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12月10日1一、公司治理基础与国际视野
(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古典企业制度合伙制公司制业主制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归业主所有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归业主所有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永续的生命体股份可以自由地转让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2(二)山西票号解析
山西票号东伙制度的产生发展,直到今天仍让我们惊叹不已。所谓“东”,就是资本所有人,俗称财东;所谓“伙”,就是经营合伙人,俗称伙计。东伙合作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独具特色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体制。3山西票号解析(续)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体制。票号里有三种人:东家、掌柜、伙计。东家是出资人,其职责只有两项,一是掏银子,二是选掌柜。但对所有经营活动东家一律不准插手,甚至连学徒都不能推荐。掌柜接受东家的委托,是票号经营管理的真正最高领导。其除每年年终向东家报告营业情况,每逢账期向东家报告号内盈亏决算情况及遇到比较大的事项时才须向东家报告外,全权处理选用助手和伙计,以及资本运作和具体业务安排等各项事务。
4山西票号解析(续)
掌柜又分为不同层次,习惯上称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等等。大掌柜下的二掌柜、三掌柜等职责是协助大掌柜处理事务,如内部制度的实施以及员工考勤、生活安排和生意操作及协助上一级掌柜工作。这些掌柜们作为高级管理层,是票号管理团队的核心。5山西票号解析(续)
票号还建立了“身股”这种极有特色的激励制度。东家的出资为银股,是票号的真实资本。身股不交银子,由掌柜和伙计以人力入股,俗称“顶生意”。身股数量,由东家确定。大掌柜往往可以顶到一股,其他掌柜和伙计按照年资和表现取得,如果服务年限增长及表现优异,则会追加股份,反之则会减少股份。身股与银股一样,都享有同等分红的权利,但在本金亏损的情况下不承担相应的亏损责任。
6山西票号解析(续)
掌柜和伙计不用承担本金风险。身股不能买卖和抽走,如果掌柜或员工离开企业,则其持有的身股自动取消。有些票号,对起过重要影响或创造巨大利润的掌柜伙计,还实行最长可达七年的身股继承制度。这就成为票号防止“跳槽”、维持员工高忠诚度的“秘密武器”。身股使掌柜的利益与票号的利益紧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效地激励了掌柜伙计们的工作热情。7(二)两权分离
1.股权结构的分散化高度分散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有利的方面而言:第一,明确、清晰地财产权利关系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第二,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8(二)两权分离就不利的方面而言:
首先,股权分散化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公司的股东们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从而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其次,是对公司的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小股东,他们不仅缺乏参与公司决策和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具备这种能力;最后,是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夺的风险之下。
9(二)两权分离2.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自然是在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割,由此产生了公司行为目标的冲突,产生了两种权利、两种权利之间的竞争。
10(三)股权模式的转变1.控制者与经营者2.大股东与小股东11(四)公司治理兴起的原因(1)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与股东参与意识的提高;
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过去的二十年,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拥有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股份,到20世纪90年代,机构投资者总体上已持有所有上市公司近一半的股权。由于机构股东不能象小股东那样单纯通过出售股票来影响公司治理,它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公司内部,试图通过影响诸如公司董事的聘选、激励与约束机制、重大事项表决等发挥治理作用。12(四)公司治理兴起的原因(2)公司的高管人员薪酬增长过快、引起股东和社会的普遍不满;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每年都出版一份关于美国365家最大的公众公司的两名最高级经理的薪酬情况调查。根据1991年的调查报告(关于1990年的收入),这些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在八十年代增长了212%,是工人同期工资增长率的四倍(工人的同期工资增长率是52%),工程师工资增长率的三倍。而同期公司股票的每股收益平均增长率为78%。1990年,《商业周刊》调查中的公司首席执行官平均工资和奖金达到120万美元,如果加上股票期权和其它长期薪酬计划的收入,平均总薪酬则达到195万美元。按1990年的工资率计算,这相当于工人85年的工资,工程师45年的工资。13(四)公司治理兴起的原因(3)西方许多大公司在近20年的兼并重组过程中大量裁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现行的公司治理模式;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基本逻辑是:股东承担公司的风险,而员工领取固定工资,因此公司的所有权应该归股东。然而,从1980年到1993年,仅美国九大公司裁员就达100万人以上,大公司如此,更不用说小公司了,员工根本没有安全感,所谓的“固定”工资并不固定,他们面临的风险实际上比股东还大。因此,人们不得不对传统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行反思。(4)我国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需要对原来的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组。14(五)公司治理是最近的热点问题最近的会计丑闻:安然、世通等等会计报表造假通过选择会计方法来操纵利润内部人掠夺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执行正确审计报告的动机过度支付,不合理的退休福利15(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1.代理关系(1)代理关系的实质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现代企业的代理关系可以定义为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一个或多个人(委托人)雇佣其他人(代理人),授予其一定的决策权,使其代替雇主的利益从事某种活动。16代理人的行动、类型或信号委托人代理人归类防盗措施保险公司投保人隐藏行动道德风险饮酒、吸烟保险公司投保人耕作努力地主佃农工作努力股东经理工作努力经理员工经营决策员工经理项目风险债权人债务人房屋修缮住户房东房屋维护房东住户是否真正代表选民利益选民议员或代表廉洁奉公或贪污腐化公民政府官员是否努力办案原告/被告代理律师委托人代理人划分表17委托人代理人划分表(续)市场需求/投资决策股东经理隐藏信息道德风险项目风险/投资决策债权人债务人市场需求/销售策略企业经理销售人员任务的难易/工作努力雇主雇员赢的概率/办案努力原告/被告代理律师健康状况保险公司投保人逆向选择工作技能雇主雇员产品质量买者卖者项目风险债权人债务人工作技能/教育水平雇主雇员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产品质量/质量保证期买者卖者需求强度/价格歧视垄断者消费者盈利率/负债率、内部股票持有比例投资者经理健康状况/赔偿办法保险公司投保人18(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2)代理关系的表现形式公司制下,代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①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以资源的筹集和运用为核心;②公司内部高层经理与中层经理、中层经理与基层经理、基层经理与雇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以财产经营管理责任为核心。19(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代理关系用图表示如下:资金的提供者股东(委托人)债权人(委托人)资金的使用者内部高层经理(代理人)(委托人)
中层经理(代理人)(委托人)基层经理(代理人)(委托人)雇员(代理人)20(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2.代理问题(1)代理问题的内涵
代理问题是指在执行契约之前或在执行契约过程中,代理人有意选择违背契约的行为。代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股东与管理者(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二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三是大股东和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四是利益相关者利益。21(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2)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①契约各方存在着利益的不均衡性。代理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由于关系人各方利益目标不一致,就不可避免引起代理各方利益的相互冲突。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现代公司中,代理人(管理当局)拥有私有信息,它比处于公司外部的委托人(股东和债权人)更了解公司的状况,这样执行契约中,代理人常常违背委托人的意愿。22(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代理问题可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之前的代理问题称为逆向选择,即代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设法利用信息优势诱使委托人签订于其不利的契约;信息非对称发生在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之后的代理问题被称为道德风险,即代理人在契约达成之后,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不努力工作或以权谋私,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23(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3.股东与管理者(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1)二者利益目标不一致的具体表现:股东的目标管理者的目标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报酬,增加公司价值。它表现为货币性收益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高工资与高奖金;尽量改善办公条件,争取社会地位和个人声誉。它表现为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目标。24(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1)自由现金流量问题(Jensen,1986)(2)投资过度问题(overinvestment)25(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2)防止管理者背离股东目标的具体措施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方法一:建立监督机制
方法二: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考评等监督方式,促使管理者不违背股东的利益目标,否则管理者将面临降低工资甚至解聘的威胁。26(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3)建立激励机制的具体方式实证研究表明,实际中如果将管理者的奖金与其管理绩效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助于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目标保持一致。27(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方式一:股票选择权方式这种方式允许管理者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这样可以促使管理者主动采取能够提高股价的行动。方式二:绩效股方式这种方式根据管理者的经营绩效的大小奖励其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这样管理者为了多得绩效股就会不断采取措施,以便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28(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4.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1)二者利益目标不一致的具体表现:债权人目标
希望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它强调贷款的安全性。股东目标
股东借款是为了扩大经营。
它强调借入资金的收益性29(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2)股东伤害债权人利益的具体表现:
第一:股东不经债权人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高的新项目(资产替代效应)。第二:放弃净现值(NPV)大于0的项目。第三:股东不经债权人同意而迫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债权人旧债价值下降。30(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3)债权人应采取的对策
债权人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第二,一旦发现公司有剥夺其财产意图时,就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31(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
5、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在新兴国家和转轨国家,股权都高度集中。在这种集中所有权结构条件下,大股东和小股东代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Shleifer和Vishney(1997)认为在某些国家代理成本来自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是管理者和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LaPortaetal(1999)总结的:“全世界大公司的中心代理问题都是如何限制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的利益。”32(六)现代公司的代理制度
6、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Titman(1984)指出,企业股东和债权人同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客户、工人和供应商等)之间也是一种代理关系,当企业进行清偿时,企业原有客户将失去原有服务合同,却得不到任何补偿。同样,工人失去原有工作,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Titman(1984)指出,购买耐用品(例如汽车、洗衣机或电冰箱)的客户需要拥有将来的服务,例如提供零部件和维修等。当一个客户购买了一件耐用品,他既为产品本身进行支付,也为获得随后的零部件和维修的服务进行支付。如果企业破产清算,客户就不能再获得他们曾预期想获得的零部件和服务。因此,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代理问题就是保证客户将来需要的零部件和服务在他们需要时唾手可得。
33(七)委托代理问题存在的条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及代理成本存在的条件包括:(a)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由于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与公司的利益不一致,代理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b)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因此委托人必须花费监督成本,如建立机构和雇用第三者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尽管如此,有时委托人还是难以评价代理人的技巧和努力程度;(c)不确定性:由于公司的业绩除了取决于代理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外,还受到许多其它外生的、难以预测的事件的影响,委托人通常很难单纯根据公司业绩对代理人进行奖惩,而且这样做对代理人也很不公平。34(八)公司治理的定义何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公司政治公司治理的精髓信托责任、勤勉尽职义务检查与制衡权力制衡权力机构权力分配利益协调股东管理层董事会35股东资本治理股东大会CEO和高级经理层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其他各委员会董事会独立董事36(八)公司治理的定义
“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80年代初期。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已相当接近。Coohran和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和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37(八)公司治理的定义
Hart(1995)认为只要两种情况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就会在一个组织中出现。第一种情况是代理问题,或利益冲突,冲突涉及该组织的各成员,这些成员可能是所有者、经理、工人或消费者。第二种情况是交易费用很大使得代理问题不能通过契约来解决。38(八)公司治理的定义
Blair(1995)从狭义和广义的视角探讨了公司治理的含义。她认为,狭义地说,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说,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企业不同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系列问题。39(八)公司治理的定义
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处理的是公司资本供给者确保自身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比如,资本提供者如何使管理者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回报返还给自己,怎么样确定管理者没有侵吞他们所提供的资本或将其投资在不好的项目上,怎么来控制管理者。Laportaetal(2000)认为“公司治理是外部投资者自己的投资不被经理或大股东等内部人占用的一系列机制”。40(八)公司治理的定义个人的看法:比较认同这种定义,从狭义上,公司治理实质上是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从广义上,公司治理是协调企业相关利益者包括股东、董事会、债权人、经营者和企业职工等之间经济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总之,公司治理实质就是如何以最小代理成本激励代理人和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公司治理是,为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对法人团体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控制的框架/体系;对董事会与管理层的监督、控制,衡量与激励。41(九)公司治理的国际视野一是“英国和美国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二是“德国和日本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三是“东南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42英国和美国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英国和美国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众多分散的个人股东
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20世纪20年代末股东人数46万,20世纪50年代末达到150万,70年代末高达到300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50年代末股东只有几十万人,70年代末高达200万人。英国个人股东占人口总数的比例高达34%,仅次于美国。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
美国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在前751-前1000家公司中,1987年为37.7%,1988年40.8%,1989年达42.7%。1993年,英国机构投资者在股权结构中的比例,养老基金为34.2%,保险公司17.3%,单位信托6.6%,其它金融机构3.1%,共计61.2%。43英国和美国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英国和美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设立各种委员会:执行、提名、报酬和审计委员会)首席执行官(CEO、COO、CFO)审计监督机构44英国和美国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英国和美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图股东大会非执行董事董事会执行董事最高经营者任免委员会报酬分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公司秘书会计审计员管理层选任监督选任委任委任委任审计选任45英国和美国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英国和美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股东的“用脚投票”行为经理市场的竞争股票高流动性的压力敌意并购的压力46英国和美国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英国和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很弱。对经营者管理不善的惩罚通常是股东卖掉股票(用脚投票)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意收购。在这种模式中股东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产品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有关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的控制、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规等来保护的。通过这些来自公司外部的力量,促使管理层遵纪守法、努力工作、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47德国和日本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德国和日本股权结构的特征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日本主银行制度:所谓主银行是指某企业接受贷款数额居第一位的银行,包括银企关系、银银关系、政银关系,以银行为中心,通过企业相互持股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国全能银行制:是指银行作为单独的金融机构提供着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还包括投资和证券业务(股票发行和交易,股票存放或托管、代理,股票自营,组建并拥有投资基金)、不动产交易、组织救助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进行并购等。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垂直持股、环状持股)48德国和日本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图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社长副社长专务常务常务会49德国和日本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图劳动者股东大会劳动者代表股东代表监事会董事会50德国和日本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德国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双层董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员工参与决定制度
——拥有员工2000名以上的公司
——拥有员工1000名以上的公司
——拥有员工500名以上的公司51德国和日本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日本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日本银行的双重身份日本公司的董事会于美国相似,业务执行机构与决策机构合二为一重视员工的治理作用52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东亚(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股权模式(4种)
——家族合股型:指公司的全部股本由公司创业者及创业者家族共同出资组成的一种资本结构。
——家族持股合资型:指由家族创业者或创业者家族与家族外成员共同出资创办公司,公司股本由家族创业者或创业者家族与家族外成员共同持有的一种资本结构。包括(1)家族持股内资型资本结构;(2)家族持股外资型资本结构。53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家族控股股权型:指公司股本由公司创业者及创业者家族的股本和家族外分散的社会股本共同组成,其中公司创业者及其创业者家族作为大股东在公司股权中处于控股地位,家族外众多社会股东作为小股东在公司股权中处于从属地位一种资本结构。包括(1)家族绝对控股股权型资本结构;(2)家族相对控股股权型资本结构。——家族控股负债型:指创业者家族控股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或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融资所形成的一种以负债为特征的资本结构。54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公司的家族治理模式:指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公司与家族合一,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在其家族成员中配置的一种治理模式。所有权控制经营权控制公司家族55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公司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模型之一:家族公司成长与发展过程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56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公司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模型之二:家族成员进入公司的过程、家族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转移过程创业者个人创业者子女进入公司血缘、亲缘和姻缘的家族成员控制公司公司领导权传递创业者兄弟姐妹进入公司创业者子女堂兄弟姐妹进入公司创业者控制创业者及其兄弟姐妹控制创业者家族控制创业者家族控制社会成员控制创业者子女控制57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公司家族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过程模型创业者家族控制创业者家族控制家族维度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维度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创业者及其兄弟姐妹控制创业者控制创业者个人创业者的兄弟姐妹进入公司创业者子女进入公司创业者子女的堂兄弟姐妹进入公司血缘、亲缘和姻缘的家族成员控制公司公司领导权传递公司维度创业者子女控制社会成员控制58东亚家族型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公司家族治理模式特征——公司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公司决策家长化——经营者约束激励双重化——政府对公司发展有较大的制约——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较弱59二、公司治理机制60内部治理机制—董事会Fama和Jensen(1983)董事会可以作为股东控制高层管理者的工具。61内部治理机制—监事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高级职员)监事会聘任选举监督监督负责负责最高监督机构62内部治理机制—股权结构基石决定63中国股权结构特点64中国股权结构的特点一:复杂性分类投资主体限制流通性内资股国家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市场、严格审批法人股法人单位限于STAQ、NET社会公众股境内法人、自然人限于深、沪证券交易所原定向募集股境内法人、自然暂不流通职工股企业内部职工一段时间后才能流通上市外资股境内上市B股境内法人、自然人境内上市境外上市H股境内法人、自然人香港上市N股境内法人、自然人纽约上市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复杂性65年份公司数均值中值最大最小标准差200513440.57450.69520.95980.09690.0854200614240.52680.529010.06910.1472200713690.52390.521610.02350.1613200816010.51880.51780.97890.00040.1633中国股权结构的特点二:高度集中性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捷克共和国中国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25.420.916.01.387.133.129.713.810.985.079.298.531.75.0100.057.8-17.5--58.158.315.83.194.4股权集中度的国际比较中国上市公司历年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描述统计股权集中度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度量66中国股权结构的特点三:低流动性年份流通股/总股本非流通股/总股本国家股/总股本国家股/非流通股200120022003200434.75%34.67%31.04%31.54%65.25%65.33%68.96%68.46%46.20%47.20%47.39%46.78%70.80%72.25%73.22%73.14%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历年状况表流通股占上市公司股本的比重只有1/3国家股占总股本比例为三大股本之首流通股市值占GDP比重67中国股权结构的特点四:流通股过于分散
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大约各自占30%左右,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机构投资金融资产占GDP比重68内部治理机制—经理人激励在两权分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下,代理理论预测到薪酬契约的设计可减缓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Holmstrom,1982)。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管理者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减少非股东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动机。Defusco,Johnson和Zorn(1990)发现采用股票期权后权益收益的方差增大。企业薪酬制度通常如下:69年份公司数目均值中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20058820.01740.00010.63299.3E-090.077920069110.02980.00010.832.79E-080.103520078550.06020.00010.95042.79E-080.1575200810310.06120.00010.78384E-100.1551混合36810.04290.00010.95044E-100.1307经理人激励治理现状一特殊的转轨经济体系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经理人薪酬主要表现有3点:(1)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偏低。
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描述性统计(2)在中国,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尚处于试验阶段,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尚未推行管理者股票期权制度
虽然逐年上升但普遍较低70经理人激励治理现状二(3)主要运用以月薪和奖金占压倒多数的激励手段,且人均货币收入低,领取报酬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偏小。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年度报酬的描述性统计(单位:元)在公司领取薪酬的高级管理人员平均年薪的描述统计(单位:元)年度公司数均值中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20012002200310451115122580175997961248445827273321953327510008175738037506791705762667447686296105875虽然都是逐年上升但普遍较低年度公司数均值中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200120022003105611351236835436572419764700929150151000000300000.00003500071外部治理机制—法律制度
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投资者法律保护为中小投资者通过法律条文赋予的法律力量,通过限制剥夺来减少与控制股东的代理问题。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是重要的,因为愿意获得长期融资的公司必须能够可靠地控制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对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要起作用,必须存在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来制止违法和加强违法补偿。当法律体系不完善时,内部人能轻易掠夺外部投资者利益。通过使掠夺具有更大的法律风险和成本,功能完善的法律体系在保护外部投资者免受内部人掠夺中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者保护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公司治理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它源于代理问题,核心内容是防止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
72外部治理机制—法律制度法律体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平衡调整实现各方利益相容最大化的创造经济价值抑制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73国家进入重组后抵押物可否获取有抵押债权是否最先偿付债权人可否限制重组管理者不能进入重组程序债权人权利总分法定偿债准备金与资本金的比例英国法系平均法国法系平均德国法系平均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平均LLSV样本平均中国0.720.260.670.250.4900.890.651.001.000.8100.720.420.330.750.5510.780.260.330.000.4513.11(78%)1.58(53%)2.33(83%)2.00(75%)2.30(68%)20.010.210.410.160.150法律制度—债权人保护注:中国——中国破产法(2000);LSSV国家——LSSV(1998)。债权人权利总分等于上述1-4项权利总和,其中1为债权人保护是在法律中,否则为0。括号中的数值表示子样本国家的测量值高于或等于2(中国的总测量值)的百分比。债权人权利比较:中国和LLSV国家74法律制度—股东权利的比较国家一股一票通信投票权无阻碍出售权累积/比例投票权受压少数股东机制新发行优先权特别股东大会要求权对抗董事权强制性股利英国法系平均法国法系平均德国法系平均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平均LLSV样本平均中国0.170.290.330.000.2210.390.050.000.250.1801.000.570.171.000.7100.280.290.330.000.2700.940.290.500.000.5310.440.620.330.750.5310.090.150.050.100.110.14.00(94%)2.33(45%)2.33(33%)3.00(75%)3.00(65%)300.11000.050注:中国——中国公司法和商事通则(2000),LLSV国家——LLSV(1998)。对抗董事权是将上述2-7项权利归结为对抗董事权,当保护在法律中时,得分为1,否则为0。括号中的数值表示子样本国家的测量值高于或等于3(中国的总测量值)的百分比。75法律制度的比较—法律实施的比较国家司法体系的效率性法规腐败剥夺风险拒付务契约风险会计标准上的会计等级英国法系平均法国法系平均德国法系平均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平均LLSV样本平均中国8.156.568.54107.67N.A6.466.058.68106.8557.065.848.03106.9027.917.469.459.668.05N.A7.416.849.479.447.58N.A69.6251.1762.677460.93N.A法律实施的比较注:中国——国际国家风险(等级代理);LLSV国家——LLSV(1998)。资料来源:Allen,Qian,andQian(2005),Law,fi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7,P68.76法律制度的比较—法律体系的比较法律体系比较:中国和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司法体系的效率性法规腐败对抗董事权一股一票债权人权利会计标准中国印度(E)巴基斯坦(E)南非(E)阿根廷(F)巴西(F)墨西哥(F)N.A85665.75654.173.034.425.356.325.3524.582.988.926.026.324.77324443010100102444120N.A57N.A70455460注:中国——国际国家风险(等级代理);其他所有国家——LLSV来源;“E”(“F”)代表法律渊源是英国普通法系(法国民
法体系)。资料来源:Allen,Qian,andQian(2005),Law,fi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7,P69.77当前中国法律制度环境(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控制股东监督权的重视程度不够,既没有规定控制股东应该对中小股东承担信托责任,也没有对控制股东应该对债权人承担信托责任做出相应的规定。规定董事、监事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排除了债权人在公司正常经营条件下参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2)《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条文更多地立足于对市场主体不规范行为进行限制,强调对行政监管手段的运用。同时,对投资者诉讼的规定并未明确化,对内部人掠夺外部投资者方面,没有较详细的规定,没有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可以自我实施的法律救济措施。(3)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破产法,可以规范所有企业的破产。现行《企业破产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存在许多漏洞。其它性质企业的破产问题缺少可供具体操作的法律政策。78外部治理机制—控制权市场公司控制权交易的市场,又称公司接管市场,指通过收集股权或投票代理权取得对企业的控制,达到接管和更换不良管理层的目的。控制权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一、控制权变更对管理层的约束,绩效较差的公司易成为收购目标,其管理层在公司被收购后很可能被解雇;二、控制权交易通过影响公司绩效而影响目标公司治理;三、在控制权市场发生作用的条件下,即使只是存在被接管的可能,低股价也会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使其忠于股东利益(Fama,1980);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企业管理层改善了管理,促使公司资源的合理配置(Jensen1986)。79控制权市场的国际视野在英美国家中,公司所有权结构较为分散,公司的控制权是“可竞争的”,潜在的竞争者可以通过直接购买股份或发出收购要约等方式获得公司的控制权。英美两国存在较为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且大都为敌意收购行为,从而起到有效约束管理层的作用。在欧洲大陆国家和新兴市场中,由于所有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的控制权是“锁定的”,潜在的竞争者只有与控股股东谈判并经过后者的同意才能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因此,控制权交易在这些国家中主要以“协议转让方式”,而不是以敌意收购形式进行。80控制权市场的国内现状支付方式2001200220032004无偿划拨数量(家)占当年接管数比例(%)有偿支付数量(家)占当年并购数比例(%)并购总数(家)并购总数的年增长率(%)2521947911915.532917.313982.716841.183922.6813377.321722.383018.7513081.25160-6.98接管活动发生次数
尽管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但日益活跃的收购和接管活动已经开始在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数据来源:吕爱兵,2004年度上市公司并购报告,《上海证券报》,2005年1月5日。81中国控制权市场存在的问题一、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不流通阻碍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真正形成;二、控制权转让主要以绩差上市公司为中心、以价值转移和再分配为主要方式;三、非市场化的动因左右控制权市场;四、控制权交易缺乏融资机制;五、控制权市场转让常与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等违法行为相关联。
82外部治理机制—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约束机理:一、经理人市场本身是公司选择经营者的重要来源,在经营不善时,现任经理人就存在被更换的可能性;第二、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会把企业的绩效与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相对应起来,促使经理人为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而全力以赴地提高公司绩效。被高薪聘请被替换且在市场上的价格下降,甚至被解雇83中国经理人市场现状在中国,管理层的产生是非市场化的,经理人市场对管理层的约束很小,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1)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员通常由大股东委派,人才提拔的行政力量往往高于市场力量;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调查显示,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来源来看,79.1%的样本公司总经理是企业内提拔上来的,绝大部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也是企业内提拔上来的。(2)调查还显示,对管理层而言,只有4.5%的人感到经理人市场是最主要的外资约束因素。
在关键人的聘选方面,有82.9%的上市公司总经理由控股股东产生(施东晖和孙培源,2003)。84外部治理机制—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证券管理部门、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85信息披露的重要性(1)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减少投资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良好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化对信息披露主体的监督和监管,以降低它们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它们规范运作,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86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在中国信息披露制度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例虚假包装、披露虚假信息)。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对2000份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审查,发现以下问题:(1)年报中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不完全符合有关的会计标准;(2)某些上市公司没有完全披露其募集资金的用途,对预期净利润与实际净利润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解释;(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参差不齐。87外部治理机制—银行债务治理
88银行债务治理现状—国际英美—银行对于公司治理的参与表现为相机控制,质为控制权的转移。法律禁止银行持有公司股份,但公司破产时银行可以接管,债权转为股权;德国—银行是公司的重要资本供给者、可持有股份、代理其他股东投票、在监事会中占有重要席位等具有核心治理作用;日本—主银行制度。银行在行驶监控权时发挥主导作用。89银行债务治理现状—国内年份银行贷款增加额(亿元)股票、企业债券融资额(亿元)融资比例(%)股票企业债券合计间接融资直接融资200120022003200412439.4118979.2027702.3018367.261199.21961.161357.751510.94147.00320.00358.00327.001346.211281.161715.751837.9490.2393.6894.1790.909.776.325.839.10中国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状况企业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体系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证监会编,《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5)》,学林出版社。90银行债务治理现状—国内现阶段银行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显著作用,主要表现为:(1)银行信贷发放独立性不足;(2)银行对企业监控十分薄弱,相机治理机制难以形成;(3)由于“壳资源”紧缺,上市公司发生资不抵债,时往往通过资产重组而不是破产清算解决问题;(4)银行成为企业监控主题缺少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公司法》规定,董事、监事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这排除了债权人在公司正常经营条件下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5)企业违约时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91三、中国国有企业治理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1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23解决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思路92(一)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1993年至今1978年-1992年1978年以前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转轨经济下的计划与市场双轨治理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治理模式过去五六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由长时期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曲折历程。与整体经济制度发展相适应,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以上三个阶段。93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治理模式(1978年之前)资源配置行政化企业经营目的行政化企业治理行为行政化两权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政企不分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国家(所有者代表)经营者人事行政化全体人民所有942.转型时期的国企治理模式(1978-1992)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厂长书记职工代表大会日常管理民主管理组织人事监督职能95党代会:最高决策机构;党委会:最高执行机构;党委书记:班长。股东会董事会经理(高级职员)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监事会是最高监督机构;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经理会是最高执行机构。党组织选举聘任选举监督监督负责负责职工(工会)目标:完善并细化各个机构的工作流程(细节)3.现代企业的治理模式(1993—)96CEO制度下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出资人(国资委)董事会监事会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战略决策委员会执行委员会CEO财务总监运营总监人力总监技术总监市场总监1名副总裁97国企所有者与经营者和监督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监督董事董事会经理经理层股东股东大会监事监事会委托代理委托代理间接委托代理
监督
经营者
所有者
监督者98(二)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问题1.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加上长期以来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几乎全部都是非流通股,其股权成本也远远低于流通股股东的股权成本。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冲突十分明显和普遍,而且控股股东有动机、也有能力操纵上市公司,并掠夺小股东的利益。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采取多种手段来掠夺小股东利益,例如支付给代表大股东利益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过高的薪酬、关联交易、债务担保、资金占用、股利政策、窃取上市公司投资机会,等等。99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
大股东占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2006年深沪两市有147家上市公司存在资金占用情况,占用余额高达315.7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大股东占款的上市公司88家占款余额192.77亿元。股东类型占款公司数占百分比(%)占款金额(亿元)占百分比(%)所有上市公司147100315.70100国有上市公司8859.86192.7761.06民营上市公司5940.14122.9338.94100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特征(1)占款金额巨大2001-2005年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单位:亿元312345602476455101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特征(2)占款方式隐秘
目前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对违规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有一定难度。(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被占款的主体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看,关联方占款现象多数发生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0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行为的主要类型(1)关联交易型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欠款迟迟不予归还或者以质量极差的资产抵偿债务等。典型的例子:莲花味精
莲花集团与莲花味精无论在资金占用、人员交叉任职、经营业务处理、公司人员管理、资金划转等方面均呈现纠缠不清的状态,莲花集团沉重的亏损负担通过莲花味精代还银行利息、拖欠关联交易的款项等形式被强压到莲花味精头上。10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行为的主要类型(2)直接掏空型
一些企业假借“重组”名义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再利用其谋取私利。比较典型的例子:ST长控
该公司上市仅一年就出现重大亏损,在重组过程中,泰港实业和西藏天科托管ST长控国有股份后,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泰港先后要求ST长控为其在银行逾亿元的借款提供担保,同时,重组方对ST长控拖欠的股权转让款及占用公司资金超过6000万。此后,由于泰港方面逾期不偿还银行债务,债款风险被转嫁给ST长控,使该公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104国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
根据2005年的统计,控股股东为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授权的经营公司、国资委直属国企、地方所属国企等四类国有企业关联交易合计占到全部A股上市公司总次数的78.94%。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国有企业占到公司总数的70.65%。公司数量和关联交易次数关系表明,国有企业在关联交易上要强于民营企业,或者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关联交易更多。105国有企业关联交易的总体规模控股股东类别公司数占样本比重(%)关联交易次数比例(%)中央政府部门4.6311384.10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18.27378913.66国资委直属国企15.59676724.40地方所属国企32.161019736.77民营企业26.55519118.72其他2.806482.34合计10027730100关联交易次数分析(2005年)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6):国有控制上市公司治理》106关联交易金额控股股东类别关联交易次数关联交易金额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关联交易金额/主营业务收入(%)中央政府部门1138263661429004843016964254.44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378929580055355002730870567231083.17国资委直属国企6767403209431400159495591314825.28地方所属国企1019742755350440072719166768158.80民营企业519113372617440024705914382954.13其他648309575143005353997293157.82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6):国有控制上市公司治理》107关联交易问题
为了控制公司规模的影响,采用关联交易金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作为对比的指标。上表表明,控股股东为地方所属企业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金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最高,达到了1083.17%。整体而言,国有企业关联交易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要高于民营企业,而国有企业则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受地方政府影响最大的类别(控股股东为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关联交易规模最大,而中央所属国有企业(含控股股东为国资委直属国企、控股股东为中央政府部门)关联交易规模较小。108国有企业关联交易制度的建设是(%)否(%)全部样本4.695.4国有企业3.996.1民营企业6.793.3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委员会建立情况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6):国有控制上市公司治理》——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公司治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109国有企业关联交易制度的建设独立董事在对外担保或涉及及控股股东的资金被占用事项的董事会表决中是否投过反对票
是(%)否(%)其他(%)全部样本6.558.535.0国有企业7.756.236.1民营企业3.364.432.2资料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6):国有控制上市公司治理》——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公司治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110国有企业关联交易制度的建设
上表显示:在调查的国有企业中有96.1%的没有设置关联交易委员会,民营企业设置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比例略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事项投反对票的比例较低,说明国有企业对关联交易的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111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在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归属于全体人民所有,而体现人民意志的政府又不能直接经营管理每一个企业,只好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层次委托给企业的经理人员,这样就产生了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产权主体,国有股持股主体行政化倾向严重,国有股“产权主体虚置”。由于原有体制的弊端,这些国有股东并非是最终的财产所有者,只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但他们并不拥有索取其控制权使用收益的合法权益,当然也不承担其控制权使用的责任。他们手中的公司控制权往往变成一种“廉价投票权”,并随时有被公司内部人收买的可能,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状况。因而他们不可能像股东一样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也无法承担其应有的责任。112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调查显示,在2006年以前,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执行董事的比例非常高,平均超过50%。近年来,该比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连城国际对2008年1135家上市公司的调查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的公司占14%。但该调查也显示,董事会成员在股东单位兼职的比例超过44%,这显然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三分开”要求。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核心原因有两个:1.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1)控股股东结构:国有股一股独大结构私人企业控股结构(2)分散结构2.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113内部人控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国有股控股私人企业控股强外部股东弱内部人强内部人弱外部股东强外部股东弱内部人无控股股东强内部人弱外部股东大股东控制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控制内部人控制关键人控制!关键人控制!114经理人腐败现象直接侵占投资者财产1通过买入或出售资产来增加相对利润6投资个人偏好7营造个人帝国(控制公司资源)2通过短期行为给自己牟利3提高公司债务比率降低经营难度4通过契约形式保护自己利益5115(三)董事会作用弱化A董事会职能认识错位B董事会缺乏独立性C董事会机构设置不健全D董事会任命解聘机制不完善116(四)监事会作用缺位
体制上新老三会并存监事会和经营管层信息不对称
监事会成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监事会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监事会存在的问题
法律规定不到位117(五)国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监管管理工作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是资产发生损失的重要原因。多年来由于管理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存在着如下不规范行为:
*乱投资:有的企业贪多求大,对高负债率、低现金流的财务风险缺乏防范措施,不作投资回报分析,不作投资风险分析;
*乱担保:有的企业对从事证券、期货、股票、外汇等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外乱担保因连带责任被冻结资产和强行偿债;
*乱扩张:有的企业对收购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估计不足,并购资产的同时引入了风险,对潜伏问题缺乏了解,甚至引发了危机。
*乱理财:有的企业盲目进行风险理财,而风险理财手段的不当使用,包括策略错误和内控失灵,带来巨大的损失。
*乱借款:有的企业盲目借贷,高负债率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沉重的利息负担进一步加剧企业的亏损。
*乱放权:有的企业因为没有控制好子企业、境外企业和境外业务的风险,发生了巨额亏损,给企业造成颠覆性灾难。118(六)政府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角色——概述政府在国有企业治理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作为社会公共职能部门,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出制度化要求,并监督实施。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在推动中国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政府担当举足轻重的所有者角色。这两方面角色难免存在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政府在国有企业治理中将所有者职能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相混淆的现象。119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
“缺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实际运作中国有企业经营控制权实施主体不明晰;“越位”——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超越出资者职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错位”——政府在发挥社会管理者的作用时,以行政控制代替正常的市场调节。120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缺位”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国有企业区别于私人企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是非实体化的“国家”,或者说是政府。国有企业名义上为全民所有,而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相关政府机构和官员手中。这些政府机构和官员并非企业的真正股东,因为他们领取固定工资,不具有分享企业收益的权力。因此,政府机构和官员也不可能像股东一样行使出资人权力,存在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因此政府机构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并不严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决策权不断下放。此时,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逐步表现出来。一方面,所有者不到位导致企业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仍然保留着很大的行政干预能力。121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越位”
同私人企业的股东不同,国家作为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是通过若干政府部门分别实施的,因此无法避免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超越出资者职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使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能,导致经营目标多元化。同时,企业经营者选聘不是以市场的方式,而是以政府官员的标准进行,由组织和人事部门进行考核。由于政府官员并不是真正的股东,因此不必为选错企业经营者承担后果,也就无法保证真正有经营才能的人成为企业管理者。行政任命的不确定性也使企业经营者过多考虑政治前途,而不能完全专注于提高经营业绩。122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错位”转轨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使政府常常以行政干预代替正常的市场调节。以市场经济的“核心”——证券市场为例,政府控制着上市规模、上市节奏和上市资源的分配,并掌握着对上市公司发行价格、配股行为、收效兼并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最后审批权。政府对上市公司市场准入的干预在1999年7月《证券法》颁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发行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政府干预下的以上市额度为控制指标的审批制。这带来了设租、寻租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上市企业只重如何通过审批而忽视内存质量提高的不利局面。
2001年3月股票发行核准制正式开始实施,意味着一家公司能否上市不是取决于这家公司能否从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手中拿到上市指标,而是取决于公司本身的质量。但是,从两年多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上市准入的完全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3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错位”政府对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干预政府对上市公司退市的干预是其对股票发行干预的延续。股票发行审批制使上市资格成为极其宝贵的壳资源,无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上市公司本身,都抱有上市公司的壳不可放弃的观念。这种极为普遍的“惜退”观念使上市公司认为,一旦上市,就是只进不退,有进无退,即便亏损累累,资不抵债,也有政府最后的扶持垫底。尽管《公司法》第157条、第158条和《证券法》第49和都规定了上市公司依法退市的机制,但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长期以来,尽管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企业业绩不佳,有些企业重大违规事件,但在2001年2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出台以前,没有一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被摘牌。在连续亏损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证券监管部门不得不出台ST、PT交易制度,来作为退市机制的过渡。
2001年PT水仙、PT粤金曼和PT中浩的相继退市,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退市机制开始启动,但从退市的程序来分析,现行退市制度行政干预色彩仍然十分明显。124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错位”政府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干预在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重组完全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纯企业行为,政府很少会介入到这一活动中去。而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产权结构特征,以及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和“解困”为目的的市场功能定位,决定了政府必然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导因素,政府干预因此贯穿上市公司重组过程的始终。政府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直接介入企业的重组,虽然可能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但也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并导致市场运作机制扭曲,抑制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降低市场效率。125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冲突问题1.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
国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2.所有者与经理层的代理冲突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经理人腐败现象3.董事会作用弱化4.监事会作用缺位5.国资监管存在问题6.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126中国公司治理引发问题(1)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逐年下降,上市公司亏损数量不断增加,“ST’”、“PT’”家族人丁兴旺;(2)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作自己的“提款机”,不但不给广大股东以实实在在红利分配,反而不断通过配股增发等形式进一步要投资者掏钱;(4)内部人搞垮上市公司;(5)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127三、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思路1、股权结构论关键问题: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重高,上市公司仍然是国有企业;股权制衡机制不存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代理问题严重。解决办法:国有股减持,建立以公众股为主的、分散的股权结构;在“非重要”企业,实行公众股多于国有股和法人股;试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加强投资者法律保护。2、董事会结构论关键问题:董事会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等方法,导致大股东经常侵犯小股东权利;解决办法: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发表独立意见,“牵制”大股东。3、开放论关键问题:资本市场封闭,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政府干预太多;解决办法: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允许国际投资者投资我国股市。128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机制选聘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约束机制129经济型公司治理模式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股票市场企业家市场外部治理股东大会董事会外部董事内部董事经营者阵营职工监事会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内部治理接管压力监督派遣选任派遣130
近几年来,德隆崩盘,格林科尔解体,三九集团“病变”、巴林银行倒闭、中航油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上演,这些集团演绎着集团空心化、资金链短缺、风险控制等各自不幸的失利原因,但核心是集团公司的管控出现了问题,集团管控成为新世纪管理新课题。
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管理关系和管控模式设计思路131(一)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管理关系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相互关系集团公司和子公司法人治理过程中的管理关系企业集团法人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前准备事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如何提升解题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能力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型考生需知证券从业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各种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4项目管理面临的风险考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职业技能证书申请指南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生应确保的备考信念与目标试题及答案
- 财务报告差错分析与处理试题及答案
- 智能人行通道速、摆闸建筑施工安装布线调试方案
- 邮政金融主任竞聘
- 纺织材料创新与应用
- 防火巡查、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制度(2篇)
- 茶叶销售课件教学课件
- 图文转换-图表(小题训练)(解析版)-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 与数列相结合的概率综合问题-2022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之大题专练(解析版)
- 中考数学函数一次函数复习课件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倍他司汀推广方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数学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