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2022届高三年级零模考前复习卷语文试卷讲评南京市2022届高三年级零模考前复习卷语文试卷讲评1PART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PART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2(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A原文(材料一
第一段):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由此可见,“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A选项中“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的表述属曲解文意。(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下列对材料相关3(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D原文(材料二
第二段):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4(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材料二主要观点:“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材料二:
(第一段第三句)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第二段第一句)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
(第三段第一句)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C
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
B.是对观众的要求;
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
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3.下列各项中,最5(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第一段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第二、三段阐述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第四段阐述经典作品的厚度,“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第五段阐述经典作品的生活温度,“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6(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参考答案】
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文章的行文脉络即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即论证结构。在本专题的“知识建构”部分,已对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作了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由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所节选的材料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论结构,有的材料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材料内容灵活分析作答。知识点突破: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7(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首先,应通读全文,结合著作或文章的出处(题目)快速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
其次,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主要是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词句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分析文章在表达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材料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标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结构层次,看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结构,还是并列结构、递进结构、对照结构,然后概括层意。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最后,组织语言有序作答。(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首先,应通读全文,8(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6分)(材料一第二段)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材料一第三段)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材料一第四段)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材料一第五段)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5
①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
5
②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5③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5.请结合材料,谈9(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6分)
5
④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5
⑤中国戏剧创作者要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二:5.请结合10(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C原文(第三段):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C.“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错误,这一点在原文看不出,文中只是说“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看不出他早有辞职离开的想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下列对这篇小11(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B
B.“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玉旺的行踪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扶贫干部李发康,要反映的也是扶贫问题,所以这篇小说是围绕李发康被革职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以及最后在工地干活这一经历行文构思,展现扶贫脱贫工作的艰辛。(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7.下列对这篇小12(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8.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分)原文:第一处(第三段)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第二处(文本一倒数第五段)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第三处(文本二最后一句)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这里的“嗷嗷叫”是母猪和小猪的叫声,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和小猪发出的声音,结合后文野猪养殖场可知,这叫声代表农村的生机和希望。
这里的“嗷嗷叫”是扶贫干部李发康扛水泥时候发出的声音,结合“累得”可知,这叫声是李发康艰辛劳累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坦然和豁达。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徐坤这篇文章后的反应,是对这篇文章的肯定。
【参考答案】①“嗷嗷叫”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及小猪的叫声,代表了农村的生机与希望;②“嗷嗷叫”是李发康扛水泥的叫声,是其工作艰辛劳累的体现,也是性格坦然豁达的写照;③“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后的反应,幽默地体现了读者对精彩小说的兴奋,欣赏与赞扬。(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8.两则文本多次13(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9.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文本二:
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9.如何理解文本14(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
“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
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
“……”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
“……”李发康还是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
“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
“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
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
他回:“滚!说人话!”
我:“爸!”
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
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
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
从情节来看,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野猪养殖场建成,扶贫成功,而作为扶贫的功臣,却在工地从事艰辛的体力活,这一结尾可以说是出人意料却又发人深思。
从主旨来看,这篇小说以李发康扶贫为中心组织材料,最终建成野猪养殖场反映农村的脱贫致富;扶贫过程中人物的无赖、村人的思想反映出农村落后的风气,而最后这一风气得到扭转;李发康扶贫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他被革职可以看出扶贫工作的艰辛;扶贫脱贫成功,而扶贫的干部却在工地干活,展现出扶贫干部的委屈。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玉旺这一形象更为突出,她找猪归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作者没有赘述,仅仅以给丈夫的一巴掌就展现了其变化成长;玉旺感激李发康,她感激的方式很特别,就是把养的每头猪都叫李发康,展现她对李发康的感恩。
【参考答案】
①主旨(思想内容)丰富厚重:既写出农村的脱贫致富,落
后社会风气的扭转,又表现出脱贫工作的艰辛,扶贫干部的
委屈。
②结尾巧妙:野猪基地已建立,村民已脱贫,人们感念扶贫
干部,可是扶贫干部却在外干劳力活,结尾耐人寻味。
③人物刻画简练传神:面对丈夫,玉旺一个巴掌的动作描写表
现其成长;把每头猪都叫“李发康”,细节表现玉旺的感恩。(或者:塑造的人物不落俗套,玉旺从被动挨打的懦弱到变得
强硬,写出了农村女性的成长。)(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列车向15(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拓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拓展:16PART02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PART02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7(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8(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年幼时豪放有不平凡的志气。家庭贫困,喜好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嘉靖年间承袭官职,因被推荐而提升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来不及援救,因道路阻隔不加罪。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捷勇猛,请求招募三千人,教给打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所以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又因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驱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审察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心要求而重新设置。“戚家军”名扬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掠夺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往宁海,扼守桃渚,在龙山击败倭寇,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走,乘空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杀掉倭寇首领,逼迫残余倭寇逃往瓜陵江全部杀死。先后九次作战都获胜利,俘获斩杀一千多人,烧死淹死的人难以计算。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闽中接连告急求援,胡宗宪又传檄文命戚继光剿灭他们。首先攻击横屿的倭寇。每人携带一束草,填壕沟进攻。大破倭寇的据点,斩杀二千六百人。乘胜到了福清。接连攻克六十个营寨,斩杀一千数百人。戚继光作为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的。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因为蓟门多险情,请求召任俞大猷、戚继光专门训练戍边的士兵。戚继光便提议设立车营。每辆车用四人推拉,作战时就结成方阵,骑兵和步兵处在中间。又制造拒马器,小巧便利,遏制敌寇骑兵的冲击。敌寇一到,先发火器,与敌寇接近时,则以步兵拿着拒马器排列向前,并间用长枪、锒筅。敌寇逃奔时,由骑兵追击逃军。制度精明,器械锐利,蓟门的军容于是为各边塞之首。自从嘉靖庚戌年俺答侵犯京师,边防特别重视蓟门。增兵添饷,举国骚动。戚继光镇守十六年,边防守备整饬,蓟门平安无事。继任者沿用他的制度,几十年得以平安。也依靠主持国政的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重信任。尤其是张居正事事与他商讨,谁想要刁难戚继光,就调走谁。张居正死了半年,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不适宜在北方镇守,当权者急忙把他调到广东。戚继光郁郁不得志,勉强赴任,刚过一年就托病自请退职。给事中张希皋等人又弹劾他,竟然罢官归家。过了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荐举戚继光,反被夺去俸禄。戚继光也死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参考译文: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B.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C.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
D.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是地理区城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D.御史是古代官名,自秦朝开始,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DC.“‘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一般指老师或军队。(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下列对文中画波20(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继光幼好读书,通晓大义。戚继光家境贫寒,然从小就立有大志,热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后来代理都指挥佥事,到山东防御倭寇。
B.戚继光抵御倭寇,战功卓著。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
C.戚继光治军有方,边防安定。戚继光在蓟门练兵,设立车营,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蓟门边防得益于他的制度,数十年平安无事。
D.戚继光先荣后辱,晚景凄凉。戚继光曾经先后得到徐阶、高拱、张居正的信任倚重,煊赫一时,张居正去世后,他备受打击。BB.“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可知戚继光在浙江镇守时,先后九战九捷,第二年,再赴福建御敌,而不是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2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教以击剌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4分)(戚继光)把打击刺杀的方法教给(他们),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因此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
(2)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4分)
尤其是张居正事事与他商讨确定,谁想要刁难戚继光,就调走谁。
1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简要说明。(3分)
训练有方士兵剽悍装备精良(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3.把文中画橫线的2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寄远杜牧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C.“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不妥。“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C(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寄远C2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赏析:
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描写女主人愁眉不展,独上层台,两个“愁”字加上“惆怅”,渲染了人物愁绪满怀的情态;
颔联写女主人眼前看到的景色,碧空广阔无边,好容易盼到一行大雁飞来,多么希望有那个人的音信到来啊,可惜女子目送大雁飞走,直到再也看不见大雁的影子,依然没有得到半点音信;此刻已是深秋,满树红叶已经凋零,又一年快要过去,人还是不见回来。渺远寂寥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孤单落寞;
颈联直接写音书断绝,道旁尘埃四起,一辆辆马车来了又走,空剩下荡起的尘埃。女子目送车马远去,空有对征人的思念。
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转为从征人角度抒情,征人有满腔抱负,他想要在凌烟阁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力尽辽城”也不肯回。书写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这首诗的确属于“掉尾一波”的写法,尾联的情感一反前文的哀愁苦闷,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呈现豪爽俊健之风。寄远杜牧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16.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赏析:寄远【参考答案24(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讲到种树的经验,郭橐驼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使树木顺应天性按其本性生长。(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3)“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2)彩舟云淡,星河鹭起.(3)例: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25PART03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PART03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26(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著名的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画面色彩鲜明,柔丽多姿。杨柳青年画用宣纸印刷,用国画彩料,年长日久色彩不褪不变。杨柳青年画不仅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形成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通过写实、寓意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手拿莲花,怀抱鲤鱼,()杨柳青年画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具有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名扬海内外,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的作用,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寓意生活富足,取其谐音,已成为经典的年画,广为流传。
B.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广为流传,已成为经典的年画。
C.寓意生活富足,取其谐音,广为流传,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
D.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①将“不仅”改为“既”。
②在“形成”后面加上“与”。
DA“手拿莲花,怀抱鲤鱼”的画面寓意“年年有余”,是“莲年有余”的谐音,所以要先接“取其谐音”,排除AC。应先强调“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才会“广为流传”,排除B项。(2)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杨柳青年画”比作“活化石”“百科全书”。
A.比喻,将柳叶比喻成“碧玉”,把柳条比喻成“绿丝绦”。B.对偶与夸张,“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是对偶;“无边”“不尽”是夸张。C.借代,“红巾翠袖”代指“美人”。D.借代,“落红”代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为拟人。(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杨27(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主要数据,一系列亮眼的消费数据,令人振奋。2021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大众火热的消费热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消费空间。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消费者,购买力更强,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以前是注重量,_____①_______;过去买商品,如今买服务;曾经看重买得到,现在追求个性化。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期待更健康的食品、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____②_____。消费一头连着群众期待,______③______,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生产经营者就能在赢得消费者认可、实现更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概括文中“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10字。(4分)
第一空,前文“以前是注重量”与“过去买商品”相对应,此处应与“如今买服务”相对应,应填“现在是追求质”。第二空,从句式上看,前文是“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此处应填“也是……”,从内容上看,前文有“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期待更健康的食品、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此处应强调“消费空间”,故填“也是新的消费空间所在”。第三空,从句式上看,前文是“消费一头连着群众期待”,此处应为“一头连着……”,从内容上看,后文有“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前后一一对应的原则,此处应填“一头连着经济发展”。①现在是追求质;②也是新的消费空间所在(或:也为经济与发展提供了方向);③一头连着经济发展。①消费者购买力更强②对产品需求多元化③消费升级,追求高品质(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28PART04四、写作(60分)PART04四、写作(60分)29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山木》篇记述:庄子和弟子们行于山中,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伐木的人并没有砍伐它,原因是“无所可用。”庄子便对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下山后,朋友命人杀雁来招待庄子一行。仆人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回答说:“杀不能鸣者。”于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对庄子说:“大树因不材而活,主人之雁因不材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以时俱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
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间?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30【范文欣赏】人生于世,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山木因为“无所可用”而得以“终其天年”,一雁因“不能鸣”而遭到杀戮。同是“不材”,但两者的命运截然相反。虽说如此,可它们的身上却是有着相通之处的:没有价值!想想,山木百无一用,即使高寿,它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雁“不能鸣”,留着何用,不死何为?读罢《庄子•山木》篇,山木和雁给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我们予启示:人生于世,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山木,“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它是匠人眼中彻头彻尾“不中用的木材”,几乎没有任何价值;雁,“不能鸣”,只知道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同样,它在主人的眼中也是一无是处的。它们在世人眼中都是没有价值的物,所以,山木遭遇匠人的鄙弃,雁成为主客的盘中物,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社会人,我们实在是要从它们身上吸取教训的。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还真的有不少类似于“山木”和“雁”这样的人。君不见,我们身边那些患有“巨婴症”的人,一把年纪了还在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宅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沉迷于网游的生活;君不见,我们身边的“啃老族”终日游手好闲却像吸血鬼一样吮吸着父母的血汗;君不见,一些不学无术、碌碌无为之辈在职场上疲于奔命找工作难以安身……想想,这些人能真正为我们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呢?
可喜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拥有更多的是像袁隆平、钟南山、彭士禄这样为国家无私奉献创造巨大价值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会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美好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他们才被人民称为“国士”!
即使我们不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地向他们靠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祖国的建设、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像河南郑州街头凌晨摆摊的96岁的“励志奶奶”一样,30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像身残志坚的在考场用脚写字考上同济大学研究生的无臂考生彭超一样,用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去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也可以像……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于世,我们既要杜绝充当“山木”及“不能鸣”之雁,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价值,在自己的人生画板上涂上厚重的色彩!【范文欣赏】31THANKS感谢聆听THANKS感谢聆听32南京市2022届高三年级零模考前复习卷语文试卷讲评南京市2022届高三年级零模考前复习卷语文试卷讲评33PART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PART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34(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A原文(材料一
第一段):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由此可见,“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A选项中“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的表述属曲解文意。(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下列对材料相关35(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D原文(材料二
第二段):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36(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材料二主要观点:“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材料二:
(第一段第三句)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第二段第一句)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
(第三段第一句)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C
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
B.是对观众的要求;
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
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3.下列各项中,最37(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第一段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第二、三段阐述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第四段阐述经典作品的厚度,“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第五段阐述经典作品的生活温度,“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38(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参考答案】
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文章的行文脉络即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即论证结构。在本专题的“知识建构”部分,已对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作了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由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所节选的材料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论结构,有的材料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材料内容灵活分析作答。知识点突破: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4.请简要梳理材料39(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首先,应通读全文,结合著作或文章的出处(题目)快速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
其次,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主要是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词句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分析文章在表达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材料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标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结构层次,看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结构,还是并列结构、递进结构、对照结构,然后概括层意。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最后,组织语言有序作答。(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首先,应通读全文,40(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6分)(材料一第二段)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材料一第三段)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材料一第四段)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材料一第五段)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5
①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
5
②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5③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5.请结合材料,谈41(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6分)
5
④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5
⑤中国戏剧创作者要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二:5.请结合42(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C原文(第三段):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C.“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错误,这一点在原文看不出,文中只是说“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看不出他早有辞职离开的想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下列对这篇小43(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B
B.“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玉旺的行踪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扶贫干部李发康,要反映的也是扶贫问题,所以这篇小说是围绕李发康被革职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以及最后在工地干活这一经历行文构思,展现扶贫脱贫工作的艰辛。(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7.下列对这篇小44(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8.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分)原文:第一处(第三段)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第二处(文本一倒数第五段)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第三处(文本二最后一句)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这里的“嗷嗷叫”是母猪和小猪的叫声,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和小猪发出的声音,结合后文野猪养殖场可知,这叫声代表农村的生机和希望。
这里的“嗷嗷叫”是扶贫干部李发康扛水泥时候发出的声音,结合“累得”可知,这叫声是李发康艰辛劳累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坦然和豁达。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徐坤这篇文章后的反应,是对这篇文章的肯定。
【参考答案】①“嗷嗷叫”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及小猪的叫声,代表了农村的生机与希望;②“嗷嗷叫”是李发康扛水泥的叫声,是其工作艰辛劳累的体现,也是性格坦然豁达的写照;③“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后的反应,幽默地体现了读者对精彩小说的兴奋,欣赏与赞扬。(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8.两则文本多次45(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9.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文本二:
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细毛材料生物降解-洞察分析
- 心理干预技术评估-洞察分析
- 《人力与组织发展》课件
- 亚硝酸钠毒性研究进展-洞察分析
- 微创技术在牙科手术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约数应用案例分析-洞察分析
- 网络钓鱼攻击手段-洞察分析
- 条口识别产业应用-洞察分析
- 药物现代工艺优化探讨-洞察分析
- 营养健康食品评价-洞察分析
- 燃气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专项应急预案
- 狼疮性脑病的护理
- 2024版砂石料物流配送服务合同3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培训课件
-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报资料表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
- (整理)《运筹学》期末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 供电服务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 美国签证在职收入证明中英文对照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