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关于宇宙的真实描述_第1页
佛经关于宇宙的真实描述_第2页
佛经关于宇宙的真实描述_第3页
佛经关于宇宙的真实描述_第4页
佛经关于宇宙的真实描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霍金: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科学公式来概括。但当他发现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2004年,国际宇宙物理学家们宣布发现了宇宙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倒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的顶端却宛如艾菲尔铁塔一般,向时空中无限伸展。实际上,倒金字塔形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个单元。

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关于宇宙的论述。

对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佛在《华严经》中就明确指出,宇宙是由无数的金字塔形的单元所组成,并把它称为“一真法界”。有一点倒是让科学家们说对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顶端是无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个宇宙单元。时空隧道如斯义。那么,什么是宇宙的一个单元呢?就像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滴水是大海的一个单元。这样说并不是在夸大其辞,也正如我在《南山海上观音赋》开篇中所描述道:“一真法界,万亿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个宇宙的单元中,我们就已惊叹星系、星团、星云、星河的繁多,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超过了二千亿颗的太阳般的恒星,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不计其数了。可谓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而更准确地说,则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则有多少生命。每一个宇宙单元中存在着数百亿到上千亿的银河系般的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上千亿颗恒星,而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就更是无从计算了。但这只是物质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

宇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宇宙,即科学的宇宙,是我们看得见的,包括采用各种科学仪器,如:射电天文望远镜等所能证实的宇宙;二是哲学的宇宙,即哲学的理性思维及其推理的宇宙,也是无法实证的宇宙;三是精神的宇宙,也即宗教的宇宙,而在某些宗教中却是可以实证的。

但在物质的宇宙之中,我们可见的无数星系、星云与星河,只是宇宙中的显物质,显能量而已。宇宙中更多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它们占据了宇宙总物质与总能量的95%以上,这就形成了所谓多维时空与虚空。正如《华严经》中指出,一个宇宙的单元分为二十层,我们的娑婆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同在第十三层,而每一层都有无尽的虚空所围绕。所谓“宇宙非宇宙,时空非时空,尽入虚空无尽藏,虚空无尽广大,唯其心性而至焉”。

不仅如此,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已经阐述与预见科学的原理及发展。

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则穷尽宇宙无限之真谛。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一滴水中八万四千虫”。则揭示了现代医学的至理。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六道众生,无始劫来循环往复。”则盖论物质不灭,生生不已,而神识亦为物质,故转顺六道、轮回不同的空间。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瞬。”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证佛学的时空观。

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无不反证佛学智慧与真理的伟大,若论纳米,佛云:“一粒沙中,大千世界”,揭示了微观之秘。若论宇宙行状,佛云:“须弥山,环藏世界”。证明今日之科学,论证宇宙为金字塔形。若论人体细胞,佛云:“人身皆由重重叠叠虫蚁和合而成”,揭示了人体的奥秘。一一事例,不胜枚举。释迦牟尼佛还说道:“通达生命生死与宇宙时空本质的觉悟者,可以化身千百亿。”这不是神话而是科学。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克隆,植物园艺的剪接插枝,社会技术人才的培训复制,人类与国家的宪法制度要求人们的思想统一与行为规范,包括成千上万册的各类书刊典籍的出版,都是在以一火而燃千火之明,以一灯而传千灯之义。就像我们今天的文明教育一样,一代一代地传诸于后人。这是一种比喻,但同时也是一种真实。

《法华经》在谈到这一生动的景象时云:“十方世界百亿释迦牟尼分身佛,俱皆来集,各遣侍者问讯世尊。”一一分身如来,焉非克隆与复制,此亦大平等觉观欤。盖因本源一体而无所分别。精神意识分身与肉身细胞分身,普皆内外一如而物神一体,故为法性、法性土也。此论何义?百千亿的分身如来,难道不是一种克隆与复制吗?这也是大平等的觉悟观呀!因为本源是一体的,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内在的分身,还是外在的分身,只要同音同声同频率,同心同德同行为。那么,外在的精神意识的分身也好,内在的肉体细胞的分身也好,都是内外一如的,物质精神一如的。所以称为:法性与法性土。

为什么释迦牟尼具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其原因就在于以静态思维而进入事物的本质、本性与本源。纵观整个世界,没有一种宗教具备了科学的真理与哲学的智慧,甚至谈到了宇宙学、时空学,并深入到了宇宙各时空的境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但是,佛教谈到了,而且阐述得如此分明,如此详细。为什么?如前所述,我们生活的时空是一个多维的时空,而不仅仅是我们可感、可知、可触摸的三维空间与四维时间,同时还包括了五维、六维、七维,乃至百维、千维。而人类的动态思维只局限于三、四维的浅层时空,而不能进入多维的深层时空,乃至超越时空。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多维时空乃至超时空呢?只有从静态思维而入。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也是一门大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为三大科学,只有这三大科学的并列方可较为相对完整的体现整个自然科学的形态与内涵。而所谓思维科学,不管思维的形态有多少种,如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男人思维、女人思维、西方的思维、东方的思维、犹太人的思维、中国人的思维,人的思维、动物的思维,但统括起来,却只有两种思维,即一者为动态思维,一者为静态思维。什么叫动态思维呢?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思想意念,从小至大,从少到老,从清晨到夜晚乃至梦中,念流不断,滔滔不绝,或学习工作、或生活思考、或触景生情、或感谓万端、或悲苦忧欢,一一无不皆在其中而流淌不息。

什么叫静态思维呢?静态思维不是纯然的静止不动,而是让思维深层透达了,它排除了内在七情六欲,外在的声光音色,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从而超越了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而深入到五维、六维的多维时空和超时空。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亦即如是。

“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瞬”,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本性,原来与宇宙时空的本质本性通同一如,而无二分别。所以,他惊叹道:“啊!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因为一切生命都可以进入不同层次的静态思维,包括一些冬眠的动物,也都具有进入多维时空的能力,从而引起了山趣野外的种种怪谈,而产生《聊斋志异》等一类书,以及上世纪末出现的所谓特异功能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其科学原理均在于此。我们不能回避这一自然与社会现象,而应当正视,并予科学的解释,以涵盖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的科学理论予以解释。

关于静态思维的运动规律,犹如恩格斯指出:“事物最高级的运动是其最内部的核心运动。”亦中国古人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儒家的养心,道家的静坐,基督教的忏悔,印度瑜珈的冥想,而佛教则称为禅定,实际上都属于静态思维,换言之也是属于心灵的科学。是进入或止于心灵的意念,心灵的性质,还是心灵的本质、本性,乃至于本源,并与本源的融和程度?这就决定了各种宗教实证境界的深浅和对智慧真理占有的高低。反之,各种宗教都是以对智慧真理占有的高低和实证境界的深浅而进入不同的宇宙时空。

正如,孔子“知其两端,而执其中”的中庸,只是事物的外在相状,并停留在外在相状的相对、短暂和平上。

(注:这是因其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世间社会的治乱废兴,而不完全在于修炼的层次。)

老子虽然提出“与自然和,与万物和,与天地和”的终极思想与真理,这是修行入道的方法与目的。在“恍兮惚兮,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中有象”的朦胧状态中,人可以逐渐体悟大道与世界的本源。

释迦通过“中观”的彻底观心,而入于心灵的本质本性,事物的本质本性以及宇宙时空通同一如的本源。盖由中和而至大和,由大和而至妙和,由妙和而至不和之和,无和无不和。犹如禅宗的高僧大德将此状态一杆子捅到底,而达彻底究竟根本的玲珑剔透,遍体大光明,一体大光明的境界。亦如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法。所以,佛学的中观于一切心法中,一切静态思维的心法中,论述是最为全面的,体系是最完备的,其意义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正确的理解佛经。我们读佛经不能当作童话、神话及小说来读。

由此可见,佛教的实证是由静态思维而入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境界。因此,佛经所云句句是实而句句是真,正如释迦云:无一是妄语,而无一是诳语。而我们今天许多人阅读佛经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神话、童话来读,甚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来读,这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来读佛经的,他们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一知半解上,是疑惑而非疑惑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所以社会与世间的许多人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是风俗,是宗教,甚至只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包括佛经中所阐述的许多生命,如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等都被当作神话中的人物与生命来对待。实际上地球已知的生命种类之繁多是不可胜数的,大约有一亿多种而未知的生命亦达到八千万种至一亿种,更遑论各个宇宙时空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力、智慧力、意识力、精神力。所以,世界上所盛行的飞碟与外星人现象,从这一意义来讲,都当属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中国人能创造中国人的世界,美国人能创造美国人的世界,俄罗斯人能创造俄罗斯的世界,法兰西能创造兰西的世界,人能创造人的世界,狼能创造狼的世界,羊能创造羊的世界,蜜蜂能创造蜜蜂的世界,蚂蚁能创造蚂蚁的世界,那么各种精神力与生命力也可以创造他们的世界,神能创造神的世界,上帝能创造上帝的世界,真主能创造真主的世界,而诸佛如来亦能创造种种不一的佛国净土,因为宇宙时空与虚空是无尽广大的。而所谓的神祗,上帝,天主,真主与诸佛如来的种种称谓,也都是无以名之,而故以名之。就像我们今天称之为蜜蜂、蚂蚁的昆虫。牛羊虎豹的兽类一样,包括我们人的称谓亦然如是。

七、佛学是大科学、大智慧、大真理。

佛学之所以是大科学、大智慧、大真理,因为它融物质与精神领域为一体,示现了其中的变化与生灭,宏阐了万物万法皆然的规律,犹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信息弥存,而精神永远。

正如阿诺行爵士所说的:“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同时,佛法作为心法,作为心性之学,作为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之学,还可以了却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生死和心灵的痛苦与烦恼。

实际上,一切宗教、文化,甚而科学都在致力于人的心灵研究,对其进行约束、规范、指导,并努力揭示其内在规律。但科学只停留在心灵的外在意识上,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意识;医学上的心理障碍,忧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文学上的意识流等等。文化与宗教则深入到心灵的内在性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者所倡导的中庸、中和与中观,既分别代表了浅、中、深的三种静态思维的形式与状态,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程度与形态的和合,即儒家的社会序化和合价值观;道家的自然序化和合价价值观;佛家的时空序化合价值观。

实际上和合一道是智慧,是真理,是规律。和合的真理与规律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的和合、科学的和合、高新技术的和合、艺术的和合、哲学的和合、思维的和合、内在主观思维与外在客观规律的和合。

和合即是中庸标准点,真理标准点。对一切领域和方面来讲,普皆如是。包括佛教揭示的心灵的本质及根本规律,也是由静态思维的心灵和合而进入的,并由极内而至极外,由心灵的本性而通达宇宙时空的本性。也即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阐述的涵盖现代宇宙物理学的“华严境界。”

佛敎异于其他宗教的学说

佛敎中的无我学说是使佛敎不同于其它宗敎哲学的一个基本学说。佛敎中的其它敎义,如无常、无神、业报,以及佛敎伦理和禅定等等,在别的学派或宗敎之中也可以找出或多或少类似的思想,而否认有眞实不变的“我”,这是佛敎所独有的学说。这个学说对许多人说是一个极难理解的敎义,而且往往引起人们对佛敎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无我的学说却是佛敎的基础,佛陀的一切敎法都和这个学说有密切关系。佛陀对这个敎义的解释是十分肯定的,毫无妥协的余地。有一次他宣称说:“不论有佛出世或无佛出世,一切法中无我,这是一个肯定不变的事实。”

那么佛陀所否定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这个所谓“我”就是一般人所认为一个人从生到死,甚至死后仍然继续存在的永恒不变、不可毁灭、能够和人体分离的本体。有些宗敎认为只有人类才有这样的“我”,较低的动物是不许有死后继续存在的“我”的,从而也就剥夺它们将来能够获得较好生活的希望。每个人被认为有一个个别的“我”,也就是神分布在各人身中的一部分,它最后仍将归还到神中去。这个“我”能够在人体中思维和起作用,它不仅是身体的主宰而且也是心识的主宰,能够通过感官获得知识。虽然它是不可见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东西,但是人们却要根据信仰来承认它的存在。据说如果没有“我”,就不能有永生,没有永生,现世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有了“我”才能保证每个人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后果,否则就没有天堂和地狱的赏罚,人们的行为也就没有相应的报偿了。

总的说来,这就是其它宗敎的敎义。佛敎否认这些说法,认为有不变的神我这种信仰是一种极危险有害的错误思想,它必然会把人们引导到痛苦的深渊中去。佛陀说这种思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为信仰有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我”,就会产生我执,由我执而生贪,贪求生命和生命中的一切享乐,由贪而有生死轮回。

无我的敎义是从分析中得来的,因此佛敎也被称为“分析知识的宗敎”(Vibhajjavada)。佛说人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所谓“色”(rupa)和“名”(nama),也就是肉体和心识。佛敎既不承认物质是一切现象的统治者,也不承认心(精神)是不受物质条件支配的实体,生命是精神和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象。

我们来分析一下生命的这两个组成部分,看看有没有任何常住不变带有神性的东西。先让我们看肉体部分。从表面上看,自我们有记忆力的时候开始,肉体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实际上肉体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并不能控制它。它逐渐在变老,有时还要生病,最后必然要死去。在每一时刻中身体的某些部分正在死亡。例如皮肤、指甲、毛发这些东西是很明显的例子,而我们身中无数的细胞随时都在新陈代谢,则不是我们平时所能察覚得到的。身体随时在灭亡,我们身体中有某些部分实际上是已经死了的东西。我们的生存其实就是活细胞和死细胞之间所保持的一种平衡状态。我们虽然覚得自己前后是一个人,而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每个人都是从幼年而变成少年,又从少年而变成老年。一个活到七十岁的人,他的身体已经全部变换了好几次,每一次的细胞都前后完全不相同。

那么什么是心识呢?心识比身体变化得更快。身体还有暂时不变的现象,至少在表面上看是如此。而所谓“心识”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思维、感覚、意识等等组合起来的,随时不停地在生灭变化。一个人的心识、性格、愿望一定是随时在变化,否则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发展和进步了。一切智能都是如此,我们的推断力和辨别力,意志和记忆都是不停地在变化。这些东西之中没有一件我们能够认为:这是永恒不变的“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我们不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身体之中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而且相反地我们却有证据可以证明并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因此,来讨论或思考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当然我们也可以争论说:“是呀,身体和心识的各部分并无‘我’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说身心的整体就是‘我’。”这样说,实际是以未定论据作为辩论的根据。所谓“整体”实在是一个假象。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既是不断地在变化,那里又有常住不变的“整体”呢?我们执着有“我”,想在自身中找出一个永恒的东西来,正如一个儿童想抓住天上的彩虹一样。在小孩看来彩虹是一个眞实的东西,但是成年人却知道那不过是某些光线和水粒形成的假象而已。而光线本身也不是实体,只是一种波动而已,水也不过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化合物,并没有水的本体。一切事物都和彩虹一样,都是受条件支配的变化过程,其中毫无任何常住不变的东西的迹象。

所以说生命是因果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继续不断的许多现象。个别的存在不能认为是一种常住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生灭变化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物,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也就是佛陀所说的“蕴”(Sankhara)。我们每个人都毫无例外,这些组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随时在变化的,因此这个组合物在前后两个时刻之中也永不相同。这个组合物在生死轮回之中是个别存在的。这个个别性就是生命的,也就是痛苦的根源。我是我,你是你,你吃饭我不饱,我的牙痛你不受苦。这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含藏在个别的身体之中。饥饿和痛苦是各个人自己必须感受的经验。只有这些经验的最后因消灭了,这些感受才能消灭,个别性也就自然随之而消灭。在这些东西消灭以前,我们每个人在今生和许多未来世中都是有联贯性的。我们现在的生命只是许多生命之中的一环,继续不断生存下去的就是构成生命现象的那些因素的联贯性,正如我们把干电池的各个部分装配在一起就会产生电流一样。

只要有生命的因存在,只要有个别感和贪欲,生命就会继续存在下去。消灭了生命的因,生命就没有了。不执着生命,生命就停止了。生命的联续性好像灯焰一样。灯光在一夜之间仿佛是前后一样,而实际上灯油灯芯和帮助燃烧的空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这个灯光是一而又非一。当年的婴儿不同于今日的老人,然而却又是一个人。只要有油,灯焰就会继续燃烧,只要有贪,生命就会不断延续。使生命延续不断的并不是常住不变的“我”,而是由贪而起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业力。佛经中往往用以灯燃灯的譬喩来说明:虽然无我而有轮回的道理。用一盏灯燃着另一盏灯,此灯之火并未到彼灯去,然而其中有联贯性。生死轮回虽无“我”相续,而有业力前后贯串。

佛敎徒的最终目的就是涅盘(Nibbana)。从古至今有不少人写了许多书籍来解释涅盘是什么。但是必须指出涅盘不是言语所能解释清楚的,必须亲证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没有吃过糖的人,无论你怎样解释,他也不知道糖是什么味道。只有亲自尝一尝糖,他才知道味道如何。

涅盘是一种境界,它是贪欲消灭以后的自然结果。它就是我们所谓生命的终止,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寂灭,然而它又不是寂灭,因为连寂灭的意义也是不存在的。好比油尽灯灭一般,“我”的错覚消失了以后,一切因“我”而起的执着贪欲也都随之而灭,一去不复返了。达到了这个最后目的以后,就能够如实地理解一切事物的眞实性质,完全离欲。心中无欲就无执着,无执着即无痛苦,无痛苦即无变易。所以说,涅盘即是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休大息的永恒境界。有人问舍利弗说:“大家都说涅盘涅盘,究竟什么是涅盘呢?”舍利弗说:“无贪无嗔无痴即是涅盘。”

佛陀的思想是从苦出发的,苦的形式就是贪嗔痴。因此他的敎义是要人离苦,也就是否定贪嗔痴。离苦即是最后目的。从苦到离苦,在这个转变之中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事物,只不过是把错误见解转变为正确见解而已。涅盘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它就是和“我”同时而起的错覚消灭了之后的一种境界。这种巨大的转变可以在我们心识的极深处发生于一瞬间。一闪光顷覚察到一切事物的眞实性即是涅盘。涅盘就是离苦的清净境界,离欲才能离苦,理解一切事物的眞实性才能离欲。这个境界的本身是不可言说不可比拟的。譬如说,什么是光明呢?黑暗的反面即是光明。什么是静止呢?运动的反面即是静止。涅盘亦复如是:痛苦的反面即是涅盘。没有黑暗就是光明,没有运动就是静止,没有痛苦没有变易就是涅盘。

涅盘止一切贪,贪与执着为生死根本。贪既已止,生死亦随之而止。所以涅盘最简明的定义就是“变的终止”。涅盘超出因果律范围之外,是一个绝对境界。以不生故,无有变易。它是唯一不变的东西,不是因缘组合而成,因此它是永恒的,没有一切痛苦。

许多宗敎的最高目的只有死后才能达到,佛敎则不是如此。佛敎的涅盘是今生现世就可以证得的,无须等到来世。它不是一个消极境界,而是一个积极的不可形容的快乐寂静境界。“乐哉!乐哉!”(Ahosukham,ahosukham.)证得涅盘的人都这样说。证得涅盘者不着一切物,亦不为一切物所着,犹如白云,飘空而过。有人问道:既是一切贪求都是坏事,贪求涅盘岂不也是坏事?其实“贪”并不一切是坏事,因贪而起的“着”才是坏事。如果执着涅盘那也不是好事。阿难尊者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他因贪着涅盘而不能证果成圣。这就说明了对涅盘起贪着心的人也是不能证得涅盘的。在去梅里的车里,谈到有关忘记前世记忆的问题,这MATRIX一直是我最不解的问题之一,以前一直觉得这样对人很不公平,既然要“诸恶莫作”,为什么又要“从头再来”,所以“无量寿”倒成为了一种相对而言的奖励。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现在也许是有一点理解:

佛教认为,要真实全面地认识一个对象,唯一的途径是通过认识它的对立面,从而确定这个对象。比如,要知道什么是A,只有知道—A,通过描述—A而理解什么是A,同样,要理解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常说这个人很谦虚,很好学,是通过认识了骄傲和懒惰是什么以后才得以确认这个人的谦虚好学的品行。但是往往一个对象不只有简单的一面,A和—A很简单只有一面,但是人就没有这么单纯,同理,这个物质世界就更复杂,它有太多的面,打个比方,宇宙里有多少星辰,甚至多少原子质子,就有多少世界,这恐怕是“大千世界”的本意。

通过上面的理解,也许可以推测,佛教徒弃绝欲望和物质世界的苦修,其实是通过弃绝这个世界的物质的一面,从而接近和理解其对立面。再通过同时把握住对立统一的两面,从而把握住宇宙本体的整体性,或者说,觉察真相。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现在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其物质的一面,或者说客观现实的一面,这一面已经如此广袤无限和品类众多,另一面也就不会少,这神秘未知的一面要通过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手段去感知和发现,因此有禅定和修行。

是否可以由此推测,这一切的目的,是宇宙本体希望理解自己,因此将自己分化为对立的两面。它只有这样做,因为绝对事物不能存在,只有以这样镜象的方式才可以存在,然后因为存在才可以被感知,而当两面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也就是整体被感知和理解。这种最终的理解将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将使宇宙本体从逻辑上和情绪上同时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也就是涅磐。

我不知道能不能从不可言传的另一面直接介入,作为存在在物质世界的人,我只知道我们正在从物质的这一面介入。我是这样猜测的,宇宙本体具有全面理解自己的冲动,其冲动化形为生命形式,经过演变和进化,逐步感知和理解,就像人类物种的感官在进化,个体的人在一生的时间里通过经历各种事情,也获得成长,这些都是宇宙本体的感知和理解的积累的过程。

因此,轮回也许是这样一种过程:试图理解其自身的宇宙本体把自己的一部分作为生命形式投入物质世界,正如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状态,生命在不同环境也以不同形态存在,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对世界的理解,神/人/畜生/鬼道等等都是不同环境,也就是物质世界的不同的面,或者说,不同的时空层次。

因此,生命出现的目的是理解,去理解整体,通过经历和感知各种各样的事情去理解。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需要多少理解才能把握整体,简直不可想象,所以同最后觉悟的快乐比起来,这个过程是相当的痛苦。

于是,也许可以这样认为:生命本身是宇宙本体的分化形式,是一种理解自己的冲动的体现,就好象一个太巨大而看不见自己的人,不停地照一面小镜子,记录下每一次自己的局部影象,再试图整体拼凑,以窥全貌。

现在,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没有前世记忆了,因为这些照镜子的过程只是被积累在了宇宙本体的意识之中,而并不被带进流水般变化的演变过程。如果这个人每次照镜子都记得前次的影象,他就无法再照下去了,他会迷惑,他会终止这个理解的过程。

所以,具有前世记忆并不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和改错,而只会造成逻辑混乱,甚至使个体的理解感知停止。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以前都白活了,而是那些所有发生过的言行和故事都存储在某个被暂时隐藏的角落,等待需要被唤醒的时刻,许多修行到一定程度的大师都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前世记忆才不是障碍,而是促使他们不再回头作重复理解的帮助。

我想,这也许就是人间道没有前世记忆存储的原因,生命在这里只是像水一样,从一种形态流转到另一种形态,去体验去经历一种种情绪和一个个事件,从而获得积累,获得成长。

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也许可以进一步说明破除“我执”的问题。

佛教教义里,很重要的是“人无我,法无我”,以前总是很难理解,“我”就是我,没有我还能有谁,没有了“我”简直无法想象。现在看法不同了。

可以推测,把握宇宙的方法分为科学的和宗教的两种,前者是穷尽物质奥秘,后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