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父亲之爱的文章何其少,他,将父爱永恒地定格在背影里;咏荷与月的诗文何其多,他,将荷塘月色永恒地定格在清华园里。写父亲之爱的文章何其少,他,将父爱永恒地定格在1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3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了解背景
4【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袅娜()()踱步()霎时()斑驳()嬉()游wěngyùniǎoduóshàbānxīnuó【学习过程】wěngyùniǎoduóshàbānxīnuó5二、初步感知课文:
听课文朗诵,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1.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4、5、6三段。二、初步感知课文:
听课文朗诵,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进6三、分析、鉴赏课文的景物描写。(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三、分析、鉴赏课文的景物描写。(一)诵读、鉴赏第4段
7(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
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比喻(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8(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
的手法。
拟人、比喻(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9(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
的修辞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通感(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1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11(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
的手法,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拟人、比喻(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12(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13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
本段运用等手法,描绘了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字却。4.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再次品味其写景特点。比喻、拟人、通感月下荷塘月处处有月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
本段运用14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缕缕渺茫的歌声似的凝碧的波痕叶子更见风致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15(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怎样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借,写荷塘的特点。叶、花、树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
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泻”“浮”“洗”“画”(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16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17流水流水18泻泻19照照20明确: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轻飘柔美浮明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21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22画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画“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23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4.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24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塘上月色蒙眬缥缈月光如水塘上月色蒙眬缥缈25(三)诵读、鉴赏第6段(齐声朗读)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三)诵读、鉴赏第6段(齐声朗读)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26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27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3.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28荷塘的四周()()()()()杨柳
远山
蝉声灯光
蛙声
树梢树上树缝树下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荷塘的四周()杨柳树梢29景物描写的方法1、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形、声、色)2、按照一定顺序。3、比喻、拟人、引用、叠词、动词、多用修饰语(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4、情景交融。景物描写的方法1、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形、声、色)302、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文在此前后还写了什么?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
(荷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2、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文在此前后还写了什么?31明线游踪荷塘四周江南旧俗(联想)明线游踪荷塘四周江南旧俗(联想)32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7-10江南采莲,向往崇敬。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33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34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35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B.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的内心----苦闷和哀愁.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36
3、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的作用?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374、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词语,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4、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词语,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385、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5、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396、文中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6、文中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40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引《采莲赋》,意在写出古时采莲欢乐热闹的情景,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引《西洲曲》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表现出其内心的不平静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417、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7、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428、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句子,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心里颇不宁静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忧喜喜喜忧忧忧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8、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43暗线情感暗线情感44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45现实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近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现实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近来塘的46【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47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48写父亲之爱的文章何其少,他,将父爱永恒地定格在背影里;咏荷与月的诗文何其多,他,将荷塘月色永恒地定格在清华园里。写父亲之爱的文章何其少,他,将父爱永恒地定格在49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50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51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了解背景
52【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袅娜()()踱步()霎时()斑驳()嬉()游wěngyùniǎoduóshàbānxīnuó【学习过程】wěngyùniǎoduóshàbānxīnuó53二、初步感知课文:
听课文朗诵,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1.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4、5、6三段。二、初步感知课文:
听课文朗诵,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进54三、分析、鉴赏课文的景物描写。(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三、分析、鉴赏课文的景物描写。(一)诵读、鉴赏第4段
55(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
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比喻(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56(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
的手法。
拟人、比喻(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57(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
的修辞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通感(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5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59(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
的手法,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拟人、比喻(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60(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61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
本段运用等手法,描绘了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字却。4.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再次品味其写景特点。比喻、拟人、通感月下荷塘月处处有月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
本段运用62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缕缕渺茫的歌声似的凝碧的波痕叶子更见风致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63(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怎样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借,写荷塘的特点。叶、花、树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
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泻”“浮”“洗”“画”(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64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65流水流水66泻泻67照照68明确: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轻飘柔美浮明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69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70画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画“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71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4.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72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塘上月色蒙眬缥缈月光如水塘上月色蒙眬缥缈73(三)诵读、鉴赏第6段(齐声朗读)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三)诵读、鉴赏第6段(齐声朗读)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74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2.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75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3.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76荷塘的四周()()()()()杨柳
远山
蝉声灯光
蛙声
树梢树上树缝树下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荷塘的四周()杨柳树梢77景物描写的方法1、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形、声、色)2、按照一定顺序。3、比喻、拟人、引用、叠词、动词、多用修饰语(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4、情景交融。景物描写的方法1、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形、声、色)782、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文在此前后还写了什么?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
(荷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2、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文在此前后还写了什么?79明线游踪荷塘四周江南旧俗(联想)明线游踪荷塘四周江南旧俗(联想)80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7-10江南采莲,向往崇敬。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81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82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83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B.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的内心----苦闷和哀愁.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84
3、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的作用?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854、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词语,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4、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词语,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865、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5、从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自主游戏的组织与评价计划
- 2025年中考数学考点分类专题归纳之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知识
- 初中道法七年级《开学第一课》
- 大班安全活动:胳膊脱臼了
- 公开课《中国石拱桥》(三阶)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培训
- 暑假培训动员大会
- 顾客服务意识培训
- 新能源项目实施中的施工技术方案
- 化妆品广告拍摄合同
- 9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 广州地区穗建中验收表格完整
- 会务服务的合同范本(通用3篇)
- NB_T 10339-2019《水电工程坝址工程地质勘察规程》_(高清最新)
- 繁体校对《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关于统一规范人民防空标识使用管理的通知(1)
- 电缆振荡波局部放电试验报告
-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分析
- 多品种共线生产质量风险评价
- 【MBA教学案例】从“虾国”到“国虾”:国联水产的战略转型
- Unit-1--College-Lif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