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课件_第1页
后赤壁赋课件_第2页
后赤壁赋课件_第3页
后赤壁赋课件_第4页
后赤壁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赤壁赋苏轼1后赤壁赋苏轼1“诸”的用法:形容词:众多;——“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兼词:之于;——“归而谋诸妇”。

之乎(置句末);——“臣闻大王好乐,有诸?第三人称代词:——“与诸乎?”2“诸”的用法:2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平静的乐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3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特点:宁静清幽)(特点:险峻、冷清、深幽)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4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特点:宁静清幽)

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慨叹。(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5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

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6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

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提示: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7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8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无奈、惊叹激昂的乐

悲伤、恐惧随遇而安的淡泊9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无奈、惊叹激昂的乐悲伤

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请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讨论:10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111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怀古》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清夜录》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13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14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15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深入品读:乐①有美景②有客③有佳肴④有美酒悲①“江山不可复识”②“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①夜逢孤鹤②梦会道士空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16深入品读:乐①有美景悲①“江山不可复识”①夜逢孤鹤空不同点描写景色感情变化主旨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比较前、后赤壁赋的不同点初秋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初冬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乐↓悲↓乐乐↓悲↓空豁达淡然生活态度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空幻感17不同点描写景色感情变化主旨前后比较前、后赤壁赋的不同点初秋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18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后赤壁赋苏轼19后赤壁赋苏轼1“诸”的用法:形容词:众多;——“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兼词:之于;——“归而谋诸妇”。

之乎(置句末);——“臣闻大王好乐,有诸?第三人称代词:——“与诸乎?”20“诸”的用法:2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平静的乐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21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特点:宁静清幽)(特点:险峻、冷清、深幽)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22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特点:宁静清幽)

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慨叹。(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23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

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2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

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提示: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2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2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无奈、惊叹激昂的乐

悲伤、恐惧随遇而安的淡泊27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无奈、惊叹激昂的乐悲伤

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请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讨论:28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291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怀古》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清夜录》30“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31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32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33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深入品读:乐①有美景②有客③有佳肴④有美酒悲①“江山不可复识”②“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①夜逢孤鹤②梦会道士空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34深入品读:乐①有美景悲①“江山不可复识”①夜逢孤鹤空不同点描写景色感情变化主旨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