此”。如此一来,“忙中作”颇有政治意味,或为特定场合所言。不过朱熹、张栻等既能言之凿凿点评荆公书法,且从朱熹与友人周必大信中谈到王安石《进邺侯家传奏草》一帖来看,其墨迹在南宋期间应该尚存。宋四家中,黄庭坚曾受恩于王安石,故对他评价甚高,且山谷“倾斜性字形与字势”的草书取法上,也经荆公而追摹于前。米芾亦被荆公称为“知己”者,后仍感念旧知,“故过其坟”。米芾指出荆公书法上承杨凝式,得到本人认可。杨凝式与鲁公同因“德行”为人赏识,故传“少师行书似鲁公”。在宋代广泛推颜真卿书的背景下,荆公也不能免俗。所谓荆公师承王濛说始于黄庭坚,其言:“王荆公尝自言学濛书。”他人论学书王濛也多依黄鲁直言,如吴师道《跋王荆公手书》:“公书字学王濛,要为萧散高远。”蔡上翔言:“即自谓学王濛书亦只见之山谷纪载耳。”本是孤证,然山谷借荆公之口,实是托以“自言”。王濛擅长草书和隶书。张怀瓘将王濛隶书列入能品。其生于永嘉三年,小王导33岁,大献之35岁,与右军同代。其宗法钟繇,只是筋骨达不到“丰筋多力”,较钟体势更弱。从“状貌似”看王濛隶书(楷书)跟钟繇十分相似。《楞严经旨要》与钟繇的小楷在风格和字法结构上很难找到雷同处。《楞严经旨要》在体势上更偏斜一点,突出主笔,字体险峻轻巧,同钟繇法温润端和、体态详正、方中寓圆难属一类。如《墨庄漫录》载:“以余观之,乃天然如此。”[3]虽不能排除荆公未取法于王濛,但在成熟书法作品中,两者艺术风格已相隔甚远。《宣和书谱》记王濛行書不下萧子云辈,想见王濛学书受献之影响之深。若以《过从帖》看,确也有魏晋笔意。正如山谷云:“又题法帖王濛书,云王荆公尝言学濛书。”[3]黄庭坚多次在跋文中宣扬荆公书法奇古,在于三点:第一,“无法随意,自然天成”。荆公书放荡不羁、跌宕起伏,这符合晋人对书法审美的认知。第二,“用笔佳”,张栻言:“细观其间,乃有晋宋间人用笔佳处。”[3]张栻提出“用笔佳”与“萧散简远”。关于“用笔佳”,并非此公独言,亦可在其他史料中找到旁证。《姑溪集》就曾赞扬其运笔。第三,献媚荆公。《升庵外集》言:“而山谷阿私所好,谓荆公字法出于杨虚白。”[4]其已见山谷因政治因素献媚于荆公。言其书从杨,山谷亦曾言及“荆公此二帖近之(杨凝式)”。宋四家中除蔡襄外,皆对王安石师杨凝式有所描述。王澍在《杨少师神仙起居法》跋文中记:“后来王荆公全学其书。”[5]黄庭坚说杨凝式“散僧入圣”(苏黄受禅宗影响,亦强调荆公“以禅喻书”)。又说“杨少师颇得仿佛(臻极)”但也有“口是心非”者,即“然涪翁又云今人见杨少师书口是而腹非也,在宋已然”。虽吴仲伦能够以“出世”法坦然待之,恐不见所有人都持此念。杨凝式书作主要五件,正如山谷述,杨凝式“不善楷书”,荆公楷书应只取其笔意。虽然《邵氏闻见录》记载过景度“皆楷法精绝”,邵伯温生活的年代与荆公相仿(其对熙丰变法无甚好感,甚至假借苏洵之名,炮制出《辨奸论》来攻击王安石),杨楷书稀见,恐其难以得见。荆公仅存行书《过从帖》,与《韭花帖》格格不入,反倒其“荒率随意,不拘成法”的风格与《新步虚词》帖最为相似。包世臣评价“景度如俵驘强缰,布武紧密”,也符合荆公书风。宋人多强调“以人论书”,欧阳修心中对作品好坏评价始终以“人、文、书”顺序依次进行。他认为智永《千字文》“其文既无所取,而世复多有,所佳者字尔,故辄去其伪者,不以文不足为嫌也”,仿佛是“书胜文”。按《陈浮屠智永书千字文》条曰:“其文既无所取,而世复多有,所佳者字尔,故辄去其伪者,不以文不足为嫌也。”[6]《庚子销夏记》也作了相应的记载:“智永《千文》在宋原有善本,欧阳文忠所见本有后人妄补者,遂去二百六十五字。蔡君谟犹曰:未能尽去,岂欧阳公未见善本耶?则薛氏之功大矣。”[7]未得善本的结论,源自“宋原有善本”。虽在文章上因抄录“千字文”,且内容上有残失,多无可取,但内容上因字佳缘故,而“不以文不足为嫌也”。蔡君谟所言“未能尽去”,显是指“删二百六十五字”,“文不足”的“足”,应是“完备”意,但“其文既无所取”则指《千字文》的内容。欧阳修、蔡君谟对《千字文》残文的评价仍以“字佳”而不肯舍去,摒弃了“文不全”与“文不佳”(自尔书家每以是为程课)缺点,兼及仁宗时,灵感寺地宫损毁,仁宗欲“下以旧瘗佛舍利,诏取以入”。蔡襄则极力反对,认为“奈何专信佛法”,可知蔡襄并不专信此道。欧阳修在对待佛教态度上与韩愈类似,《集古录》便指出,隋之前碑文文辞多以粗鄙为之,且多言浮屠之事,但字画较为工整。作为“浮屠书”的《千字文》得到赞赏,可见宋人亦不完全“以人废书”。尽然如此,但人品已成为宋时重要的评估标准。按日本学者内山精也的看法,荆公于南宋受到“妖魔化”宣传,收藏者亦必考虑其政治价值和升值预期。南宋多将“败国”归因于荆公。如赵鼎曾言:“自熙宁间王安石用事,变祖宗之法,而民始病。”赵鼎师从邵雍,是“旧党”坚定成员。范祖禹子范冲亦上言“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高宗时期,荆公逐渐受到非议,南宋笔记也多以诽谤为能事,不足可信。绍兴元年,秦桧升右相后,曾对理学有所抬升,并喻指荆公“新学”为“曲学”。其复相后签订“绍兴和议”,理学派讳言,并对秦桧及其党羽进行抨击。于是秦桧改从奉荆公“新学”,用以打击理学发展。秦党破灭后,其“卖国”行径人尽皆知,王安石亦随之受到“口诛笔伐”。然朱熹作为道学派领袖,对荆公书法尚有褒奖,或许正与欧阳修评《千字文》时“不因文(与人)废书”有关,亦照顾到其“先君”(朱松)情面。在《宋稗类钞》中,曾记荆公书学沈辽。此说始于《挥塵录》:“沈睿达辽(沈辽)。文通弟也。长于歌诗。尤工翰墨。王荆公、曾文肃(曾布)学其笔法。荆公得其清劲,而文肃传其真楷。”[8]此说《抚州志》亦载,陈善则言荆公学沈之“清劲”(一说安石取鲁公之“精劲”)。《挥塵录》谈荆公与曾布共学,与“胡昭得其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9]相似。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讲沈辽排字。排为“挤”“推”之意,与现存《楞严经旨要》多有相似,荆公书排列紧置,与景度“紧密”仿佛。但若“排”作“算子”讲,则与其书差之远矣。荆公早年与沈辽交好,后意见相左,然学书沈辽,或存疑是晚年讳言。自是如此,苏黄亦无可得知。沈辽以书闻名确是不争事实。东坡曾言沈辽讳言师“沈传师”,而谈其师从子敬。南宋陆游在游览觉苑寺时,对其所题碑额及《大悲阁记》,大为赞扬,称为精古。另《皇宋书录》云:“近世沈辽最善行笔。”《墨庄漫录》则载沈辽以书得名,还说富池有甘宁庙,他曾泛舟过,路中遇到大风,险些船毁人亡,其遥望甘宁庙,进行祈祷,不久狂风竟停,便留楷书而去。后来此作品为人盗取,“神见梦于郡守使还之”,结果复得之于寺庙[10]。不过据此并不能完全下结论,沈辽小于荆公,从于师学而宋四家均无提及,仿佛难以解释。据《老学庵笔记》载,王安石多不屑于沈辽,学书真实性尚且存疑,其云:“荆公素轻沈文通,以为寡学。”[11]性格急躁确实符合王安石本身的性格。后人史料中有虚妄诋毁之词,但性格急躁说法并不过分。如《避暑录话》载:“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12]这一表述并非污蔑,该文前后只记录事情,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固无二公经营四海之志”,难以静坐,“同病”的还有东坡,“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朱熹也常以急躁自警,若以“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来诋毁王安石,何须连累东坡,况且用“经营四海之志”修饰,岂不反在夸奖荆公?若都以受到政治的抹黑来解释,恐言过其实。《邵氏闻见后录》曾记载荆公写字用纸情况,《东轩笔录》则载其于寺中题窗的情况(古有题壁书之称,或受杨凝式影响)。荆公喜用竹纸,此纸宋人常用,东坡作书,十之七八使用竹纸。米芾甚至赞赏越地竹纸,有横扫“杭油”“池繭”“巴郡乌丝栏”“泽国清华练”之势。经其推广,北宋文士翕然成风。到南宋时,竹纸已用于制药、制香及军事文书。除竹纸外,荆公亦常用池州白麻纸,其有诗云“霜纨奇色贾不售,虹玉丧气山元晖”。关于用笔,史料未载。汉代毛笔笔管较长,甚至一头会削尖,可以将笔管插入头发,用以束发,被称为“簪白笔”。唐代后,笔杆变短,出现“鸡距笔”。《文房四谱·笔谱》中讲:“(王锴)家藏书卷数千卷,一一皆亲札。”遂以鸡距笔为主,隋唐使用“缠纸法”,笔仍然以“披柱有心笔”为主。“散卓笔”在唐代便已经出现,甚至与“纸绢心”笔并列,说明唐代作品使用了初期散卓笔。宋代后专用散卓披柱无心笔,荆公亦然。或是鼠须笔,诸葛、许頔笔为之。由于王安石所写多为小楷,则用以抄经书法而专备的“鸡距笔”,则也可能是其首选的书写工具。作者简介丁少帅,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书法史论、书法史学史。参考文献[1]李奕彤.王安石书法师承探究[M].书画世界,2022(7):74.[2]刘金柱.王安石的书法传承与题壁[M].保定学院学报,2022(3):3.[3]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M]//初编集部(176—182册),《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初编集部(176—18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3.[4]张邦基.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北京:中华书局,2022.[5]董更.书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6]杨慎.《升庵外集》卷八十八[M]//历代笔记书论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44.[7]王澍.竹云题跋[M]//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28.[8]黄庭坚.山谷论书[M]//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1-62.[9]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服务合同
- 2024商铺半面积租赁合同范本含违约责任详细说明3篇
- 2025工程施工类的合同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创新技术助力70后养老策略
- 2024年汽车买卖合同第三方质量与性能担保书3篇
- 农村别墅 施工合同范例
- 交通施工安全合同范例
-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汕头大学《游戏策划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试卷与参考答案
- 童年 高尔基 课件
- 场地铺装彩砖劳务合同范例
- 企业愿景及三年规划目标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范文百度网盘
- 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80大寿流程、主持词及发言稿
-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
- 2024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 一年级数学个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大全(连加法-连减法-连加减法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